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基础知识
拨开SARS发病的层层迷雾
发热了该怎么办
“SARS”还来不来?什么时候来?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广东地区收治SARS患者最多的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唐小平回答:作为一种传染病,按其规律肯定还会再来,当然不会像最初那样出现大面积流行。假如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倒不正常了。正如唐院长所料,入冬后我国内地第一例SARS疑似病例在广州出现,很快被收入第八人民医院治疗、观察。
而前些时候,台湾发现一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再早些时候,新加坡也发现了一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出现的一个个新情况,证明了科学家们关于SARS冬春卷土重来的判断不是虚言。
面对现实,人们在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不必过度恐慌。专家提示:①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疾病都会有高热、咳嗽等现象,何况冬春季节本来就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因此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并非都是SARS疑似者或患者,大可不必人人自危。科学的方法是:主动去医院就诊,及时确诊、及时治疗。即使被诊断为疑似病例或确诊为"SARS"病例,心态也要保持乐观,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诊断经验积累,我们的医院已经具备一些行之有效的救治措施,治愈率是相当高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②将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到底,如不吃野生动物。要保持家庭、社区以及工作环境的通风,这一点尤其重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年老体弱者最好少去空气浑浊的公共场所,还要留意室内外温差,注意保暖;适当进行身体锻炼。
上海归纳6种SARS预警信号:
在同一医院中发热门诊收治的原因不明呼吸道发热病人异常增多;
发现来自同一单位(如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或家庭的多名原因不明呼吸道发热病人情况;
在接触呼吸道发热病人的医务人员中出现一名或多名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呼吸道症状的病人;
在呼吸道发热中发现具有近期外出史,特别是近期到过原非典疫情高发或已有疫情发生地区的;
在呼吸道发热病人中发现近期有野生动物接触史的;
在呼吸道发热病人中发现从事病毒学研究等职业,近期有可能的非典病毒接触史的。
提起去年春节前后在广东、香港地区呈现流行,随即在我国首都北京急骤上升的SARS,也就是百姓口中常说的“非典”,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忘记。
在我们人类已登上月球的今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包括对很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疾病的认识却相当有限。迄今,SARS这种新型疾病究竟是怎么传染给人的?与自然因素如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迷雾正在一层层拨开,但离真相有多远?目前还不可得知。
在这一年里,我国的临床医学专家、预防医学专家,以及基础医学专家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对SARS进行探究,尤其是在对SARS发病机制的认识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请听听来自广州、北京两地医学专家的声音。
SARS,仅仅是呼吸系统疾病吗?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 侯金林(教授) 马世武(博士)
从病名来看,SARS以及我们最初所称的“非典型肺炎”,都反映了该病以肺部和呼吸道症状为主。因为从2002年11月中旬开始,陆续在广东局部地区出现的这些患者,都是以肺部病变为主,部分病例很快发展至急性呼吸衰竭。那么,这是否意味着,SARS就是呼吸系统的疾病呢?
通常意义上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变主要发生在鼻、咽、喉、气管、肺等呼吸道及胸腔,常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促、气急、发热等症状,主要包括上下呼吸道的急慢性感染、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先天畸形等。其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而传染病是指能够在正常人群中引起广泛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在已经发现的传染病中,有很多病原微生物是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的,且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区别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和传染病呢?这主要看该病是否具有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即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对于近来新发现的传染病,例如艾滋病、刚果出血热、H9N9禽流感、人类疯牛病等,就是根据这四大要素将它们规定为“传染病”而不是“普通的感染性疾病”。在一个新的传染病出现的时候,四个基本特性中较早被认识的通常是其传染性和流行性。就SARS而言,当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家属及有关人员在短期内相继发病的时候,我们便发现这种疾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并可出现流行;显然,这不同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大叶性肺炎以及支原体或衣原体引起的“普通”非典型肺炎。然而,要证实SARS是否具有传染病的其他两个特性,即病原体和免疫性,需要相当的时间。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全世界相关科学工作者的积极联手、努力探索,终于将这一新型疾病的罪魁祸首锁定在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SARS Cov)。那么,SARS Cov是不是只停留在呼吸道,就给患者造成这么严重的症状呢?
让我们先看一下SARS的临床资料。据我们对85例SARS患者观察,典型的临床表现除了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如发热(97.6%)、咳嗽(81.2%)等外,还伴有多系统如消化、循环、泌尿系统的损害,如一些患者表现出食欲减退,近20%出现腹泻,个别人还出现黄疸或尿量减少等。而血液生化指标显示: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4.7%)、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升高(57.6%)、乳酸脱氢酶升高(49.4%)等。对这些非呼吸系统的损害,该如何解释?
再综合各国及地区资料发现,SARS发病还有这么一个特点:即成人多见,儿童较少。根据北京的数据(1893例),20岁以下患者不足10%;广州的资料显示,SARS平均年龄41岁。而在一般情况下,儿童是呼吸道感染的易感人群,这是因为:小儿的鼻腔和气管比成人短,管腔狭窄,易阻塞;小儿无鼻毛,气管纤毛的运动较差,清除吸入微生物的作用不足;小儿肺泡量少,造成肺的含血量多、含气量相对较等。而就现有的SARS病例分析,与成人相比,年龄较轻者其病情一般较轻。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再回顾两种常见的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症状除了发热、头痛、腮腺肿大外,还常有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等,并且在相应的组织器官、血液、尿液和脑脊液中检测出了病毒。可见,流行性腮腺炎通过病毒血症使病毒定位于各个腺体器官并引起损害。而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发热、流涕、结合膜炎、咳嗽、黏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后糠麸样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为其特征。因为其入侵机体的方式也主要是呼吸道,那么伴有肺炎、喉炎是很容易理解的,可麻疹脑炎和多年以后发生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使我们不得不想到病毒血症和免疫损伤的存在。再联想到SARS,同样以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其病毒血症和免疫损伤在致病过程中发挥多大作用呢?
除以上两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外,像艾滋病、乙肝、流感,人们在对其的认识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发现了一些免疫现象。而据我们的临床观察,SARS患者发病期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及一些细胞因子的变化,这是否为SARS不单纯是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了又一佐证?
