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毓民(全本)

学术观点

一.小儿治病重在健脾助运。

脾主运化生理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与运化水湿两方面,这两方面的作用都是通过脾 的生理功能来完成,中医称"脾主运化"脾的这一生理功能关系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对小 儿来讲尤为重要。

运化水谷精微,主要指脾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食物经过消化后,其中 的水谷精微须由脾来吸收,上输于心脉至肺,转输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 及皮毛,筋肉各个组织器官。《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离……",脾的这种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为"健运",因此,脾气健运,则消化吸收 运输功能旺盛,反之如果脾气不健运,则消化吸收运输功能失职,患儿可出现纳呆,腹胀, 腹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症。所以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

运化水湿,主要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把人体所需要 的水份运到周身各组织中去,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需要,代谢后的水液,通过肾,膀胱的功 能排出体外,如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凝聚为痰,溢于肌肤为水肿,停留肠道则泄泻,留 于腹腔为腹水等。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失健运的病理变化及其证论

脾失健运 小儿脾失健运往往由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或由外感风寒或风热,影响脾的健运,表现为纳食减少,甚至拒食,久而久之可见面色萎黄,生长缓慢,舌质正常或淡,舌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益气。方选四君子汤或异功散之类,佐以消导和胃之药 。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常易为饮食为伤 ,出现纳呆,积滞等症,《育婴家秘》所说的小儿"脾常不足"。不合理的喂养方法,暴饮、暴食均可引起脾失健运,《素问·痹论篇》中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其症主要为突然纳呆,嗳气酸馊,腹胀等。舌苔黄腻,大便酸臭或便干不畅。治宜清热消导和中。方选连朴饮或藿香正气散加减。

运化水湿功能失常 临床常见形体较胖,但喉中常有痰声漉漉,不咳或偶咳,同时可有纳呆,面部为"奶癣",舌苔白腻或薄白腻,投以多种抗生素无效,应治宜健脾化湿,方选二陈汤加减,或六君子汤加减,往往能奏效。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引起腹泻,故《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脾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之运化,使脾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爱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证见小儿久泻不愈,反复发作,同时伴有面黄肌瘦,舌质正常或淡,舌苔薄白,多见于迁延性腹泻或慢性腹泻,治宜健脾助运,固涩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影响他脏

心脾两虚,心主血,脾生血,若脾气虚运化失职,血的化源不足,就会导致心血虚。常见于心肌炎后遗症。治宜补益心脾。方选归脾汤加减。

肺脾两虚,脾失健运水湿不能运化,聚而为痰饮,则可影响肺的宜降,出现咳喘,痰多的症状,常见于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病人。所以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常用健脾方法,使脾气健运,肺气便逐渐得到恢复,中医称"培土生金"。治宜补脾宣肺,参苓白术散合二陈皮汤加减。

发展变化

脾胃湿热,脾虚生湿,湿邪郁久化热,其证可见口臭,纳呆,多汗,大便干结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治宜清热利湿。如藿香,佩兰,黄芩,黄连,茯苓等药。

脾气下陷:脾气不升,表现为久泻,慢性腹泻甚者脱肛,伴有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细。治宜补中益气升提。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血两虚:血的来源有赖于水谷精气,脾胃虚弱,生化不足,影响血的生存。《灵枢·决气》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小儿脾胃虚弱日久可引起气血两虚,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脉细。而且经常伴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治宜益气养血。方选当归补血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对小儿尤为重要,关系到小儿的生长发育。故临床上对于小儿的慢性腹泻,厌食症,营养不良,间质性肺炎,重症肌无力症,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均可从健脾助运的方法治疗。

二.小儿性早熟源于肾的阴阳失调。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如果小儿肾的阴阳不平衡 ,可出现胃阴不足,相火偏旺的症候,发育提前出现。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脾肾阴虚是关键。因此,在治疗方面采用滋阴泻肝肾火法,取得显着效果。长期应用滋阴降火中药,可以延缓骨龄的增速,有效于改善最终身高,是治疗性早熟的理想中药,但需长期服用至青春发育期。

证治经验:治疗小儿夏季热

小儿夏季热又名暑热症,是由于小儿体温调节功能未臻完善所致。

21例中男16例,女5例。以往有夏季热病史。病程: 2周-1月,最高体温(肛温)38℃-39℃症状有口渴,多尿,少汗或无汗,纳呆,所有病例用过多种抗生素无效,临床检查确诊为夏季热。治疗主要方药有:生石膏或水牛角各30克,寒水石10克,鲜藿香、佩兰、玄参各9克,乌梅、生甘草各4.5克。热高无汗加淡豆豉、香薷;多尿加蚕茧10枚;气虚加太子参15克;21 例共服药4-21贴,平均9.81贴。结果:痊愈13例;好转5例;无效3例。有效18例退热时间为2-13天,平均5.27天。有效率85.7%,痊愈率61.9%。

体会: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消渴"、"暑病"、"疰夏"范畴,治疗多以扶正为本 ,兼以清暑。

医案

案一、闻×× 男 3岁 门诊号:41632

初诊:1997年8月13日。反复流涕咳嗽三月。入幼儿园后,反复流涕咳嗽,盗汗淋多,便干,二日一行,胃纳不佳,夜寐不宁。咽(+),肺(-),舌白,苔薄,脉细数。外感风热肺虚,疏风健脾润肺。

银黄连翘(各)9g 蝉衣5g 牛蒡子9g 炒白术9g 防风9g 山药15g 六曲9g 甘草4.5g 前胡9g 14贴

反复感染肺脾两虚。诊断:上感。

忌生冷,油炸品。

二诊:97年8月27日。涕止,小溲短数,多汗,咳减,舌红苔白,脉细数,宜健脾益气。

黄芪12g 太子参12g 麻黄根3g 桑叶9g 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五味子4.5g 北沙参9g 麦冬6g 前胡9g 百合10g 桑螵蛸3g 生草4.5g 14贴

三诊:97年9月10日。无咳,盗汗减,拟健脾益肾。上方加金樱子10g、菟丝子6g。 14贴

案二、王×× 男 8岁 门诊号:91760

初诊:98年3月4日。

主诉:咳嗽二周。

现病史:咳嗽反复,痰多难咯,用抗菌素,效果不显,尤以晨起咯甚,胃纳尚可,盗汗时作。

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数。

检查:咽(+),肺闻及干罗音,S(-),腹(-)

实验室检查:X:二肺正常。

辨证分析:痰浊恋肺,宣肃失司。

治则治法:宣肺化痰止咳。

方名:三拗合二陈汤出入 。

方药:炙麻草6g 杏仁3g 甘草3g 半夏9g 陈皮5g 百部9g 延胡索6g 射干4.5g 桔梗4.5g 炙苏子7g 黄芩9g 炒白芍9g 鱼腥草15g 7贴

诊断:(中)咳嗽 症型:痰浊恋肺。

(西)上呼吸道感染

医嘱:忌生冷,油炸品。

二诊:98年3月11日。咳减,痰少,胃纳尚少,二便尚调,舌淡,苔薄,脉细数,二肺(- ),痰浊未清,再拟清化痰热。

桑叶桑白皮(各)9g 杏仁3g 半夏9g 百部9g 黄芩9g 前胡6g 蝉衣5g 射干4.5g 桔梗4.5g 冬瓜子9g 甘草3g 7贴

三诊:98年3月18日。咳嗽已瘥,胃纳尚可,二便调,舌淡,苔薄,脉细数,二肺(-), 肺脾两虚,拟健脾润肺。

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北沙参9g 麦冬6g 前胡9g 蝉衣5g 紫菀9g 丹参15g 鸡内金6g 陈皮5g 炒谷芽15g 14贴

案三、金×× 男 7岁 门诊号:41734

初诊:98年4月29日。咳嗽二月。咳嗽痰多,夜间尤甚,胃纳尚可,二便尚调,抗菌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咽(-)二肺(-),舌淡苔薄,脉细数。肺脾二虚,痰浊阻滞。拟清肺健脾化痰 。

北沙参9g 麦冬6g 陈皮5g 半夏9g 茯苓9g 甘草12g 百部9g 黄芩6g 蝉衣5g 桔梗4.5g 延胡索6g 鱼腥草15g 生黄芪15g 甘草3g 14贴

忌生冷、刺激。

二诊:5月13日。咳嗽已减,痰少,胃不佳,二便尚调,舌淡,苔薄,脉细数,二肺(-),肺脾二虚拟健脾润肺活血。

北沙参9g 麦冬6g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丹参12g 桃仁9g 百部9g 酒半夏9g 前胡6g 蝉衣5g 太子参5g 辛夷6g 14贴

三诊:5月27日。咳嗽已瘥,盗汗,胃尚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脉细数,二肺(-),肺气不足,拟健脾益气。

生黄芪15g 白术9g 防风5g 北沙参9g 麦冬6g 丹参15g 陈皮5g 酒半夏9g 淮山 药15g 当归9g 延胡索6g 蝉衣5g 百部9g 桔梗4.5g 甘草3g 14贴

案四、宣× 男 7岁 门诊号:31946

初诊:98年1月21日。咳喘二周。咳嗽、气喘,痰阻不畅,咳甚不能安卧,服用"美喘清 "、"博利康尼"等,喘咳未除,曾患肺炎5次,气喘7次,面色萎黄,胃纳不佳,大便干结 ,盗汗,淋多,有过敏性鼻炎史。舌淡,苔薄,脉细数,二肺呼吸音粗,有散在性哮鸣音, 心(-)。痰浊阻肺,宜肃失司。拟宜肺平喘,化痰止咳。三拗汤加味。不佳,二便不畅,舌淡,苔细,二肺呼吸音粗,痰浊未清,再拟宜肺清热化痰。

桑叶桑白皮(各)9g 杏仁9g 炙百部9g 炙地龙9g 黄芩6g 紫菀9g 前胡6g 蝉衣5g 僵蚕9g 象贝9g 葶苈子9g 大枣6枚 甘草3g 7贴

三诊:2月11日。咳减,痰少,时有流清涕,胃纳不佳,二便自调,盗汗甚,舌淡,苔薄腻,脉细,二肺(-),肺热脾虚,拟宜肺清热止咳。

桑叶皮9g 杏仁3g 半夏9g 陈皮5g 黄芩6g 前胡6g 蝉衣5g 太子参15g 黄芪15g 防风5g 白术9g 紫菀9g 辛夷6g 百部9g 甘草3g 7贴

四诊:2月18日。咳嗽仍作,有痰,胃纳不佳,二便自调,盗汗,舌淡,苔薄腻,脉细, 二肺(-),脾虚肺热,营卫不和,拟健脾清肺调和营卫。

桑叶桑白皮9g 杏仁9g 炙百部9g 黄芪15g 白术9g 防风5g 延胡索6g 蝉衣5g 太子参15g 桂枝3g 炒白芍9g 红枣6g 龙骨牡蛎(各)30g 麻黄根9g 淮山药15g 甘草3 g 14贴

五诊:3月4日。近又新感,晨起流涕,咳嗽,无喘,胃纳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 ,脉细,二肺(-),咽(+)。新感外邪,宜肃天司,拟疏风散寒,化痰止咳。

