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 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传承工作成为培养中医人才、学习研究名老中医成才之路及学术经验的有效途径。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所是在2005~2007年承担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的基础上成立的。2010年11月,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又成立了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笔者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跟随李老学习。现将李老传承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以及个人感悟同广大读者交流。
德艺双修
培养优秀中医传承人
医德教育
李老虽年事已高,但他很关心中医事业,利用一切机会给传承人授课。李老强调,学医首先要学做人。大医精诚就是指不仅医疗技术要精,医德医风更要诚。医学乃仁人之术,患者求医,等于把生命交给医生。因此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必须具有济世活人的良好医德,这是学医的目的,也是学习中医的动力。
讲授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思维方法
几年来,李老无论在诊室、家中或其它场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重点向学生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要点。如:中医阴阳五行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方法和重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等。李老反复强调,扎实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是成长为一名真正中医的根基。
对诊治疾病,李老认为“执和致平”是中医学治病之纲,强调学好中医,必须具有中医诊治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按照中医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规律认真继承并通过临床实践才能谈得上创新,否则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些观点为学生进一步学好中医,打下了思想基础、树立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集体讲授和临床传承相结合
李老采取向学生集体讲授和在诊室、在家中临床带教相结合的形式。针对疑难病症,培养学生在临床传承中,从掌握四诊合参找出病机分析到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翔实生动、有理有据,让学生对理论难点有茅塞顿开之悟。
指导写作,著书、科研俱丰
李老十分重视对传承人写作能力的培养,说耳听十遍不如写作一遍。他要求学生听课后写出心得,并认真修改学生文章。对中医理论和疑难病症,李老强调,既要认真学习,领悟其诊治要点的真谛,又要善于总结。在他的传授下,2006年~2009年的3年中,学生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李老学术思想、成才之路、辨证论治、临床经验等方面的文章40多篇。其中两篇,在首届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议上获得优秀奖。
近年来,在学生的协助和整理下,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别出版了《李振华医案医论集》、《中国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振华》等书。这些文章和书籍都是在李老原有的资料和帮助指导下,由传承人整理编写完成的,提高了写作能力。
在完成国家科研项目方面成果显著。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与评估研究”,2010年11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2011年7月报经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被评为一等奖。现已把李老运用60多年的5种临床验方,由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制剂室制成院内制剂,将报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为了使学生扩大视野,吸取学习众家之长,李老要求工作室成立了阅览室,专人管理,购买了中医经典著作、历代名医著作及当代国医大师的著作等。为了利于传承工作开展,宣传和弘扬中医学术,还建设了国医大师李振华网站。
培养人才,发扬光大中医学术
李老传承的对象大都具有高等学历、高级职称。他强调,中医学术要发扬光大,没有一批热爱中医,运用中医学术理论和思维方法进行医教研、临床的人才不行。因此他特别重视对中医高级人才的培养,这样既避免了中医后继乏术,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几年来,在李老的传承指导下,一些传承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郭淑云成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郭会卿、李沛成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杨国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李郑生获得“人民满意的好医生”称号。他们的日门诊量由原来5~10人发展到50人左右,治好了不少疑难病症,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对传承工作的三点体会
笔者在李老的指导下,完成了两年多的学习,深感传承是师承教育的核心环节和法宝,也是培养铁杆中医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此对师承工作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是由于中医学术治法灵活,临证讲究辨证施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很多内容仅靠教材和课堂教学难以完成。传统的师承教育正符合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特点。因而也是几千年来发展中医学术、培养名医的成功教育模式。因此,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视和大力提倡传承教育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及时的。
二是传承教育对象主要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青中年中医。这些传承人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传帮带作用,然而,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他们大多忙于本职工作,没有更多时间接受传承,因此建议制订一些较具体的管理工作措施和方法。如:传承的时间、目的、要求、必要的考核方法及奖惩办法等。利于传承工作更好开展。
三是受过中医高等教育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动手能力较差,如果将他们临床实习阶段与传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既能达到学以致用,又能促进不断地向中医临床学习,为发展中医学术培养高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