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一、 运用阴阳学说、四诊八纲指导儿科临床实践。
从小儿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结合疾病正邪的消长,从辨证的四诊八纲以及论治的理法方药等方面,全面地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提出在儿科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上应以五脏为纲,将五脏的诸种病证表现概括为阴阳的正虚和寒(阴)热(阳)的邪实两大类,而统之于阴阳之下。这样既能提纲挈领,又有助于中医儿科辨证论治的规范化,同时也为中医儿科辨证论治电子计算信息提供初步设想。
二、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调补肺脾肾
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都是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主要表现。
肺主一身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三者密切相关。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寄元阴元阳,主生长发育,既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不断滋润各脏之阴,温煦各脏之阳。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脾常不足肾常虚”。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人多,而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旺,相对感到不足。小儿的血气、营卫来源、肌肉丰满,肢体健壮等与脾有密切关系。先天之气要发挥它的生命力,必须有后天之气不断化生气血滋养之;而后天之气之所以能够化生气血,又必须依赖先天之气的温运资助。小儿的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骼、脑髓、发、耳、齿等皆与肾有密切关系。小儿肾气未盛,故肾常虚。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之运化赖肺之宣发敷布,精微方能濡养全身;肺之主气赖脾之运化精微不断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故肺气亦弱,外邪容易乘虚而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生肉,肉生肺”。小儿健壮,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因此,肺气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强弱,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肺气弱,肺气弱则卫外功能不固。
证治经验
擅长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反复咳嗽、哮喘等)、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如纳滞、厌食、便艰或溏等)、急慢性肾炎、遗尿、过敏性或原发性紫癜,以及各类流行性、多发性、病毒性儿科疾患和免疫力弱的疾病。尤其在小儿夜惊、盗汗、多动、走神、夜游、夜啼、迟钝、健忘、偏矮、早熟和过胖等症的治疗中,采纳中医学传统治法异病同症同治、同病异症异治、扶正达邪、祛邪存正以及制约与平衡治疗和现代医学调整免疫功能相结合的方法,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独特的中医调理法和别具一格的经验方。
用药特色
1.党参配沙参
党参具有补气生血之功,沙参具有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之效,二者相配既补气又滋阴,得以气阴两顾。
2.党参配丹参
党参与丹参相合,为气血相伍的药对,具有补气生血、养血和血之功。丹参养血补血,又能活血。丹参合用党参,一以补血养血,一以补气生血,补血之力较强;且丹参活血行血,党参助气行血,养血之中并有助血运行之功。故无论血虚,或气血俱虚,或气虚兼血行不畅所致的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失眠头晕,甚或见心悸怔忡等证,均可选用。
3.白术配白芍
白术苦温刚燥,味甘补脾,能助脾胃之健运以促生化之源,使气血充盛而诸疾无从以生。白芍酸寒柔润,微苦可补阴,略酸又可收敛,最能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为养肝柔肝之要药。白术与白芍,一则益脾气助脾阳以柔相济,具有柔肝安脾之功。
4.黄芪配黄精
黄芪甘温,入肺又入脾,补脾肺、升清阳,为补气要品,既可走里而补肺健脾,又可行外而实卫固表,补气而兼能扶阳。黄精,味甘平,归脾肺肾经,滋阴润肺,补脾益气。二者相配,健脾益气而兼顾阴阳。
5.丹皮配丹参
丹皮性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善清血中伏热,能使血流畅而不留瘀,尤宜于瘀而不热者。丹参,性平微温味苦,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6.仙鹤草配功劳叶
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性平,味苦涩,可治疗神疲乏力、贫血衰弱。功劳叶,性苦寒,归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凉血退蒸,虚实两清,除用于实火湿热证外,亦能凉血退蒸及止咳化痰。二者相配,取其补中寓清之意。
7.潼蒺藜配刺蒺藜
潼蒺藜味甘性温而柔润,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刺蒺藜苦辛微温,最善平肝明目,几无补益之功。潼蒺藜与刺蒺藜,一擅入肾补虚,一偏入肝平肝,合用时有肝肾同治、水木兼顾之妙。
8.茅根配芦根
茅根,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芦根性甘寒,甘可生津,寒则清热。白茅根与芦根均能清泄肺胃蕴热,皆为味甘不腻,凉润生津之品。但茅根凉血止血,又入血分;芦根清热泻火,专主气分,无止血之功。临床见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等证,茅根每与芦根合用。
医案
案1
陈×,男,3岁。1976年3月15日初诊。阑尾术后半月,低热不净,寝汗淋漓,咳嗽痰少,胃纳不香,乳蛾肿胀,舌质偏红有刺,苔中薄腻,脉浮数。症系术后体虚,外感风热。治与疏风清热,兼以扶正。