荆芥防风9g 蝉衣5g 前胡6g 黄芩6g 百部9g 杏仁9g 紫菀9g 半夏9g 陈皮5g 鱼腥草15g 桔梗4.5g 甘草3g 7贴

六诊:3月11日。感冒好转,无喘,胃纳尚可,二便自调,盗汗减,舌淡,苔薄,脉细数 ,二肺(-),体虚质薄,拟健肺益气调和。

黄芪15g 白术9g 防风5g 太子参15g 淮山药15g 丹参15g 黄芩6g 陈皮5g 半夏9g 百部9g 前胡6g 蝉衣5g 红枣6枚 甘草3g 14贴

七诊:3月25日。患儿症情稳定,无喘,胃纳尚可,二便自调,盗汗减,舌淡,苔薄白, 脉细,二肺(-),脾虚质薄,拟健脾益气活血调理。

黄芪15g 白术9g 防风5g 丹参15g 淮山药15g 太子参15g 陈皮5g 茯苓9g 半夏6g 前胡6g 蝉衣5g 炒谷芽12g 甘草3g 红枣6枚 14贴

案五、陈× 男 5岁 门诊号:61776

初诊:97年9月24日。咳嗽阵作二周。咳嗽阵作,痰阻不畅,恶心,无热,二便自调,胃 纳尚可,盗汗淋多。舌淡,苔薄腻,脉细,二肺呼吸音粗。痰热恋肺,宜肃失司,宣肺止化 咳。

炙麻黄4.5g 桃仁9g 百部9g 焊菜12g 败酱草12g 桔梗4.5g 蝉衣5g 僵蚕9g 北沙参9g 当归9g 蜜桔叶(各)9g 川贝粉(吞)2g 甘草4.5g 14贴

忌生冷, 油炸品。

二诊:10月8日。咳嗽减轻,痰多,大便干结,胃欠佳,舌淡,苔薄,肺细,二肺(-), 肺失宜肃,拟治以清热。

炙麻黄4.5g 桃仁9g 淡黄芩9g 陈皮5g 半夏9g 太子参10g 北沙参9g 蝉衣5g 射干4.5g 僵蚕9g 蜜橘叶9g 甘草4.5g 14贴

三诊:10月22日。咳减,无涕,痰少,二便自调, 咽(+)。舌红,苔薄,脉细。二肺(-) 。拟清化痰热。

桑叶桑白皮(各)9g 酸枣9g 百部9g 北沙参9g 黄芩6g 紫菀9g 前胡6g 太子参10g 射干4.5g 红枣9g 甘草3g 蝉衣5g 鱼腥草15g 14贴

四诊:11月4日。无咳,盗汗,胃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二肺(-),脾肺 二虚,拟健脾润肺。

黄芪10g 太子参10g 麦冬6g 五味子3g 蝉衣5g 防风5g 黄芩6g 射干4.5g 麻黄根9g 陈皮5g 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淮山药9g 扁豆10g 14贴

案六、周×× 男 6岁 门诊号:71690

初诊:97年3月19日。咳嗽反复一年,痰多,X摄片示:间质性肺炎。胃纳不佳,二便自调 ,盗汗淋多。咽(-),二肺(-)。舌淡,苔薄,脉细数。脾肺二虚,拟养阴润肺活血。

北沙参9g 麦冬9g 丹参15g 当归9g 百部9g 僵蚕9g 淡黄芩9g 紫菀9g 前胡9g 蝉衣4.5g 射干4.5g 生芪15g 甘草3g 14贴

医嘱:忌生冷、油炸品。

二诊:4月2日。近有外感,咳嗽阵作,痰咳不畅,鼻塞流涕,舌淡,苔薄,脉细数。二 肺有痰鸣音,痰浊阻肺,宣肃失司,拟宜肺止咳。

炙麻黄6g 杏仁9g 百部9g 黄芩6g 白术9g 陈皮5g 前胡6g 蝉衣5g 紫菀9g 防风5g 蜜橘叶9g 焊菜12g 甘草3g 14贴

三诊:4月16日。咳嗽减,痰少,二便自调,胃尚可,舌淡,苔薄,脉细纳。二肺呼吸音粗。痰热未清, 再拟清化。

桑叶桑白皮(包)9g 杏仁9g 百部9g 紫苑9g 僵蚕9g 黄芩6g 玄胡6g 蝉衣5g 蜜橘叶9g 射干4.5g 白术9g 甘草7g 14贴

四诊:4月30日。咳减,盗汗,胃纳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二肺(-),肺气 虚弱,拟健脾润肺。

北沙参9g 麦冬6g 五味子3g 丹参10g 当归9g 黄芩6g 百部9g 杏仁9g 太子参3.5g 黄芪10g 麻黄根9g 陈皮5g 淮山药 7g 甘草9 14贴

五诊:6月10日。复查,症状明显好转,无咳,无汗,胃纳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 脉细数。拟益气养阴活血法。

北沙参9g 麦冬9g 五味子3g 太子参10g 黄芪10g 淮山药9g 辛夷6g 麻黄根9g 百部9g 杏仁9g 丹参10g 当归9g 人参3g 蝉衣15g 前胡10g 14贴

案七、许×× 女 5岁 门诊号:41739

初诊:98年4月29日。咳嗽反复三月。咳嗽反复,拟间质性肺炎,大量抗菌素服用,咳嗽仍作,痰少,二便自调,胃不佳,盗汗。咽(-),二肺(-),舌淡,苔薄,脉细。肺热脾虚, 久病入络。拟健脾活血化瘀。

生黄芪15g 白术9g 丹参15g 当归3g 前胡6g 蝉衣5g 僵蚕9g 蜜橘叶9g 陈皮5g 黄芩6g 射干4.5g 甘草3g 14贴

医嘱:忌生冷、油炸品。

二诊:5月13日。药后咳减,痰少,口干,盗汗,胃纳尚可,二便自调,久病体虚,舌淡 苔薄,脉细,再拟健脾活血化瘀。

黄芪15g 太子参15g 防风5g 丹参15g 当归9g 半夏9g 前胡6g 百部9g 蝉衣5g 桔梗4.5g 黄芩6g 北沙参9g 麦冬6g 甘草3g 红枣6枚 14贴

三诊:5月27日。咳嗽大瘥,盗汗时作,胃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数,二肺 (-),肺热脾虚,再拟健脾清肺活血化瘀。

北沙参9g 麦冬9g 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红枣6枚 当归3g 淮山药15g 陈皮5g 百部9g 紫菀9g 前胡6g 蝉衣5g 14贴

案八、钱× 女 5岁 门诊号:19360

初诊:98年10月7日。咳嗽三月。咳嗽反复三月,经用抗菌素治疗,治疗不显,时有咳嗽 ,间质性肺炎,胃纳尚可,二便自调,盗汗时作,时有腹痛。咽(-),二肺(-)。舌淡、苔薄、脉细数。久病肺虚,痰浊未清。拟清化健肺。

桑叶桑白皮(各)9g 杏仁9g 半夏9g 百部9g 前胡6g 桔梗4.5g 射干4.5g 黄芩6g 生黄芪15g 蜜橘叶(各)9g 丹参10g 甘草3g 14贴

医嘱:忌生冷、油炸品。

二诊:10月21日。咳嗽减少,痰少,盗汗时作,胃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 ,二肺(-),肺热脾虚,拟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桑叶9g 杏仁9g 百部9g 太子参15g 生黄芪15g 前胡6g 蝉衣5g 桔梗4.5g 丹参15g 当归9g 甘草9g 红枣6枚 14贴

三诊:11月4日。咳嗽明显减少,盗汗减,胃纳尚少,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二肺(-),肺脾二虚,拟健脾补肺益气活血。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扁豆9g 丹参15g 当归9g 太子参15g 蝉衣5g 防风5g 红枣6枚 炒谷芽15g 14贴

案九、王×× 女 3岁 门诊号:7192

初诊:3月11日。胃纳不佳一年。自幼纳少,胃纳不佳,喜食零食,大便干结,盗汗,体弱易感,经常咳嗽,发热。咽(-),二肺(-),心(-),腹软,压痛(-)。舌红,苔薄腻 ,脉细。脾胃湿热蕴结,运化失司。拟健脾清热利湿。

藿香佩兰(各)9g 川厚朴5g 茯苓9g 甘草3g 鸡内金6g 陈皮5g 佛手6g 枳实6g 火麻仁6g 炒谷芽麦芽(各)15g 六曲9g 白术9g 7贴

医嘱:忌生冷、甜食、油炸品。

二诊:3月18日。胃纳不佳,苔薄腻,晨起口臭,大便转软,舌淡,苔薄腻,脉细,二肺(-),再拟健脾理气开胃。

藿香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鸡内金6g 陈皮5g 佛手6g 枳壳6g 淮山药15g 炒谷芽麦芽(各)15g 六曲9g 川厚朴5g 黄芩6g ×7贴

三诊:3月25日。胃纳有增,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腹软,无压痛,脾虚湿热, 拟健脾清化。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鸡内金8g 川厚朴5g 青皮陈皮(各)6g 黄芩6g 炒谷麦芽15g 六曲9g 红枣6枚 ×14贴

四诊:4月8日。知饥索食,胃纳有增,二便自调,口臭消失,舌淡,苔薄,脉细数,再 拟健脾开胃。

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青皮陈皮(各)6g 炒谷芽麦芽(各)15g 六曲9g 生楂6g 太子参15g 鸡内金6g 枳实6g 火麻仁6g 14贴

案十、王×× 女 3岁 门诊号:2176

初诊:98年9月16日。厌食一年。厌食,自幼胃纳不佳,近一年来食欲更差,厌食,大便干结,盗汗淋多,时有咳嗽,流涕。检查:咽(-),二肺(-),腹膨大,无压痛。舌红,苔厚 腻,脉细。证属脾胃湿热蕴结,运化失司,拟清热化湿,健脾助运化。藿朴茯苓汤出入。

藿香9g 白术9g 川厚朴5g 茯苓9g 青皮陈皮(各)3g 枳壳6g 广木香4.5g 佛手6g 鸡内金6g 炒谷芽9g 六曲9g 甘草3g 7贴

医嘱:忌生冷、油炸品、零食。

二诊:9月23日。药后舌苔转薄,纳食依旧,大便转软,盗汗时作,舌淡,苔薄腻,脉细,腹软,无压痛,湿热未清,再拟健脾化湿开胃。

藿香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炒白术白芍(各)9g 鸡内金6g 陈皮5g 淮山药15 g 扁豆9g 炒谷芽15g 六曲9g 黄芪15g 14贴

三诊:9月30日。胃纳渐开,知饥索食,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腻,脉细,湿热已清,脾虚运化失司,拟健脾和胃。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鸡内金6g 陈皮5g 炒谷芽12g 六曲9g 红枣8枚 14贴

四诊:10月14日。患儿面色转红润,胃纳尚可,二便自调,盗汗时作。舌淡,苔薄,脉 细。脾虚运化失司,拟健脾和胃,和营调虚。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鸡内金6g 陈皮5g 太子参15g 麻黄根9g 炒谷芽15g 六曲9g 红枣6枚 龙骨牡蛎(各)30g 桂枝3g 14贴

五诊:10月28日。胃纳有增,二便自调,盗汗有减,面色转润,舌淡,苔薄,脉细。脾 虚营卫失和,拟健脾调和营卫。

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太子参15g 防风5g 桂枝3g 炒白术9g 龙骨杜蛎(各)30g 陈皮5g 鸡内金6g 麻黄根9g 炒谷芽12g 红枣6枚 14贴

