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淦(全本)

学术观点

一、继承是前提,创新为目的

中医内科学,内容浩瀚,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内科著作汗牛充栋,各具特色,已展现了各个时代医家的学术风貌。对精深的理论和不同流派的学术经验,要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去芜存精,也就是有批判的继承。继承是前提,继承是基础,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提高,其目的在于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整个中医内科学的水平。

二、中医内科学既要辨证,更须辨病

中医内科既有病,又有证。病是由一组具有临床特征的症状构成的并各自有其不同的演变规律,包括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证是指证候,是从若干复杂症状(包括脉象、舌苔等体征)中经过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出的证据。病有相似,证有不同,疑似之处,应当详审。中医内科既要辨证,更须辨病。辨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向认识,有助于抓住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辨证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截面认识,便于找出发生于特定个体的某一疾病有在其一定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在辨病的范围内辨证,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临证若能交叉运用这种病证并辨的方法,无疑可以从不同侧面更好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化中医的识病辨证

过去因限于历史条件,构成中医病与证的症状和体征,全凭病人的主观感觉及医者用感官(不用在仪器设备)直接获得,即所谓的“望、闻、问、切”,因此识病与辨证仅停留在宏观的唯象辨识之中,即所谓的“因发知受”。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诊查疾病已逐渐改变“一个枕头、三个指头”的单一传统方式,采用实验室检查、放射线检查、超声波检查等现代科技手段,从而使中医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如对石淋病的诊断,过去须见到排出砂石的症状,才可确定。而现今即使临床无排出砂石的症状,只要X线腹部平片有结石的征象,也可确定石淋的诊断。不仅如此,由于采取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多途径的综合探索,传统的中医辨证也在不断地深化,从宏观的唯象辨证向微观、微量的方向发展,为阐明“证”的实质提供了许多新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定量化指标,如沈自尹院士有关肾阳虚证的研究,蔡淦教授有关慢性胃炎中医“证”实质的研究学。

证治经验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

我们分析了3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和异型增生病变患者的病机,认为本病的病机具有虚实错杂、本虚标实的特点。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湿热邪毒、气滞血瘀为标。除宏观唯象辨证外,必须结合微观辨证,主要是胃粘膜在胃镜下的表现及病理变化,其它尚有血液流变学检查:

1.胃粘膜颗粒状增生隆起、皱襞粗大。息肉均可视为病理性块状物,根据王清任“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的理论,是为瘀血所致。

2.胃粘膜病理以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和异型增生为血瘀阻络所致。

3.若胃粘膜分泌液少,呈龟裂样改变,中医辨证为阴液亏耗。

4.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见增高,提示血流不畅,有瘀血阻滞。

对本病的治疗宜健脾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理气化瘀。健脾益气养阴药,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并有明显的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清热药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抑菌消炎又能促进胃粘膜恢复其正常的组织结构。理气药有促进胃排空,增强胃肠的动力。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液量,使胃粘膜局部缺血缺氧得到改善,以促进局部炎症吸收,萎缩的腺体得以复生。

二、Ⅱ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而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临床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即Ⅰ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前者多为青少年,起病急、消瘦、病情重、有酮症,必须用胰岛素治疗;后者多为中年以后起病,病情轻,较稳定,肥胖,不易发生酮症,一般可不必用胰岛素治疗。中医中药对Ⅱ型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本病属中医Ⅱ型消渴病范畴。中医认为发生本病的内因是素体阴虚、五脏柔弱,而诱发的外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暴饮暴食、劳伤过度有关。遗传因素多责之肾虚,而饮食不节、劳倦太过、可致脾气亏虚,房劳过度、内伤肾元。总之其本为脾肾两亏,而其标为燥热内生,日久又可入络导致血瘀阻滞,其治疗既要健脾益气补肾填精,又要清热润燥,佐以活血化瘀通络,标本兼施。

