不同病因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论治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年3期157-159页

摘要:病原学检查

一、检查对象:年龄在2岁以内,腹泻病程在3天以内,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10个/每高倍视野。

二、标本收集:将新鲜大便接种于CarryBlair运送管中,送细菌室检查。

三、检查结果:224例细菌检出阳性者35例,阳性率为15.6%,39例作病毒电镜检查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35.9%。

临床特点

一、EPEC:以4月份发病较多见,但全年均有。O125B15是主要类型。大便每日3-10次, 呈浅黄色或深黄色,有粘液,酸臭味较多。

二、轮状病毒:大便均为水样,量多,呈浅黄色伴不消化物。

三、痢疾杆菌:大便每日6-10多次, 量少至中等,有酸臭或腥臭味,多呈黄绿色或深黄 色,稀糊状或水样,有粘液。

四、空肠弯曲杆菌。均在7-9月份检出。大便多呈黄绿色或浅黄色,稀糊状或水样,多 伴有粘液,呈酸臭或腥臭。

五、其他病原:均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伴呕吐、烦躁、口渴。大便呈水样,无粘液。

治疗方法

(1)湿热型:中药基本方为消1方(煨葛根9g 黄芩炭9g 鸡金炭3g 茯苓9g 夏枯草9g 板蓝根9g)。寒湿型:为消6方(藿香9g 苏梗9g 姜半夏9g 茯苓9g 陈皮4.5g 川厚朴4.5g 炮姜炭4.5g)。大便次数多服药后不减者加诃子9g、肉果4.5g或罂粟壳3~4.5g。(2)西药 常用抗生素有氯霉素、痢特灵或复方新诺明。(3)用我院自制的口服补液粉,每包含氯化钠1 .55g、氯化钾0.7g、碳酸氢钠1.2g、葡萄糖13.85g,每包冲成500ml。

治疗结果

根据我院婴幼儿腹泻疗效判定标准(1),17例EPEC腹泻用抗生素治疗10例,4例无效,3 例未随访;4例用中药治疗均痊愈;3例仅口服补液,2例无效,1例痊愈。病程一般较迁延,8 天或8天以上者共8例,其中3例为13天。12例轮状病毒,3 例口服补液均无效,其 中2例病程均为1天,用口服补液2天无效后改服中药,1例次日即愈。另1例第3日愈。6例用 中药治疗,5例痊愈,1例无效;3例用抗生素治疗,2例痊愈,1例无效。病程多在4-7天,仅1 例病程迁延1月余,大便曾出现多量白细胞,可能与继发细菌感染有关。10例痢疾杆菌腹泻 ,6例用中药治疗,4例痊愈,2例未随访;3例用抗生素,1例痊愈,2例未随访;1例用口服补 液痊愈。病程多在4-6天之间。7例空肠弯曲杆菌,4例用中药,3例痊愈,1例未随访;2例用 口服补液,1例痊愈,1例未随访;1例用抗生素痊愈。病程多在6-8天。2例腺病毒感染腹泻, 口服补液,1例痊愈,1例无效。病程分别为6及7天。1例波茨旦沙门氏菌感染用抗生素治疗 未随访到。

讨论

小儿急性腹泻由EPEC引起,认为是小儿腹泻中的重要病因,占有一定地位。本文EPEC的主要类型是O125B15,临床特点是症状一般轻,发热不高,大便每日多在10次以内,但病情较迁延。细菌性痢疾在婴幼儿时期仍是腹泻的重要原因,可培养出痢疾杆菌,值得引起重视。空肠弯曲杆菌是近年发现引起急性腹泻的病原之一,表现有发热,头痛,寒战,呕吐,并伴有脐周疼痛,大便呈水样有恶臭,部分有血及粘液。多见于7-9月份,是空肠弯曲杆菌肠炎的特点。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腺病毒感染也可以引起腹泻,一般不局限于婴幼儿,季节性不强,与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腺病毒不同,在组织培养中不能繁殖, 病毒在大便中排出量多,电镜中易找到。

婴幼儿腹泻急性期以湿热型多见,经统计学处理与病原阳性的湿热型所占比例无显著性 差异。在各种病因腹泻中以轮状病毒引起湿热型最多,此因婴幼儿腹泻以感染性多见及小儿 腹泻常伴有发热和脱水之故。在治疗上应以清利湿热为主,对腹泻次频量多的患儿适当加用 少量收敛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