案十一、钱×× 女 5岁 门诊号:61376

初诊:97年3月11日。胃纳不佳二年。自幼厌食,不思饮食,二便自调,足软无力,经常摔跤,盗汗自汗,面色欠华。舌淡,苔薄,脉细,Hb9.8g/L。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健脾开胃助运化。

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鸡内金6g 陈皮5g 佛手6g 炒谷芽麦芽(各)15g 六曲9g 红枣6枚 防风5g 麻黄根9g 浮小麦30g 14贴

医嘱:忌零食。

二诊:3月25日。纳食增加,二便自调,自汗减,夜寐尚宁,舌淡,苔薄,脉细数,脾虚 ,再拟健脾益气助运化。

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鸡内金6g 陈皮5g 炒谷芽15g 六曲9g 红枣6枚 龙骨、牡蛎(各)30g 麻黄根9g 鸡内金15g 14贴

三诊:4月8日。知饥索食,面色转润,汗出减少,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数。再 拟健脾益气。

黄芪15g 太子参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鸡内金15g 当归9g 红枣6枚 鸡内金6g 陈皮5g 炒谷芽麦芽(各)15g 六曲9g 14贴

四诊:4月22日。胃纳正常,二便自调,盗汗减,舌淡,苔薄,脉细数。再拟调理巩固以助运化。

黄芪15g 太子参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鸡内金6g 当归9g 炒谷芽12g 六曲9g 陈皮5g 红枣6枚 14贴

案十二、陈×× 女 8岁 门诊号:61790

初诊:98年4月1日。胃痛1年。胃痛时作,作呕,GI:胃窦炎,痛无定时,胃纳不佳,大便干结,口气臭秽。舌淡,苔薄腻,脉细数,胃部压痛+。湿热蕴结,脾胃不和。拟健脾和 胃止痛清热。

藿香9g 白芍9g 茯苓9g 甘草3g 制香附6g 炒白芍9g 延胡索9g 陈皮5g 佛手6g 蒲公英15g 红枣6枚 八月札9g 火麻仁9g 14贴

医嘱:忌生冷、油炸品。

二诊:胃痛减,腹胀不适,无呕吐,大便间隔,胃纳尚可,舌淡,苔薄腻,脉细。胃部压痛±,脾胃不和,再拟健脾和胃。

藿香9g 苍术白术(各)9g 茯苓9g 甘草3g 青皮陈皮(各)6g 八月札9g 甘松6g 蒲公英15g 香附6g 乌药9g 黄芪15g 鸡内金6g 火麻仁9g 炒谷芽15g 14贴

三诊:4月29日。胃痛已和,大便软,胃纳尚可,口气减,舌淡,苔薄,脉细,胃部压痛 (-)。脾胃不和,拟健脾和胃调理。

生黄芪15g 白术9g 川厚朴15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陈皮5g 佛手6g 蒲公英15g 鸡内金6g 炒谷芽15g 枳实6g 红枣6枚 14贴

案十三、王×× 女 12岁 门诊号:31919

初诊:98年10月7日。胃痛反复三年。胃痛反复,西医予"阿莫仙"口服,GI:胃窦炎;形 体消瘦,面色萎黄,肢冷畏寒,胃纳不佳,便自调,口气臭秽。舌淡,苔薄腻,脉细,胃部压痛(+)。脾虚口干胃不和。拟健脾理气活血清热。

藿香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黄芩6g 青皮陈皮(各)3g 枳壳6g 广木香4.5g 八月札9g 鸡内金6g 炒谷芽15g 佛手6g 红枣6枚 14贴

医嘱:忌生冷、油炸品。

二诊:10月21日。胃痛转和,二便自调,胃纳少,舌淡,苔薄腻,脉细数。脾虚,肝胃 不和,拟健脾理气和胃。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鸡内金6g 佛手6g 蒲公英15g 孩儿参9g 青皮陈皮(各)3g 枳壳6g 炒白术9g 香附6g 14贴

三诊:11月4日。胃痛基本已愈,大便自愈,胃纳尚可,面色转润,舌淡,苔薄,脉细。 再拟健脾调理以致巩固。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9g 淮山药30g 扁豆9g 蒲公英15g 青皮陈皮3g 枳壳6g 香附6g 延胡索6g 佛手6g 炒谷芽15g 太子参15g 红枣6枚 14贴

案十四、薛×× 女 8岁 门诊号:62980

初诊:97年6月18日。胃痛三年。经常胃痛,作恶,厌食,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三日一行,盗汗,口干唇朱,GI示:胃窦炎。舌淡,苔薄腻,脉细。胃部压痛(+)。肝胃不和,运化失司。拟疏肝理气健脾。

藿香佩兰9g 连翘9g 香附9g 山药15g 炙延胡索9g 乌药9g 淡黄芩9g 北沙参9g 蒲公英15g 鸡内金6g 陈皮5g 瓜蒌仁9g 枳实9g 甘草3g 14贴

医嘱:忌生冷、油炸品。

二诊:7月9日。胃痛减,口气臭秽,二便自调,胃纳不佳,舌淡,苔薄,脉细。脾胃不 和,再拟健脾助运化。

藿香7g 连翘9g 苍术白术(各)9g 红枣9g 甘草3g 淮山药9g 炙鸡内金6g 延胡索6g 香附9g 台乌药9g 蒲公英15g 太子参3g 陈皮5g 谷芽15g 瓜蒌仁10g 14贴

三诊:7月17日。胃痛发作二次,胃纳有增,舌台薄减,脉细。再拟前法。

上方加木香6g 14贴

四诊:8月20日。胃痛未作,胃尚培,胃区压痛(-),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拟 健脾和胃。

生地15g 苍白术9g 淡参9g 甘草3g 香附9g 延胡索3g 台乌药9g 陈皮5g 淮山药9g 扁豆10g 藿香9g 瓜蒌仁10g 鸡内金6g 炒麦芽15g 21贴

五诊:9月24日。GI复查:正常。胃痛未作,胃尚可,二理自调,面色转润,舌淡,苔薄 ,脉细。拟上方健脾和胃。

上方28贴

案十五、刘×× 男 5岁 门诊号:5176

初诊:98年4月9日。胃痛疼痛反复半月。胃部经常疼痛,痛无规律,痛甚呕吐,恶心, 曾服西药"庆大"等,效果不显,痛仍发作,胃纳不佳,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三日一行。 GI示:胃窦炎。咽(-),二肺(-),胃痛压痛+,腹软。舌淡,苔薄腻,脉细。脾胃湿热蕴结,运化失司。健脾清化湿热。

藿香佩兰9g 川厚朴2g 茯苓9g 甘草3g 佛手6g 蒲公英15g 淮山药15g 延胡索9g 白术9g 台乌药9g 制香附9g 炒谷芽15g 7贴

医嘱:忌生冷、油炸品。

二诊:4月16日。胃痛仍作,痛势减,胃纳不佳,大便转软,二日一行,舌淡,苔薄腻, 脉细数。咽(-),二肺(-),胃部压痛+。湿热未清,再拟清化肠胃。

藿香佩兰9g 川厚朴15g 蒲公英15g 黄芩6g 延胡索9g 台乌药9g 制香附9g 陈皮5g 白术9g 淮山药15g 扁豆9g 炒谷芽9g 火麻仁9g 甘草3g 14贴

三诊:胃痛减轻,二便尚调,胃纳有增,口臭减轻,腹部平软,舌淡,苔薄腻,脉细。 胃部压痛±,口干肝郁脾虚,拟健脾疏肝。

生黄芪15g 苍术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延胡索9g 台乌药9g 炒白术 9g 佛手6g 蒲公英15g 川厚朴15g 炒谷芽 陈皮5g 红枣6枚 14贴

四诊:5月14日。胃痛渐和,胃纳有增,二便正常。面色转和,舌淡,苔薄,脉细。胃部压痛(-),脾虚肝郁不和,拟健脾理气和胃调理。

生黄芪15g 苍术白术各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香附子6g 炒白术9g 延胡索9g 佛手6g 蒲公英15g 党参6g 炒谷芽15g 青皮陈皮各3g 红枣6枚 14贴

案十六、赵×   女 11岁 门诊号:71960

初诊:97年9月11日。两下肢红色皮疹二周。两下肢红色皮疹,压之不褪色,高出皮面, 外院用强的松30mg/日,关节疼痛,腹痛,胃纳不佳,二便尚可。尿检:RBC18-20/HP,Bp:10 6/70mnog。柯兴氏征++。舌淡,苔薄,脉细。肾亏血热。拟清热活血补肾。

生地9g 黄柏9g 知母9g 炙龟版9g 藕节12g 大蓟小蓟(各)9g 防风9g 乌梅9g 银柴胡9g 甘草4.5g 夏枯草9g 7贴

医嘱:注意休息。

二诊:9月18日。皮疹腿瘥,强的松用25mg/日,柯兴氏貌,面尚可,尿检RBC:10-15Hp, 肾亏血热,再拟清热凉血之方。

生地12g 黄柏9g 小蓟9g 紫草30g 丹皮9g 赤芍9g 山茱萸肉9g 女贞子12g 旱莲草9g 茅根30g 琥珀粉(冲)3g 14贴

三诊:10月9日。RBC6-8/Hp,激素减至20mg/qo.d,胃尚可,无皮疹,舌淡,苔薄,脉细,肾亏血热,再拟补肾活血。

生地12g 知母9g 山茱萸9g 大蓟小蓟(各)9g 藕节12g 茅根30g 黄柏3g 煅龙骨、煅牡蛎 (各)30g 甘草3g 琥珀粉(冲)3g 21贴

四诊:10月30日。尿检RBC2-4/Hp,激素减至10mg/qo.d,胃纳尚可,二便自调,精神佳,舌淡,苔薄,脉细,再拟健脾益肾活血法。

生地9g 丹皮9g 益母草30g 山茱萸9g 大蓟小蓟(各)9g 藕节9g 生地榆9g 茅根30g 黄芪20g 琥珀粉(冲)3g 煅龙骨牡蛎30g 淮山药9g 甘草3g 21贴

因患儿在河北求学,同意将方带回,上药随访。

案十七、刘媚 女 13岁 门诊号:34760

初诊:97年3月20日。血尿4年。患紫癜性肾炎4年,反复血尿,尤易感冒,胃纳不佳,面色欠华,二便自调,神疲乏力。尿检:RBC20-30/日,蛋白++。舌淡,苔薄,脉细。高热肾亏。拟滋肾健脾凉血。

生地12g 山茱萸6g 淮山药15g 丹皮9g 女贞子12g 紫草30g 生地榆9g 藕节15g 大蓟小蓟(各)9g 茜草9g 甘草15g 14贴

医嘱:增加营养,注意休息。

二诊:4月3日。尿松RBC18-20,尿白(+),神疲乏力,胃尚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 脉细。咳热体肾二亏,再拟滋肾健脾凉血治之。

生地15g 大蓟小蓟(各)9g 山茱萸9g 生地榆9g 藕节9g 茅根芦根(各)30g 黄芪2 0g 旱莲草9g 丹皮9g 淮山药30g 茜草9g 女贞子9g 当归9g 21贴