SARS与T淋巴细胞关系密切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李太生
SARS是一种新型疾病,人们对其自然缺乏认识。因此,这种“陌生感”一度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恐慌。
在发病机制不明的情况下,治疗上就不可能有什么特效办法,只能对症处理,如发热就退热、咳嗽就止咳。因此,急需对SARS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这对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SARS的早期诊断。
为此,我们对我院98例确诊的SARS患者急性期和56例健康献血员的抗凝血以及46例SARS恢复期患者血液的有关指标等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研究及动态观察。我们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急性期SARS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正常,但淋巴细胞的比例和数量均减少。更为重要的是,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如98%的患者T4细胞计数低于正常,80%的患者T8细胞计数低于正常。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淋巴细胞。如果把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其免疫系统就是这个国家的“安全防卫体系(包括军队和公安部队等)”。正象军队有不同的兵种一样,免疫系统也有不同的部门。淋巴细胞,则是我们人体免疫系统挑大梁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包括多种形态相似而功能各异的群体,如T淋巴细胞、K细胞、NK细胞等。其中,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类细胞群,相当于“人体安全防卫体系”中的主力军,依据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及功能特征,可将T淋巴细胞分为T3细胞、T4细胞、T8细胞等多个“小部队”亚群。其中,T4细胞的作用相当于该主力军的“指挥部”,而T8细胞就是“主战部队”。
近几年来,T4细胞的“名气”逐渐增大,因为人们获悉,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的就是T4细胞;而在SARS的研究中发现,T4细胞数量在SARS患者急性期,其减少速度比艾滋病病毒急性感染时还要严重。令人欣慰的是,SARS引起T淋巴细胞减少是可以逆转的,因为在恢复期里,T淋巴细胞又能显著提高,这与艾滋病有着很大不同。虽说SARS患者T淋巴细胞减少的机制尚不清楚,但T淋巴细胞免疫与SARS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是肯定的。
此外,我们还发现SARS患者T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早于胸片的异常。因此,检测疑似者病例的T4细胞、T8细胞数量,有助于早期诊断SARS。
SARS战役的腹地是免疫系统
——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教授
日前,记者在武汉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感染病暨首届SARS专题学术大会上,聆听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教授所作的有关SARS发病机制的学术报告,并在会后对他进行了采访。
据了解,2003年春夏那场蔓延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SARS,造成8000余人感染、900余人死亡。全世界共做了40例左右的尸体解剖,中国做了31例,其中以北大顾江教授为领导的课题组在科技部重点课题支持下,与北京地坛医院合作,对15例尸体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其中7例得到了确诊。他们应用了先进的分子形态学、分子病理学、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得到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并结合早期SARS患者的新鲜血液标本和700余例临床病例,对SARS得出了一套以免疫损伤为基础的发病机制理论。顾江教授把这一过程描述成以下两大步:
第一步:SARS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首先感染呼吸系统包括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黏膜上皮以及肺的上皮细胞。此时,人体先天性免疫开始动用NK细胞、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来清除和防卫SARS病毒。
第二步:当病毒与T淋巴细胞接触后,侵入胞浆中,感染淋巴细胞。其中部分被感染的免疫细胞重新入血,通过血液将病毒带到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特别是脾脏和淋巴结,使感染进一步扩散,并导致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大大减弱。
顾江教授说,SARS病情的轻重、长短与愈后,是入侵的病毒量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力量相抗衡的结果。当入侵的病毒较小,且自身的免疫力强盛,病程较短,肺部和免疫系统的损伤则比较轻微。如一些受到感染的人,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而获得自然免疫。这也是免疫功能不全者,如老年人、有慢性疾病者,其SARS的病情较重、死亡率高的原因。儿童之所以发病少、病情轻、病程短,是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对新的病原有较快的反应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根据一系列分析,他们最后得出结论:全身性免疫损伤、呼吸系统上皮细胞的大量破坏,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多器官损伤是SARS的病理机制所在。而免疫细胞的损伤程度是SARS患者愈后的关键。
这一免疫损伤理论,还从其他方面得到了验证。如能很好地解释SARS患者早期,T淋巴细胞计数为什么会明显下降,证实了SARS病毒早期可直接损伤免疫系统,造成急性免疫衰竭。这一观点还可以较好地解释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让萦绕在许多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脑海中的有关问题得到解决。
最近,顾江教授接到了美国病理学杂志的来函,邀请其发表有关SARS发病病理机制的综述。此外,顾江教授还接到了2004年7月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12届世界组织和细胞化学大会的邀请,将为大会作关于SARS病理变化的专题报告,历时一个小时。美国SCI杂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形态学》已全文发表不久前由北大医学部召开的"2003 SARS临床、病理和发病机制国际研讨会"上的130篇文摘(其中90%以上论文为国内学者所著)。这些都表明,我国在SARS攻关中提出的SARS病理机制的理论正在得到世界同行的公认。
采访中,顾江教授谈到,由于我国病例多,科研投入大,他们是在经过了大量的研究、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结合研究临床表现和分析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过,SARS的科研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SARS攻关还在紧张进行当中。
的确,SARS还有很多不解之迷,需要我们去探索。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
小编和你一起聊“非典”
传统“非典”的两个阶段
“非典型肺炎”一词沿用的时间已相当长,但是不同时期的含义不尽相同。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由于病原学的研究已获得明显进展,不久以后,该肺炎应有自己的名称。
先谈传统的非典型肺炎(“非典”)。传统的“非典”也有两个阶段。
最先采用该名词的是今日的支原体肺炎,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曾发现在军队和学校中小规模流行一种肺炎,该肺炎与人们所熟知的肺炎球菌肺炎不同,X线片上显不出大叶状阴影,痰内也培养不出肺炎球菌,人们不能找出该肺炎的病因,就叫它为非典型肺炎。其后,一位叫伊顿(Eaton)的科学家从病人痰中分离出一种病原,发现该病原具有病毒的某些特点,但也不完全像病毒,当时就把这种介于细菌与病毒间的病原称为“伊顿因子”,正式宣布非典型肺炎由伊顿因子引起。直至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包括在美的华裔医学家)正式阐明伊顿因子就是支原体,支原体在大小上介于细菌与病毒间,生物学性质有些像细菌,有的则与病毒相近,是一类新的病原,从此支原体肺炎这一正式的名称替代了“非典”。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非典”这一叫法的使用率明显减少。
可是近十多年来,“非典”这一词的使用又多了起来,这就是传统“非典”的第二阶段。近年来在许多权威书籍如Fishman的肺脏病学中,“非典”这一概念涵盖了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立克次体肺炎、军团菌肺炎;另一叫Barrlett的人则只指军团菌、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引起的肺炎才称为“非典”;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则认为引起“非典”的病原有十七种,若本次流行的“非典”病因搞清楚,则有十八种之多,显然除了上述病原之外,还包括了许多种病毒。
