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仍在我国部分地区和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的非典型肺炎(下称“非典”),人们或谈病色变,或满不在乎。为此,我们采访了有关专家,力求从多学科角度解读“非典”。
流行病学专家说:综合防治效果好
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的电话,得知7日他刚从美国回来。在应邀参加美国第52届流行病学情报服务会议期间,他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邀请,向该中心非典型肺炎专家组的43名专家作了《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的学术报告,并会见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曾光认为,此次“非典”的传播途径分面对面的飞沫直接传播和非直接传播两种。其传染力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看,远低于流感,即使发病率最高的广州迄今发病率也只不过是1/万左右,而流感的发病率往往高达20%以上,因此社会不必恐慌。他强调,传染力和致病力是两回事,广东这次发病仅个别人传染力强,但在其家庭成员、同学、同事等人群中并未形成大流行,发病率并不高,这的确与一般流感不同。此外,该病临床症状最重时传染力最强,而发病初期,一般相对较弱。经验表明,综合性防治效果较好。
为什么这次医务人员发病率较高?曾光认为,一是我们过去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经验不少,但没用上,如对肺鼠疫、天花等,过去对病人都是就地隔离,不往大医院送。而这次“非典”由于刚开始情况不明,许多病人都奔向大医院,而大医院又往往坐落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所以造成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非典”暴发。二是部分医护人员开始对此病估计不足,放松了防护警惕。曾光认为,防止“非典”扩散,病人应集中收治在传染病、胸科等专科医院,而不是分散在各综合医院,郊区医院优于市区医院,病人入住单独楼优于收治在混合楼,并尽量减少该病病人与家属、其他病人的接触。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也要尽量减少与医务人员的接触。
呼吸科专家说:正确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连日来奔波在北京市“非典”防治一线的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呼吸科专家王辰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主任林江涛教授,在百忙中接受了记者采访。在谈到关于非典型肺炎的治疗时他们表示,就现在的情况看,正确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完全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实践的经验是:对呼吸困难者尽早使用呼吸机,对低氧患者及时给予吸氧,以维持生命体征,防止病情恶化;如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或重症患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以减少肺组织损伤和炎性渗出;要重视营养支持治疗以改善全身症状;如有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出现,可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进行治疗;重症病人可使用免疫增强药物,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和干扰素治疗;医院对于确诊患者应完善系统治疗和重症监护治疗。
王辰教授建议:医护人员应立刻学习有关“非典”的专业知识,提高迅速识别疑似患者的能力,避免因延迟诊断而出现病情播散或贻误治疗时机的情况;门、急诊医务人员一定要提高对于“非典”的识别能力,如有可疑病例应及时分诊作进一步检查。各医院应设立发热门诊,集中诊治出现发热且疑似“非典”的患者。
王辰教授同时指出,在当前季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并非就等同于“非典”,事实上类似症状在上感、流感等许多疾病中都会出现,而且这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非典”。
ICU专家说:抢救病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ICU)主任刘大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国内外报道情况来看,“非典”的病死率并不太高,国内国外都约为3%~5%,而且影响病死率的因素,主要还是年龄和身体基础情况等。所以老年人和那些原本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一旦感染“非典”是比较危险的。目前临床对已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重病人,可按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进行支持性治疗。在这类病人中,最后需要ICU干预的约有20%,而其中需要借助机械来呼吸的病人约有10%左右,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机械通气方法。基层医院在按照基本原则救治病人的同时,还要注意因地制宜,抢救病人时最好是首选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可能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感染管理专家说:防止医院感染措施须细化
在北大妇儿医院找到了刚散会的李六亿。现任中华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的李六亿,现在是为北京市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这会儿她正忙着制订防止医院感染“非典”的预案。
李六亿研究员说,这次“非典”尽管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了总的应对方案,但具体到各地区、各医院还须细化和完善,如现在很多人连戴口罩的方式方法都不对,进入“非典”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上下要密封,每4小时更换,或感潮湿时即更换。进入病房需穿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和工作帽。那种两头透气的口罩或者是下面敞开的面罩根本起不到有效的防护作用。每次接触病人前后需洗手和进行手消毒,她建议用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一类的快速手消毒剂。近距离操作时,或有可能有喷溅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