三诊:4月24日。尿检:RBC10-12,腰酸乏力,胃尚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脉细。 再拟滋肾凉血。

上方加琥珀粉(吞)3 ×21贴

四诊:5月15日。尿RBC1-2,无咳嗽,胃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拟健脾补肾凉血治之。

黄芪20g 生地15g 蓖麻油9g 大蓟小蓟(各)9g 生地榆9g 淮山药9g 党参9g 白术9g 女贞子9g 当归9g 旱莲草9g 丹皮9g 琥珀粉(吞)3g 21贴

案十八、尤晓峰 男 7岁 门诊号:71296

初诊:97年5月22日。血尿二年。因"过敏性紫癜"后,血尿反复。经常咳嗽、流涕,二 便自调,胃尚少,盗汗,关节疼痛,腹痛。尿检:RBC:20-30Hp,蛋白:少量。舌淡,苔薄,脉细。血热肾亏。健脾活血清热。

黄芪15g 太子参12g 杜仲9g 山茱萸6g 大蓟小蓟(各)9g 淮山药12g 淡黄芩6g 生米仁12g 藕节12g 茅根30g 旱莲草9g 天冬9g 甘草3g 琥珀粉(吞)3g 14贴

医嘱:忌生冷及刺激物,避免预防针。

二诊:6月5日。口腔溃疡数枚,无咳嗽,舌淡,苔薄,脉细。尿检:RBC20-30/Hp,蛋白 微量。证属肾虚火旺,拟补肾清热凉血。

生地9g 丹皮9g 山茱萸6g 赤芍9g 银花12g 连翘9g 淡黄芩9g 黄柏9g 茅根芦根30g 女贞子9g 甘草4.5g 琥珀粉(吞)3g 14贴

三诊:6月19日。尿检RBC8-10Hp,口腔溃疡愈,舌红,苔薄,脉细,再拟养阴补肾。

生地9g 蝉衣4.5g 黄柏6g 太子参12g 丹皮9g 银花12g 连翘9g 紫草4.5g 龟版9g 茅根30g 女贞子9g 旱莲草9g 甘草4.5g 琥珀粉3g 14贴

四诊:7月3日。尿检RBC2-4/Hp,无咳嗽,胃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脾肾二亏血热,拟清热滋肝补肾。

生地12g 玄参9g 茜草9g 生地榆9g 太子参15g 黄芪15g 淮山药9g 茅根30g 女贞子9g 黄柏6g 琥珀粉(吞)2g 甘草3g 14贴

案十九、施×  女 12岁 门诊号:31946

初诊:97年5月15日。血尿三年。因患过敏性紫癜血尿反复,皮疹消失,无腹痛无关节痛,黑便,胃纳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尿检:蛋白++,RBC20-30,肾亏血热, 拟清热凉血补肾。

生黄芪20g 银花连翘各9g 紫草30g 茜草9g 大蓟小蓟(各)9g 丹皮3g 赤芍3g 丹参10g 当归9g 夏枯草10g 生地榆9g 茅根30g 藕节9g 琥珀粉(吞)3g 淮山3g 14贴

医嘱:忌生冷、刺激物,避免预防针。

二诊:5月29日。BP:90/60mg,尿检:蛋白(+),RBC15-20,全身无出血点,胃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再拟清热凉血活血。

生地15g 山茱萸肉9g 大蓟小蓟(各)9g 丹皮3g 赤芍9g 茜草9g 紫草30g 茅根30g 生黄芪15g 生地榆9g 藕节9g 女贞子9g 甘草3g 琥珀粉(吞)3g 14贴

三诊:6月12日。尿检RBC10-12/Hp,无皮疹,二便自调,胃尚可,舌淡,苔薄,脉细。 肾亏血热,拟滋阴凉血补肾。

生地15g 山茱萸肉9g 藕节9g 生地榆9g 赤芍9g 丹皮9g 茜草9g 女贞子9g 淮山药15g 生黄芪10g 琥珀粉(吞)3g 生地9g 茅根30g 21贴

四诊:7月10日。尿检RBC5-6,无皮疹,无咳,舌淡,苔薄,脉细,胃尚可,二便自调, 再拟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法。

黄芪30g 党参12g 防风9g 藕节9g 紫草30g 山茱萸9g 熟地9g 淮山药9g 生米仁12g 芡实9g 琥珀粉(吞)3g 14贴

案二十、陶×   男 7岁 门诊号:41876

初诊:97年5月29日。血尿二年。因"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血尿反复,无便血,关节 痛,胃纳尚可,二便自调。尿检RBC8-10Hp。舌红,苔薄,脉细数。肾虚血热。拟补肾活血 化瘀。

生地熟地(各)9g 女贞子9g 山茱萸肉6g 银柴胡12g 丹皮9g 赤芍 9g 蝉衣5g 大蓟小蓟(各)9g 茜草9g 丹参30g 益母草10g 大枣10g 甘草3g 14贴

医嘱:忌生冷、辛辣刺激物,避免预防针。

二诊:6月12日。尿检RBC5-6mHp,无咳,胃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拟健 脾补肾活血。

生地9g 生黄芪10g 太子参10g 山茱萸肉6g 丹皮9g 赤芍9g 蝉衣5g 茜草9g 淮山药9g 丹参30g 大枣6枚 甘草4.5g ×14贴

三诊:6月26日。尿检RBC0.2,无不适,舌淡,苔薄,脉细,拟健脾补肾调理。

生地9g 玄参29g 太子参10g 生黄芪10g 淮山药9g 丹参10g 山茱萸肉6g 蝉衣5g 银柴胡6g 麦冬9g 茅根30g 甘草3g 红枣6枚 14贴

四诊:7月17日。尿检RBC0-1,无咳,胃尚可,舌淡,苔薄,脉细,拟调理。

六味地黄丸×4瓶

案二十一、潘×× 男 7岁 门诊号:47836

初诊:97年3月13日。血尿二年。患"过敏性紫癜"二周后出现血尿,无关节痛,腹痛,胃纳尚可,二便自调,虚薄易感,经常咳嗽发热。尿检:RBC18-20Hp。舌淡,苔薄,脉细。肾亏血热。拟滋肾凉血止血。

生地15g 山茱萸肉6g 丹皮9g 大蓟小蓟(各)9g 赤芍9g 丹参15g 藕节9g 生地榆9g 茜草9g 旱莲草15g 紫草30g 女贞子9g 甘草3g 14贴

医嘱:忌刺激物,避免预防针。

二诊:3月27日。尿检RBC12-14/Hp,无皮疹,胃尚可,二便自调,无咳,舌淡,苔薄, 脉细。再拟清热凉血补肾。

生地9g 丹皮9g 大蓟小蓟(各)9g 山茱萸肉9g 女贞子9g 茜草30g 紫草30g 藕节9g 茅根30g 琥珀粉(吞)3g 甘草9g 14贴

三诊:4月10日。近有外感,咳嗽,尿检RBC40-50/Hp,蛋白(+),无皮疹,舌淡,苔薄, 脉细数,肾亏血热反复,再拟清化。

生地15g 紫草30g 女贞子9g 大蓟小蓟(各)9g 当归9g 藕节9g 黄芪15g 淮山药12g 炒白术9g 甘草3g 茅根30g 琥珀粉3g 三七粉3g 14贴

四诊:4月24日。无咳,尿检RBC10-15/Hp,二便尚调,神疲,胃尚可。舌淡,苔薄,脉 细。脾肾二亏,拟健脾益肾凉血。

生地15g 山茱萸肉9g 藕节9g 紫草30g 茜草9g 茅根30g 大蓟小蓟(各)9g 淮山药9g 生黄芪10g 炒白术 琥珀粉(各)3g 甘草9g 14贴

五诊:5月22日。尿检RBC0-2/Hp,无不适,舌淡,苔薄,脉细。拟滋肾凉血活血。

生地15g 丹皮9g 山茱萸肉9g 茜草10g 丹参15g 当归9g 淮山药9g 白术9g 生黄芪10g 太子参10g 红枣6枚 甘草3g 茅根30g 21贴

案二十二、龚××   女 6岁

初诊:97年4月9日。左乳肿大2周。左乳肿大二周触之疼痛,脾气急躁,易发怒,检:右乳检0.5×0.5,左乳检1.2×1.2。外阴:幼女型。B超示:子宫偏大。畏冷:正常。证属阴虚火旺,拟滋阴泻火。1.知柏地黄丸×4 15Bid;2.大补阴丸×4 30Bid;3.忌鸡、鸽子。

二诊: 5月7日药服完,左乳按之疼痛,无硬块,舌红,苔薄,脉细数。再拟原法巩固。

1.知柏地黄丸×4瓶

2.大补阴丸×4瓶

三诊:6月11日。左乳肿块消失,胃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拟滋阴泻火, 再拟二月巩固。

1.大补阴丸×4瓶

2.知柏地黄丸×4瓶

案二十三、钱×× 男 10岁 门诊号:31748

初诊:97年8月21日。手淫二年。经常手淫,阴茎易勃起,外院治疗,效果不明显,胃纳尚可,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细。阴虚相火旺盛,拟滋阴降火。

生地12g 知母9g 黄柏9g 玄参9g 丹皮9g 赤芍9g 龙胆草3g 陈皮4.5g 六曲9g 天冬9g 甘草4.5g 7贴

医嘱:忌辛辣、刺激物。

二诊:8月28日。手淫减少。胃不佳,大便自调,口干,舌红,苔薄,脉细。再拟原法滋阴泻火。

生地15g 知母9g 黄柏9g 玄参9g 赤芍9g 龙胆草3g 天冬9g 甘草4.5g 丹皮9g 甘草4.5g 茅根30g 黄芩6g 14贴

三诊:9月11日。家长代诊:手淫偶作,胃尚可,二便自调,口干,舌红,苔薄,脉细, 再拟滋阴泻火调补为主。

生地15g 知母9g 黄柏9g 夏枯草15g 龙胆草6g 龟版9g 丹皮9g 赤芍9g 天冬9g 甘草4.5g 山楂9g 14贴

案二十四、郑×× 女 2岁 门诊号:31733

初诊:98年2月4日。盗汗三月。盗汗淋多。夜寐欠宁哭吵,胃不佳,二便自调,经常咳嗽,发热,毛发稀少,面色欠华。舌淡,苔薄,脉细。脾虚,营卫不调。拟健脾调和营卫。

桂枝3g 炒白术9g 生姜2片 红枣6枚 甘草3g 龙骨牡蛎(各)30g 麻黄根9g 钩藤9g 浮小麦30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酸枣仁9g 炒谷芽15g 14贴

医嘱:忌生冷、甜食。

二诊:2月18日。盗汗减,夜寐尚宁,口干,胃纳尚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脉细。 脾虚,营卫不和。再拟调和营卫。

桂枝5g 白芍9g 生姜2片 红枣12g 甘草3g 淮山药15g 生黄芪15g 白术9g 太子参15g 龙骨牡蛎(各)30g 麻黄根9g 浮小麦30g 酸枣仁2g 陈皮5g 14贴

三诊:3月4日。盗汗止,夜寐转宁,胃纳尚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脉细。脾虚, 拟健脾调扶。