处方:冬桑叶9g 前胡9g 桔梗3g 银花、连翘各9g 青蒿9g 银柴胡9g 党参9g 南沙参9g 白术、白芍各9g 扁豆9g 浮小麦15g 5帖
1976年3月18日二诊:低热稍退,寝汗仍多,舌苔薄腻,脉濡。拟方健脾益气,固表敛汗。
处方:党参9g 南沙参9g 白术、白芍各9g 扁豆9g 黄芪6g 炙甘草1.5g 陈皮4.5g 浮小麦15g 麻黄根9g 银柴胡9g 前胡9g 5帖
1976年3月23日三诊:汗出较少,胃纳见动,便调溲和,偶有腹痛,苔根厚,仍宗前意加减出入。
处方:党参9g 白术9g 扁豆9g 黄芪6g 炙甘草1.5g 木香1.5g 浮小麦15g 糯稻根9g 五味子1.5g 5帖
按:年幼手术,正气虚亏,阴虚内热,营卫不固,腠理稀疏,风邪侵袭客于肺卫,致成体虚感冒之症。由于外感风邪,当宣肺解表,正虚汗出,当补益收敛,虚实挟杂,应采用却邪存正。方中桑叶、前胡、桔梗轻宣肺气化痰止咳,银翘、青蒿、银柴胡等清热,党参、沙参、白术、白芍健脾益气养阴,鼓舞脾气,卫气亦足,在二、三诊中,外感已解,胃纳见动而加用益气固表的黄芪及固涩敛汗之药。
案2
魏×,男,2个月+。1976年4月3日初诊:泄泻已月余,颜色青绿挟有奶块,气味酸臭,日行五、六次,胃纳尚可,来诊前已服西药抗菌素、消化药等旬日,便次不减。患儿混合喂养,母乳不多,饥饱不匀。舌苔薄腻,鼻有流涕。久泻脾虚,混浊内蕴,风邪外感。治与益气健脾,佐以疏风化湿。
处方:党参6g 白术、白芍各9g 苏梗、藿梗各9g 蝉衣4.5g 扁豆6g 豆蔻1.5g(后下),厚朴1.2g 姜黄连1.2g 煨木香1.5g 凤尾草9g 马齿苋12g 黄芩炭4.5g 辣蓼3g 炒谷芽、麦芽各9g 2帖
1976年4月10日二诊:便泄见减,一天2、3次,时厚时薄,青中带黄,舌苔薄腻。原方3帖。
药后大便基本每天1次,在4月24日因便次稍多,日行3、4次,再以原方减味,连服3帖而愈。
按: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感受外邪或饱食失调,很容易引起运化失职而发生泄泻。本例是出生两个多月的婴儿,由于喂养不当,饥饱不匀,食伤脾胃而引起泄泻,气味酸臭,虽用抗菌素、消化药等治疗而久泻不止。脾胃虚弱,成为泄泻的主要因素,同时气血生化之不足而影响卫气虚弱易感新邪。脾运失职,湿滞久郁化热而大便青绿酸臭,《病机汇论》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红黄赤黑皆为热也。”故是虚中夹实,法当补中兼清。健脾药与清热利湿药同用,可防止清热苦寒克伐脾胃太过而进一步损伤脾阳,健脾药得清热利湿药相辅可补而不滞邪,以免湿浊留恋不去。标本兼顾,扶正达邪,一诊后即有显效,二诊后基本痊愈,虽隔半月又有溏泄,但以原法巩固即止,以后三个多月来,大便成形,其效较为理想。
案3
褚×,女,1岁。1976年3月4日初诊:纳滞1周,夜寐不安,口臭薰人,便艰溲少,齿龈红肿出血,口腔溃疡疼痛。舌苔黄腻,脉象有力,系属脾胃湿热,郁而化火。治予清热化湿,泻火解毒。
处方:鸡苏散9g(包) 玉泉散9g(包) 黛蛤散9克(包) 甘中黄3g 甘露消毒丹9g(包) 黄连3g 厚朴3g 竹叶6g 芦根1支,茅根2扎,扁豆9g 2帖
1976年3月6日二诊:胃纳已动,口气见减,夜寐已安,便下通调,小溲已和,口疳好转,齿龈红肿见瘥,苔仍浊腻,前方尚合,继以加减。原方去甘露消毒丹,加上牛膝9g 3帖
按:祖国医学把口疳分为实证、虚证二类。实证多由于脾胃积热,热甚化火,上攻于口而发;虚证多由病后体虚或素体阴虚,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于口而发。临床辨证首先分清虚实,实证治以清热、泻火、解毒法;虚证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法。少数病例,由于久病阴损及阳,可有阳虚表现,则当治以引火归原法。
临床所见的口疳,多数属于实热症。上述&案例,辨证为脾胃积热实证。方药中所用的“三散”、“二甘”其方意即属清热、实火、解毒。鸡苏散清肺经之热,玉泉散清脾胃积热,黛蛤散清肝经之热。根据脏象学说的原理,脾肺肝三脏之热又可相互传变,肺热即卫表之热,传里可加重阳明实热,肝经之热又可根据木土相关的原理,使脾胃积热加重,故临床上三脏之热同时清解,治疗口疳常可获得满意之疗效。甘中黄兼有润肠通便之功,甘露消毒丹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之效,二药并用,使脾胃之热,既可由便通,又可从溲解,使热有出路。甘露消毒丹除有上述功效外,且有醒胃作用,口疳患者,因内热过盛,治疗时多用辛凉苦寒之品常致碍胃,甘露消毒丹则可防其克伐过甚而致碍胃之流弊,从而使胃气不衰,正气不损,加强机体抗邪能力,而有利伤口之愈合和恢复。
案4
王×,女,10岁。1976年3月7日初诊:近有夜游,寐卧不安,意识朦胧,深夜睡中起床,一人闯入马路,周游一圈,回舍再卧,近日夜寐梦多,常有烦躁哭闹,胃纳一般,二便尚调,面色少华,舌苔薄润,二脉濡细。由于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心不藏神。治拟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味,以观动静。
处方:炙甘草6g 淮小麦15g 大枣5枚,五味子1.5g 石菖蒲9g 麦冬9g 炙远志4.5g 朱茯苓9g 牡蛎30g(先煎) 白术、白芍各9g 党参9g 沙参9g 5帖
1976年3月14日二诊:药后症情好转,寐卧较安,未再夜游,苔薄脉濡,原方5帖
1976年3月21日三诊:服药10余帖,神色好转,纳好,便调,溲和,舌苔薄腻,脉濡,再以调理。
处方:炙甘草4.5g 淮小麦15g 大枣7枚,朱茯苓9g 炙远志4.5g 石菖蒲9g 党参9g 沙参9g 白术、白芍各9g 5帖
按:本症在临床上并不多见,现代医学将其纳入神经官能症一类疾患,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辨证多属于心血虚和心阴虚一类,由于情志剧烈变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血所致,临床上心血虚多与脾气虚同时并见,治则为心脾同治,方用归脾汤,心阴虚多与肾阴虚并见,治则为心肾同治,方用补心丸,此外,也有从惊恐扰乱神志,引动心肝之火和三焦之郁热而成本症,治则以清心泻火,方药用黄连、黄芩、山栀等。本例辨证为单纯之心血不足,尚未累及脾肾,故治疗以一般养心安神轻淡之剂,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三药合用,则有养心宁神,甘润缓急的功效,药味虽简,疗效却不可忽视,用以治夜游一症,常配以石菖蒲醒脑开窍,朱茯苓、炙远志助以宁心安神,党参、沙参、白术、白芍又可佐以扶正,上述诸药,配伍应用,治疗本症,往往能取可喜之疗效。
案5
林×,男,8岁。1975年3月25日初诊:素有遗尿,每夜1~2次,溲清肢冷,胃纳欠馨,面色少华。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濡。症属肾气不足。治与补肾固摄法。
处方:党参9g 沙参9g 白术、白芍各9g 黄芪4.5g 生地9g 菟丝子9g 金樱子9g 覆盆子9g 桑螵蛸9g 石菖蒲9g 蚕茧5只,扁豆9g 陈皮4.5g 缩泉丸9g(包) 14帖
