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一、 崇尚易水学派,继承石氏伤科特色
施氏崇尚易水学派,并成为其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临床立方用药,注重涵养脾胃,循守“以胃气为本”。十分推崇薛己“治病求本,务滋化源”之说, “化源即生化之源,人体后天生化之源,当属脾胃之元气,土为万物之母,非土不能生物,惟土旺则万物昌盛,人体诸脏方能得到滋养,生气才能盎然勃发”,乃深刻阐明了化源之理。临床上,施氏常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治愈因脾胃虚弱、又久而及肾、阴血不生之骨伤疾病,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些病例,叠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而不效,乃至施行血管移植手术未能治愈,运用调补脾肾之法却往往取得满意疗效。施氏临证还十分重视气、血、痰、瘀的辨证,提出伤损及气有虚实,当以气虚为主,治宜益气行气、补气养气之味中辅以消导之品,使气益而不滞。他擅用黄芪、潞党参,健脾胃以养气之源;亦常以附桂、鹿角,温肾以壮气之本。温补之中,佐以理气消导,辅用青陈皮、延胡索、软柴胡、炒枳壳之类,通调一身之气机。临证论治,他常说:治伤必先治血,即使失血病人亦不忘活血。他根据不同症候及病位,随症变换,化裁运用古方,如复元活血汤加减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方、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等。临诊他遵循“痰瘀兼治”的原则,认为痰为百病之源,五脏皆可有痰病,痰瘀每易互结,痰之所生亦责之脾胃,故治痰瘀亦以调脾胃为大法,于方中常配合运用半夏、白芥子、南星、白附子、僵蚕、葶苈子等祛痰散结,以大黄祛瘀涤腐,推陈致新。
二、精于辨证,善于调治
强调辨证仍当以把握四诊八纲为基础,达到证因脉治,有条不紊。望诊应突出四点。其一,突出望“神”。通过望神来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面色的变化,以此来判明人的健康与否及患病的轻重、预后等。其二,突出望全身与望局部相结合。注重观察分析全身虚实表现与局部症状体征轻重之关系。其三,突出望舌苔有助于辨证精确,如舌质偏紫者,属血瘀;苔腻偏白者为寒湿,偏黄者为湿热;苔薄少津质红者属阴虚;舌胖边有齿纹属气虚等。其四,注意望咽喉,咽喉能反应出疾病的虚实及正气的盛衰。闻诊要注意闻气味,尤以口气为重要,口气味较重,多属肝胃不和,湿热内蕴。重视听声音,是伤科临床中的基本技能,不仅通过听声音,善于辨别损伤部位和性质,是骨折抑或筋伤,还要善于闻其声知其病之轻重,体之盈亏。问诊十问时,他尤其注意对二便、夜寐、胃纳等的询问。切诊中,施氏突出了摸伤患局部及脉诊。他常告诫学生:伤科临诊千万不能因为应诊病人多而疏漏伤患部和脉诊,手摸方能心会,熟练方可生巧。骨折、筋伤、内伤的临床诊断,离不开摸伤患部,这是中医伤科的基本功,也是常规检查。“治”是治其标;“调”是调人之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是调其本。故“调治”包括了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其基本思维逻辑是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方针来确立的。临床上,就有了以“开路方”治“标”,“基本方”治“本”的调治方法。例如,损伤后急性期、脊柱骨折或其他脊柱病造成脊髓受压的病人,初诊时,多有内风阳亢、气机阻滞;肢体水肿,多呈阳明经证或阳明腑实证的特点。“开路方”辩证而选用承气汤、葶苈大枣汤、甘遂散、白虎汤等,待“标”症解除,再选用地黄饮子加减方等“基本方”来调“本”。调治,有快速调治与慢速调治,酌情掌握调治节律,也是调治成败的关键。疾病的早期宜快调治,中后期宜慢调治。如摒伤或肋间神经炎等致胸胁痛,早期重用清热解毒类药,利水消肿,达到迅速镇痛效果;后遗症期,则用柴胡疏肝散或金铃子散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逐渐瘀祛气行,通则不痛。调治方法可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从病因而施调治,如骨折脱位患者因伤后气滞血瘀,经隧不通扰乱神明,见疼痛肿胀,失眠,每用新伤续断汤主之。第二类,从六经辨证而施调治,如颈椎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从太阳而治,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类风湿关节炎发作期,热结在里,关节红肿势盛,表里俱热,却时时恶风、口渴者,乃阳明证兼气阴亏虚,白虎加人参汤化裁而治。第三类,从三焦调治,如脊柱损伤,胸腹胀满,苔腻脉滑,用三仁汤合活血之品从三焦而解湿浊瘀阻。第四类,结合科研成果而施调治。
三、 瘀阻经络,从肝论治