生黄芪15g 太子参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红枣6枚 龙骨牡蛎(各)30g 酸枣仁12g 陈皮15g 淮山药15g 扁豆9g 炒谷芽15g 防风5g 当归9g 14贴

案二十五、钱×× 男 3岁 门诊号:27193

初诊:98年5月6日。盗汗二月。盗汗淋多,不思饮食,口干,二便自调,时有腹痛,无咳,面色欠华,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细。营卫不和,脾虚。拟调和营卫,健脾调理。

黄芪15g 白术9g 桂枝3g 白芍9g 生姜2片 红枣6枚 甘草3g 龙骨牡蛎(各)30g 麻黄根9g 浮小麦30g 淮山药15g 炒谷芽15g 六曲9g 14贴

医嘱:忌生冷、甜食。

二诊:5月20日。盗汗明显好转,胃纳有增,二便尚调,舌淡,苔薄,脉细。再拟健脾调和营卫。

桂枝5g 炒白术白芍(各)9g 茯苓9g 甘草5g 生姜2片 红枣6枚 生黄芪15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鸡内金6g 陈皮5g 炒谷芽15g 六曲9g 14贴

案二十六、黄× 女 3岁 门诊号:41736

初诊:98年2月4日。胃纳不佳一年。自幼纳少,回乳甚,至今时有呕吐,胃纳不佳,二便尚调,经常诉说胃部不适,盗汗。舌淡,苔薄腻,脉细数。腹软,无压痛,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拟健脾和胃助运化。

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鸡内金6g 陈皮5g 神曲9g 炒谷芽15g 佛手6g 红枣6枚 14贴

医嘱:忌生冷、油炸品、甜食。

二诊:2月16日。纳食不佳,二便尚调,盗汗,经常呕吐,舌淡,苔薄,脉细,脾胃不和,胃失和降,再拟健脾理气开胃。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竹茹4.5g 佛手6g 青皮陈皮(各)3g 鸡内金6g 炒谷芽15g 神曲9g 太子参15g 淮山药15g 红枣6枚 扁豆9g 枳壳6g 14贴

三诊:3月2日。胃纳有增,二便自调,呕吐减少,夜寐尚宁,舌淡,苔薄,脉细数。脾 胃虚弱,运化失司,拟健脾理气开胃。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广木香4.5g 枳壳6g 淮山药15g 扁豆9g 鸡白金6g 陈皮5g 炒谷芽15g 六曲9g 红枣6枚 14贴

案二十七、 董×× 男 6岁 门诊号:41733

初诊:98年10月7日。遗尿三年。遗尿,每日1次,叫唤不醒,胃纳不佳,大便尚调,盗汗,口干。舌淡,苔薄,脉细。肾气不足,固摄失司。健脾补肾固摄缩尿。

生地15g 山茱萸肉6g 生黄芪15g 菟丝子9g 芡实9g 覆盆子3g 龙骨牡蛎(各)30g 菖蒲10g 益智仁9g 红枣6枚 淮山药15g 甘草3g 14贴

医嘱:傍晚起少饮水,纠正睡眠姿势。

二诊:10月21日。遗尿减少,每周3-4次,胃纳尚可,舌淡,苔薄,脉细。肾气不足,固摄失司,拟健脾益肾同摄。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山茱萸肉6g 芡实9g 龙骨牡蛎(各)30g 桑螵蛸9g 益智仁9g 菖蒲10g 淮山药15g 扁豆10g 红枣6枚 14贴

三诊:11月4日。遗尿偶作,胃纳可,大便正常,面色较润,舌淡,苔薄,脉细,调理以来,诸症减轻,再拟上法巩固。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3g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芡实9g 龙骨牡蛎(各)30g 桑螵蛸9g 益智仁9g 菖蒲10g 淮山药15g 山茱萸肉6g 红枣6枚 21贴

案二十八、王××  女 8岁 门诊号:61970

初诊:97年9月17日。下肢摩擦三年。近二年双下肢交叉摩擦,面赤通红,易激动,脾气急躁,胃纳不佳,盗汗,面色欠华。检:阴道红肿充血。舌红,苔薄,脉细数。阴虚营卫不固,滋阴泻火固表。

生地9g 煅龙骨牡蛎(各)30g 黄芪15g 知母9g 黄柏9g 龟版6g 钩藤9g 龙胆草4.5g 麻黄根9g 蝉衣4.5g 大枣12g 14贴

医嘱:忌辛辣、刺激物。

二诊:10月8日。摩擦减少,手足心热,盗汗,口唇干裂,舌红,苔薄,脉细。再拟滋阴降火。

生地9g 煅龙骨牡蛎(各)30g 知母9g 黄柏3g 龟版6g 钩藤9g 龙胆草6g 丹皮9g 赤芍9g 蝉衣5g 麻黄根9g 淮山药9g 大枣6枚 甘草3g 14贴 三诊:11月5日。摩擦减少偶作,盗汗减,胃纳佳,二便尚调,舌淡,苔薄,脉细。阴虚 火旺,拟养阴清火。

生地9g 太子参10g 黄芪10g 知母6g 黄柏3g 龟版4.5g 煅龙牡(各)30g 陈皮5g 丹皮9g 赤芍9g 芦根30g 钩藤9g 淮山药9g 扁豆10g 炒谷芽9g 14贴

验方

一、增液合剂

组成:生地、女贞子各12克,玄参、麦冬、石斛各9克,生白术15克。阴虚明显加当归9克,生白芍12克;腹胀便坚4-5天能便一次者加枳实9克。

主治:小儿虚证便秘,常有口渴,手足心热,盗汗。夜寐不安,面颊升火,眼分泌物多,鼻衄等症状。

方解:小儿虚症便秘以肠燥伤津多见,在增液汤的基础上加用石斛、当归、生白芍、女贞子养阴润肠,枳实行气除痞。实验证实枳实、石斛均有增强胃肠蠕动的功能,随着大便通畅,食欲增加,内热症象也减轻或消失,因此,增液合剂治疗小儿便秘效果满意,此药副作用小,但对年幼小儿应先试用半剂,以免产生腹泻。

二、木茴散

组成:木香、小茴香、陈皮各6克,乌药、川楝子、延胡索、香附、槟榔各9克,干姜、甘草各3克。

主治:痉挛性肠绞痛,属气滞寒凝型,平时体质较好,突然腹痛,面色发青,肢冷甚或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方解:本方茴香温中散寒止痛;干姜加强温中散寒作用;木香、槟榔行胃肠之气而导滞;乌药、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香附、陈皮调理脾胃之气。综观全方多用行气之品以通利气机,则腹痛可除。

三、润肺方

组成:沙参、麦冬、阿胶(烊冲)、百合、山药、扁豆、杏仁、乌梅各9克,粟壳、甘草各3克。

主治:顽咳,属肺脾阴虚型,干咳无痰或少痰,夜咳甚,面色潮红,纳呆少食,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型为久咳耗肾液,津液不能上润于肺,改肺阴不足,故用阿胶、沙参、麦冬、甘草滋阴润肺;山药、扁豆养阴健脾;杏仁止咳降逆;百合润肺止咳,助养肺阴之力;粟壳、乌梅收敛肺气。

四、地芪补肾汤

组成:黄芪15克,生地、玄参、生地榆、黄柏、鹿含草、芡实各9克,茅根30克。

主治:迁延型肾小球肾炎,属气阴两虚型,血尿明显,咽部常痛,颜面时潮红,手足心热,饮食少思,神倦乏力,舌偏红,脉细数。

方解:方中黄芪益气补脏,生地、玄参、黄柏滋阴泻火,芡实益肾固精;鹿含草补肾,配芡实、黄芪可减少尿蛋白;生地榆、茅根清血止血。

五、补肾方

组成:熟地、山茱萸肉、丹皮、茯苓、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各9克,当归、肉桂各6克,甘草3克。

加减:黄疸加茵陈30克,山栀、大黄(后下)各9克;气虚乏力加党参9克,黄芪15克;脾大加赤芍、炙鳖甲各9克。

主治: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属肾阴阳两虚,面色苍黄,语言低微,心悸气短,脾肿大,舌质淡胖,脉濡弱。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补肾为主药;山萸肉、当归补益肝脾精血;丹皮、茯苓调协肝脾;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补肾助阳;肉桂温阳暧肾,以鼓舞肾气。以上诸药合用滋养而不腻,温肾而不燥,为补肾养血的有效方剂。

论文

不同病因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论治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年3期157-159页

摘要:病原学检查

一、检查对象:年龄在2岁以内,腹泻病程在3天以内,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10个/每高倍视野。

二、标本收集:将新鲜大便接种于CarryBlair运送管中,送细菌室检查。

三、检查结果:224例细菌检出阳性者35例,阳性率为15.6%,39例作病毒电镜检查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35.9%。

临床特点

一、EPEC:以4月份发病较多见,但全年均有。O125B15是主要类型。大便每日3-10次, 呈浅黄色或深黄色,有粘液,酸臭味较多。

二、轮状病毒:大便均为水样,量多,呈浅黄色伴不消化物。

三、痢疾杆菌:大便每日6-10多次, 量少至中等,有酸臭或腥臭味,多呈黄绿色或深黄 色,稀糊状或水样,有粘液。

四、空肠弯曲杆菌。均在7-9月份检出。大便多呈黄绿色或浅黄色,稀糊状或水样,多 伴有粘液,呈酸臭或腥臭。

五、其他病原:均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伴呕吐、烦躁、口渴。大便呈水样,无粘液。

治疗方法

(1)湿热型:中药基本方为消1方(煨葛根9g 黄芩炭9g 鸡金炭3g 茯苓9g 夏枯草9g 板蓝根9g)。寒湿型:为消6方(藿香9g 苏梗9g 姜半夏9g 茯苓9g 陈皮4.5g 川厚朴4.5g 炮姜炭4.5g)。大便次数多服药后不减者加诃子9g、肉果4.5g或罂粟壳3~4.5g。(2)西药 常用抗生素有氯霉素、痢特灵或复方新诺明。(3)用我院自制的口服补液粉,每包含氯化钠1 .55g、氯化钾0.7g、碳酸氢钠1.2g、葡萄糖13.85g,每包冲成500ml。

治疗结果

根据我院婴幼儿腹泻疗效判定标准(1),17例EPEC腹泻用抗生素治疗10例,4例无效,3 例未随访;4例用中药治疗均痊愈;3例仅口服补液,2例无效,1例痊愈。病程一般较迁延,8 天或8天以上者共8例,其中3例为13天。12例轮状病毒,3 例口服补液均无效,其 中2例病程均为1天,用口服补液2天无效后改服中药,1例次日即愈。另1例第3日愈。6例用 中药治疗,5例痊愈,1例无效;3例用抗生素治疗,2例痊愈,1例无效。病程多在4-7天,仅1 例病程迁延1月余,大便曾出现多量白细胞,可能与继发细菌感染有关。10例痢疾杆菌腹泻 ,6例用中药治疗,4例痊愈,2例未随访;3例用抗生素,1例痊愈,2例未随访;1例用口服补 液痊愈。病程多在4-6天之间。7例空肠弯曲杆菌,4例用中药,3例痊愈,1例未随访;2例用 口服补液,1例痊愈,1例未随访;1例用抗生素痊愈。病程多在6-8天。2例腺病毒感染腹泻, 口服补液,1例痊愈,1例无效。病程分别为6及7天。1例波茨旦沙门氏菌感染用抗生素治疗 未随访到。