1975年4月8日二诊:药后症情好转,夜遗次数减少,舌苔薄,脉平。原方去黄芪,加乌梅9克、芡实9g 14帖
1975年4月29日三诊:症情见好,苔薄脉平。原方加生甘草1.5g 14帖
1975年5月13日四诊:遗尿未发,舌根腻。原方加枸杞子9g 河车大造丸9g(包) 7帖
1975年5月20日五诊:再以调理,巩固疗效。原方加五味子1.8g 炙远志4.5g
按:遗尿症是指三岁以上小儿在睡眠中不能自主排尿而尿床者。除少数有器质性病变(如隐性脊柱裂、膀胱疾患)外,多数为神经官能性紊乱或不良习惯所造成。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阳不振,膀胱虚冷,不能控制排尿机能而发生遗尿。
本病辨证不外有如下几型:1.肾虚;2.肺虚;3.肝热;4.不良习惯。临床最多遇到的为肾虚,本例即属此型。素有遗尿,溲清肢冷,面色不华,是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之表现,方用温补肾阳,固涩肾气,从而使肾气足,固涩强,气化常。此外,配以石菖蒲醒脑开窍,参、术等扶正。诸药配合,治肾虚小儿遗尿症往往行之有效。
案6
吴×,女,7岁。1974年8月5日初诊:不规则发热5天,起病第1天呕吐6次,头痛、嗜睡,抽搐4天,1天5、6次。2日前住院,经用激素、脱水剂、输液等治疗,抽搐停止,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时有谵语,肢冷,舌苔厚腻。症属重型“乙脑”,气营两燔。治以气营双解,佐以芳香化湿。
处方:藿香、佩兰各9g 玉泉菜30g(包) 龙胆草4.5g 石菖蒲9g 银花、连翘各9g 蒲公英15g 七叶一枝花15g 半枝莲15g 2帖
1974年8月7日二诊:热已降,体温38℃,神志见清,有时烦躁,舌苔黄厚略黑,脉数,仍宗前意,原方加味。
处方:藿香、佩兰各9g 玉泉散30g(包) 黛蛤散30g (包) 银花、连翘各9g 石菖蒲9g 龙胆草4.5g 七叶一枝花15g 蒲公英15g 半枝莲15g 2帖
药后体温基本正常,神清安宁,精神尚佳。于8月16日出院。
案7
徐×,男,10岁。1957年8月1日初诊:发热5天,伴有头痛,继而嗜睡昏迷,溲黄,舌苔薄腻,症系乙型脑炎,气营两燔,热陷心包。治拟清营透热,芳香开窍。至宝丹1粒研分2次吞服;羚羊角1.5g 广犀角18g 两味文火煎饮。
处方:鸡苏散9g(包) 鲜藿香、佩兰各9g 玉泉散15g(包) 银花、连翘各9g 僵蚕9g 钩藤9g(后入) 黄芩9g 石菖蒲9g 1帖
1957年8月2日二诊:热升面赤,头痛加剧,烦躁谵语,继而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痰涎上涌。气营火盛,肝风内动。急以凉肝熄风,清心化痰。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生石膏60g(先煎) 知母6g 生甘草3g 石菖蒲9g 黄连6g 黄芩9g 银花、连翘各9g 山栀9g 赤芍9g 丹皮9g 鲜生地30g 鲜竹叶30片,1帖。紫雪丹1.5g 至宝丹1粒分2次鼻饲灌服。
1957年8月3日三诊:热降肢凉,整夜烦躁,面赤唇红,知苔浊腻,脉软。邪势虽盛,正气见衰,拟仿白虎加人参汤意。原方加别直参3g 广犀角18g 文火另煎,服1帖。另备莱菔子12g 若有腹胀时服。(后未服)
1957年8月4日四诊:身热已张,面红头痛烦躁,口渴有汗,嗜睡,神志尚清,舌苔浊腻,脉洪滑,正气已振,邪正剧争,仍守前意扶正达邪。原方续服1帖。
下午3时,热势有增无减,头痛口渴,嗜睡,舌苔黄浊厚腻,于清热之中,再佐祛暑化湿之品,拟方清瘟败毒饮加鲜藿香、佩兰各9g 鸡苏散9g 甘露消毒丹9g 枳实导滞丸9g。另羚羊角1.5g文火煎,连末吞。
此后神志清,头痛减,仍以原方出入,3帖后,继予以养阴泄热化湿调治。治疗以气阴双补而收功。
案8
刘×,男,6岁半。1956年8月15日初诊:高热昏迷,烦躁抽搐2天。体温腋下40.5℃,神志不清,齿燥肢冷,脉象洪滑。症属气营两燔,逆传心包。治宜气营双解,熄风开窍。至宝丹、苏合香丸各1粒研分2次鼻饲,另以羚羊角屑3g文火先煎服。
处方:广犀角18g 黄连6g 黄芩9g 僵蚕9g 知母12g 粳米45克(包),银花、连翘各30g 生甘草6g 生石膏90g(先煎),1帖
1956年8月16日二诊:高热40.2℃,昏迷不醒,抽搐持续,肢冷便艰,舌质红,舌苔浊腻,仍宗前意,原方出入。
处方:广犀角18克(先煎),鲜生地30g 银花、连翘各60g 黄连9g 生石膏240g 知母24g 粳米90g(包) 甘草12g 1帖。紫雪丹1粒、至宝丹2粒、羚羊角末1.5g 隔水炖连末服。
1956年8月17日三诊:高热39℃,仍然昏迷,抽搐见瘥,肢冷转和,微汗粘而气秽,舌苔干燥,脉滑,病势尚盛,仍守前意。
处方:生石膏180g(先煎) 石决明60g(先煎) 黄连9g 鲜生地30g 知母9g 银花30g 粳米45g(包) 炙甘草6g 羚羊角3g 广犀角18g(二味文火先煎) 至宝丹1粒,苏合香丸1粒(化服),1帖
1956年8月18日四诊:体温38℃,神志渐清,便下宿垢,舌苔化,原方出入2帖。
1956年8月20日五诊:体温37.5℃,神志清醒,溲多脉软,病邪见退,正气未复。拟方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处方:移山参6g(煎冲) 生地30g 甘草4.5g 粳米30g(包) 生石膏30g(先煎) 银花、连翘各15g
按: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中医书中并无此名,一般属“暑温”范畴,是感染暑热病毒而发病。它的传变与温病的由表及里,由卫气至营血的基本规律基本相符。但由于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在严重或较严重的病例往往既见到卫气营血互相交叉的症候,又出现温邪逆传心包或直陷心包的危急之证,所以在病程的第5-7天凶险高峰期,掌握传变规律,确切辨证施治,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控制高热,昏迷,惊厥等三个主要症状,每可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案6、案7、案8辨证都属气营两燔,在临床上既看到阳明热盛的气分证,又看到热烁营阴的营分证。其中两例有热陷心包证,以及热甚动风而痉厥。
案6,邪热鸱张,神志恍惚,烦躁有时谵语,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其中七叶一枝花清心经之热毒,龙胆、半枝莲泻肝经之火。入院初曾有热盛动风兆,则防其热伏复起,再次引动肝风。四剂后热降神清,痊愈出院。案7,发热五天,神昏、热陷心包,急以镇痉开窍,佐清气分之热,但邪盛正却,邪陷于里无力驱邪外达,急与扶正达邪。正气见复,邪热外达,病有转机,此后即见神志清醒,好转而愈。案8,发病急骤,起病一天即逆传心包,火毒炽盛,病势凶险,急以至宝丹、苏合香丸凉温合开,清热泻火,养阴凉血生津,同时并进,以防真阴欲竭,虚风内动。药后热势下降,继以清热益气生津调治而愈。