外损内伤,气滞血瘀,阻于经络,从肝论治,也是施氏学术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调治原则。《医宗金鉴》曰:凡跌打损伤坠堕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盖肝主血也。故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施氏遵古训,并用于指导临床,为颅脑损伤等外伤后气滞血瘀、瘀阻经络的疾病探索出一条从中医中药治疗为主的、有效的治疗经验。颅脑损伤,初期瘀血内阻,经隧错杂,严重者蓄瘀攻心,内扰神明,致使经隧不通,气机逆乱,而出现昏厥血瘀气闭之证;若瘀血化热,则神昏而有高热、抽搐;如系开放性损伤,或伴有颅内出血,则表现为气血双脱的虚象。初期属轻伤者,多为气滞瘀阻,肝经不疏,肝气横逆,生火侮土而犯脾胃,导致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上蒙清窍。后期由于内伤日久,或失于调治,造成瘀血内蓄,气滞血瘀,导致脏腑虚损。这一阶段,往往虚实相兼。其虚有二:一是脾胃虚弱,运化无能,生化之源亏损,营卫失调,气血不能外荣,此为《素问·痹论》之谓“疾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二是肝肾不足,水不涵木,水火不济,导致心肝火旺,心肾不交或肾阳虚弱,火不归源,此便是张景岳所谓“瘀久有所留脏,病久致羸”。故初期气滞血瘀,阻于经络时,理气疏肝,活血化瘀,使脉络通畅,瘀祛血行;后期为瘀血未祛而又脏腑虚损的虚实夹杂期,则在调补脾肾的同时,不忘疏肝消导,使肝气调达,脾肾皆调,脏腑平和。故临床应诊用药,常围绕一个“肝”字。初期昏迷不醒时,血瘀气闭者,治以宣通开窍;痰热阻窍者,治以清热豁痰开窍;高热惊厥者,治以清热镇痉开窍;阳泄欲脱者,治以回阳救逆;孔窍出血者,治以活血止血。分别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独参汤(或参附汤)、云南白药合三七粉,并灵活加选疏肝类药味。清醒后,再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肝风内动、瘀阻经络等几类。肝胃不和之头痛、恶心、呕吐等,宜升清降浊,用柴胡细辛汤加太乙紫金丹(或左金丸);肝风内动之头痛、眩晕,伴肢体抽搐治宜平肝熄风,用天麻钩藤饮;瘀阻经络之头痛头晕,面目瘀紫青肿等,治宜化瘀疏经宣散,用柴胡加防风芎归汤。对诊断明确的颅内血肿,治宜益气化瘀、疏肝通络,用柴胡、细辛加补阳还五汤。损伤后期,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并佐以疏肝和营,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芍等;肝肾亏损者,治宜滋肾平肝,用杞菊地黄丸(或左归丸);如肝肾阴亏而致肝火上炎,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合大补阴丸加减;如宿痰瘀阻肝经久而兼气血亏虚者宜逐瘀散结,疏肝养血,用藜洞丸合十全大补汤加柴胡、枳壳等;肝气犯胃,恶心呕吐者,宜疏肝和胃,用左金丸。
四、 临证三辨,衷中参西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辨病,是对局部病理状况的辨识;辨证,是对全身状况的辨识。两者的结合,使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更精确化,经常在辨证结合辨病的同时,还结合了辨该病的分型,即与辨型相结合。例如,在颈项强痛症中辨出颈椎病后,再根据症状的不同表现,分清该病种的病理分型,有颈型、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脊髓型等,在此基础上,将其症状按中医的四诊八纲进行辨证,辨明中医的辨证分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中有气血不足型、痰阻血瘀型、肝肾亏虚型等,而脊髓型颈椎病又有痉证和痿证之分。这样的结合辨证过程,使疾病从症、病、型、类逐个分辨清楚,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治疗用药更有针对性,更能有的放矢,疗效也更加显著。如分别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和地黄饮子加减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痉证和痿证,其疗效与常规疗法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辨证较之辨病更加精确,是因为辨证使得患病的机体由最适合于它的药物来治疗,使不良反应限制在最低限度,机体容易接受。对于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辨证与基础实验、现代诊察手段相结合,施氏也是倍加推崇,并在临床上广泛地采用。以诊治颈椎病为例,在颈椎病诊察过程中,他通过观察咽喉部的红肿炎症情况,从其色、肿的状态程度,了解其属虚属实及炎症程度,来判断颈椎间盘中炎症介质、降解酶等释放的量,检测其颈椎病退变的程度及预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治疗椎间盘退变后突出的病人中,较高频度地使用了安宫牛黄丸、牛黄醒消丸、七厘散、麝香保心丸、珠黄散等,是因为他在科学实验中发现了该类药可通过缓解椎间盘炎症、水肿而达到利咽消肿、活血化瘀、调髓通督的目的。