讨论

小儿急性腹泻由EPEC引起,认为是小儿腹泻中的重要病因,占有一定地位。本文EPEC的主要类型是O125B15,临床特点是症状一般轻,发热不高,大便每日多在10次以内,但病情较迁延。细菌性痢疾在婴幼儿时期仍是腹泻的重要原因,可培养出痢疾杆菌,值得引起重视。空肠弯曲杆菌是近年发现引起急性腹泻的病原之一,表现有发热,头痛,寒战,呕吐,并伴有脐周疼痛,大便呈水样有恶臭,部分有血及粘液。多见于7-9月份,是空肠弯曲杆菌肠炎的特点。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腺病毒感染也可以引起腹泻,一般不局限于婴幼儿,季节性不强,与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腺病毒不同,在组织培养中不能繁殖, 病毒在大便中排出量多,电镜中易找到。

婴幼儿腹泻急性期以湿热型多见,经统计学处理与病原阳性的湿热型所占比例无显著性 差异。在各种病因腹泻中以轮状病毒引起湿热型最多,此因婴幼儿腹泻以感染性多见及小儿 腹泻常伴有发热和脱水之故。在治疗上应以清利湿热为主,对腹泻次频量多的患儿适当加用 少量收敛之品。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炎肾病型紫癜性肾炎远期疗效观察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年6期340-341页

摘要: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紫癜肾病的效果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观察对象

21例中男9例,女12例。年龄6-12岁,病程2天-2年2个月,病初全部病例有皮肤紫癜,下肢最多,臀部次之。肾脏累及后有不同程度的浮肿,腹水。

全部病例具有以下特点:(1)不同程度的浮肿。(2)尿蛋白"+++"或24h尿蛋白定量>100m g/kg,伴有镜下或肉眼血尿。(3)血清胆固醇>5.7mmol/L及白蛋白偏低。

治疗方法

强的松剂量为每日1.5~2mg/kg,环磷酰胺,每日2~2.5mg/kg,雷公藤多甙,每日1m g/kg。 基本方为:生黄芪12-15g,黄芩、旱莲草、茜草、生地榆、小蓟、白术各9g,白 花蛇舌草30g,琥珀屑2g(吞服)。加减:阴虚加生地、玄参各9g;阳虚加补骨脂、菟丝子各12g ;感冒加银花、连翘各9g。服用方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疗程6个月-3年2个月,平均 15.5个月。

结果

21例中痊愈15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全部病例随访2年10个月~12年4个月, 平均7.34年。远期随访未发现有肾功能不全者。

讨论

小儿时期紫癜性肾炎预后较成人好,但部分病例预后也不乐观。一般认为紫癜性肾炎的 肾病型较肾炎型预后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病理类型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应用雷公藤多甙 治疗小儿各型肾小球肾炎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少。中医认为过敏性紫癜多属热毒内蕴,经 脉瘀阻,采用益气健脾,清热凉血为主的治则,并随证加减。近年我们在肾病恢复期常给予 以玉屏风散为主的中药以增强患儿呼吸道抗病能力,对减少病情反复有一定效果。

利胆护肝合剂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年5期13-14页

摘要:

一、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共52例,为两组,其中利胆护肝合剂组29例,利胆汤组23例。

2.检测指标:以上两组于治疗期间每周1次分别采用外周微量血以咖啡因比色法及赖氏法 检测SB及ALT直至恢复正常。

3.治疗方法:利胆护肝合剂(茵陈、生大黄、山栀子、赤芍、黄芩、柴胡、茯苓、五味子 ), 每剂20毫升,每次服10毫升,每日2次,一个疗程为1月,连服1-3个疗程。利胆汤(茵陈 、生大黄、山栀子、虎杖、金钱草、扁蓄、广郁金)水煎服,每日2次,疗程同上。

4.结果:利胆护肝合剂组,治愈2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5%;利胆汤剂 组治愈18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65%(P>0.05),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

二、实验研究

方法与结果

(1)利胆护肝合剂对血清SB、ALT及血清甘胆酸(CA)的影响

(2)利胆护肝合剂对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3)不同大鼠肝脏r闪烁显像观察

时毓民治疗小儿胃窦炎78例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年7期23页

摘要:小儿胃窦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为饮食不节导致脾虚湿热,是小儿胃窦炎发生的根本原因,故运用健脾理气、清热化湿法治疗,疗效显着。

一、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78例患儿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

2.辨证分型:脾虚型5例;湿热型12例;脾虚兼湿热型61例。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太子参15克,淮山药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延胡索9克,制香附9克,陈皮5 克,炒白芍9-12克,蒲公英15克,炙甘草3克。气虚明显加黄芪12克;湿热重加藿香9克,佩 兰9克;纳呆加鸡内金6克,六曲9克;大便干结加枳实9克,火麻仁9克。

1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三、治疗结果

78例中,痊愈23例,占29.5%;好转53例,占67.9%。无效2例,占2.6%,总有效率97.4% 。

四、小结

小儿胃窦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尤以5至11岁居多。其发病原因多由于脾气虚弱,饮食 过度或恣食生冷,影响脾胃的受纳和消化,胃失和降,郁而化热所致。运用健脾理气、清热 化湿法调治。科学的饮食,调整不正常的饮食结构,是防治胃窦炎发生的重要途径。

阴虚小儿红细胞钠泵活性的变化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4年1期41-42页

摘要:为了探讨虚症的物质基础,我们测定19例正常小儿及38例阴虚或气阴两虚小儿的红细胞钠泵活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及方法

将38例阴虚或气阴两虚小儿分成三组:(1)阴虚火旺组:21例。(2)阴虚火不旺组:4例。(3)气阴两虚组:13例。

选择无虚证的正常小儿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阴虚或气阴两虚小儿男19例,女19例。

结果

阴虚火旺小儿红细胞钠泵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儿,而气阴两虚小儿则与正常小儿无显着差异,以上3组年龄相似有可比性。对阴虚火旺小儿应用滋阴泻火中药治疗,基本方为玄参9克,知母9克,甘草4.5克,黄精12克,黄柏9克。半数在2周内,阴虚火旺症象均有改善,但未完全消失。

讨论

近年来国内对虚症病人进行研究发现阴虚病人血浆CAMP升高及CGMP下降,CAMP/CGMP升高;阴虚心火旺尿儿茶酚胺升高,阴虚心肝火旺尿17羟皮质类固醇升高;阴虚火旺者全血还原粘度及血浆粘度增高,以上对阐明虚症本质有重要的意义。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钠泵是阴阳虚症物质基础之一。本组病人多见升火,盗汗,口渴等代谢亢进的症状,推测与钠泵变化有一定关系。我们的检查结果证实阴虚火旺的小儿红细胞钠泵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儿,但气阴两虚小儿未见增高,有一定鉴别价值。

我们拟定滋阴泻火基本方,证实对阴虚火旺小儿疗效尚好,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不同类型虚症其钠泵值不同,阴虚火旺者明显高于正常人。认为红细胞钠泵活性的改变与虚症有一定关系。

清热活血法为主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14例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年5期262-264页

摘要:小儿过敏性紫癜有肾脏受累者并不少见,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应用清热活血法为主的中药治疗14例紫癜性肾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临床资料

14例中男7例,女7例;年龄4-12岁。中医分型:1.血热型共8例;2.血热夹瘀型共3例;3.气虚型共2例;4.西医分型:1.轻型共2例;2.肾炎型共10例;3.肾炎肾病型共2例。

治疗方法

清热活血为主的基本方药为益母草、茅根各30g,荠菜花15g,银花、连翘、大蓟、小蓟 各9g,留行子12g,三七粉2g(吞服)。血尿明显加琥珀屑1.5~3g(吞服);气虚加黄芪12~15g,党参9~12g;阴虚加生地12g,麦冬9g。疗程从2月-2年,平均6月。加用昆明山海棠,每次2片,1日3次,1例加用雷公藤,每次3片(每片含生药0.3g),1日3次。

治疗结果

近期治疗结果有13例痊愈,好转1例。随访5个月~2年9个月、平均1.58年。

讨论

一、清热活血为主治法的依据:中医认为过敏性紫癜多属热毒内蕴,经脉瘀阻。说明紫癜性肾炎多有热证、瘀证的表现,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提供了一定依据。。

二、中药疗效机理探讨:中药基本方中茅根、大蓟、小蓟有凉血止血作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荠菜花清热凉血,三七活血止血,留行子活血行血,益母草活血化瘀为本方之主药,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可改善肾脏血液循环和功能。昆明山海棠及雷公藤均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抑制动物的免疫反应,因而抑制了免疫物质在肾小球基膜上的沉积。临床应用副作用较轻。

三、应用中药的适应范围:我们认为轻型有肾炎型紫癜性肾炎可单用中药治疗,对肾病型可考虑中药加免疫抑制疗法。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后中医分型及治疗探讨----附55例临床分析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5年9期26-27,14页

摘要:临床资料

55例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从1岁至13岁。将各型先心分为二组:第一组为青紫型,第 二组非青紫型,手术方式为体外循环直视手术52例,低温手术3例。青紫型组中医辨证分型:①气虚血瘀18例;②血瘀型1例;③气阴虚夹瘀型1例。非比组中医辨证分型:①气虚型4例;②气虚血瘀1例;③气阴两虚1例;④正常29例。

手术后资料

中医分型的变迁:手术后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分型有:①湿热型;②气阴两虚型;③阴阳两虚型。均为青紫型先心。

手术后1周内以湿热型占优势,1周后气阴两虚型增多,手术后第3周已无湿热型。

化验室检查:测定两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及血氧饱和度,结果,青紫组在红细胞压积及血氧饱和度方面于手术后均有非常显著改变,非青紫组改变不明显。

治疗方法与结果:对气虚血瘀型患儿术前加用白参5克,连续服用5~7天,在术后对咳重在痰者除应用抗生素外,常用射干合剂(射干、炙麻黄、黄芩、炙甘草各4.5克,炙紫菀、杏仁各9克,板蓝根、开金锁各4克)每剂20ml,每日1剂。气阴两虚及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合剂(生黄芪12克,党参、丹参各15克,麦冬9克,五味子、炙甘草各4.5克)每剂10ml,每日1剂。气虚明加生晒人参每日5克。湿热纳呆加清热利湿合剂藿香、生米仁各9克,茯苓12克,陈皮、淮山药各4.5克,黄连1.5克),每剂20ml,每日1剂,咳嗽基本痊愈天数7天,40例多痰基本消失平均6.2天,40例明显改善平均7.5天。

讨论

青紫型由于在心脏内存在右至左的分流,心功能不全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下及缺氧引起的代偿性红细胞增多,血球压积增高,全血粘度升高,均是造成血瘀的重要原因。手术后心脏畸形得以纠正,青紫及舌下静脉曲张消失。手术后一周由于呼吸道感染或咳痰不畅手术后创伤,发热等因素,中医分型多为湿热型,治疗应针对湿热与咳痰,给与清热利湿及化痰止咳法。于术后2周起感染逐渐得到控制。体质仍衰弱,气阴两虚型渐多,应以益气养阴为主。

青紫组术后恢复较非青紫组慢,术后即可给与人参益气,应用强心合剂等益气养阴中药的时间宜长,有利于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对照研究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年1期23-25页