纵观三例,均有舌苔腻,或浊黄腻,乃是暑多挟湿,温邪往往兼挟湿邪,进入气分,阳明受热,湿热蕴蒸,湿从热化之故。所以如已有营分见症,但舌苔未尽化,气分之邪未罢,必须尽量透营转气。故叶天士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也”。用药中在清营热的同时,加清气宣化之品,透热外出使邪向气分宣透,所以不论有否气分症总须多少参用宣化清气之品。
案9
郭×,女,3岁,初诊日期1994年3月20日。反复咳嗽2个月,晨起咳甚,痰多色白,平素每月至少感冒1次,纳滞,面白无华,盗汗,便艰溲黄,舌苔白腻,脉濡细。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查血红蛋白112g/L,血WBC 6300,N 0.54,L 0.46,胸片提示:肺纹理增粗,C3b 7.5%,CIC 2.8%。诊断:反复呼吸道感染。证属肺脾两虚,气血不足,外邪留滞。由于小儿肺脾两虚,日久生化乏源,宗气不足,卫外不固,阴阳失调,以致邪恶不去。治宜健脾益气,扶正达邪,调和阴阳。
处方:党参9g 南沙参9g 白术、白芍各9g 当归6g 生地9g 仙鹤草、功劳叶各9g 生牡蛎30g(先煎) 炙远志4.5g 豆蔻1.5g(后下) 五味子1.5g 浙贝母9g 莱菔子9g 白前9g 前胡6g 七叶一支花9g 糯稻根30g 神曲6g 甘露消毒丹9g(包煎)
服药2周后复诊,咳已止,纳增,便畅溲清,予服原方。共2月,复查血红蛋白125g/L,C3b 15.0%,CIC 2.5%。胸片未见异常。服药期间未出现感冒、咳嗽症状。
案10
金×,女,6岁。1997年4月6日初诊。乳偏膨,无见红征象,伴有烦躁不安,午后潮热,夜寐盗汗,口渴欲饮,纳佳,舌红苔薄腻,脉濡偏数。诊断:性早熟。
治宜滋阴补肾,清泻相火,佐以疏肝理气。药用:天花粉、丹皮、丹参、知母各9g 生牡蛎30g(先煎) 潼蒺藜、白蒺藜、郁金、鬼箭羽、八月札各9g 逍遥丸20粒。每周5帖。
服2周后,二诊:乳房偏柔,唯左乳膨胀感痛,潮热盗汗时有发生,舌红苔薄腻,脉偏数。再宗前方加柴胡4.5g 黄芩9g 仙鹤草、生地、功劳叶、白术、白芍各9g 糯稻根30g
继服2周后,三诊:乳部膨减,被撞时称有痛感,盗汗止,潮热未见发生,舌淡红苔薄浊,脉濡。治宜疏肝养阴。药用:柴胡4.5g 八月札、天花粉各9g 绿萼梅3g 鬼箭羽、白术、白芍、郁金、潼蒺藜、白蒺藜、仙鹤草各9g 逍遥丸20粒。
继服2周后,四诊:乳痛已除,舌淡红苔薄,脉濡,予原方巩固疗效。
按 本案为肾阴亏虚、相火亢盛。肾为阴脏,内藏水火,肾水亏则肾火偏亢,火性炎上,阴虚火旺而见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口渴欲饮,舌红脉数;肝气郁结,疏泄无权,气机阻滞于胸,则见乳房胀痛。药选知母、丹皮、生地清热凉血活血,泻相火而养肾阴;功劳叶归肝、胃、大肠经,虚实之火两清;糯稻根可祛心肝经气阴双亏而成之虚热,又有敛汗之效;柴胡与黄芩相合而用,一疏少阳半表之邪,一清少阳半里之热,使枢机得以和畅,以疏散肝胆郁热;丹参、当归又能养血活血;白术与白芍益脾气,助脾阳,以柔相济,具有柔肝安脾之功;仙鹤草补气,可除病久正衰之势;肾虚火旺之象已微,肝郁之象虽轻犹存时,用绿萼梅疏肝气而不香燥;逍遥丸疏理肝气,偏亢之机能得以平。
案11
吴×,女,8岁。1997年8月4日初诊。一月来时有带下,色黄粘稠,昨月经来潮,量少色红,二便如常,纳不馨,舌红苔黄腻,脉弦。诊断:性早熟。
治宜清利湿热,疏肝理气。药用:天花粉、八月札、丹皮、丹参、知母各9g 栀子6g 川萆(艹解)、鬼箭羽、郁金、白术、白芍、生地各9g 生牡蛎30g(先煎),甘露消毒丹20粒。每周5帖。
服2周后,二诊:经止,偶有白带,便艰,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治宜疏肝清热,养阴和胃。药用:党参、沙参、川萆(艹解)各9g 栀子6g 生牡蛎30g(先煎) 麦冬6g 山药9g 糯稻根30g 五味子1.5g 黄芪、黄精各6g 潼蒺藜、白蒺藜各9g 当归6g 白术、白芍各9g 芦根1支,茅根2扎,六味地黄丸20粒。
继服3周后,三诊:微有带下,色白而稀,矢气多,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脉弦。治则同上。药用:党参、沙参、八月札、仙鹤草、潼蒺藜、白蒺藜、白术、白芍、郁金、功劳叶各9g 当归6g 豆蔻1.5g(后下) 生牡蛎30g(先煎) 芦根1支 茅根2扎 生地9g 炙远志4.5g 糯稻根30g 归脾丸20粒,六味地黄丸20粒。服2周而愈。
按 本案为肝经湿热,气机郁滞。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脾胃不和,纳谷不馨;肝气内郁而化火,湿热蕴结下注则带下。方中栀子,味苦性寒,长于清热泻,又善利湿,还有凉血之功;甘露消毒丹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川萆?Z利湿分清去浊;远志苦泄温通,擅疏通气血之壅滞;芦根、茅根清热生津;黄芪、黄精、沙参、麦冬益气养阴;五味子除滋肾生津敛汗外,尚有补气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及细胞免疫;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湿热郁久耗伤阴津,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症瘥则以补气药善后。
案10症见乳房偏膨,伴有烦躁不安,午后潮热,夜寐盗汗,口渴欲饮,舌红脉数,病在肾阴亏虚、相火旺盛、冲任失调,故用疏肝清火滋阴补肾之品;后案证见带下色黄粘稠,月经来潮,因肝经湿热,气滞化火,湿热下注,血热妄行,病在气分血分,用疏肝理气、清热凉血、利湿化浊之剂。由此可见,性早熟在临床上要根据中医学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案12
周×,男,12岁。1997年7月13日初诊:支原体肺炎,咳嗽,舌苔薄腻,脉濡,纳滞,诊断:支原体肺炎。治宜宣肺止咳,佐调肺肾。党参、沙参、丹皮、丹参、白术、白芍各9g 鱼腥草9g 炙远志4.5g 五味子1.5g 紫豆蔻1.5g 生牡蛎30克(先煎),仙鹤草、功劳叶各9g 炙枇杷叶9g 糯稻根30g 当归6g 川贝3g 象贝9g 六味地黄丸20粒,归脾丸20粒。每周5帖×2周。
1997年7月27日二诊:咳嗽痰少未泯,舌苔薄腻,脉濡,原法调治。党参、沙参、丹皮、丹参、白术、白芍各9g 当归6g 川贝3g 象贝9g 五味子1.5g 紫豆蔻1.5g(后下) 法半夏6g 陈皮4.5g 仙鹤草、功劳叶各9g 炙远志4.5g 鱼腥草9g 蛤壳30g 炙枇杷叶9g 六味地黄丸20粒,归脾丸20粒。每周5帖×2周。
1997年8月10日三诊:症瘥未泯,舌苔薄腻,仍掌原意出入。原方善后。
案13
俞×,男,7岁。1997年9月21日初诊:胃脘不舒,盗汗,面色少华,舌苔薄腻,脉濡,诊断:胃脘痛。治宜健脾和胃。党参、沙参、白术、白芍各9g 当归6g 炙远志4.5g 豆蔻1.5g(后下) 娑罗子3g 仙鹤草、功劳叶各9g 生牡蛎30g(先煎) 野荞麦根9g 鲁豆、扁豆各9g 糯稻根30g 归脾丸20粒,六味地黄丸20粒。每周5帖×2周。