三、腹泻型肠胃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累及食管、胃、肠在内的整个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一般可分为腹泻型和便秘型两大类。其中以腹泻型较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为腹泻,大便一日数次,甚则十余次,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可同时兼有腹痛、腹胀、便意窘迫、粘液便,还可见到胸骨后烧灼感或堵塞感、恶心、嗳气、食少等食管和胃的症状。辨证属于肝气乘脾、木旺土虚、肝脾不和,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两者相辅相成。若肝木过旺,失其条达之性,横逆侮脾,失其运化之功,则腹痛泄泻。治疗应采用抑木扶土,调和肝脾的方药,经临床观察,疗效卓著,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

四、冠心病

冠心病临床表现为心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属中医胸痹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仲景将其高度概括为“阳微阴弦”,这里的“阳”是正气,“阴”是邪气,“阳微”就是正气虚,“阴弦”就是邪气盛,所以胸痹的病机是正虚邪实。根据临床实际,本虚除阳虚外,尚有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俱虚;标实除寒凝、痰阻之外,尚有心血瘀阻、痰热内蕴、热毒稽留、痰瘀互结和湿滞热瘀交阻等。冠心病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不同。一般来说,久病、体弱、年迈者多以本虚为主;新病、体强、年壮者,多以标实为主。然而并非一成不变,在病情演变及治疗过程中,常可见到由本虚为主转成标实为急,或从标实为主渐至本虚明显。其治疗应根据本虚标实的主次及病情的轻重缓急,斟酌扶正治本与祛邪治标的孰多孰少,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补中寓通,或通中寓补,或先攻后补,或扶正祛邪并重。基于五脏相关的理论及心胃相通的学说,其治疗又有心肾同治、心胃同治、心肝同治诸法,这些方法均可灵活运用于冠心病的许多复杂的兼夹证。

用药特色

一、常用药对

砂仁、白蔻仁;均为化湿醒脾、行气宽中的要药,但砂仁香浓气浊,温燥之性较强,蔻仁芳香气清,温燥之性较弱,两药合用,以增强化湿和胃醒脾之功。

海螵蛸、瓦楞子:均为制酸要药,但海螵蛸有收敛,瓦楞子又有散结之功,两味并用,相辅相成。

八月札、路路通:均为理气要药,但八月札疏肝理气而散结,路路通行气宽中而活血,两药并用,相得益彰。

黄连、吴茱萸:黄连苦寒,吴茱萸性热,两药并用,辛苦开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共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功。

延胡索、金铃子:延胡索活血行气,行血中之滞而止痛,金铃子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止痛两药相配,其止痛之效益彰。

连翘、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两药同用,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

二、用药指导

用药配伍遵循清代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学术思想,宜虚实兼顾,寒热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做到补勿过腻,泻勿过峻,寒勿过苦,热勿过燥。

医案

案一、黄××,男,45岁,工人,曙光医院住院病人,住院号:99/6112

病史及医案:1999年10月25日。直肠癌手术后,大便溏泄,甚则如水样,每日十余次,历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已一月余,均未见效,苔白腻,舌质暗,舌体胖,脉细,良由脾肾两亏,脾虚则运化失司,肾虚则关门不固,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治拟健脾温肾,固涩止泻为法。

中医诊断:泄泻

西医诊断:直肠癌术后

处方:党参15g 防风10g 白芷6g 苍术15g 白术15g 炮姜10g 山药30g 扁豆衣15g 桔根6g 肉果10g 煨诃子10g 赤石脂30g 吴茱萸6g 补骨脂15g 焦山楂15g 焦六曲15g 5帖

效果:1999年10月30日。大便成形,每日1~2次,苔薄腻,脉弦细。守原方继服七帖。

案二、姜××,男,54岁,上海市名老中医门诊部,门诊号:017506

病史及医案:1997年11月22日。有胃病史五、六年,1995年12月在某医院胃镜及胃粘膜病理检查,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中度肠化及中度异型增生。刻下中脘痞塞,嗳气频作,时有中脘灼痛,苔薄黄腻,舌暗红,脉小弦。证属脾虚瘀热内蕴,治拟健脾清热化瘀。

