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

□ 陈海云 孔畅 武震 韩磊 孙树椿名医传承工作站

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家庭电脑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出现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其中有一部分患者的头痛、眩晕属颈源性,而且大多来自上颈椎。目前临床诊断尚无法统一,有“颈椎病”、“颈性头痛”、“颈源性眩晕”、“枕大神经痛”、“颈源性失眠”等称谓,中医属“头痛”、“眩晕”、“不寐”等范畴;治疗上亦各施其法,疗效不一。笔者把来源于上颈椎椎管外因素作用的头痛或(和)眩晕患者,用“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统一命名,采用孙树椿教授的颈椎不定点旋转手法治疗,临床上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

诊断标准

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1.头痛或(和)眩晕;2.头部疼痛局限于一侧枕部、颞部、前额部和眼部,可有颈肩部反射痛;3.眩晕呈阵发性,与颈椎活动有关,可伴耳鸣、眼胀、胸闷;4.颈椎活动受限,旋转及屈伸活动时疼痛或(和)眩晕症状加重;5.枕下三角区有明显压痛,局部可扪肌紧张及痛性结节;6.颈椎ⅹ线片可显示上颈椎呈曲度改变或环枢关节关系不正常;7.双上肢无感觉、运动、反射异常。

发病机理

枕下三角区位于枕骨粗隆两侧,由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头下斜肌(统称椎枕肌)之间围成的三角区。该区的浅层为斜方肌上部,第二层为头、颈夹肌和肩胛提肌,第三层为头、颈半棘肌和头、颈最长肌,从该区通过的血管、神经有椎动脉、枕动脉、枕下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当该区的肌群发生劳损、痉挛、无菌性炎症时,势必直接或间接影响与之相邻的血管、神经等,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常见的发病诱因有环枢椎的劳损、急性扭伤、下颈椎曲度消失或反弓、咽喉部的急慢性炎症等,直接或间接导致一侧或两侧的椎枕肌发生痉挛、紧张、无菌性炎症、水肿;局部区域性张力升高,压迫神经时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枕下痛、偏头痛、耳后及乳突部疼痛、耳鸣等;当椎动脉受刺激痉挛时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头晕、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必须指出的是,枕下三角区综合征可影响颈肩部的肌肉而出现疼痛、痉挛、活动受限等颈肩部症状,而下颈椎曲度不良及小关节紊乱、颈肩部肌劳损痉挛反过来也会影响枕下三角区的肌肉,导致该区综合征的出现,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手法治疗

基于上述的认识,解除该区域肌肉软组织的痉挛,纠正颈椎骨关节解剖关系的紊乱,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神经及血管的卡压和刺激,是有效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方法。采用孙树椿颈椎不定点旋转手法:1.预备手法:可用点、按、揉、捻等理筋手法放松颈枕部肌群10~15分钟,用力要均匀,速度不宜过快,频率每分钟约50~100次,在压痛点或痛性结节做重点揉捻,时间应稍长一些,力量要轻柔,以患者不感觉到明显疼痛为好。2.治疗手法:以向右侧旋转手法为例,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稍微侧身,用右手或右前臂置于患者颌下,左手托住枕部,轻提并且颈部旋转运动2~3次,使患者颈部肌肉放松,然后在中立位上提牵引颈部,在保持牵引的同时将患者的头颈右旋至有固定感时,右前臂快速发力旋提颈部,此时即可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一般响声清脆者疗效为佳,之后以同样手法向左侧旋转一次,旋转手法完毕。3.善后手法:最后应用提、拿、劈、散、归、合等手法再放松颈肩部肌群2~3分钟。

以上手法隔天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具有解除肌肉痉挛、纠正小关节错位、松解粘连、解除滑膜嵌顿、滑利关节等作用;可一次同时完成对颈椎软硬组织的治疗,并可对整个颈椎生理曲度系列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另外,生化研究证实手法还能减少局部PGE1、PGE2的生成,降低对缓激肽的敏感性,刺激脑干或脑垂体释放内啡肽而缓解疼痛;同时该手法还能减少血中NA(去甲肾上腺素)和ET(血清内皮素)的合成和释放,降低对脑缺血的影响而达到治疗眩晕和失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