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在辨明其分型和辨证类别后,对于磁共振摄片显示有单节椎间盘突出或脱出,造成脊髓受压者,往往加入石见穿、京三棱、蓬莪术等药味以活血通髓,减轻脊髓受压征象;对多节椎间盘膨隆造成周围组织炎性变者,引入麝香、牛黄、水牛角、琥珀粉等药物调髓通窍,缓解炎症;对椎间盘突出合并有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的病例,加入威灵仙、昆布、海藻、川芎等药以活血软坚,延缓韧带钙化。“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思想已成为其学术思想中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标志性部分。
用药特色
一、 黄芪,当归:
“黄芪与当归,有相须之理。”黄芪大补肺脾之气,有固外之能;当归益血和营,是血家气药,以辛升运行为用,以温和辛润为功。二味合之,便能阳生阴长,故调治外伤内损伤科疾病,无论气虚血亏,有无发热,多用归、芪相配。其既能治瘀血而导致的致“吸收热”,也能治气虚发热;既能合川芎、赤芍等活血之药调治颅脑内外伤、截瘫等外伤性疾病,也能合人参、党参等补气之品,调治气不摄血之伤科杂病;既能合益中补气汤、肾气丸等调治骨质疏松症、急性骨萎缩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促进骨折愈合,也能配血府逐瘀汤、地黄饮子等调治脊椎病的痉证和痿证。
二、香附,郁金:
施氏常以香附配郁金治胸痹,是因为郁金入血则散瘀,入气则疏肝,入心则开窍;香附为气病之总司,故两者相配,既取之郁金利血中之气,也取之香附行气中之血,两者合为收肝宽胸、活血行气,是解胸痹之佳乘之侣。
三、桔梗,枳壳:
施氏利用两药一升一降之性,宣散胸中气滞,在治颈椎病束胸症及胸椎骨折或胸背挫伤、岔气等症中疗效奇佳。这应了《赤水玄珠》中说的“枳壳得桔梗,能使胸中宽”。王好古也曾这样评其配伍:“朱肱《活人书》言治痞,宣先用桔梗枳壳汤,……先之一字有谓也”。
四、黄连,肉桂:
伤科杂病日久而见失寐者,多因心肾失交所致。黄连入心,肉桂入肾,寒热相反。《本草新编》曰:“凡人日夜之间,必心肾两交,而后水火始得既济;水火两交,而心肾不交矣。心不交于肾,则日不能寐;肾不交于心,则夜不能寐矣。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临床施氏常以连、桂合阿胶用,补养肾阴,消烦清心,交通心肾,故寐安神擞也。
五、杏仁,蔻仁,米仁:
施氏调治伤科疾病,注重痰瘀兼顾。常以杏仁、蔻仁、米仁相配合于活血之剂而用。杏仁,辛开苦降,宣通肺气以利上焦;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浊,化湿健脾,以宣中焦;米仁,甘淡渗湿利水,以疏导下焦。三仁配伍同用,共起宣通化浊,再合活血之剂,共奏化瘀祛痰之功。
科研成果
一、关于颈椎病的现代研究
1、颈椎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某矿区进行的颈椎病病因对照调查中,对颈椎病的14类26项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按相关度大小,证实与颈椎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十项:即工作环境的风寒湿、吸烟史、吸烟年龄大小和吸烟量、卧高硬枕史、急性和慢性咽喉部感染史、慢性咽喉部感染和时间与程度,每日平均低头工作超过4小时(P<0.05-P<0.001)。结合临床,首次提出“咽喉部急慢性感染亦是颈椎病一大致病因素”的学术观点。
2、实验性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建立:通过切除大鼠颈部肌群、切断兔颈棘上和棘间韧带及风寒湿刺激低头位兔颈部肌肉,采用组织形态学、生物化学及血液流变学等观察方法,分别建立颈椎动力性平衡失调、静力性平衡失调以及风寒湿痹证型颈椎病动物模型。证实颈椎生物力学失衡是颈椎退变的主要机制,其中“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风寒湿邪可加速、加重颈椎生物力学失衡过程,促进颈椎间盘的退变。
3、骨赘形成新说:对兔颈椎病实验模型的动态摄片、病理切片观察,证实了存在于纤维外层与软骨交界处的软骨组织是周边软骨终板的延伸,随着椎间盘退变加重,椎体连接失稳,刺激这些软骨组织的软骨细胞增殖并向椎体边缘凸出,从而形成骨赘。
4、人工麝香对退变椎间盘炎症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实验选用15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每组5只,分别为颈椎病模型组,对照组及和颈椎病模型加人工麝香饲养组。在造模后8个月时处死动物。颈椎病模型加人工麝香饲养组动物在处死前喂以人工麝香2周。取动物颈椎组织,用生化方法测定其中组织胺、5-羟色胺、PGE2及6一酮-PGF1α水平。从实验结果看到,人工麝香饲养的颈椎病模型动物,其颈椎间盘中的四种炎症介质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这清楚地表明人工麝香具有明显地降低退变颈椎间盘中炎症介质的作用。由于人工麝香具有显著降低退变颈椎间盘炎症介质的作用,用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治疗颈椎病等退变性疾病是有可靠理论基础的。
