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看中国象思维

□ 王树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对于任何研究,特别是人文学科研究,都具有历史性,都需要在追根求源中把握其发展血脉。中国哲学与文化博大精深,决非虚言,要把握它追根求源不可避免。

实体性与非实体性

中西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体现在两者最高理念之不同。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被雅斯帕尔斯称为几大文明同时成熟之“轴心时期”。无论柏拉图之“Ideal”,还是亚里士多德之“第一实体”,都表现为实体性。而中国此时,无论老庄之道、易之太极,儒家之心性,都表现为非实体性。

所谓实体性,首先显示在“主客二元”大框架内。实体无论是哪种,都可以作为一种对象,一种客体。而且这种对象或客体,是现成形态。就是说,可以对之规定或者以之为构成之始基。由此可知,实体性使实体必然具有对象性、现成性。而所谓规定和构成,其所用思维方式,就是定义、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或逻辑斯蒂演算等一套逻辑概念思维方式。

所谓非实体性,如道、气、太极、心性,则显示在“天人合一”大框架内,或者说在“主客一体相通”框架内,就是动态整体框架。这种非实体性,不能作为对象,否则就使动态整体遭到僵化与割裂。同时,因其“生生不已”的动态性,也不能将其现成化。可知,道、气、太极、心性之为非实体性,也必然使之表现为非对象性与非现成性。就是说,道、气、太极、心性之非实体性,本质上不能加以逻辑概念式规定,而要借助象,如易道所谓“观物取象”,并进而借“象以尽意”把握之。

这就是“象思维”。如果说逻辑概念思维属于理性,那么“象以尽意”之“象思维”就属于悟性。而悟性根本乃在“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之体悟。

“象思维”与概念思维

就思维内涵而言,两种思维所把握者本质不同。“象思维”所把握者为非实体,属于动态整体,而概念思维所把握者为实体,属于静态局部。如果说思维都需要语言,那么“象思维”所用语言,与概念思维所用完全符号化之概念语言不同,可以称为“象语言”。而所谓“象语言”,在形下层面,也并不局限于视觉形象,还包括嗅、听、味、触等感知之象。所有这些象,作为可思之语言,都属于“象语言”。同时,这种“象语言”除了感知形下层面,还有超感官的形上层面,而且更重要。如老子所说“大象无形”之象。另如由味觉之味引申出种种味象:意味、风味、品味、趣味等象,都具有动态整体之形上意蕴。

因思之把握内涵不同以及所用语言不同,所以“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一些显著不同特点。

其一,“象思维”富于诗意联想,具有超越现实和动态之特点。而概念思维则是对象化规定,具有执着现实和静态之特点。其二,“象思维”诗意之联想,具有混沌性,表现为无规则、无序、随机、“自组织”。概念思维之对象化规定,则具有逻辑性,表现为有规则、有序,从前见或既定前提出发,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规定系统。其三,“象思维”在“象之流动与转化”中进行,表现为比类,包括诗意比兴、象征、隐喻等。概念思维则在概念规定中进行,表现为定义、判断、推理、分析、综合以及逻辑斯蒂演算与整合成公理系统等。其四,“象思维”在诗意联想中,趋向“天人合一”或主客一体之体悟。概念思维在逻辑规定中,坚守主客二元,走向主体性与客观性之确定。

汉语言文字与“象思维”

汉语言文字从“象形”诞生起,就逐渐向符号化发展。拼音文字之形,不是象形,不可能像汉字以形表意那样引起联想。不过,拼音文字之声象突出,能以声表意而引起联想。就是说,“象思维”,中西都有其语言文字上的根源。问题是,西方拼音语言文字,由于语法文法发达,而导致富于逻辑理性,而中国汉字则由于语法文法不发达,而导致富于诗意悟性。所谓中国“象思维”,正是与汉语言文字这种诗意悟性密切相关。

即使就声象而言,中国汉字单音节,在声象上也极富诗意性和铿锵音乐性。可知,在“象思维”成熟阶段,也即在文字产生后,汉字由于仍然保留有象形性根基,所以使中国人一直保有“象思维”之特长,使中国思想文化得以在“象思维”中诞生,而具有自己的突出特征:富于诗意,文史哲不分家等特点。

会通以超胜

“会通以超胜”,由中国明末大儒徐光启提出。他针对当时传教士传西学到中土而提出此说,极富远见。意在推进中学与西学会通,并认为唯如此方能获得超胜之结果。如就中西思想文化核心问题(思维方式)而言,那么值得探讨者,就是“象思维”与逻辑概念思维之会通。

前面所说的理性、科学,由逻辑概念思维支撑,并非万能。同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由“象思维”支撑,虽然有自己特殊之长,但也非万能。而且,还必须看到,中国近代发展落后于西方,与自己如何认识和运用“象思维”大有干系。虽然《庄子·天下篇》提出“内圣外王”的大方向,但是,在近现代如何开出新外王之道,却需要走中西会通之路。

在“象思维”问题上也是如此。当“象思维”在象之联想与体悟中进入“无”之精神境界,或进入与动态整体宇宙一体相通之精神境界,从而获得最大想象空间和最大想象自由度时,精神状态随之进入最具原创时段。在这样时段,确实可以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但是“象思维”所做,仅此而已。如果要实际解决所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如同内圣后要开出新外王之道一样,还需要会通。在这里,显然需要“象思维”与逻辑概念思维会通,促使两种精神境界连接起来。

为此,必须打破传统中使“象思维”仅仅停留在与动态整体沟通那种自我审美受用上,而要在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后,进而能走下神坛,从形上境界下到形下境界,接受和运用逻辑概念思维具体解决问题,并在具体解决问题中继续发挥创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