中医诊断:胃痞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

处方:太子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生甘草6g 川黄连3g 连翘12g 蒲公英30g 藤梨根30g 莪术15g 木馒头15g 石见穿15g 水红花子15g 八月札10g 14帖

效果:1998年6月4日。经上方加减治疗半年后,中脘痞塞及灼痛消除,嗳气减少,苔薄舌暗,脉弦小。6月19日在同一医院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病理切片检查肠化及异型增生均已消失。

案三、石××,56岁,职员,上海市名医门诊部,门诊号:110004950

病史及医案:1996年8月3日。多食善饥,倦怠乏力,目糊,盗汗,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苔薄黄腻舌胖,脉弦,有糖尿病史,空腹血糖10.4mmol/L,证属脾肾亏虚,湿热内蕴,治拟健脾益肾,清热化湿,标本兼顾。

中医诊断:消渴

西医诊断:Ⅱ型糖尿病

处方:太子参30g 黄芪30g 山药30g 扁豆衣12g 玄参15g 苍术10g 川黄连5g 枸杞子15g 山茱萸肉15g 白术10g 白芍10g 川石斛15g 桑叶15g 桑白皮15g

效果:1996年10月5日。经上方加减,治疗2月,诸症悉减,大便每日2次,成形,苔腻,舌胖,脉弦,空腹血糖降至5.8mmol/L。

案四、吕××,男,68岁,门诊号:81/74613

病史:胸膺闷痛,反复发作,已四年余,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疼痛得以缓解。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医案: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得寐,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光剥干裂,以手扪之,舌面毫无津液,舌红,脉细数,此乃心肾阴虚,心神失养,治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仿景岳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大生地15g 北沙参10g 山茱萸肉10g 甘枸杞子12g 麦冬30g 淮山药12g 云茯苓12g 炙甘草4.5g 赤芍10g白芍10g 五味子3g 酸枣仁10g 丹皮10g 丹参10g 生蒲黄10g

效果: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体较前湿润,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

按: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温通之剂,辛散太过,耗气伤阴,心阴亏虚,心神失养,然心本乎肾,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心肾关系至为密切,故采用心肾同治之法。

案五、徐××,女,24岁,住院号:83/5482

病史:患者缘畏寒高热(T39.6℃)头痛、遍体酸楚,鼻塞流涕第二天而入院,经用解表药治疗后,诸症悉除,惟感胸闷气短,心慌,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率70次/每分钟,心尖区可闻及Ⅲ°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胸痹、心悸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医案:发热之后,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倦怠乏力,苔薄黄,舌质淡红,舌体胖有齿印,脉细有间歇,表证虽解,而热毒未清,伤阴耗气,心阴亏虚,心气不足,心神失宁,治宜清热解毒,滋养心阴,补益心气而宁心神,生脉散合甘脉大枣汤加味。

处方:太子参15g 麦冬18g 五味子3g 炙甘草6g 板蓝根30g 大青叶15g 佛手片10g 八月札10g 苦参片15g 丹参12g 淮小麦30g 大枣5枚

效果:连续服药1月余,胸闷气短已平,心悸亦除,精神振作,心电图复查:早搏消失。

按:本例胸痹由于热毒稽留,伤阴耗气,致使心气心阴俱虚,心神不宁,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甘麦大枣汤滋燥缓急养心宁神;板蓝根、大青叶用以清热解毒;苦参清热燥湿,乃扶正祛邪兼顾的治法。

案六、康××,女,42岁,住院号:73/2464

病史:有关节炎20十余年,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13年,心绞痛史10余年。3天来高热伴有右拇指关节肿痛而住院,入院后经用激素、抗风湿治疗,中药内服,体温迅速恢复正常,关节肿痛亦除,红血球沉降率自128mm/小时,逐渐降至31mm/小时,惟入院后第6天起心痛复发,甚则1日数发,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用中西药物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近1月,心绞痛仍未控制。