二、 关于骨质疏松的现代研究
1、补肾填精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根据中医“肾主骨”理论和临诊实践,发现肾虚是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的补肾填精冲剂,由肉苁蓉、何首鸟、白术、紫河车、补骨脂、淮牛膝、菟丝子、煅龙骨、煅牡蛎、白菊花组成,治疗30例,并采用雌激素治疗20例及对症治疗30例为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三组肾虚症状变化、腰背酸痛的缓解程度、前臂尺骨的骨密度值以及血清中PTH、CT、BGP、AKP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冲剂能有效地改善肾虚症候,缓解腰背疼痛,增加前臂骨密度,血生化指标也显示该方具有抑制骨丧失作用。
2、补肾填精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为了验证补肾填精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并探索其机理,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6组。分别对切除卵巢的大鼠予以雌激素和补肾填精中药治疗,并与末切除卵巢大鼠作对照,通过骨力学强度、股骨的骨矿物质的含量、胫骨组织超微结构等方面的观察,初步证实本方有延缓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展之效。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善体内性激素水平,保留钙磷在骨骼内沉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与数量,增加成骨细胞活性与数量完成的。
3、黄芪多糖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首先进行了黄芪多糖的提取,并对其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用动物体外试验观察黄芪多糖对培养骨细胞的影响。在成骨细胞分离和培养后,用MTT法对成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无论低剂量或高剂量,2天均能明显使成骨细胞增殖,4天则有抑制成骨细胞的趋势。ALP比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加药后7天,高剂量组抑制细胞活性,呈显著性差异(P<0.05)。初步显示黄芪多糖短期低深度时就促进成骨细胞增殖,而长期高深度则抑制增殖且功能降低,推测黄芪多糖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作用于骨细胞,改善骨质疏松症。
三、 关于风寒湿关节痛的现代研究
风寒湿关节痛实验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研究:通过模拟自然风寒湿环境,将家兔置于7±30℃,相对湿度100%,风力6级的环境中间断重复刺激,用组织形态、生理、生物物理研究手段,建立了外感证风湿寒性关节痛实验模型。本实验证实了自然的风寒湿是痹证的原因,论述了致痹的现代病理过程。该模型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中药新药开发与验证的标准模型。
药物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实验研究:防己黄芪汤为《金匮》治风水方,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应用该方与消炎痛进行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实验观察,比较两者的疗效,结果证实防己黄芪汤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炎、改善组织微循环和促进关节软骨细胞修复的作用;消炎痛虽有抗炎作用,但药效不如前者,而且在超微结构上显示出细胞的毒性反应。
四、关于骨折愈合的现代研究
1、益气化瘀促进骨折修复的实验研究:在家兔标准骨横断骨折模型上,用益气化瘀汤治疗,并用生理盐水为对照,动态观察家兔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表明初期益气化瘀能提高巨噬细胞趋化和吞噬能力,加速断端坏死组织的吸收,增强成纤维细胞和骨膜成骨细胞的活力;中后期,益气化瘀方能加速纤维连接的软骨化及骨化过程,断端修复组织中胶原合成的质量及钙、磷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抗弯曲强度及扭转强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益气化瘀中药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机体的局部与整体环境条件,验证了理伤“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理论的正确性。