1997年10月5日二诊:胃脘不舒见缓,偶痛,舌苔浊腻,纳渐馨,脉濡,便通,拟方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党参、沙参、白术、白芍各9g 当归6g 丹皮、丹参各9g 豆蔻1.5g(后下)远志1.5g 五味子1.5g 野荞麦根9g 青皮、陈皮各4.5g 延胡索、金铃子各9g 娑罗子3g 仙鹤草、功劳叶各9g 谷芽、麦芽各9g 逍遥丸20粒。每周5帖×2周。
1997年10月19日三诊:症瘥,舌苔薄腻,颧渐有华,二便如常,纳可。原方加归脾丸20粒。每周5帖×2周。
1997年11月2日四诊:胃脘不适未发,面色尚恍少华,脉濡,拟方和中健脾。党参、沙参、白术、白芍、丹皮、丹参各9g 野荞麦根9g 当归6g 豆蔻1.5g (后下) 山药9g 娑罗子3g 仙鹤草、功劳叶各9g 生牡蛎30g(先煎) 延胡索、金铃子各9g 归脾丸、逍遥丸各20粒,服1月。
案14
许×,男,3岁。1998年12月21日初诊:面恍少华,纳滞,舌苔薄腻,诊断:厌食。拟方益气健脾和胃。党参、沙参、白术、白芍、生地各9g 丹皮、丹参各9g 豆蔻1.5g(后下),炙远志4.5g 五味子1.5g 鲁豆、扁豆各9g 生牡蛎30克(先煎),糯稻根30g 仙鹤草9g 功劳叶9g 归脾丸、六味地黄丸各20粒。每周5帖×2周。
1999年1月3日二诊:面少华,纳未健旺。党参、沙参、生地、首乌各9g 丹皮、丹参各9g 炙远志4.5g 五味子1.5g 豆蔻1.5g(后下) 鲁豆、扁豆各9g 仙鹤草9g 功劳叶9g 生牡蛎30g(先煎) 糯稻根30g 当归6g 黄芪、黄精各6g 大枣3只。每周5帖×3周。
1999年1月24日三诊:纳滞稍馨,每餐能食半碗,舌苔薄腻,脉濡,拟方和中。党参、沙参、首乌、白术、白芍各9g 功劳叶9g 豆蔻1.5g(后下) 生牡蛎30g(先煎) 生地6g 炙远志4.5g 糯稻根30g 当归6g 仙鹤草9g 桑椹子9g 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各20粒。每周5帖×2周。
1999年2月6日四诊:纳谷较前改善,会主动要求进餐,舌苔薄腻,脉濡。原方继服以善其后。
案15
孙×,男,5岁。1997年12月14日初诊:眶暗,哮喘,舌苔薄腻,脉濡,便艰有痰。诊断:哮喘。治以宣肺止咳,化痰平喘,养肺益气。党参、沙参、白术、白芍各9g 前胡6g 白前9g 川贝3g 象贝9g 炙远志4.5g 五味子1.5g 七叶一支花9g 仙鹤草、功劳叶各9g 细辛1.5g 鱼腥草9g 六味地黄丸20粒,甘露消毒丹9g。每周5帖×2周。
1997年12月21日二诊:尚咳便干,舌苔薄腻,脉濡,喘泯,拟方肺脾同治。原方加去细辛,加川石斛9克、归脾丸20粒。每周5帖X2周。
1997年12月28日三诊:咳喘止,唯活动剧时咳数声,舌苔薄腻,脉濡。上方续服2周。
验方:宝根1号方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当归6克,生地9克,南沙参9克,白芍9克,五味子1.5克,仙鹤草9克,功劳叶9克,白扁豆9克,豆蔻1.5克(后入),生牡蛎30克(先煎),炙远志4.5克。
功效:益气健脾,补血养阴。
主治:免疫力低下导致的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厌食、泄泻、便艰等消化系统功能失调,肾炎、遗尿及过敏性疾病。
论文
中医中药抢救麻疹严重病例的经验介绍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0年第1期14~17页
摘要:在1958年冬麻疹开始流行的季节中,我院开设了麻疹病区;全体医务人员,在党的领导下,贯彻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千方百计抢救麻疹病童。
全院共收治麻疹病童1026人,其中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占绝大多数,我们依据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原则,从“病机、病能”上加以分析,大体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即顺症、重症、逆症、险症、凶症、危症和弱症。这种分型的依据,主要是从临床症候的表现作为指征,各型之间,也不是绝对不相联系的,而是有着相互演变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必须灵活掌握,充分运用“辨证论治”的理法,不可胶柱鼓瑟。
在1026例中,用中医中药治疗者有136例,在此136例中,无一例是属于“顺症”类型,均为重、逆、险、凶、危、弱诸症。经治疗后,结果痊愈者129例,死亡者7例,治愈率为95.8%,效果尚较满意。
兹将各型的特征以及治疗方法,赅要分述于下,并附以典型病例表,以供参考,并请指正。
第一型 顺症
(1)主要症状:为一般麻疹初起症候,患者有发热,微汗,咳呛喷嚏,流清水鼻涕,出现费—科氏斑,眉间微红,耳后项背疹点隐约,舌苔薄腻,脉浮数,二便通利诸症。
(2)八纲归类:为表热。
(3)病机分析:风邪在表。
(4)治疗原则:辛凉宣化为主。
(5)常用方药:用加味银翘散,药物包括:荆芥、前胡、象贝、银花、连翘、豆豉、桔梗、牛蒡子、茯苓等药;便泻去牛蒡子加葛根、川黄连。
(6)病例介绍:无特殊,从略。
第二型 重症
(1)主要症状:患者有壮热,汗少,烦躁气粗,鼻翼煽动,咽红,声音嘶哑,咳呛痰稠,舌绛苔糙,溲赤便坚等症。
(2)八纲归类:为里热。
(3)病机分析:邪盛血热。
(4)治疗原则:养阴透邪为主。
(5)常用方药:用加减黑膏汤,药物包括:生地、豆豉、荆芥、贝母、蝉衣、前胡、桔梗、连翘、银花、茯苓等。
(6)病例介绍:重型:住院号23665,弈××,女,11个月。诊断:1.麻疹,2.支气管肺炎,3.中耳炎。出院情况:痊愈。病历如下:
12月15日,体温40.3℃,有汗,面红疹鲜,气急,舌苔浊腻,脉数,神志烦躁,二便有。主要药物:荆芥9g 防风2.4g 生地30g 石膏30g 知母9g 赤芍9g 丹皮9g 银花30g 连翘9g 甘草12g
12月16日,体温40.6℃,有汗,面赤疹透,气急,舌苔薄腻,质红,脉数,神志不安,二便有。主要药物:生地30g 麦冬9g 赤芍9g 丹皮9g 沙参9g 银花30g 连翘9g 荆芥9g 防风2.4g 甘草1.5g
12月17日,体温40℃,有汗,面赤,气急,舌红,脉细数,二便有。药同上。
12月18日,体温38℃,有汗,疹齐,气平,舌红光,脉细数,二便有。药同上。
第三型 逆症
(1)主要症状:患者有面恍唇青,形倦神疲,自汗出,皮肤湿润,疹点不密不透或隐陷,舌色淡,脉濡,溲清便溏等症。
(2)八纲归类:为里寒。
(3)病机分析:正虚邪陷。
(4)治疗原则:以扶阳救逆为主。
(5)常用方药:用加味参附四逆汤,药物包括:别直参、附子、甘草、干姜、桂枝、升麻、当归等。
(6)病例介绍:
逆型:住院号23553,王××,女,1岁。诊断:1.麻疹,2.心力衰竭,3.支气管肺炎,4.二度营养不良。出院情况:痊愈。病历如下:
12月9日,体温40.2℃,自汗,面白疹隐,气急鼻煽,舌苔白腻,脉沉细,四肢冷,二便稀溏。主要药物:附子6g 肉桂2.4g 西河柳6g 远志3g 樱桃核9g 别直参3g
12月10日,体温39.6℃/37.6℃,汗止,疹透,气急减,舌苔白腻,脉沉数,四肢暖。药同上。
逆型:住院号25415,徐××,男,13个月。诊断:1.麻疹,2.心力衰竭,3.支气管肺炎。出院情况:痊愈。病历如下:
2月17日,体温35~38.6℃,无汗,面恍,唇紫,疹遏,气急,舌苔白润,脉伏,四肢冷,神志烦躁,二便有。主要药物:附子4.5g 桂枝2.1g 白芍9g 别直参3g 麻黄1.5g 紫菀3g 款冬9g 远志3g 升麻1.5g 西河柳6g。另:麻黄、芫荽、浮萍、西河柳各30g,煎洗。
2月18日体温38.6℃,微汗,面色转红疹透,气急,舌苔白腻,脉细数,四肢暖,呻吟,二便有。主要药物:党参6g 牛蒡子9g 蝉衣4.5g 象贝9g 生地9g 红花1.2g 紫菀
3g 款冬花9g
注:本病例至2月19日,体温退至37℃,二便正常,服药同2月18日方,旋即痊愈。
第四型 险症
(1)主要症状:患者有高热,无汗,不哭,无涕泪,咳呛气急,鼻煽喘促,面色青而恍白,疹象遏伏,溲黄便热,甚则神迷等症。
(2)八纲归类:为表实。
(3)病机分析:风寒闭肺。
(4)治疗原则:以宣肺达邪为主。
(5)常用方药:用加味麻杏石甘汤,药物包括: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前胡、桔梗、象贝、苏子等;神迷舌苔浊腻者加苏合香丸。
(6)病例介绍:险型:住院号23640,姜××,女,1岁。诊断:1.麻疹,2.支气管肺炎,3.循环衰竭。出院情况:痊愈。病历如下:
12月13日,体温41℃,无汗,面青,气急,鼻煽,舌苔绛、干,脉极数,神志昏迷,痉,有二便。主要药物:紫雪丹3g 麻黄2.1g 石膏30g 杏仁9g 甘草1.5g 葛根6g 连翘9g 僵蚕9g 象贝9g 茅根肉30g
12月14日,41~38℃,有汗,面青,气急,舌苔绛,脉数,神志见醒,有二便。主要药物:麻黄2.1g 石膏30g 杏仁9g 甘草1.5g 葛根6g 连翘9g 象贝9g 茅根30g
第五型 凶症
(1)主要症状:患者高热少汗,面赤气粗,疹色紫红,肌肤灼热而干,烦躁狂叫,昏迷谵语,jie齿,弄舌吐舌,甚则惊厥,舌苔深红干糙起刺,便闭或挟热下利,小便短赤。
(2)八纲归类:为里实。
(3)病机分析:火势亢极。
(4)治疗原则:以养阴清热、平肝息风为主。
(5)常用方药:用清瘟败毒饮为主,舌绛惊厥者加紫雪丹。药物有:生石膏、生地、犀角、赤芍、丹皮、知母、川黄连、黄芩、山栀、玄参、甘草、连翘、竹叶等。
(6)病例介绍:凶型:住院号23607,周××,男,8个月。诊断:1.麻疹,2.脑炎,3.支气管肺炎。出院情况:痊愈。
12月12日,体温41℃,汗少,面赤疹红,气急鼻煽,口渴,舌苔红绛,脉弦数,抽搐,手颤,有二便。主要药物:麻黄1.5g 石膏2.1g 石决明30g 石斛1.5g 麦冬9g 生地9g 杏仁9g 蝉衣6g 僵蚕9g 钩藤9g 荆芥9g 紫雪丹3g。针刺用穴:合谷、内关、大陵、神门。另:西河柳煎洗。
12月13日,体温41℃,得汗,气急鼻煽,口渴,舌苔红绛,脉数,抽痉,有二便。用方同上,另再服紫雪丹1,分2次服,针刺停止。
12月14日,体温40.2℃,气急鼻煽,舌苔红干,脉数,痉减,有二便。主要药物:别直参3g 生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1.5g 粳米30g 杏仁9g 石决明30g 川黄连9g 僵蚕9g 钩藤9g
12月15日,体温39℃,有汗,面恍白,气平,舌苔腻,脉濡数,痉止,有二便。主要药物:移山参9g 麦冬9g 贝4.5g 远志4.5g 钩藤9g 石决明30g 陈皮4.5g 白术4.5g 甘草1.5g
12月16日,体温37.6℃,气平,舌苔薄,脉和,神清,有二便。用药同上。
凶型:住院号25167,蒋某某,男,5岁。诊断:麻疹后大脑炎。出院情况:痊愈。
2月10日,体温41℃,汗少,面青,气急鼻煽痰鸣,不能吞咽,舌苔浊腻,脉数,神志昏迷,烦躁,手足舞动,有二便。主要药物:苏合香丸1粒。荆芥9g 防风2.4g 麻黄1.5g 石膏30g 杏仁9g 甘草1.5g 苏子9g 白芥子1.5g 葶苈子3g 菖蒲9g 莱菔子9g 牛蒡子9g 蝉衣9g 竹沥达痰丸9g
2月11日,体温41.6℃,面疹见,气急,舌苔腻,脉数,谵语,烦躁,有二便。昨夜之药,尚在继续服用中。
2月12日,体温40℃,汗少,疹透,气急,舌红,脉数,昏迷,有二便。主要药物:生地15g 豆豉9g 荆芥9g 防风2.4g 牛蒡子9g 蝉衣9g 前胡6g 桔梗4.5g 象贝9g 杏仁9g 钩藤9g 麻黄1.5g 石膏30g
2月13日,体温41℃,气急,舌苔薄腻质红,脉濡数,昏迷qi纵一次,有二便。主要药物:至宝丹1粒,苏合香丸1粒。麻黄1.5g 杏仁9g 生地30g 石膏30g 甘草1.5g 豆豉9g 银花30g 连翘9g 赤芍9g 丹皮9g 竹沥达痰丸9g
2月14日,体温39℃,舌苔光,脉数,神迷,有二便。主要药物:生地15g 麦冬9g 石斛9g 银花30g 连翘9g 远志3g 菖蒲9g 玉泉散15g 别直参3g
2月15日,体温38℃,气平,能食,脉细数,神清,有二便。主要药物:生地15g 麦冬9g 石斛9g 银花9g 连翘9g 玄参9g 玉泉散9g 别直参3g
2月16日,体温37.2℃,气平,舌润,脉细,抽搐,有二便。止痉散1.2g 石决明30g 生地30g 明天麻6g 牡蛎30g 忍冬藤9g 钩藤9g 木瓜4.5g 伸筋草9g
第六型 危症
(1)主要症状:患者有壮热持续,面容青灰,双目上视,目睛朦混,气急喘吼欲绝,腹膨,脐凸,肝肿大,汗出如粘,疹隐,四肢冷厥,舌苔光红如被膜,脉伏或散诸症。
(2)八纲归类:为表里俱实或表实里虚。
(3)病机分析:正虚邪实。
(4)治疗原则:以扶正达邪为主。
(5)常用方药:以麻杏石甘汤、黄连解毒汤、三子养亲汤、竹沥达痰丸等方综合加减施治,药物包括:麻黄、杏仁、石膏、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莱菔子、苏子、白芥子、葶苈子、银花、生地、别直参等品。
(6)病例介绍:危型:住院号25167,吴××,男,10个月。诊断:1.麻疹后支气管肺炎(融合型),2.心力衰竭,3.肠麻痹。出院情况:痊愈。
2月17日,体温41℃,自汗,面苍白青灰,吼喘鼻煽,不知食,舌苔浊腻,脉散乱,神志昏迷,有二便。主要药物:附子6g 磁石30g 桂枝1.5g 白芍9g 麻黄1.5g 石膏30g 甘草1.5g 苏子9g 芥子1.5g 莱菔子9g 葶苈子3g 远志3g
2月18日,体温40℃,额汗,唇紫,吼喘痰鸣,舌苔浊腻,脉数,神志昏迷,有二便。主要药物:附子3g 磁石30g 桂枝1.5g 白芍9g 麻黄1.5g 石膏30g 甘草3g 苏子9g 白芥子1.5g 莱菔子9g 葶苈子3g 远志3g 银花15g 竹沥达痰丸9g。灸穴:中府、膻中、肺俞、风门等穴。
2月19日,体温41℃,汗少,面浮肿,吼喘鼻煽,知食,舌干有刺,烦躁,有二便。主要药物:豆豉9g 生地30g 石斛9g 麻黄1.5g 石膏30g 杏仁9g 川黄连2.1g 竹沥30g 银花15g 连翘9g 紫雪丹0.9g 别直参3g
2月20日,体温37.4℃,有汗,面恍白,鼻煽痰多,舌苔中心腻,易怒,有二便。别直参3g 麦冬9g 象贝9g 紫菀3g 款冬花9g 远志3g 姜半夏9g 陈皮4.5g 苏子9g 莱菔子9g 白芥子1.5g 银花9g 竹沥达痰丸9g
2月21日,体温37.2℃,有汗,痰尚多,神爽善怒,有二便。移山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1.5g 陈皮4.5g 生地30g 枣仁9g 莱菔子9g 浮小麦30g 竹沥达痰丸9g