这次波及20余个国家的“非典”,呈现了传染性强、病情危重者较一般肺炎为多,病死率较高的特点,由于病因一时难以明确,所以在称谓上又沿用了上述1938年病因不明肺炎的处理办法,称之为“非典”。
目前正流行的“非典”的特点
这次的“非典”呈现出传染性极强的特点,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感染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33%,近日才降至25%。香港淘大花园33层大楼,截止目前为止(4月底),集中了300多位患病者,传染性这样强是和传统“非典”完全不同的。
另外,这次的“非典”中,危重病人比率较高,广州钟南山院士称,需要使用呼吸机的重病人在广州集中在一个单位诊治,便于管理,用呼吸机者达50余人,说明危重者多,这也和传统“非典”不同。
再次,这次“非典”的病死率达4%~6.9%,这和过去的“非典”都不同。
我国过去把传染病分为甲类(共2种,即鼠疫、霍乱),乙类(共22种,含艾滋病、伤寒、流脑、狂犬病、乙型脑炎、登革热等)和丙类(共11种,含流感、肺结核等),城市中甲类及乙类中少数几个病在6小时必须报告防疫机构,但传统的“非典”均不包括在三类中。最近我国已将这次流行的“非典”纳入报告范围之中,这是基于此病的高传染性和危重性。
以往支原体肺炎的病因是在发现该病后30年才明确,而这次“非典”的病因目前已基本清楚,中国香港、加拿大、法国、美国及北京均在当地发现病人后不久即提出冠状病毒的可能。冠状病毒原是人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人生病后自己可以痊愈,所以这次的冠状病毒显然不同于过去。事实证明,它的基因序列不同于以往的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毒种。目前离完全阐明病因的日子已不远,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明确病因时要遵循“科霍氏要点”。该要点的原则是①必须在不同的病人中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②病人身体产生针对该病原的抗体,而且病人恢复时期的抗体含量要比病初高四倍以上;③不生病的人体内不含有这种抗体;④该病原感染动物会引起疾病。所以,确定一种新传染病的病原必须进行科学的工作。
防范“非典”五大措施
尽管“非典”很厉害,但还是可以预防的。笔者认为,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项:
1、房间要通风,这样可保持房间空气新鲜,使空气中的病毒量明显减少,以降低感染的几率。
2、勤洗手,因为公用物品表面会沾上病人咳出的病毒,所以必须多洗手,保持清洁无毒。
3、不要用手揉眼睛,也不用手挖鼻子,以防手上的病毒从黏膜侵入。另外应不用公用手巾。
4、增强个人的免疫力,生活要有规律。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过度疲劳而感染疾病的情况,例如麻将搓通宵,连续外地出差、体力不支、家人住院而连续陪夜等,结果都患上了一些少见的传染病。因此要提倡劳逸适中,自我调节,并避免吸烟以免呼吸道抵抗力下降。
5、清洁家中空调的隔尘网,以免网上的病毒通过气流散播。该病流行期间应加强督促对中央空调的消毒,也是为了防止病毒随送风系统向各处传出。
防治“非典”研究的展望
预防方案的完善还有赖于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研究的突破性进展。香港大学及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的冠状病毒已被世界公认,以后的研究将会更利于预防此病。
1、今后将能更准确地用该病毒来检测病人抗体,也可用核酸扩增的方法鉴定病人体内含有的极少量病毒,这样就可以准确地隔离病人,防止扩散。
2、应用该病毒来研究疫苗,以预防此病,当然这要相当时日。
3、研究针对该病毒的药物,既可以治疗又可以预防。
接触非典病人后是否会发病
一些与非典型肺炎病人有过接触的人非常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染上非典型肺炎?为此,专家们提醒要注意以下事项:
非典型肺炎病人潜伏期一般在2~12天之间,大多数在4~5天内发病。与非典型肺炎病人有过接触史的人一般要通过为期2周的隔离观察。如果已感染非典型肺炎,通常会以高热等症状起病。病人通常先出现发热(腋下体温常在38℃以上),可伴有寒战或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全身酸痛和不适乏力,部分病人在早期也会有轻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等。发病2~7天后,病人会有干咳、少痰、呼吸困难,少数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液化验时白细胞大多数正常或降低,肺部X线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肺炎改变。
如果2周以内未发病,而且没有再接触非典型肺炎的人一般不会发病。
非典症状诊断
非典肺炎与感冒如何区别
现在所有的非典型肺炎患者都在各大医院的特护病房里严格监控,大概不少人都有过一点点轻微的伤风感冒就令自己和全家人十分紧张的经历,那么非典型肺炎从最通俗的角度来解释,和感冒有什么不同呢?
专家告诉我们,非典型肺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发烧(体温多在38℃以上)、咳嗽、乏力等寻常感冒症状之外,如果发现呼吸困难,有咯血现象的病人,则要多加注意,最好前往医院做X线检查肺部是否感染,白血球是否降低。
在广东省各个医院里工作的医护人员,现有一种普遍认为较为有效的预防非典型肺炎的中药偏方,具体内容如下:
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荆芥15克,野菊花15克,鱼腥草30克,防风12克,薄荷12克,甘草6克,黄芩12克。
服用:一天一剂,一剂分早中晚3次服下。
方法:中药用水浸泡半小时,煮沸后,文火煮15分钟即可。
注意:薄荷文火10分钟后下。
这些药一般的中药店均可抓到,可连服3天,一天3次。
非典肺炎与感冒如何区别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胸片上显示肺内炎症性阴影,易与一些普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相混淆,而造成诊治上的偏差。本文就常见CAP的临床特点作些介绍,以利于更好的防治SARS。
CAP又称医院外肺炎,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机体受到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引起肺炎的病原体很多,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病毒、寄生虫等,其中以各种细菌最常见。但近年来肺炎的病原体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过去少见的病原体比例有所增加。统计显示,目前在CAP的病原体中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所占的比例为30%~70%和8%~20%,革兰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2%和2%~9%,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和呼吸道病毒约占5%~25%。
典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是对应的两个概念。由于肺炎链球菌是人类最常见并最早发现的肺炎病原体,人们将它的表现定义为典型肺炎的表现,以后陆续发现了多种导致相似表现的病原体。但在20世纪30年代末,Reimann首次报道了一组与传统的肺炎链球菌肺炎表现不同的肺炎病例,由于当时病原体未明,便应用“非典型肺炎”加以概括,用以与传统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典型肺炎”相区别。所以单单“非典型性肺炎”这个概念是早已有之。
目前认为,所谓“典型肺炎”是指临床表现类似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一组肺炎,约占CAP的50%~60%。它们多由细菌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 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咳嗽、咳痰、胸闷、胸痛,部分病人可并发肺脓肿、脓胸,重者可出现休克。肺部查体可闻及湿口罗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多。痰细菌培养可见细菌生长,少数患者血培养阳性。胸部X线检查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实变阴影,可伴有胸腔积液。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治疗有效,疗程为7~14天。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但有慢性基础病者或重症肺炎者可因并发症而死亡,病死率约为5%~10%。
“非典型肺炎”,是一个进展的、开放的概念,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临床表现与典型肺炎不同的肺炎(广义)。随着病原体的变迁,其在CAP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高,目前约占CAP的40%~50%,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非典型肺炎的首个病原体——肺炎支原体后,科学家先后发现了许多可导致非典型肺炎表现的病原体。目前已知,广义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以及各种病毒、真菌,但以前两种病原体最为常见。而狭义的非典型肺炎概念中不包括病毒性肺炎和真菌性肺炎。下面就常见的非典型肺炎作一介绍。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约占CAP的15%。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大小的微生物,目前已发现8种类型,只有肺炎支原体对人致病。支原体肺炎主要由病人和携带者的飞沫经空气传播,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群,但5岁以下儿童少见。秋冬季高发。好发于人口密集的机构,可造成小流行。