2、益气化瘀补肾促进老年骨折修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临床分为A、B两组,A组取门诊桡骨下端骨折患者40例,主要用于观察骨愈合的情况。B组取住院病人27例用于观察血中性激素、钙、磷的变化。结果A组:用药者骨痂出现早,临床愈合时间较对照者提前一周左右;B组:用药者服药5~14天后,男、女血中性激素增高,血钙磷也变化,检验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5-14天内性激素,钙磷无明显变化。动物实验结果提示:益气化瘀补肾方能促进骨内、外膜增生,改善血生化指标,提高骨折局部的生物力学强度。
医案
案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案
邵××,男,10岁。
初诊:1994年12月24日。主诉:右髋疼痛、行走困难、跛行一年。1993年12月起感右髋疼痛、并逐渐加重,行走困难。同年12月底经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X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被诊断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立即被施以减压术治疗。术后疼痛略缓解,三月后,疼痛又逐渐加重。一月前再度经X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证实右股骨头仍处于缺血坏死状态。现胃纳不适,便秘2~3日一行。检查:行走困难,呈跛行。右大腿肌肉萎缩明显。右髋扣击痛(++),右腹股沟中点压痛(++),右髋关节旋转试验(+),内收肌痉挛(+)。苔脉:苔薄白腻,脉细。
辨证:气滞血瘀、痰湿同结,生风化热,炽伤元阴而致肝肾亏虚。
治则: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健脾化湿,补益肝肾。
处方:炙黄芪30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9g 杜红花9g 姜半夏9g 广陈皮5g 佛手片5g 生米仁12g 川牛膝9g 肉苁蓉12g 大蜈蚣2条 骨碎补12g 鸡血藤12g 汉防己12g 炙甘草5g 大红枣6只。处28剂,每日1剂。
二诊:1995年2月20日。右髋疼痛减轻,胃舒纳佳,大便通畅,日行一次,苔薄脉细,仍拟益气养血调中,补肝益肾养血。
处方:炙黄芪15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9g 汉防己12g 补骨脂12g 生地、熟地(各)9g 香谷芽9g 炙甘草5g。
以该方加减药味调摄一年后。再诊于1996年2月5日:复片示右股骨头缺血状态改变。故再以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调中益气、补益肝肾。
8月26日复片示:骨骺已愈合,仅有局限性低密度阴影,局部无压痛,旋转试验(-),再守上法调摄。
末诊:1997年12月1日。右髋疼痛缓解,行走正常。再度复片,提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愈。体格检查:右大腿肌肉较之健侧略细,内收肌痉挛(-),腹股沟中点压痛(-),髋扣击痛(-),髋关节旋转试验(-)。
按: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为稚阳之体,易实易虚,若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髋关节受跌扑扭闪或活动过多,虚邪深入筋骨,寒凝于里,经脉受阻,而致气血凝滞,营卫不通,从而引起股骨头部失去正常的气血温煦和濡养。该病属中医“骨蚀”范畴。《灵枢·刺节真邪》中曰:“虚邪之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内伤骨为骨蚀”。故本案是由虚而致气滞血瘀、痰湿内结,郁久生风化热,耗伤元阴,加重肾亏之象。首诊时,施氏以黄芪、当归气血双补,当归、赤芍、红花、鸡血藤活血养血,陈皮、佛手行气消导,米仁、陈皮、半夏、佛手、白芍、甘草健中化痰利湿,牛膝、骨碎补、肉苁蓉、白芍补益肝肾,蜈蚣、鸡血藤祛风剔毒通络,甘草、大枣调中和诸药。施氏认为:该案中便秘,非腑实而致,而是肾虚阴亏液枯所为,故用肉苁蓉养阴增液,润肠通便。诸药共作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健脾化湿、补益肝肾之功。待“标症”缓解,则以调本为主,用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补中益元,缓固功效,二年后,病儿逐渐康复而未遗留诸残之症。
案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案