第七型 弱症
(1)主要症状:患者系久病或病后再得麻疹,有微热、微咳、纳呆,舌苔薄淡或灰润,小溲清长,容无华色,面目浮肿,时或出汗等症。
(2)八纲归类:为表里俱虚。
(3)病机分析:正虚邪恋。
(4)治疗原则:以调理气血为主。
(5)常用方药:为四君子汤或生脉散,药物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麦冬、五味子、牡蛎等。
(6)病例介绍:弱型:住院号25200,徐××,女,3岁。诊断:1.麻疹,2.支气管肺炎,3.心力衰竭。出院情况:痊愈。
2月24日,体温39.4℃,有汗,面恍白,咳嗽音哑,舌苔薄腻,脉濡数,有二便。主要药物:沙参9g 麦冬9g 生地15g 紫菀3g 远志4.5g 桔梗4.5g 银花9g 连翘9g 牛蒡子9g 蝉衣4.5g 甘草1.5g 竹茹6
2月25日,体温38.6℃,有汗,面恍白,咳嗽,纳平,薄腻,脉濡数,有二便。党参9g 白术6g 紫菀3g 款冬花9g 象贝9g 甘草1.5g 陈皮4.5g 茯苓9g
2月26日,体温37℃,微汗,面恍白,舌苔薄白,脉细数,有二便。用药同上。
宝根1号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00例临床观察
出处:中医杂志 1998年第39卷第1期36页
摘要:小儿呼吸道感染,大多因病毒引起,据目前所知,呼吸道感染病毒有130多个型别,且变异繁多,而人体免疫力又不能持久,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中医药在改善小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扶正驱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上海市名老中医、儿科专家徐蔚霖对婴幼儿体虚多病的治疗有独到经验,集数十年临床经验,拟定了宝根1号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获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1.
本组收集门诊患儿100例,均符合1987年全国呼吸道成都会议制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11岁。1岁以内者11例,1岁以上~3岁者56例,3岁以上~7岁者24例,7岁以上者9例。就诊时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者3例,支气管炎者25例,上呼吸道感染者24例,哮喘9克;100例中合并营养性贫血者12例(其中轻度11例,中度1例),合并厌食者44例,大便不调者25例。
2.治疗及观察方法
全部病例服宝根1号方。药物组成:党参9g 白术9g 当归6g 生地9g 南沙参9g 白芍9g 五味子1.5g 仙鹤草9g 功劳叶9g 白扁豆9g 豆蔻1.5克(后入) 生牡蛎30克(先煎) 炙远志4.5g。根据具体症状加味:面白无华、气虚汗多者加黄芪9g 糯稻根30克;贫血者加何首乌9g;寐欠安者加夜交藤9g;纳滞加谷麦芽各9g 神曲6g;大便干结加全瓜蒌9g 麦冬6克;口干加川石斛9g。服药2个月为1疗程,每2周随访1次。
服药前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CIC),有必要者加测血常规、摄胸片等。服药1疗程后复查C3b、CIC值,如未达正常值者,加服1疗程后再复查1次。停药6个月后随访1次。
3.疗效观察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C3b指标达正常范围,连续2个月内无感冒或偶有1次感冒;有效:C3b值有所提高,尚未达正常,服药期间发病次数减少;无效:C3b值提高不明显,感冒无明显好转,每月仍有1次以上感冒或支气管炎。
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显效52例,有效4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92.0%。 经2个疗程治疗后合并统计,显效74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达100%。
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所测60例健康儿童C3b、CIC的正常值:C3b13.5±3.32%,CIC4.76±1.36%。观察100例复感儿治疗前后二者的变化:治疗前复感儿C3b值为10.23±2.1%,明显低于正常值,治疗后为17.46±2.27%;治疗前CIC值为2.42±1.54%,治疗后为2.35±0.53%。C3b值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IC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复感儿为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影响对外源性致病原的粘附清除能力,致使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不足。经1疗程治疗后,患儿感冒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病程缩短,纳食增加,大便调畅,面色红润,体重增加,营养性贫血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其临床症状改变以每月发病次数、天数作为疗效的依据,100例治疗前发病次数2.25±0.64、发病天数10.31±2.54;治疗后发病次数0.65±0.47、发病天数3.56±1.30,治疗前后比较P<0.01。
4.典型病例
郭×,女,3岁,初诊日期1994年3月20日。反复咳嗽2个月,晨起咳甚,痰多色白,平素每月至少感冒1次,纳滞,面白无华,盗汗,便艰溲黄,舌苔白腻,脉濡细。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查血红蛋白112g/L,血WBC 6300,N 0.54,L 0.46,胸片提示:肺纹理增粗,C3b 7.5%,CIC 2.8%。证属肺脾两虚,气血不足,外邪留滞。由于小儿肺脾两虚,日久生化乏源,宗气不足,卫外不固,阴阳失调,以致邪恶不去。治宜健脾益气,扶正达邪,调和阴阳。处方:党参9g 南沙参9g 白术、白芍各9g 当归6g 生地9g 仙鹤草、功劳叶各9g 生牡蛎30g(先煎),炙远志4.5g 豆蔻1.5g(后下) 五味子1.5g 浙贝母9g 莱菔子9g 白前9g 前胡6g 七叶一支花9g 糯稻根30g 神曲6g 甘露消毒丹9g(包煎)。服药2周后复诊,咳已止,纳增,便畅溲清,予服宝根1号原方。共2月,复查血红蛋白125g/L,C3b 15.0%,CIC 2.5%。胸片未见异常。服药期间未出现感冒、咳嗽症状。
5.讨论