摘要:采用中药加强的松及单纯用中药作对照的两种方法治疗5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其中中西医结合组27例,中药23例。

临床资料

50例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初诊时年龄最小23天,最大4个月。病程1天-3个月。出生史中有剖腹产,产钳助产,早产。临床表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中医辨证均为湿热型,两组在年龄、病程、症状、黄疸程度、肝脾肿大及中医辨证方面基本相同。

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强的松加中药,中药组单用中药治疗。强的松剂量为1~1.5mg/kg,疗程2-5周,平均3.5周。两组中药基本方为茵陈、金钱草、扁蓄各12克,山栀、车前子(包煎)、广郁金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生甘草4.5克。气虚加太子参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川芎6克;病程后期SGPT仍高者加田基黄12克,五味子3~4.5克,疗程4~20周,平均6.5周。

结果

两组消化道症状均于治疗1~2周内消失,肝脾肿大于治疗结束时均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讨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肝炎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肠道病毒,各种先天性代谢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及先天性胆道畸形等,乙型肝炎病毒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之一。关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治疗,总有效率达83.1%。应用中药及强的松联合治疗,在巩膜及皮肤退黄速度方面均较单用中药要快。强的松疗程较短,一般在黄疸减退时即可停用。在肝炎后期宜加用健脾益气滋阴中药可增强患儿的体质。

益气健脾化湿法治疗小儿疳证及其微量元素变化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年4期208-210页

摘要:用益气健脾化湿为主的中药治疗小儿疳证52例,以探讨益气健脾化湿法治疗疳证的效果及中药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对象及方法

一、病例选择:52例中男性24例,女性28例。年龄自5个半月~5岁。全部病例食欲不振,有挑食习惯或异食癖,易反复感冒,夜寐不安,自汗或盗汗,大便秘结,泄泻,面色少华,营养不良性浮肿,有佝偻病体征。

中医辨证分型:(1)脾虚型:37例。(2)脾虚兼有湿热:15例。

二、血清微量元素测定方法:患者于治疗前后各测一次血清锌(Zn)、铜(Cu)及锰(Mn),铜、锌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锰以无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

三、治疗方法:脾虚型用中药健脾合剂:党参12g,炙黄芪、生米仁、茯苓、生谷芽、生麦芽、生山楂各9g,大枣15g,陈皮4.5g。脾虚兼有湿热型者先用清热利湿合剂:生米仁、藿香各9g,茯苓12g,栀子、陈皮各4.5g,黄连1.5g。以上合剂每剂20ml,每日服1剂,分2-3次服用。加减:面色萎黄有贫血者加当归9~12g,首乌9g或女贞子12g;便秘加枳实6-9g或当归12g;泄泻加山药12g,扁豆9g;夜寐不安加五味子4.5g。

治疗结果

(1)显效:33例。(2)好转:18例。(3)无效:1例。显效率为63.5%,总有效率达98%。

讨论

小儿疳证多由于喂养不当及各种疾病引起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脾失健运所致。治疗疳证时应注意有无湿热征象,对兼有湿热者用健脾益气方剂往往无效,需先用清热化湿中药,待湿热清除后再改用健脾益气药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血清锌、铜、锰检测结果表明,说明疳证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锌状态。血清铜、锰治疗前后比较变化不大(P>0.05),铜/锌比值有明显降低(P<0.01)。

小儿虚证及瘀证血浆皮质醇变化的初步观察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7年5期20-21页

摘要:现将47例小儿虚证及瘀证和15例正常小儿血浆皮质醇测定结果及其意义作如下报道。

检测对象

47例虚证瘀证组,男36例,女11例。年龄自7个月~12岁。15例正常对照组,男11例,女4例。年龄自23个月~12岁。

虚证的标准,根据小儿时期的特点。阴虚主证:①五心烦热,②颧部升火,③舌红或少苔或无苔;次证:①大便干结,②盗汗,③夜寐不安,④午后低热,⑤口渴喜冷饮。阳虚主证:①畏寒肢冷,②面色〓白,③舌淡胖苔润;次证:①自汗,②脉细软,③神萎。凡具备主证二项及次证一项者即可诊为阴虚或阳虚。符合阴虚诊断标准者共21例符合阳虚诊断标准者共15例。

检测方法

血浆皮质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采用碘----皮质醇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然后用FT----603井型γ闪烁探头及FH----408型自动定标器测定总脉冲及沉淀脉冲,求出结合率,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样品管皮,再换算出待测血浆的总皮质醇含量。

检测结果

各组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除阴虚与瘀证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即阳虚、阴虚、血瘀组乐皮质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低下,而阳虚组又较阴虚及血瘀组显著低下。

讨论

对各种疾病引起的肾阳虚病人测定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和17酮类固醇表明其排泄量明显低于正常,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阴虚者可能因各脏腑辨证不同,其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变也有所差异。今后尚需进一步对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瘀证的血浆皮质醇变化进行研究。

利胆合剂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的对照观察

出处:中医杂志 1988年11期41-42页

摘要:将58例患儿分成两组,利胆合剂组35例,利胆汤剂组23例。

治疗方法

利胆汤剂的组成为:茵陈、金钱草、扁蓄各12克,山栀、车前子(包煎)、广郁金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生甘草4.5克。气虚加太子参12克;有明显肝脾肿大者加丹参12克,川芎6克。每日服一剂,疗程4~16周。

利胆合剂的组成为:茵陈、金钱草、广郁金、赤芍各12克,当归、生山楂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每剂药浓缩成20ml,每次10ml,日服2次,疗程与汤剂相似。

治疗结果

汤剂组痊愈19例,好转4例;合剂组痊愈31例,好转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讨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包括新生儿肝炎),是指1岁内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病毒是该综合征的重要病原之一。婴儿肝炎综合征属于中医"胎黄"或"胎疸"范畴,年龄大多数在3个月之内。发病原因是乳母受湿热而遗留于胎儿,其主要治则应是清热利湿法。利胆合剂对降酶、退黄的作用与汤剂比较并不逊色,且皮肤退黄速度优于汤剂,血胆红素下降后SGPT反跳亦少。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停药后病情未见反复,是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有效方剂之一。

益气补肾活血法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年1期14-15页

摘要:应用益气补肾活血法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简称ITP)41例,并对部分病例进行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27例,女14例。年龄5个月~11岁。临床表现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鼻衄,便血,牙龈出血,皮下血肿。

中医辨证:血热伤阴型24例,气血两虚型17例。

方法

治疗方法:基本方为生地、当归、赤芍、茜草各9克,补骨脂、炙黄芪、菟丝子各12克,鸡血藤30克,大枣15克,生大黄6~9克(后下)。病情重加水牛角30克,三七粉2克(冲服);鼻衄加白茅根30克;阴虚内热加玄参、炙鳖甲、炙龟版各9克;神疲乏力,舌质淡加党参、仙灵脾各9克。水煎,每日1剂,于病治愈后再巩固1个月。疗程1.3~22个月。

检测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使用PPP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

结果

临床疗效:治愈24例,恢复6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治愈及恢复共30例,占73.2%,总有效率97.6%。中医辨证分型与疗效的关系表明:血热伤阴型(24例)及气血两虚型(17例)的治愈及恢复病例分别为16例(66.7%)及14例(83.2%),血热伤阴型尚有1例无效,似气血两虚型疗效较好。

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

讨论血小板数量正常如聚集功能不正常反映其质低下仍需继续中药治疗。ITP的中医辨证以血热、阴虚及气血两虚多见。根据中医"肾主骨、生髓","气为血帅"及"凡治血者,必先以祛瘀为要"的理论,我们制定了以益气补肾活血为主的基本方。结果表明以益气补肾活血法为主根据不同辨证类型予以加减,对ITP急性及慢性型均可得到较好疗效,对应用激素后减量或停用的病例,加中药治疗可巩固疗效,避免反复,治愈病例停药后随访疗效也巩固。

小儿胃窦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2年8期8-9页

摘要:一般资料

男11例,女9例。年龄最小2岁半,最大11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5年。

胃肠钡餐与血清胃泌素检查

1.胃肠钡餐确诊为胃窦炎,其中伴胃粘膜脱垂1例,疑似幽门管溃疡1例。

2.血清胃泌素:20例中17例经血清胃泌素(放免法)测定,其值为12.1~206.4Pg/ml(正常值64±23Pg/ml)。

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

1.气滞型(9例);2.湿热型(9例);3.虚寒型(2例)。

二、治疗方药

基本方:炒白芍、延胡索各12克,制香附、枳壳、淮山药、白术各9克。气滞型加广木香、乌药;湿热型加蒲公英、川黄连、连翘;虚寒型加黄芪、党参。兼证治疗:胃阴不足加黄精、乌梅;血瘀加丹参、桃仁;积食加生麦芽、谷芽、神曲;泛酸加煅瓦楞、乌贼骨;嗳气、呕吐加青皮、姜半夏、姜竹茹。一个月为一疗程,观察1-2个疗程。临床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

讨论

一、本组65%有慢性腹痛,尤以中上腹疼痛为主,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二、近年来发现胃窦炎与幽门螺旋菌感染有关,同时指出它的发生与成人B型非自身免疫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

三、小儿胃窦炎中医中药短期内能促使胃窦粘膜炎症的吸收和愈合。小儿胃窦炎以实证居多,气滞,湿热型为主,故基本方采用理气祛湿,并随证加减。

四、20例中17例经血清胃泌素测定,大部分在正常范围。

五、小儿胃窦炎多见学龄期儿童,多有饮食不节,偏爱零食,过食冷饮史。

大黄片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年7期432-433页

摘要:试用大黄片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取得较好疗效,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其疗效并初步探讨了药物作用机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随机分成2组,大黄组19例,利胆合剂组20例。男34例,女5例。年龄40~100天。病程1~90天。

2 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中医辨证:湿热型36例,寒湿型3例。于治疗期间用咖啡因比色 法取外周微量血测总胆红素,每周1次,直至恢复正常。

治疗方法 大黄每片为0.25g(上海中药一厂出品,相当于生药1g)。每次服0.5~1片,1日3次利胆合剂由茵陈、生大黄、山栀子、赤芍、黄芩、柴胡、茯苓组成,每剂20ml,每次服10ml,1日2次,疗程4周,用1~2个疗程。

结果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指皮肤、巩膜黄疸消退及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大黄组4.32±1.85周(X±S,下同),利胆合剂组为4.35±1.73周(P>0.05),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临床疗效 利胆合剂组痊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大黄组痊愈14例,好转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4.2%,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材料 实验动物选用200~300gSD雄性大鼠42只。α-萘异硫氰酸酯溶于麻油中配成7.5%溶液。大黄片深呈生理盐水配成25%悬液。

方法

大黄对血清胆红素(SB)及SGPT的影响。

大黄对胆汁流量的影响。

结果 大黄组及对照组服ANIT后胆红素及SGPT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上升,但大黄组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明显减低。

大黄组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讨论

我们进行了大黄片防治ANIT实验性黄疸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黄片对ANIT引起的胆红素及SGPT升高有抑制作用,服大黄片后胆汁流量明显增加,推测该反应可能是大黄片降低胆红素机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测定27例血甘胆酸用以判断肝功能价值优于常规SGPT测定,是一种敏感的肝功能指标。