陈×,男,46岁。
初诊:1981年5月26日。主诉:外伤后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四月。患者于1981年1月下旬因乘车被人推倒,半月后又因骑车跌仆,头部两次震伤,以后即出现头晕头胀、目糊、耳鸣等症状,在外院服中西药无效。同年5月2日作CT检查,诊断为“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月26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后,收入该院病房。检查:眼底检查示双侧视神经乳头高度水肿,边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扩张,伴出血。颅超中线波左向右移0.4厘米。舌苔薄质紫体胖,脉弦细。
辨证:颅脑震挫,由外及内,气血凝滞,恶血瘀内,久郁伤气而致气虚血伤。
治则:益气行气,补血活血
处方:生黄芪120g 当归9g 赤芍9g 红花9g 地鳖虫9g 川芎9g 丹参40g。每日1剂,共服28剂。
用药一周后,症状即逐渐减轻,视乳头水肿开始消退,颅超中线波移位减少;用药四周后,症状全部消失,颅超及眼底检查均正常。1981年7月5日CT复查,证实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已全部消失,疾病痊愈。
按:施氏认为外伤必然导致内损,使气血失和,运行不畅。《灵枢·贼风篇》曰:“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杂病源流犀烛》亦云:“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伤科头部的范畴,见证多系气虚血瘀、神萎肢软,头目晕眩而痛,胸闷纳呆,便秘或溏,舌象多为苔薄白质紫而胖,舌边有齿纹,脉弦细或滑,以往治疗该病,多用手术消除血肿,加中药益气化瘀法内服治疗,也常使用中药内服治疗。其常用处方是根据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而成,并遵王氏原旨,重用黄芪120克,其用量为其他活血药的20~40倍。动物实验中发现,运用足量黄芪可使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明显提高,用黄芪、当归、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地鳖虫等活血药后,其吞噬率再略有提高。故重用黄芪仍是改处方用药中的特点。方中以当归、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地鳖虫活血化瘀消徵,因丹参“走散有余,补益不足”,而配之黄芪,则可互作益气化瘀之功也。
案三、脊髓型颈椎病案
扬××,男,52岁。
初诊:1996年10月7日。主诉:双手麻木、握力弱,双下肢乏力3个月。加重1周。3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握力弱。一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双手笨拙,持筷系扣不能,双下肢乏力,易跌倒,束胸感,走路似蹋棉花,二便正常。颈椎后伸明显受限,双前臂尺侧,左手4、5指、中指尺侧,右手尺侧1个半手指感觉减弱,胸6、7节段感觉减弱,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n's征、双Babinski's阳性。肌电图报告:双手内在肌 (尺神经支配)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96年10月10日颈椎MRI(GE,1.5T)报告:C5、6椎间盘突出明显,压迫脊髓。苔薄,脉沉细
辨证:早期痉证,晚期痿证(脊髓型颈椎病)
治则:早期益气化瘀利水,晚期益肾温经通络
处方:黄芪30g 川芎9g 白芍9g 白术9g 汉防己9g 米仁30g 制半夏9g 生甘草5g。(14剂)
二周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再予益肾温经通络,处方如下:黄芪30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9g 射干9g 生地熟地各18g 熟附片9g 补骨脂30g 巴戟天30g 汉防己9g 生甘草5g。用七周后,除Hoffman's征阳性,双下肢乏力外,余皆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右手内在肌少量失神经改变。续按上法治疗3个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97年6月10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MRI检查示:C5、6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受压脊髓较治疗前变宽。