中医诊断:痹证 胸痹

西医诊断: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顽固性心绞痛

医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定时,发则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头额汗出,四肢湿冷,痛去一如常人,惟觉虚弱乏力,舌淡,苔薄而干,脉细数无力,此久病之人,热病之后,不惟心阳不足,心阴亦已暗耗,总观前治,疏伐有余,益养不足,心阴宜滋养,心阳宜振通,寓补于通,寓疏于养,一味温燥,恐难戈获,方宜炙甘草汤。

处方:炙甘草9g 桂枝6g 生地30g 党参15g 麦冬15g 火麻仁12g 阿胶9g(烊冲) 红枣10枚 生姜6g

以陈酒加水煮药取汁服。

效果:服药当天,心绞痛遂得到控制,嗣后以此方巩固治疗1月而出院。

按:本例胸痹以阴阳俱虚为本,阴虚则不能荣养心血,阳虚则不能宣通脉气,故用炙甘草汤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检点前治之方药,有类炙甘草汤者,惟或无生地,或有生地而未用酒者,此方于滋阴药中,配以辛通健中之参桂姜酒,颇有深意,《名医方论》有“地黄、麦冬得酒者良”,查《千金》、《肘后》诸方书均有地黄与酒同用之方剂。

案七、汪××,女,48岁,住院号:75/2176

病史:患者因过度劳累,四小时来左侧胸部绞痛阵作,入暮胸闷气短,心悸不安,心率每分钟40次,心电图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服阿托品等治疗,效果不显着。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医案:胸闷如压,心悸不宁,气短,劳则尤甚,头晕,寐短,乱梦纷纭,苔薄,舌淡胖,脉沉迟(每分钟45),肾阳虚衰,心阳不振,神不守舍,治宜温肾益气,强心安神。

处方:熟附子12g 炒党参15g 仙灵脾15g 紫丹参12g 炙黄芪12g 炒当归10g 炒枣仁12g 淮小麦30g 炙甘草6g 辰远志3g 鹿角粉3g(吞)

效果:服药一月,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均除,夜寐亦安,心率恢复,达60次/分钟。

按:肾阳为诸阳之本,肾阳衰则心阳亦为之不振,故见胸闷且痛,气短心悸诸症,附子既温补肾阳,又温补心阳;仙灵脾、鹿角粉温肾助阳,且温而不燥;因心脏的阴阳协调需要心气与心血的旺盛和充盈,故用黄芪补气,当归、丹参养血,气血流畅,通则不痛;丹参、枣仁、淮小麦、远志养心安神。阴阳调和,则脉气自通,心率恢复正常。

案八、黄××,男,48岁,住院号:74/4789

病史:昨日夜餐后,左胸疼痛发作,遂来急诊,做心电图提示:急性前间壁梗塞,收入病房,今日复查心电图示:前间壁梗塞向前壁发展,血压100/60mmHg。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医案:胸闷痛彻背,短气不足以息,汗出,四肢欠温,苔薄,脉沉细,胸痹为患,心气极虚,胸阳不宣,血行失畅,颇有正气暴脱之虞,急拟养心固脱法,参以活血之品。

处方:红参6g(另煎冲) 麦冬9g 五味子3g 炙甘草6g 黄精30g 山茱萸肉15g 煅龙骨30g(先煎) 红花6g 桃仁9g 当归9g

效果:1剂药后,四肢转温,胸闷痛见减,以原方加减治疗65天,胸痛消失,心电图复查示:前壁心肌梗塞恢复。

按:本例为胸痹重症,短气不足以息,汗出,细致欠温,脉沉细,为心气极虚而有厥脱的迹象,治以红参峻补元气,麦冬、黄精养阴,再配以山茱萸肉、煅龙骨收涩固脱,其中山茱萸肉的用量宜大,至少在15g以上才能发挥作用。但胸痹总有闭塞不通,故治疗还须着眼于通,即使本例虚象显见而用补法时,也不可忘乎于“通”,所以方中仍用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