本病的临床特点为发病前有2~3周的潜伏期,起病隐匿缓慢,发病初期有乏力、头痛、咽痛、畏寒、发热、全身酸痛、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其中头痛显着,发热高低不一,可高达39℃。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刺激性咳嗽、少痰或无痰, 夜间明显。病情一般轻微,但咳嗽可延至6周。部分患者可有耳痛或听力下降等表现,极少数重症患者可伴发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其他系统表现,甚至死亡。胸部体检半数可闻及口罗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胸部X线检查表现为肺部可见斑片状浸润阴影,10%~15%发生少量胸腔积液。
本病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和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等抗生素治疗有效,疗程2~3周。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少数重症患者可致死。
衣原体肺炎
衣原体肺炎,由衣原体引起的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10%。衣原体是寄生于宿主细胞内的微生物,导致人类肺炎的种类包括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肺炎由病人和携带者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学龄儿童。四季均可流行,常见散在性流行,也可引起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5~8个月。多数人感染衣原体后无明显表现。
① 衣原体肺炎 主要临床特点:潜伏期10~65天不等。起病缓慢,通常以咽痛、声音嘶哑和低热起病,数日后出现咳嗽,可持续3周以上。肺炎通常为轻型,少数老年患者较严重。体检常见异常呼吸音和鼻窦区压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数正常,血沉加快。胸部X线检查表现多为单侧节段性浸润阴影,可发展至双肺,广泛实变仅见于重症病人,少数出现胸腔积液。特异性抗体检查显示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或单次IgM≥1∶32或更高、或IgG≥1∶512或更高。治疗和预后同支原体肺炎。
② 鹦鹉热肺炎 临床特点为:潜伏期1~2周,有时长达4周。发病多潜隐,早期症状有乏力、肌痛、关节痛、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40℃。一周后出现咳嗽,伴少量黏痰或痰中带血。部分可出现恶心、腹痛、嗜睡、抽搐等症状。查体时可发现异常呼吸音甚至实变体征,伴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胸部X线检查为弥漫间质性改变,有时有粟粒样或明显实变阴影,可见少量胸腔积液。特异性抗体检查显示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或单次IgM≥1∶64或更高。
治疗衣原体肺炎用四环素和红霉素有效,疗程2~3周。多数患者可治愈,但感染后不一定产生免疫力,复发率较高。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大多数是散发,但在与家禽和鸟类集市的经常接触者或有关的职业人群中可暴发流行。人体感染后,可持续带病原体长达10年之久,故应注意避免与感染的鸟禽和人接触。(未完,下期待续)
非典预防
预防SARS 卫生习惯要养好
预防SARS措施
1.谈话尽可能保持1米以上距离。
2.打喷嚏、咳嗽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
3.不随地吐痰。
4.实行分食或公筷、公匙。
5.洗手。
6.疾病流行期间勿接吻。
7.少吸烟或戒烟。因为吸烟会破坏呼吸道的固有防御屏障(如纤毛等),降低呼吸道抵抗力。
8.经常漱口,特别去过人员密集的场所或医院后。因为当病原体进入上呼吸道后,先要在黏膜上附着,才能与人体细胞膜融合或被吞入,漱口有可能促进病原体排出体外。
9.消毒,尤其是对被飞沫等污染过的物品和场所。
10.勿用手挖鼻、揉眼和接触口腔。
11.常开窗或人工通风。
12.去医院、人员密集场所或自己有咳嗽等症状时应戴口罩。
在与SARS的斗争中,多项措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实际上,这些预防 SARS的措施应成为卫生习惯,坚持下去。这里,重点说说以下三种卫生习惯。
分食与公筷、公匙
飞沫可经空气传播,也可通过食具传给共餐者。家中若有传染源(如尚未被发现的染病者),若不用公筷、公匙,家人均有可能被感染。吃一顿饭,用筷多少次,就有多少次在口与菜肴之间传送病毒的机会。
实行分食,推广公筷、公匙,还必须消除一些传统观念,如"自家人没有什么""不应嫌自家人脏"等。疾病的传播是无情的,很多SARS感染就是家人、亲友之间传播造成的,老观念必须改变。上海、北京等商业服务管理部门已要求餐饮业实行分食,这是良好开端,如能持续发展,将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大事。
洗手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手上的病原体,是从口、鼻、眼污染呼吸道分泌物获得的,肠道传染病则可通过粪便污染手,进而污染门把手、钞票、食具、电话机等物品和局部环境,再造成其他人手的污染。
人体中,手污染病原体最为严重。洗手不但对呼吸道传染病,对肠道传染病预防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不过,如果家中没有病人或未到医院接触过病人及被污染物品,就不必用消毒液浸泡洗手,以免过于频繁使用消毒液损伤皮肤,只需用液体肥皂或含有消毒成分(如DP300)的肥皂,流动水冲洗一两次就够了。液体肥皂不存在皂液被污染之虞,故最为理想。许多人用有杀菌作用的肥皂洗手,但在涂抹后立即冲掉,因消毒药与微生物接触作用时间不够,往往起不到杀菌作用。根据多次实验研究结果,肥皂泡沫在手上要保持2~3分钟,破坏乙肝表面 抗原时需5分钟,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时,多数人没有耐心等待,但至少得保持1分钟以上。
消毒
对SARS来说,危险的物品、场所需要消毒,但不能不加选择地消毒。消毒的主要范围和对象大致可归纳成下列几类:
一、除SARS定点医院以外(应进行专业消毒),应消毒的公共场所或设施包括:①人员密集、流动大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候车室、购票处、百货大楼或商场超市、网吧、茶室、展览馆、银行或证券交易所、菜场、托幼机构活动室、餐厅或酒家、公共厕所、垃圾堆附近等,尤其是人多、地方窄小、通风不畅或相对密闭的室内;②电话机(拨号盘与话筒)、门把手、银行和邮局营业窗台、浴室用品、理发工具与毛巾、垃圾箱、货币、从医院带回的化验单和病史、从污染的微生物实验室带回的东西等;③公共交通工具,特别是满载又通风不良的车厢或船舱。
二、家庭消毒属于预防性质。应重点进行开窗通风、食具分开使用与消毒、厕所卫生(坐位用手纸覆盖,每次用后丢弃,门把手与抽水手柄用酒精等揩抹,地面保持干燥)等。如无窗户屋子,可安装排风扇,外出归来要换鞋。可以使用性质比较稳定的家庭消毒用品,如漂白粉精片、碘伏以及药用酒精(70%~75%)。
如家内出现咳嗽、发热者,一方面应立即就医,另一方面其使用过的食具、衣服、被褥、体温表、厕所、门、热水瓶把手或其排泄分泌物等应及时消毒。设法给病人住单间(没有条件时,要分床,床间距离尽可能大)。有疑似病人,应请疾病防治专业人员到家消毒。
非典到底会不会卷土重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
按照一般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一种新生的传染病出现后,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类似情形同样适用于非典,目前看来重现的可能性非常大。根据去年出现的时间(11月后),非典可能在今年这个时期同样出现,但规模绝对不可能像今年春天那样。因为人类已经了解了对手,在出现的早期就完全可以迅速将其打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后勤部——刘又宁主任
对有关非典的各种预言要理智,不能轻信。一种疾病不会马上就消失。从规律上来说,如果今年秋天、明年春天有散发病例不要惊慌,但是从传播规律上人们对非典的认识越来越准确,防治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全国对非典的治疗也有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全国上下都把抗击非典当成一件政治任务。有了这种经验大家都不必担心。对非典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已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即使出现一些散发病例或小的疫情也不可怕。
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肖正伦
今秋明春是防治非典的关键时期,防止非典的高招并不难,只要人们在作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尽量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正常健康状态即可。
保持健康首先就要保证正常的生活规律,比如遵守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等;第二要注意正常的营养。注意营养不是说非要大吃大喝,而是不能偏食,烟酒不能过度;第三就是保持正常的心理。很多人对非典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非典的传播规律也比较清楚,所以没有必要恐慌。其实,冠状病毒到处都是,传染非典的病毒是一种变形的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它的特点就是近距离传染,特别是对呼吸道、肺部的破坏力很大,而秋冬季节又是呼吸道疾病的易发季节,所以在保证正常的健康生活状态同时,还是要加强防护。即使天气再冷,也要注意通风,多呼吸新鲜空气,远离一些污染源,保持个人卫生。
