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间盘髓核脱出症,系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因某种原因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和脊髓而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本病主要由于椎间盘本身发生退行性变,加上某种外因如外伤、慢性劳损以及感受寒湿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神经痛,或呈轻微钝痛,或呈急骤锐利的刺痛样,休息后可缓解,活动时加重,弯腰、下蹲、举物、咳嗽、喷嚏及大便用力均可加重。并可见感觉及运动异常,患者常有主观麻木感,局限于小腿外侧、足背、足跟或足跖。本病多见于20~40岁男性青壮年人,男女比例约10~30∶1,发病部位以腰4、5椎间最多,腰5骶1次之,腰3、4较少。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腰腿痛”和“闪腰岔气”等病范畴。

(一)起居调养法

本病急性期及缓解期发作时,首先强调卧床休息。一般需卧床2~3周,可使腰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松弛,关节间隙开大,使局部的充血、水肿获得改善,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阻断恶性循环,使早期突出之椎间盘,特别是幼稚型有可能获得还纳复位。即使不能还纳,也可以防止神经根部的粘连现象,从而使症状得以改善。卧床休息期间可配合其它调养方法,以促进康复。但须注意避免大强度、剧烈的劳动或活动,如负重、弯腰、长距离行走等,应使腰背肌群保持松弛状态。此外,还要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风、寒、湿等不良刺激。冬季或腰部有冷感、沉重感的患者可自制一宽20厘米左右的棉(或毛)带束腰。

卧床时体位一般以自我感觉无痛苦为宜,也可采用仰卧位,腰部下垫薄枕,如此可以保持腰生理前突,对于缓解腰背肌紧张度,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另外,睡卧硬板床效果更佳。

(二)药物调养法

本病多归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肾气不足,外受风寒湿邪而致。故治宜补肾气,强筋骨,活气血,止痹痛为主。处方:

熟地30克,肉苁蓉30克,鸡血藤30克,淫羊藿12克,玳瑁30克,豨莶草30克,威灵仙18克,骨碎补18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证属虚寒者,加制川乌12克,桂枝12克,牛膝15克;兼有热象者加羚羊角3克(磨冲),水牛角15克(先煎),老桑枝12克;兼脾虚气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者,加党参12克,白术12克,云苓9克;兼失眠梦多者,加炒枣仁9克,珍珠母15克,随证加减。

(三)针灸调养法

1.毫针刺法

主穴:肾俞、白环俞、关元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

配穴:腰2~5夹脊穴、上髎、次髎、秩边、承山、昆仑、悬钟、足临泣。

方法:每次选主穴3~5个,配穴2~3个,强或中度刺激,使麻电感向远端放射。其中,肾俞穴直刺,微斜向椎体,深1.5~2寸,局部酸胀感或麻电感向下放散;白环俞直刺1~2寸,针感同肾俞穴;关元俞向椎体斜刺1~1.5寸,局部酸胀感向下腰部扩散;环跳穴直刺,针尖向外阴方向深刺2~3.5寸,麻电感向下肢放射;承扶、殷门直刺2~3寸;委中直刺0.5~1寸,有热感下散至足底;阳陵泉直刺,针尖向胫骨后缘方向斜下刺入,深1~3寸,麻胀感向下放散。

急性期每日治疗1次,好转后隔1日或2日1次。

2.梅花针打刺法

取穴:胸2~5夹脊,腰骶部,疼痛部经脉循行周围。

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梅花针叩刺,中度刺激,尤以夹脊穴为重点,使皮肤潮红、微出血为度;然后用闪火法置火罐于局部,留罐10分钟。如能拔出少量黑色瘀血则疗效更佳。去罐后局部消毒,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3.耳穴压豆疗法

取坐骨、肾上腺、臀、神门、腰椎、骶椎,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双侧耳穴,以大小适当的胶布固定。然后按压0.5~1分钟,手法由轻到重,至有热胀感或疼痛感。每日可自行按压3~4次,每次2分钟左右,每5天更换药籽1次。

4.艾灸疗法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配穴:肾俞、腰阳关、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绝骨、足临泣、神阙。

方法:每次选3~5个主穴,2~3个配穴,用艾条连续熏灸10~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每日治疗1次,7~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应间隔3~5天。

(四)按摩调养法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中,目前仍以按摩最为有效。除成熟型外,均可采用本法,以助还纳髓核,解除压迫,缓解和消除症状,坚持治疗,最终达到康复之目的。

1.准备手法

患者仰卧位。以右侧为例。按压大溪、解溪穴各1分钟。牵拉、提拉踝关节,按压足三里穴1分钟。提拉股四头肌联合腱,按压风市、冲门穴各1分钟。

2.治疗手法

(1)术者立于患者右侧,以右腋下挟持患者右足踝部。左手掌搭于患肢膝关节前侧,右肘屈曲,以前臂背侧从患肢小腿背侧插过,搭于左前臂中1/3处。用力夹持患肢向下牵引1分钟,然后以左手拇及食指捏住股四头肌联合腱向后推按,再向前提拉,同时屈曲膝关节,身体稍用力下压。反复1~2次。