案九、李×,女,62岁,住院号:78/025

病史:患者胸前区疼痛已四年,每日发作1-3次,每次1-5分钟,含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88次/分,心率规则,血压120/88mmHg。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医案:胸闷如窒,心前区疼痛,每日发作-3次,发则泛泛欲恶,不思饮食,苔薄腻,脉细滑,此乃痰瘀盘踞,胸阳痹阻,胃失和降,治宜宣痹通阳,豁痰开结,和胃降逆,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橘枳姜汤加味。

处方:瓜蒌12g 薤白4.5g 制半夏10g 生姜3g 丹参15g 白檀香3g 枳实10g

陈皮6g 砂仁3g(研吞)

效果:诸症悉除,精神振作,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明显改善。

按:本例胸痹,辨证为痰瘀互结,除胸阳痹阻外,胃气亦失于和降,故恶心,纳少等症,运用心胃同治,使病情明显好转。

案十、余×,男,51岁,门诊号:83/79681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三年前曾因心前区疼痛,在某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痛频繁发作,伴有心肌短气,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室劳损。胸部摄片示:主动脉增宽,血压200/100mmHg,曾服中药500多剂,多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陈旧性心肌梗塞 高血压病

医案:胸闷短气,心痛彻背,并向左腋下和臂部放射,每日发作频繁,动则心悸汗出,头晕头痛,夜寐短少,纳食不佳,大便干结,间日一行,苔薄黄腻,舌淡红,脉弦滑,证属心气不足,痰热内蕴,肝阳上扰,治拟补益心气,清化痰热,平肝潜阳,十味温胆汤合大陷胸汤加减。

处方:党参10g 茯苓12g 制半夏12g 枳实10g 陈皮6g 全瓜蒌12g 川黄连2g 炒枣仁10g 辰远志3g 石菖蒲9g 生龙骨15g(先煎) 珍珠母30g(先煎)

效果:药后心痛次数减少至每日1-2次,继续原方加减30剂,诸症悉减。

按:本例胸痹辨证非阴寒凝滞,亦非痰浊盘踞,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治疗少效,而是心气不足,痰浊日久化热,痰热内蕴,方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十味温胆汤益气宁心化痰,因胃纳不佳,故去熟地等滋腻之品,石菖蒲既能化痰湿,又能健胃宁神;生龙骨、珍珠母既平肝潜阳,又安心神。

案十一、成××,男,71岁,住院号:76/2057

病史:左侧胸部阵发性刺痛两天,伴有心悸,来院急诊。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伴有多发性早搏及偶发室性早搏。入院后曾用利多卡因治疗心率失常。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心率失常

医案:1976年6月21日。左胸刺痛阵作两天,便秘七日未通,口臭目干,心悸不宁,脉弦不匀,舌边红带紫,苔白腻,症属劳伤心脏,湿滞热瘀交阻,先拟清热化湿,活血通腑去滞。

处方:黄连1.5g 制半夏12g 全瓜蒌12g 川厚朴9g 枳实15g 生大黄6g(后入) 当归24g 川芎9g 红花6g 苦参片15g 失笑散9g 5剂

二诊:1976年6月26日。

医案:动则左胸作痛,大便已解两次,但舌苔腻未化,口不干,脉虚弦,痰湿瘀虽减未化,心脏气血流行不畅,拟前方出入。

处方:前方去黄连、生大黄、红花,加制大黄9g、石菖蒲9g。

三诊:左胸闷痛未发,夜间惊惕,烦懊不宁,舌苔厚腻已化,大便四日未行,热瘀尚未尽化,心阴已见耗伤,拟养心清热,活血化瘀。

处方:北沙参15g 麦冬15g 山栀9g 苦参片15g 丹参15g 当归15g 降香4.5g

细石菖蒲9g 失笑散9g 磁珠丸6g(分吞)