跟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一样,非典病毒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它可能会存留很长一段时期,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恐慌,因为这种病毒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它的死亡率并不高。统计表明,非典疫情使全球8437人发病,843人死亡;而中国发病人数为5327人,死亡348人。
全国非典防治组疫情分析专家——金水高
“卷土重来”这话太重,让人感觉好像跟今年5月份一样严重。非典有可能来,但绝不会像以前那么严重,这是因为大家思想上、物质上都已经有了准备。另外,在对付非典上已有经验,能在及时发现后做到早隔离、早追踪、早治疗。并且,由于最初的几例非典来源目前仍未搞清楚,所以即使是在全国零报告的情况下,我所负责的应急监测系统也一直处于运行状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倪大新
目前全国各地按照卫生部精神,正在搞卫生系统全员SARS培训,国家一级的资质培训已经完成,现在培训已经推进到各省市,将在3个月内完成培训任务。
非典在今冬明春可能会来,甚至在一定范围内爆发也是有可能的。但通过今年抗非那场大战役,相关部门从预防、治疗上已经总结出一套较好的办法。而一旦有这方面的情况,肯定会及时告诉大家。目前全国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地做好防治工作,“如果非典再来的话,应该说我们能控制得比较好”。
北京地坛医院——李兴旺教授
非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得病后主要靠自身产生的抗体消灭病毒,痊愈后一般不会传染别人。目前尚无药物治疗,预防非典的疫苗正在研制中。一旦患上非典后,患者能够做的就是: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做好心理支持。
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康健教授
虽然大多数非典患者的首发症状为发热,但是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对非典病毒反映不同。在发热病人中,如果只有短暂的一到两天的发热,在无解热药干预下体温恢复正常,或发热初期仅少次自服解热镇痛药,体温即恢复健康的多不是非典。如果发病后不久即出现黄痰,且痰量增多的也不是非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研究所——王建伟博士
我国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医疗体系,一旦出现非典病例,这些医疗系统立刻就可以控制非典病情的蔓延。我国卫生部现在已经制定了非典的防治预案,它清楚地告诉广大市民如何防治非典,所以说非典大规模爆发不太可能。
在攻克非典方面,一是靠科技进步,如现在预防非典疫苗正在研制中,但是预防和控制非典的主要办法还是要靠广大市民的自觉意识。只有全社会都养成了自觉讲卫生的好习惯(不能非典来了讲卫生,不来就我行我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非典。攻克非典是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了。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附属鼓楼中医院——陈文伯
我认为今年秋冬季节“非典”不会再次降临。
今年是中国农历癸未之年,也是“非典”(疫毒肺)泛滥的大疫之年。"非典"来势之猛,传播之快,危害之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我国卫生部在8月16日宣布已没有“非典”病人,至今尚未发现新的疫情。但是,近来全国许多百姓提出“非典”会不会在今年秋冬季节卷土重来?我认为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分析,今年秋冬季节“非典”不会再次降临。这因为:第一,有关资料证实,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848年2500多年以来,计有320多次瘟疫,约每7年一次;第二,今年北京春季为例,雨水多,湿度大,百年不见的香椿树结出硕果,活生生的桃花水母突然出现,说明这种特异性的大气候,有利于动植物与病毒、微生物的生长、变异与传播;第三,中医理论认为“非典”(疫毒肺)属于春瘟疫疠之毒邪,在6月22日夏至之前“非典”毒邪如战败的瘟神,羞涩般的退隐了,这充分的说明,冠状病毒的变异离不开大气候给予的自然条件,否则一万种病毒,随意的变异,那么人类将如何生存?
总之,百姓大可不必谈“非”色变,提心吊胆,草木皆兵,一定要保持平常与自信的心态。作为卫生行政和医疗部门,对“非典”要做到高度的警惕,严密的监控,做到“有备无患”,更大限度地减少“非典”给百姓带来的危害,才能使百姓真正感觉到安全无虑。
防非典,你要注意些什么?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两种类型。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而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较多,主要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将近期流行的这种疾病称为“严重的呼吸道综合征”(SARS),目前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专家都在积极进行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并已取得一些进展,分别从死于非典型肺炎的病人的肺标本中发现了新的冠状病毒,这种冠状病毒与其他冠状病毒相比有较大的变异。
“非典”具有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短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导致感染。广东等地区非典型肺炎发病情况表明,病人的家庭成员和曾护理过病人的医护人员是高危人群。
当人们感染非典型肺炎病原体后,经过4天左右潜伏期,最长15天就出现急起发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乏力,干咳、少痰等呼吸道症状。有的病人肺部症状较轻,部分病人有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少数危重病人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对病人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数不升高或降低,肺部X线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片状阴影。非典型肺炎的诊断,除上述临床症状及实验室、X线检查外,还要结合流行病学史,看病人是否来自疫区或发病前两周到过疫区出差、旅游,有无与病人共同生活,看望过病人或护理过病人等,这是诊断非典型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还要排除其他已明确的肺部感染的疾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防治“非典”要“四个早”
防治非典型肺炎,应做到早发现、早就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病人的家属、同事或参加诊治病人的医护人员中出现发热、头痛、干咳等呼吸道类似症状,应及早到附近医院就医。目前我国卫生部推荐了非典型肺炎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对症治疗,也就是在病程的早期对症下药。有发热、感染者,使用解热镇痛及抗生素等药,病情严重的可应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抗生素、中药辅助治疗。发生呼吸困难时,及时采用吸氧和机械通气支持呼吸治疗。另一种是支持疗法,充分休息、多饮水、补充体液及维生素,减少活动等,对治疗非典型肺炎有帮助,能促进自愈。
增强防护意识很重要
预防非典型肺炎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关键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首先,人们居住、工作、生活、学习场所要空气流通,每天打开窗户2~3次,有空调的房间每天也要开窗通风换气,并经常清理隔尘网;在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季节,尽量避免到空气混浊、人群密集的场所。如非必须应暂时避免前往疫区出差或旅游。
此外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最好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经常户外活动锻炼,均衡饮食,劳逸结合,充足休息,做到娱乐活动有度,以提高自我防护增强身体抗病力。
医护人员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诊疗时,尤其是对从广东、香港、新加坡等疫区来的病人治疗时,戴口罩是减少感染的必要自我防护措施。
一旦人们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应在家庭内或者指定地点进行医学观察。
专家推荐的非典型肺炎预防药方
中新社北京四月八日电(记者曾利明)中华中医药学会近日组织专家,针对非典型肺炎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病特点,推荐了一付以清热、解毒、补气为主的预防非典型肺炎预药方。
根据北方地区气候、地域特点,以及北方人饮食膏粱厚味因而体内多内热的体质而制定药方包括:生黄芪十五克,银花十五克,柴胡十克,黄芩十克,板蓝根十克,贯众十五克,苍术十克,生苡仁十五克,防风十克,生甘草五克,藿香十克。用水煎服,每天一付。