中药退热微型灌肠剂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4年10期28-30页

摘要:根据多年的临证体会和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精选柴胡、细辛等制成中药退热微型灌肠剂(简称灌剂)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病例选择 选取体温≥38.5℃(肛温,以下同),病程在3天之内,未经治疗或因西药治疗无效的感冒患儿195例,按2:1随机分为灌剂组130例,西药组65例。

病例概况 灌剂组130例,男74例,女56例。中医辨证:风热型96例,风寒型34例,其中兼痰湿者23例,兼食滞者8例;西医分型:轻型66例,重型64例。西药组,男38例,女27例。中医辨证:风寒型16例,风热型49例,其中兼痰湿者15例,兼食滞者6例;西医分型:轻型31例,重型34例。

治疗与观察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观察法。灌剂组:以灌剂(上海中药三厂提供,5ml/支,含生药5g)治疗<5岁每次1支,≥5岁每次2支灌肠,3~4次/日,3天为一疗程。西药组:洁霉素30mg/kg/日肌注,分2次给药,加扑热息痛栓(150mg/枚),10mg/kg/次,3次/日塞肛,3天为一疗程。用药后每1~4小时测1次体温。

结果

总疗效:灌剂组痊愈71例,显效25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8.46%。西药组痊愈17例,显6列,有效1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中西医诊断分型对风热型及轻、重两型感冒,灌剂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对风寒型感冒两组疗效相近;婴幼儿组和学龄前儿童组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wbc≥10×109/L及<10×109/L组疗效优于西药组,而CRP≥20ug/ml或<20ug/ml组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灌剂组无皮疹、呕吐、腹泻、大汗淋漓等现象发生,无体温反复。

讨论

中药灌肠剂是时毓民教授的验方,由柴胡、黄芩、细辛组成。三药相配,共奏清、解、散热之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所致,该灌剂对病毒性和细菌性上感均有效。该灌剂无急性和长期毒性作用。中药退热灌剂从直肠给药,药液经吸收后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提高了血药浓度,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消化液和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提高了药效和生物利用度。

小儿面部青筋与脾肺虚证关系的初探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95年7期289-290页

摘要:面部望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对86例有面部青筋的小儿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并对其中44例进行了某些免疫指标的检测。

对象与方法

对86例有面部青筋小儿进行调查,其中5例偶有患病外,不包括在本文分析内。余81例,占总数的94.2%。男40例,女41例;年龄从3个月~12岁。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有用单相免疫扩散法,血T细胞亚群应用间接免疫萤光法。

结果

临床分析

青筋分布以鼻根部为最多,其他部位青筋:双颞部,上下眼睑,额部。青筋形状,在鼻根部呈横形,直形,分支状,均以呼吸道疾病占多数。青筋色泽:淡青色,深青色,紫红色。中医虚证辨证:气虚,肺气虚,脾气虚,阴虚,阴虚肺脾虚证占97.1%。以鼻根部多见;肺气虚占57.1%;脾气虚占72.8%。

免疫学检测

测定44例面部青筋小儿血清球蛋白青筋组小儿各组T细胞均明显低于正常小儿。

讨论

小儿面部山根脉纹形色,以脾肺疾病较多见。发现有94.2%面部青筋的小儿体质较差,临床辨证以肺脾虚者占97.1%。横形多见于脾胃病,而直形多属肺经病。山根青筋显露往往不是单独出现,常与面部其他青筋并见。鼻根部青筋多有肺脾气虚,鼻根部联合双颞部青筋多有肺气虚,而鼻根部或颞部多脾气虚,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观察。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低下,此项研究丰富了中医儿科望诊的内涵。

健脾清热理气治疗小儿胃窦炎60例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95年8期

摘要:认为脾气虚是小儿胃窦炎发生的根本原因,采用健脾清热理气治疗小儿胃窦炎60例,取效较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经X线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窦炎,男36例,女24例。

1.2 临床症状 中上腹不适感,疼痛外,伴有面色萎黄、纳呆、恶心、吐酸或嗳气。

1.3 辨证分型 脾气虚型,湿热型6例,脾气虚兼湿热型50例。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药用:太子参、茯苓各12g,蒲公英12g,炙延胡索9g,青皮陈皮、广木香各4.5g,制香附、枳壳、淮山药、生薏苡仁各9g。如纳呆加炙鸡内金4.5g,炒谷芽、麦芽各9g;气虚明显加炙黄芪9g;湿热重加黄连3g。1个月为1疗程,一般用2~3疗程。

3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58例,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

4 讨论

本病的特点是以腹痛为主要症状,伴有面色萎黄、纳呆、恶心、嗳气或食后胃脘作胀,舌质多偏红苔腻,多属脾虚兼湿热。认为小儿胃窦炎属中医胃痛范畴用疏肝理气法为主,有湿热者少用补剂。故治拟健脾清热理气为主。诸药合用,健脾清热,理气止痛,故收到良好疗效。

精制大黄片联合芬氟拉明治疗小儿肥胖症临床观察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1995年8期363-364页

摘要:儿童肥胖症除进行饮食控制及加强锻炼外,应用精制大黄片及芬氟拉明联合辅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49例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2.5~13岁。分为3组,芬氟拉明组(简称西药组)19例,芬氟拉明加精制大黄组(中西药组)22例,精制大黄组(中药组)8例。

中医辨证分型:①湿热型;②气虚型;③阴虚型。

2 治疗方法

西药组应用芬氟拉明最初每次10mg,每日2次,饭前30min服,逐渐增加至10mg,每日3次;最大剂量至20mg,每日2次。疗程平均3.3月。中药组服精制大黄片(每片0.25g,含生药1g),7岁以下,每次1片,每日3次;7岁以上,每次2片,每日3次。中西药组相应用精制大黄片加芬氟拉明,方法同前。中药及中西药组疗程平均为2.75月。

3 结果

中西药组优于西药组,而中药组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体重减少最多的为中西药组1例,达8.5kg。

4 讨论

肥胖小儿多数至成人也肥胖,其高血压、高血脂的比例较高,持续时间长久可转化为成人期的高血压、高血脂,以致发生各种心血管疾病。儿童肥胖症的治疗仍以适应控制饮食及加强锻炼为主。小儿控制饮食有一定困难,故应用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方法仍属必要。精制大黄片合芬氟拉明可认为是治疗儿童肥胖症较好的辅助疗法之一。

镇咳灵口服液治疗儿童咳嗽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年7期390-393页

摘要: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7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儿,随机分为镇咳灵口服液组及小儿止咳化痰糖浆组。镇咳灵组男70例,女50例。

病情 轻度(+):镇咳灵组32例,对照组18组;中度(++):镇咳灵组80例,对照组31例;重度(+++):镇咳灵组8例,对照组1例。

中医辨证分型 热证:镇咳灵组114例,对照组48例;寒证:镇咳灵组6例,对照组2例。

方法

镇咳灵组服镇咳灵口服液,每10ml含麻黄0.6g、射干1.0g、桑叶1.5g、黄芩1.5g、杏仁 1g、江剪刀草5g、桔梗1g。每次服10ml,3岁以下减半,1日3次。对照组服小儿止咳化痰糖浆,每100ml含盐酸麻黄碱60mg,桑叶10g,桔梗10g,吐根流浸膏20g。每次服10ml,3岁以下减半,1日3次。

结果

镇咳灵组痊愈70例,显效2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7%,愈显率80.8%;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19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56.0%,愈显率18.0%。

实验研究

镇咳 用小鼠氨水引咳法。

祛痰 用小鼠气管段排泄酚红法。

平喘 用豚鼠引喘实验。

抗炎 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壳肿胀实验。

讨论

实验证实镇咳灵可减少浓氨水诱发的小鼠咳嗽次数和咳嗽潜伏期,能促使小鼠气管排泄酚红加速,从而使痰液易排出。此外尚能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壳的肿胀,有一定抗炎作用。能使氯化乙酰胆碱及磷酸组铵诱发豚鼠哮喘的潜伏期延长,具有平喘作用。该药无任何毒副作用。

哮喘患儿山根青筋望诊的临床意义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年10期22-24页

摘要:我们发现哮喘患儿较多存在山根青筋。为此,我们分析了61例有青筋的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营养状况、青筋形态以及T细胞亚群、血小板聚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变化,并与26例无青筋患儿进行对照比较。

一、临床资料

青筋组(61例,占70%)与无青筋组(26例)分别为:男性42例、18例,女性19例、8例。

二、方法

1.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及老年病研究委员会1986年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2.营养状况评估根据Kaup营养指数分度评价。

3.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采用单相免疫扩散法。

4.统计处理相应选择F检验、t检验及卡方检验。

三、结果

1.中医辨证分型 两组均以肺虚及肺脾两虚型多见。

2.营养状况 两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X2=7.81,P>0.05)。

3.山根青筋分析 61例有山根青筋哮喘患儿,青筋呈横形22例,直形19例,分枝状18例,斜形2例。青筋的颜色呈淡青28例,深青33例。在发病时青筋显露者35例。

4.免疫学检测结果 哮喘患儿均有一定程度T细胞免疫低下。

5.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0.01,青筋组与无青筋组比较△P<0.01。

6.红细胞SOD检验结果 红细胞SOD测定,青筋组、无青筋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人数分别为13、10、30。

四、小结

山根青筋与哮喘的关系密切。山根部青筋以横形多见,直形次之,两颞部青筋多为分枝状,青筋分布与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价值似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小儿哮喘病有山根青筋者高达70%,提示山根青筋的进退与病变轻重有一定关系。在营养方面无显著差异。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瘀证"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提示青筋组患儿存在瘀证的可能性,为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提供了依据。

哮喘患儿山根青筋望诊的临床意义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年10期22-24页

摘要:我们发现哮喘患儿较多存在山根青筋。为此,我们分析了61例有青筋的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营养状况、青筋形态以及T细胞亚群、血小板聚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变化,并与26例无青筋患儿进行对照比较。

一、临床资料

青筋组(61例,占70%)与无青筋组(26例)分别为:男性42例、18例,女性19例、8例。

二、方法

1.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及老年病研究委员会1986年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2.营养状况评估根据Kaup营养指数分度评价。

3.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采用单相免疫扩散法。

4.统计处理相应选择F检验、t检验及卡方检验。

三、结果

1.中医辨证分型 两组均以肺虚及肺脾两虚型多见。

2.营养状况 两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X2=7.81,P>0.05)。

3.山根青筋分析 61例有山根青筋哮喘患儿,青筋呈横形22例,直形19例,分枝状18例,斜形2例。青筋的颜色呈淡青28例,深青33例。在发病时青筋显露者35例。

4.免疫学检测结果 哮喘患儿均有一定程度T细胞免疫低下。

5.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0.01,青筋组与无青筋组比较△P<0.01。

6.红细胞SOD检验结果 红细胞SOD测定,青筋组、无青筋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人数分别为13、10、30。

四、小结

山根青筋与哮喘的关系密切。山根部青筋以横形多见,直形次之,两颞部青筋多为分枝状,青筋分布与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价值似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小儿哮喘病有山根青筋者高达70%,提示山根青筋的进退与病变轻重有一定关系。在营养方面无显著差异。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瘀证"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提示青筋组患儿存在瘀证的可能性,为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