效果:经17天中药治疗后,胸痛、便秘、夜寐不安等症状次第而愈,心电图示:前壁心肌梗塞恢复期。

按:本例胸痹属阳结痰热,故始用小陷胸合小承气汤治疗,先去其邪,再议其补,三诊见心阴耗伤,方用养心清热之法,是先攻后补的范例。

案十二、陶××,女,62岁,门诊号:85/28143

病史:慢性咳嗽,反复发作,已十余年,近一个月来,经常胸闷胸痛、咳嗽、喘息不得卧。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胸部透视见:两肺纹理增深,肺野透亮度增加,主动脉延伸迂曲。

中医诊断:胸痹 咳喘

西医诊断:冠心病 慢心支气管炎 肺气肿

医案:咳喘十年,逢冬辄发,咳吐白色粘痰,多咳即喘,夜难平卧,近月来,胸闷且痛,痛时牵掣及左侧肩背,两下肢欠温,苔薄腻,舌淡青,脉弦滑,证属痰浊内蕴,心阳痹阻,肺失宣降,血不流畅,治宜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佐以活血之品。

处方:川桂枝6g 瓜蒌皮10g 薤白头4.5g 桃仁10g 杏仁10g 厚朴6g 枳实10g 紫丹参15g 赤芍10g 白芍10g 制半夏10g 炙甘草4.5g 陈皮6g

效果:服药18剂后,胸痛已除,咳喘胸闷亦减,夜能平卧。

按:本例胸痹伴见咳喘,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复方图治。白酒虽能通阳,但酒性上升,有助于气逆,故改用桂枝通阳降逆;厚朴、半夏、枳实、陈皮、杏仁行气降逆,化痰散结,桃仁、杏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医话

一、疑难病证,多缠绵难愈,或因病邪峻厉,或因正气不支,或因症情复杂,宿疾而兼新病,内伤又兼外感,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多种因素,凑合而成,针对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治疗对策。诚如喻昌所说:“病千变,药亦千变”。但这个“变”决不是漫无边际的乱变,“万变不离其宗”,要有“准绳”。对外感热病的治疗,应采取“扭转”“截断”的方法,所谓“扭转”,即因其势而导;所谓“截断”,即“先安未受邪之地”。其目的是使疾病不再继续发展,从而迅速得到控制。所谓“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对内伤杂病的治疗应采取“调养”“调整”的方法,所谓“调养”,即扶助正气,使正气得充而驱邪有力;所谓“调整”,即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之归于平衡,因病久缠绵,根深蒂固,治疗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要辨证不误,治疗方向正确,方药能切中病机,就不必轻易改弦更张,应守法守方,缓缓图之。所谓:“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

如上所述,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治法虽有不同,但两者又有联系,内伤容易感受外邪,而外感又进一步促进内伤,所以在治疗疑难杂病时,应遵循王孟英之旨,外感病宜“实中求虚”,内伤病宜“虚中求实”。

二、任何一种疾病,无论其证候如何变化,但证候的性质、特征均可反映该病的本质,治疗时,兼顾其病,往往较不兼顾其病疗效要高。即使采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法则时,也是如此。若异病同证时,并不完全同治,而是同中有异,此异即异在对病的治疗上,如哮喘与癃闭,在其病程过程中均会出现“肾阳虚弱”的证候,在用温补肾阳的共同的治法时,哮喘当兼顾纳气,癃闭必兼顾通利,这就是因病不同而同中有异。若同病异证,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时,因证是同病之证,治疗也要异中有同,此同即同在对病的治疗上,如癃闭的治疗,根据证候不同,虽有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补脾肾诸法,但由于同属癃闭,病位在膀胱,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着重于通利。

三、脾胃有病,可影响到其它脏腑,其它脏腑有病,也可影响到脾胃。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或统摄无权而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另一方面,若思虑劳神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化。脾虚运动功能减退,生气不足,则肺不能得脾胃的资助而气虚;肺气久虚,亦可影响气的生成而致全身气虚,引起脾气变虚。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横逆犯胃g脾,而形成肝胃不和,及肝脾失调的病变。反之,若脾失健运,生湿蕴热,熏蒸肝胆,也可影响到肝的疏泄。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转相滋养,相互为用。脾虚化源衰少,则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藏;肾虚阳气衰弱,则脾失温煦而运化失职。以上是应用脾胃学说指导心、肝、脾、肺、肾诸脏治疗的理论依据。