(2)患者侧卧位,背向术者,左腿膝关节屈曲位,右下肢伸直位,右臀朝上。术者屈曲右肘,右手握住左上臂作为支撑力。左手向后牵拉髂前上棘。术者以屈曲的右肘尺骨鹰嘴尖端压放在患者右股骨大粗隆尖端上部约半寸处,用力按压半分钟。

然后术者右肘仍以原式放于环跳穴,用力按压半分钟。

(3)患者俯卧位。术者以拇指分别按压承山、委中、殷门、承扶穴各半分钟。

(4)术者两拇指相对,按压大肠俞,其余四指并拢,附于腰两侧作协力,按压时用力方向为向中线及下方挤按,由最轻至最大指力,持续约半分钟,再向上推挤,并向外旋转,逐渐放松压力,拇指在原处轻轻按揉。

(5)接上式,术者两手下移至骶骨后上棘内缘,相当腰5骶1椎体平面的关元俞,用力向下按压半分钟。此处拇指直压直起,不移动,不旋转。然后拇指在原处轻轻按揉。

(6)术者两手拇指置于腰5骶1平面的骶棘肌外缘,稍向内推挤即用力向下按压,持续半分钟,拇指向上滑动并向外旋转放松。

(7)术者以左手掌根沿右侧背伸肌,自上而下用力旋转揉按,至骶髂关节止。同法施于对侧。反复1~2次。

(8)术者两手拇指呈水平相对位,分置于第1胸椎棘突两侧旁开2厘米处,向中线挤压。挤压至中线时起手,同时拇指向上外方旋转。顺延而下,每一椎间关节两侧均以同法挤按,至腰5平面止。反复2~3次。

(9)术者右手手掌放于患者腰4~5平面之背侧,左手掌搭于右手背上,两手重叠在患者腰部做摇摆推按,带动患者上身及下身摇动,反复4~5次,最后再用力按压1次。再摇动,再按压,重复2~3次。

(10)令患者双手攀抓住床缘。术者能站在患者足端,以双手握持患者两足踝部,用力向下牵引1分钟,再突然向下,发力抻拽1次,然后放松。

(11)患者侧卧位,右侧在上,左下肢放于伸直位,右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放在左上肢之上,右上肢放在背后。术者立于背侧,左肘放于患者右肩前侧,右肘置于右臀后,左肘向后,右肘向前相反用力,先轻缓,至斜扳至最大限度时再突然发力。同法施于对侧。用力应适中,不可过猛过大。

(12)患者仰卧位。术者以拇指按压冲门穴。用力宜轻缓,采压放结合法,放手时有热感传至足底。

(13)术者以右腋夹持右足踝部,向下牵引。然后以右手持握足踝上部,使患肢作膝关节屈曲活动,反复4~5次。

(14)患者俯卧,术者以双手掌在患者腰、背部作摩、按、揉、擦等放松手法。最后双手五指收拢,以空心掌叩拍腰背数次收势。

疗程: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4日为1疗程。各疗程间应间隔3天左右。治疗期间要注意起屈调养,保证休息,以防加重或复发。

(五)牵引调养法

骨盆兜带牵引,适用于本病不宜于推拿及其它疗法的患者。每侧重量5~10千克,逐渐增加牵引重量,以不使患者感到疼痛难忍为度。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牵引半小时至1小时。一般牵引3~4周。

(六)贴敷调养法

取穴:命门、肾俞、阿是穴。

贴敷方:元胡15克,杜仲10克,官桂15克,羌活5克,干姜5克,牛膝15克,附子10克,乳香5克,樟脑3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白酒调成糊状,或加凡士林制成膏剂,摊于适当大小胶布上,贴敷于穴位上,外再覆以塑料纸,绷布包扎,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七)熏洗调养法

熏洗方:乳香9克,没药9克,落得打9克,川乌6克,草乌6克,秦艽9克,鸡血藤9克,干毛姜9克,川当归12克,川断9克,海桐皮9克,地鳖虫6克,羌活6克,独活6克,防风12克。

用法:上药盛于铁质脸盆内,加适量水煎煮至沸5分钟,离火,以药气熏蒸患部,待温度降至手可忍受时,以毛巾蘸药液洗处,以腰部正中、两侧及患侧臀部为重点,可结合以揉、擦等手法,用力适中。每次洗20~30分钟,每日1次。每剂药可使用2~3次。

(八)体育调养法

自我功能锻炼也是本病调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下介绍的腰部体操,如能坚持不辍,对促进本病的康复与防止本病的发生均有良好效果。

(1)腰部前屈后伸运动: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稳,双手叉腰。然后稳健地做腰部充分前屈和后伸各4次。运动时要尽量使腰部肌肉放松。

(2)腰部侧屈运动: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直立,双手下垂伸直。腰部做左侧屈,左手顺左下肢外侧尽量向下,还原。然后用同样姿势做右侧屈。左右各4次。

(3)单腿伸腰运动:取立正姿势。先以右腿为支撑点站稳,左腿伸直向后抬起,同时挺胸,还原。同法右侧伸腿抬起,左右各4次。后抬可至最大限度。动作转换越慢效果越佳。

(4)腰部回旋运动: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直立。腰部做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各1次。然后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顺逆交替回旋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