专家特别指出,脾胃虚弱的人应减半;怀孕早期的孕妇慎用;儿童用量酌减。
据知,该方在一些医院临床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近期还将组织中医药专家提供一套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分期治疗方案。
专家提醒非典预防药方不能滥用
最近,到药店走走就会发现,配中药的柜台前来抓药的市民比以前要多出不少。药店更是加班加点,从各地采买药材来满足大家的需要。预防“非典”的药方从1个增加到7个,每个都有不少市民追捧。不过专家提醒:预防也要对症,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药方才能真正起效,否则会成为一种浪费。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李维贤教授和张兆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在药房里经常可以看到以讹传讹的事情。有的老太太拿着方子来抓药,上面写着麝香10克。先不说吃这么多麝香会不会管用,光买10克麝香得花多少钱百姓都不了解就要抓。药方上是黄芪10克,学校让孩子记药方,有的学生却写成了黄金10克。所以专家认为即使是抓预防药方,最好也要请医生帮着看看写得对不对、适不适合自己,免得好事变坏事,预防“非典”还没起效先因为吃药引起不适。
预防和治病都不能“一方打天下”
中医是非常个体化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看来男女有别,老人小孩的虚处不同,就是每个人的体质也不一样。所以预防首先要看是哪里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要有针对性,否则本身不虚的也给补虚了。试图漫无目的地进补不能达到效果。就像吃饭解饿,可是本来不饿,吃多了反而会积食。
在中医的理论中没有万能的钥匙,最基本的观点是辨证施治,不同体质做不同分析。因人、因地、甚至因工作性质而定,不应该千人一面。就像天热也不能每人发几根冰棍儿解暑,都吃了肯定有人闹肚子,更不能治病却不见人。
像中医治感冒都要分四季,打个比方:冬天感冒可以给病人穿棉袄,可是三伏天就不好。冬天有冬天的药,夏天吃夏天的药,连春分和清明时吃的方子都不太一样。老人偏虚,而孩子通常都是纯阳之体,男性属于气分体质,女性则是血分体质,不能完全进行规范化的治疗。中医里热性病很多,在西医看来是感冒的,中医就有20多种热病与之对应。有的孩子经常感冒,医院就会老当外感治,其实他可能是因为吃得太好,食火积在体内招致外感,如果不泄食火,感冒的病因就一直不能消除,所以预防和治病都要辨症,不能“一方打天下”。
舌苔白腻的人吃预防方比较对症
拿现在比较流行的几个预防方来看,舌苔白腻的人吃比较对症。不过黄芪是中医中最常用的治疮药,但是没有疮的人连吃5天以上可能就有人会出现不适。白术比较燥,用的时候要慎重。苍术、白术和藿香三味药对于有三叉神经痛的人不太适合,老人原来大便就困难的吃了含这些药的方子可能也会有反应。中医讲究的是个体论治,预防也应该是针对个体的,最好请中医做个必要的简单诊断,问问每天吃饭、排泄、睡觉的情况后再用药。
亚健康更易生病
中医讲究“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所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再哪儿虚补哪儿才不会生病。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很高,据调查显示,给自己当老板的人几乎都存在着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白领有90%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上海中外合资企业中70%有亚健康症状。白领中多数是用脑过度,有的则是体力劳动过度。人的身体就像一盏灯,脑力和体力是两根芯,越烧油就用得越快,油尽灯枯。所以平时要注意保养自己,做到“饮食合适,起居有常”。再天然的饮料也不如水对人有好处。夏天开空调睡觉、大量吃冷饮,减肥,冬天穿裙子,经常喝醉等都是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
从中医的节令看今年属于“鬼魅年”,意思就是天时到了可气温不够。人和天地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天时变了,人不能适应就会有不适症状产生,所以时令病很多,城市里已经处于亚健康的人得病的不少。要多从食物里找药材,湿气大的可以吃一些冬瓜、薏仁米,口干舌燥的要多吃养阴的食物,像马蹄、藕等等。火旺的则要吃清火的苦瓜、黄瓜、木瓜。
食补预防效果也不错
病不能忽视,但也完全不用恐慌。相信游医乱说,或相信有所谓的“万能方”就是把中医降低到了庸俗的水平。以前流行过的打鸡血、喝凉水、甩手疗法事实证明都没什么疗效。中医在不同的时期都有治传染病的成功经验,所以这次的疫情我们也肯定可以度过。不过自己胡乱抓药,多买囤积实际上是浪费了有限的中药资源,以后万一别的方子也要用到这些药,耽误了别人救命。
在食品里打主意,男女都管用,临时吃或长吃都不会出问题。如葱白加上药店里卖的淡豆豉煮汤,喝到出汗的程度就行了。都是可以做菜的东西,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而且吃一两次就行了,不必多服。能够发散,增加抵抗力。还可以按香附4、紫苏叶4、陈皮2、炙甘草1的比例,吃两服,发汗就防病。另外还有的医生建议市民多吃葱蒜、菌类和洋葱等有杀菌功能的食物,畅通血气。
医学专家谈科学防治“非典”
对于现仍在我国部分地区和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的非典型肺炎(下称“非典”),人们或谈病色变,或满不在乎。为此,我们采访了有关专家,力求从多学科角度解读“非典”。
流行病学专家说:综合防治效果好
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的电话,得知7日他刚从美国回来。在应邀参加美国第52届流行病学情报服务会议期间,他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邀请,向该中心非典型肺炎专家组的43名专家作了《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的学术报告,并会见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曾光认为,此次“非典”的传播途径分面对面的飞沫直接传播和非直接传播两种。其传染力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看,远低于流感,即使发病率最高的广州迄今发病率也只不过是1/万左右,而流感的发病率往往高达20%以上,因此社会不必恐慌。他强调,传染力和致病力是两回事,广东这次发病仅个别人传染力强,但在其家庭成员、同学、同事等人群中并未形成大流行,发病率并不高,这的确与一般流感不同。此外,该病临床症状最重时传染力最强,而发病初期,一般相对较弱。经验表明,综合性防治效果较好。
为什么这次医务人员发病率较高?曾光认为,一是我们过去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经验不少,但没用上,如对肺鼠疫、天花等,过去对病人都是就地隔离,不往大医院送。而这次“非典”由于刚开始情况不明,许多病人都奔向大医院,而大医院又往往坐落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所以造成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非典”暴发。二是部分医护人员开始对此病估计不足,放松了防护警惕。曾光认为,防止“非典”扩散,病人应集中收治在传染病、胸科等专科医院,而不是分散在各综合医院,郊区医院优于市区医院,病人入住单独楼优于收治在混合楼,并尽量减少该病病人与家属、其他病人的接触。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也要尽量减少与医务人员的接触。
呼吸科专家说:正确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连日来奔波在北京市“非典”防治一线的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呼吸科专家王辰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主任林江涛教授,在百忙中接受了记者采访。在谈到关于非典型肺炎的治疗时他们表示,就现在的情况看,正确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完全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实践的经验是:对呼吸困难者尽早使用呼吸机,对低氧患者及时给予吸氧,以维持生命体征,防止病情恶化;如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或重症患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以减少肺组织损伤和炎性渗出;要重视营养支持治疗以改善全身症状;如有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出现,可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进行治疗;重症病人可使用免疫增强药物,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和干扰素治疗;医院对于确诊患者应完善系统治疗和重症监护治疗。
王辰教授建议:医护人员应立刻学习有关“非典”的专业知识,提高迅速识别疑似患者的能力,避免因延迟诊断而出现病情播散或贻误治疗时机的情况;门、急诊医务人员一定要提高对于“非典”的识别能力,如有可疑病例应及时分诊作进一步检查。各医院应设立发热门诊,集中诊治出现发热且疑似“非典”的患者。
王辰教授同时指出,在当前季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并非就等同于“非典”,事实上类似症状在上感、流感等许多疾病中都会出现,而且这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非典”。