验方:乐胃煎

[组成] 党参 白术 茯苓 生甘草 陈皮 黄连 白花蛇舌草 蒲公英 丹参 莪术

[适应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

[方解]

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用党参易人参可久服缓服,《本草正义》所谓:“党参力能补脾养胃……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伍用陈皮之辛、苦、温,理气降逆,燥湿化痰,《本草汇言》谓“陈皮理气散寒,宽中行滞,健运肠胃,畅利脏腑,为脾胃之圣药也”;黄连,味苦性寒,泻火解毒燥湿,少用有厚肠胃之功;白花蛇舌草苦、甘、寒,清热解毒;蒲公英,消痈散结,清热解毒,《本草经疏》谓:“蒲公英,其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丹参苦、微寒,活血化瘀,凉血消痈;莪术辛、苦、温,行气破血,与参术配伍,则莪术得党参、白术补气之资,通络不损气,破血不伤血;党参、白术得莪术之助补气而不壅。以上诸药,消补兼施,寒热并用,辛苦开降,气血同调,共奏健脾益气、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

四君子汤具有调整机体免疫、抗血小板聚集、机体微循环、抗脂质过氧化、抗肿瘤、抗突变等多方面功能。黄连、蒲公英有保护胃粘膜、抗炎、抑杀HP、抗肿瘤的作用。丹参、莪术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的作用。诸药合用,能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病情,阻断胃癌前病变的发展。

论文

标题: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出处:文汇出版社 1989年10月

标题:在职医生学习中医丛书·中医内科学

出处: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年8月

标题:中医历代名方集成

出处: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3月

标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

出处: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9年12月

标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出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9月

标题:实用中医内科学

出处: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年6月

标题:临床中医内科学

出处:北京出版社 1993年3月

标题: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题解

出处:辽宁科技出版社 1986年1月

标题:中医内科学习指导

出处: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9年8月

标题: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

出处: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年6月

标题:全国统编教材(五版教材)

出处: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年10月

标题: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从书·中医内科学

出处: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年2月

标题: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内科

出处: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7年3月

标题:内科学(中医专业用 四版全国教材)

出处: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年2月

标题:现代中医各科教材系列·中医内科学

出处:台湾迅雷出版社 1989年3月

标题:名医坐堂 第一辑

出处: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

标题:实用中医内科学手册

出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3年6月

标题:临床袖珍手册·中医内科

出处: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年3月

标题:上海市住院医师培养指导丛书·中医内科学

出处: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1年9月

标题:中医古籍选读

出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4年

标题: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出处: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3期61页

标题:枳实消痞丸对大鼠胃排空的实验研究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1999年1期

标题:A Comparison between ZHI SHI XIAO PI WAN and cisapride in treatment of

出处:WJG 1998年6期544-547页

出处:WJG 1998年6期544~547页

标题: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Fas、Ice)蛋白表达的影响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1999年5期

标题:蔡淦教授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经验

出处:中医杂志 1999年7期

标题:实用中医脾胃病学

出处: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6年6月

标题:中医治疗疑难杂病

出处:文汇出版社 1994年1月

标题:当代中医内科学新论

出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4年1月

标题:汇歧黄方技之瑰宝 集内科学术之精华

出处: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3年(5):28

标题:临床检验正常值手册

出处: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3月

标题:中医内科临床手册

出处: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9年1月

标题:现代中医内科手册

出处: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2年8月

标题:乐胃煎治疗胃癌前病变51例疗效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0年1期11页

标题:乐胃煎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摸上皮动力学的影响

出处:新中医 2000年2期35页

标题:中医内科之病、证、症

出处:中医函授通讯 1990年4期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