红细胞免疫功能是完整的机体免疫的一个子系统,红细胞通过膜上的C3b受体而发挥特异的免疫粘附作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作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一项指标,运用于临床,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判断病情和治疗效果。本文作者应用中药宝根1号方对10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1~2个疗程的治疗后,红细胞C3b花环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表明宝根1号方能调控机体免疫功能,防御上呼吸道感染,减低发病频率,具有免疫增强剂的作用。
徐老认为小儿脏腑柔弱,尤以肺、脾、肾三脏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三脏之间互有关联。因脏气未充,藩篱不固,故而易受外邪,且病邪留恋,反复不已。因此,徐老在治疗上注重分清标本缓急,同时由于小儿脏腑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随拨随应,用药更须审慎,清补均要恰到好处,仔细掌握剂量。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拟定了宝根1号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方中:党参、沙参同用益气健脾生津,研究表明,党参能使机体周围血管扩张,能增加机体的抵抗能力,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加,也可能同时增加了红细胞C3b的免疫粘附作用。当归、生地补血活血凉血,可能与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促进C3b受体的运输有关。白术、白芍同用柔肝健脾,调和阴阳;仙鹤草、功劳叶同用益气养阴,五味子敛肺滋肾;远志安神、牡蛎潜阳;豆蔻、扁豆化湿健脾,调节胃肠机能。徐老用药注重归经属性、气味厚薄,喜用对药,方中党参对沙参,白术对白芍,仙鹤草对功劳叶,三对对药阴阳互补,相得益彰。该方药性平和,无副作用,患儿乐于服用,作为防治本病,在临床上有积极的意义。中医药在红细胞免疫方面的作用,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徐蔚霖治疗女童性早熟用药经验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98年第25卷第10期461页
摘要:徐蔚霖主任医师,悬壶60载,在儿科领域造诣颇。笔者有幸受业于徐老,特将先生治疗女童性早熟的用药经验叙述如下。
1.病在冲任 源在肝肾
中医学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就有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故中医学以天癸至作为生长发育的转折点,而且女子年龄在“二七”,若先于此年龄则为异常。我国古代文献中尚无性早熟的完整记载。患儿有乳房发育临床表现者可归为“乳疬”,若有月经提前来潮者亦可归于“月经先期”。本病病在于冲任,源在于肝肾。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失调,精血不足。冲任二脉皆属于肾,若冲任失调,则肾气不充。肾为先天之本,主元阴元阳,小儿肾常虚,肝常有余,易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不能制阳,阴阳失调,相火偏亢,则冲任二脉亦为病,“天癸”早至;冲任二脉和肝肾经脉相互交错,且肝肾同源,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肾肝须相协调,若肝气不疏,郁久化火,湿热内蕴,在上则挟痰瘀上炎结于乳络,在下则湿热下注,引动相火,月经提前出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营养问题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偏食、过食、蛮补现象日趋严重,其饮食多以荤菜为主,很少吃蔬菜,而鸡鸭鱼肉、牛奶鸡蛋等,均为血肉有情之品,有培补肾气的作用,从而使小儿纯阳之体内蕴火热,促使性早熟发生。
2.辨证分虚实 治疗先疏肝
肝之经脉布两胁,绕阴器,本病所见乳房发育、带下和月经来潮皆与肝经异常有关,故用药以入肝经药为先。根据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肾常虚”的生理病理特点,辅以滋阴壮水、清肝泻火、调和气血阴阳,治疗重在肝、肾二脏及冲任二脉,(如逍遥丸、六味地黄丸、甘露消毒丹、归脾丸等)使患儿阴阳平衡则疾病可愈。临床可从虚、实来辨证,虚者为肾阴不足,实者为肝郁气滞。阴虚则阳亢,治疗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肝郁气滞则化湿化热,以疏肝解郁、清利湿热为治则,使阴阳平衡,冲任有节,气血调和。在同类入肝经药中,又有所筛选,如用柴胡、八月札可疏肝理气;郁金活血祛瘀而止痛,行气解郁而疏泄肝郁;鬼箭羽味苦性寒,能破血破症结;潼蒺藜与刺蒺藜,一擅入肾补虚,一偏入肝平肝,合用时有肝肾同治、水木兼顾之妙,尤宜用于肾虚肝郁之症;青皮长于疏肝破气;陈皮多入脾,长于燥湿健脾,二者配伍既可两调肝脾,又能两调脾胃。徐老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天花粉对本病有特殊疗效。天花粉味苦微甘、性寒,有开郁结、降痰火之功,又取其清热散瘀之力,能化乳房提早发育所带来的肿痛。同时,天花粉与牡蛎配伍应用。牡蛎咸寒,化痰软坚兼清虚热,二者相辅相成,降痰火,散坚结之功颇佳。
此外,治疗中还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意顾护脾胃。幼儿的特点是稚阴稚阳,脏腑柔弱,形气未充,阳既不足,阴又未盛,物质基础和功能均未臻完善,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由于机体发育较快,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而脾胃的运化和吸收却有一定限度,于是表现为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在服药方面,采用间歇服药的方法,嘱家长1周服药5剂,即服3日停1日,续服2日再停1日,使药液浓度不至于过高,让脾胃有一个吸收调整的过程。方中所用中成药一律放入药液中同煎,减轻脾胃负担和小儿服用时的不便,同时在方剂中加入豆蔻,因其辛温芳香,可行气化湿、温胃止呕,在方剂中起到调和作用。
3.病案举例
其他
针灸治百日咳
出处:大众医学 1959年第2期48页
《实用儿童营养学》
出处: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5月第一版,苏祖斐主编,徐蔚霖参加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