ICU专家说:抢救病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ICU)主任刘大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国内外报道情况来看,“非典”的病死率并不太高,国内国外都约为3%~5%,而且影响病死率的因素,主要还是年龄和身体基础情况等。所以老年人和那些原本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一旦感染“非典”是比较危险的。目前临床对已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重病人,可按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进行支持性治疗。在这类病人中,最后需要ICU干预的约有20%,而其中需要借助机械来呼吸的病人约有10%左右,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机械通气方法。基层医院在按照基本原则救治病人的同时,还要注意因地制宜,抢救病人时最好是首选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可能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感染管理专家说:防止医院感染措施须细化
在北大妇儿医院找到了刚散会的李六亿。现任中华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的李六亿,现在是为北京市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这会儿她正忙着制订防止医院感染“非典”的预案。
李六亿研究员说,这次“非典”尽管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了总的应对方案,但具体到各地区、各医院还须细化和完善,如现在很多人连戴口罩的方式方法都不对,进入“非典”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上下要密封,每4小时更换,或感潮湿时即更换。进入病房需穿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和工作帽。那种两头透气的口罩或者是下面敞开的面罩根本起不到有效的防护作用。每次接触病人前后需洗手和进行手消毒,她建议用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一类的快速手消毒剂。近距离操作时,或有可能有喷溅的操作?
非典治疗
中国发现“非典”免疫应答和治疗新依据
据北京协和医院称,经过3年跟踪研究,中国科研人员发现“非典”患者康复与体内持续高水平的中和抗体直接相关。这一重要进展不仅有助于揭示“非典”发病机制,而且为将来研发疫苗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这项由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联合实施的项目自2003年以来,对30名“非典”康复者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展开研究。
科研人员采用国际先进的“假病毒”技术,在含有模拟“非典”病毒的培养基中注入康复患者的血浆进行长期观察,最终得出中和抗体与患者康复直接相关的结论,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人感染“非典”后体内能产生较长期持续的保护性抗体。协和医院透露,有关研究成果刚刚在国际权威生物医学杂志正式发表。
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中国医科院艾滋病研究中心张林琦教授表示,这项研究采用的“假病毒”技术可以大幅降低风险,所有实验都是在安全条件下开展的。张林琦解释,“假病毒”能够模拟“非典”病毒进入靶细胞的过程,但无法完成后续的生命周期,因此不会造成临床“非典”感染。
七种药物可抑制非典型肺炎病原繁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年4月4日公布了中国医生在治疗非典型肺炎过程中总结出的七种能抑制非典型肺炎病原生长的药物。
中国医护人员近日从广东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人的解剖标本中分离出衣原体样颗粒,进行了体外药物敏感实验,找到了七种对该病原的繁殖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
抗生素类药物
阿奇霉素(最小有效浓度31.25 微克/毫升)、盐酸四环素(最小有效浓度1.45 微克/毫升)、左氧氟沙星(最小有效浓度5.9 微克/毫升)、多西环素(最小有效浓度0.15 微克/毫升)、利福平(最小有效浓度375 微克/毫升)、红霉素(最小有效浓度46.88 微克/毫升)。
抗病毒药物类
更昔洛韦(最小有效浓度23.44 微克/毫升)。
试验中发现不能抑制病原生长的药物有:抗生素类的克林霉素和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阿糖胞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调指出,这些药物的试验结果都是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治疗方案。
(一)一般性治疗:休息,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数病人在发病后14天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定期复查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心、肝、肾功能等。每天检测体表血氧饱和度。
(二)对症治疗:
1 发热超过38.5℃,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2 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
3 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
4 气促明显、轻度低氧血症者应尽早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该药有可能引起雷氏综合征。
(三)治疗上早期选用大环内脂类(如红霉素)、氟喹诺酮类(如去氧氟沙星)、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如果痰培养或临床上提示有耐药球菌感染,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等。
(四)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建议应用激素的指征为①有严重中毒症状;②达到重症病例标准者。应有规律使用,具体剂量根据病情来调整。儿童慎用。
(五)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治疗原则为: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
(六)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
(七)可选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八)重症病人的处理和治疗:
1 、有明显呼吸困难或达到重症病例诊断标准要进行监护。
2、 可使用无创正压通气首选鼻罩CPAP的方法。常用的压力水平为4~10厘米水柱。应选择适当的罩,并应持续应用(包括睡眠时间),暂停时间不超过30分钟,直到病情缓解。推荐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标准:呼吸次数>30次/分;吸氧3~5升/分条件下,SaO2<93%。
3 、严重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吸氧5升/分条件下SaO2<90%或氧合指数<200毫米汞柱,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无改善,或不能耐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者,应该及时考虑进行有创的正压通气治疗。
4 、一旦出现休克或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应及时作相应的处理。如果处理有困难或条件不足,应及时请有关专家会诊。
香港研究:中药治疗有助纾缓非典后遗症
香港浸会大学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中药治疗有助于非典康复者改善骨痛、骨枯等非典后遗症状。
浸会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陈金泉教授22日表示,他们研究了15位非典康复者,旨在通过进行临床研究,了解由多种中药材研制而成的复方对骨痛骨枯症状的疗效。当中所采用的药材成份包括鹿茸、韭菜子、山柰、蛤蚧和菟丝子等。
经过3个月的中药复方治疗后,发现关节痛、疲倦乏力、失眠、畏寒、情绪低落及尿频等症状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陈金泉解释,这是中药通过补肾、壮骨生髓的机制所产生的疗效。
此外,约90%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表示畏寒症状和情绪低落的情况有改善;77%认为治疗有助减低疲倦乏力;接近70%有关节痛、失眠和尿频等症状的病人,治疗后情况有改善。
陈教授表示,这次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浸会大学将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中药对治疗骨痛、骨枯等症状的效用。
香港去年4月爆发非典型肺炎,根据调查显示,110多名曾患非典的护士当中,超过80%出现嗜睡、关节及肌肉痛和记忆力衰退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非典四大疗效明显
中国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成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刘保延九日在此间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在退热、改善机体缺氧状况、减少激素用量以及改善呼吸急促、干咳、气短、乏力等主要临床症状这四个方面疗效明显。
