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非典,你要注意些什么?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两种类型。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而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较多,主要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将近期流行的这种疾病称为“严重的呼吸道综合征”(SARS),目前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专家都在积极进行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并已取得一些进展,分别从死于非典型肺炎的病人的肺标本中发现了新的冠状病毒,这种冠状病毒与其他冠状病毒相比有较大的变异。

“非典”具有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短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导致感染。广东等地区非典型肺炎发病情况表明,病人的家庭成员和曾护理过病人的医护人员是高危人群。

当人们感染非典型肺炎病原体后,经过4天左右潜伏期,最长15天就出现急起发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乏力,干咳、少痰等呼吸道症状。有的病人肺部症状较轻,部分病人有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少数危重病人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对病人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数不升高或降低,肺部X线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片状阴影。非典型肺炎的诊断,除上述临床症状及实验室、X线检查外,还要结合流行病学史,看病人是否来自疫区或发病前两周到过疫区出差、旅游,有无与病人共同生活,看望过病人或护理过病人等,这是诊断非典型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还要排除其他已明确的肺部感染的疾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防治“非典”要“四个早”

防治非典型肺炎,应做到早发现、早就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病人的家属、同事或参加诊治病人的医护人员中出现发热、头痛、干咳等呼吸道类似症状,应及早到附近医院就医。目前我国卫生部推荐了非典型肺炎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对症治疗,也就是在病程的早期对症下药。有发热、感染者,使用解热镇痛及抗生素等药,病情严重的可应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抗生素、中药辅助治疗。发生呼吸困难时,及时采用吸氧和机械通气支持呼吸治疗。另一种是支持疗法,充分休息、多饮水、补充体液及维生素,减少活动等,对治疗非典型肺炎有帮助,能促进自愈。

增强防护意识很重要

预防非典型肺炎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关键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首先,人们居住、工作、生活、学习场所要空气流通,每天打开窗户2~3次,有空调的房间每天也要开窗通风换气,并经常清理隔尘网;在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季节,尽量避免到空气混浊、人群密集的场所。如非必须应暂时避免前往疫区出差或旅游。

此外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最好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经常户外活动锻炼,均衡饮食,劳逸结合,充足休息,做到娱乐活动有度,以提高自我防护增强身体抗病力。

医护人员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诊疗时,尤其是对从广东、香港、新加坡等疫区来的病人治疗时,戴口罩是减少感染的必要自我防护措施。

一旦人们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应在家庭内或者指定地点进行医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