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组九日举行临床研究科技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刘保延在会上作
上述表示。他说,“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研究”课题组将患者分为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两个对照研究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不同的中药方剂、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
两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非典”在以下四个方面效果明显:
一是退热效果明显,作用持续稳定。两个治疗研究组患者体温都呈持续下降趋势,降温时间相差不大,十四天左右都下降到正常值范围,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西医治疗研究组下降波动幅度较大,六至七天后波动明显。
二是有效改善呼吸急促、干咳、气短、乏力等主要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比西医治疗研究组呼吸急促症状持续时间少两天、干咳症状持续时间少两天、气短症状持续时间少一天、乏力症状持续时间少一天。
三是改善机体缺氧状况。血氧饱和度是反映机体缺氧状况的重要指标,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可以有效的维持血氧饱和度基本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小,血氧饱和度均值为百分之九十五点三五,而西医治疗研究组的血氧饱和度均值为百分之九十三,低于正常值范围且波动幅度大。另外,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保护组织器官、维护脏器功能方面也显示出一定优势。
四是减少激素用量,避免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在重型病例治疗的激素用量比西医治疗研究组小,临床治疗效果不减,避免了大剂量激素使用带来的副作用。
刘保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临床研究目前还在进行之中,随着观察的持续,数据的进一步收集,课题组将对两组病人的病死情况、病情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中药使用情况,激素的用量以及肺部炎症的消散情况、主要症状的变化趋势等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最终阐明两组的治疗效果。他预计整个研究将于本月中下旬完成。
非典型肺炎前期预防与治疗方法
非典型肺炎是相对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症状比较典型,如发烧、胸痛、咳嗽、咳痰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抗菌素治疗有效。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发现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病原引起,症状、肺部体征、验血结果没有典型肺炎感染那么明显,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无效。
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最新研究表明,香港等地爆发的非典型肺炎是由一种冠状科病毒引起的。由于已经肯定病原体,所以可以称之为冠状病毒肺炎。香港研究人员说,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传播途径是间接接触传播,冠状科病毒可于体外生存数小时,用手接触眼、口及鼻,即会受感染。港大已发明出抗体测试及病毒基因测试,而其中基因测试可于数小时内知道是否染上非典型肺炎,并且可以将冠状病毒肺炎与其他类型的肺炎区分开来。
非典型肺炎大多数人感染4天后发病,以发烧为首位症状,持续39℃以上数日。部分人可伴有头痛、畏寒、乏力、关节痛、全身酸痛、腹泻。呼吸道症状明显,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重则5天后出现呼吸加速、憋气等呼吸困难症状,极个别病人出现呼吸衰竭,如诊治延误可引起死亡。
上述症状像上呼吸道感染,因此高度疑似非典型肺炎还必须具备4个条件,即有近期到过该病流行区史或密切接触过病人;验血白细胞1万以内,甚至进行性降低;胸片有不同程度的阴影;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预防:
预防措施:(北京晚报报道)
1.保持工作、生活环境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档装修和使用中央空调的单位要定时开窗通风),必要时可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使用15%过氧乙酸熏蒸,7毫升/立方米,每天1至2小时);2.尽量减少到人群集中的地方活动;3.缩短探视病人的时间,接触病人须戴16层棉纱口罩,四小时更换一次。最好隔窗探视;4.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5.注意增减衣物,加强户外锻炼,增强体质;6.一旦发生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早期诊断治疗。据广东经验,续发的第二代、第三代病人的病原、毒力减弱,病情减轻,因此不要随意服用预防药物。食醋熏蒸和服用板蓝根不能阻止该病传播,滥用药物有害无益。
各地专家推荐预防“非典型肺炎”药方:
药方一:(中国新闻网)
生黄芪十五克,银花十五克,柴胡十克,黄芩十克,板蓝根十克,贯众十五克,苍术十克,生苡仁十五克,防风十克,生甘草五克,藿香十克。用水煎服,每天一付。专家特别指出,脾胃虚弱的人应减半;怀孕早期的孕妇慎用;儿童用量酌减。
药方二:(北京日报)
双花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15克,贯众15克,鱼腥草20克,黄芩6克,甘草10克,豆豉6克。此方具有宣肺清热、解毒祛温的功效。以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儿童、老人酌减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孕妇忌服。
药方三:(北京娱乐信报)
苍术12g,藿香12g,银花20g,贯众12g,黄芪15g,沙参15g,防风10g,白术15g。在室内熏艾条、熏香等也可有预防作用。具体服用方法:此药采取一般中药煮制方法。体质较强的市民可以隔天吃1服(1服分早晚各1次),连续吃3服。体质稍弱的市民可以每天吃1服,连续吃7天。此药方适用于一般人群,小孩及孕妇应酌情减量。
药方四:(华商报)
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荆芥15克;野菊花15克;鱼腥草30克;防风12克;薄荷12克;甘草6克;黄芩12克。服法:用水泡药半小时,然后加凉水煮开(注意:薄荷小火10分钟后下),小火15分钟即可。分早中晚三次服下,一天一服。可连服三天,三天见效。
卫生部公布推荐治疗方案:
(一)一般性治疗:休息,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数病人在发病后14天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定期复查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心、肝、肾功能等。每天检测体表血氧饱和度。
(二)对症治疗:
有发热超过38.5℃者,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
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
气促明显、轻度低氧血症者应早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
(三)治疗上早期选用大环内脂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如果痰培养或临床上提示有耐药球菌感染,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等。
(四)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建议应用激素的指征为:有严重中毒症状;达到重症病例标准者。应有规律使用,具体剂量根据病情来调整。儿童慎用。
(五)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治疗原则为: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
(六)可选用抗病毒药物。
(七)可选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对重症病人的处理和治疗,请参考卫生部网站。
非典型肺炎出院诊断参考标准:
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7天以上;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抑制非典型肺炎病原生长药物
1、抗生素类:阿奇霉素(最小有效浓度31.25 ug/ml)、盐酸四环素(最小有效浓度1.45ug/ml)、左氧氟沙星(最小有效浓度5.9ug/ml)、多西
环素(最小有效浓度0.15ug/ml)、利福平(最小有效浓度375ug/ml)、红霉素(最小有效浓度46.88ug/ml)。
2、抗病毒药物类:更昔洛韦(最小有效浓度23.44ug/ml)。
试验中发现不能抑制病原生长的药物有:抗生素类的克林霉素和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阿糖胞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调指出,这些药物的试验结果为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仅供临床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