按:脊髓在祖国医学中属奇恒之腑,与骨髓统称为髓,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素问·逆调论》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因此,脊髓的形成及其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根据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常虚实夹杂。临床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束胸感、病理征阳性者,多从“痉”论治;临床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见下肢乏力,易跌倒,双手内在肌萎缩,系扣持筷不能,多从“痿”论治。通常认为,颈椎间盘突出后,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引起脊髓内压力增高,血—脊髓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内产生水肿,进一步加重了脊髓的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髓核脱离椎间盘后,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膨胀,也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作者继承石氏伤科所提倡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同时遵循祖国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减轻脊髓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下肢乏力,易跌倒等症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并且也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益肾温经通络方药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近期用该治疗原则治疗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8岁(41~56岁),7例病人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1.5个月,平均病程3个月。治疗二周后主要症状渐进性消失,三月后5例治愈,2例好转。7例病人突出椎间盘都变小,产生回纳,压迫的脊髓较治疗前变粗。7例病人临床疗效满意,通常在治疗后1-2周肌张力增高恢复正常,束胸感、它棉花感消失,随后1~2个月内手部精细动作明显改善,跌倒次数明显减少。
案四、脊髓型颈椎病(痿证)术后案
曹××,男,36岁。
初诊:1997年3月20日。颈段脊髓减压术后半年。颈痛胸闷,头昏目糊,行走困难。颈椎病史四年,半年前行颈椎脊髓减压术。术后仍感觉头晕目糊,枕后疼痛,胸闷心悸,躯体裹束感,四肢乏力,行走困难,便溏溲多,夜寐失宁,咽喉疼痛。步态不稳,肌张力不高,上肢肌力4+,Hoffman's氏征(+),颈椎压痛(++),咽充血(++),淡红色。97年2月MRI摄片检查示:C2/3、C3/4、C5/6椎间盘膨出,C4/5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明显。苔薄腻,脉沉细。
辩证:肝肾亏虚脊髓型颈椎病(痿证)
治则:补益肝肾,和营活血
处方:生地、熟地(各)12g 制附片12g 山茱萸肉12g 巴戟天12g 川桂枝9g 五味子9g 云茯苓9g 淡远志9g 石菖蒲30g 广郁金12g 石见穿12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炙甘草5g。
14剂后,颈痛胸闷缓解,体松肢轻,步态稳健,二便正常。复检:肌力正常,Hoffman's氏征(-),颈椎压痛(+),咽充血(±)。再14剂后,诸症状均见缓解。
按:本案系颈椎部脊髓长期受压(虽经手术,受压仍未解)后,肝肾精血亏虚而致。《景岳全书·痿症》中论及该类痿证时说:“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并说:“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壤水涸者,有不能堪。”用地黄饮子加减化裁调治本案肝肾亏虚型颈椎病痿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佐证。地黄饮子源自《医学六书》,是刘河间治“喑痱”主方。施氏以此方加减成方后,治疗肝肾亏虚类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内治法的一个创举,是其辨证调治思想在临床成功应用的实例。刘河间在《宣明论》中解释该方治疗语言不出,足废不用,瘫痪诸症时曾说:其病因“非为之风实甚,亦非外中于风”,而是“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而为。肝肾亏虚类脊髓型颈椎病,临床大多表现为头晕神疲,四肢失灵,咽痛音哑,脊强项痛,肢体麻木,举步艰难等症。其实质也正是肝肾亏虚后元水不济,痰火上扰,肢节清窍失养所致。本案以地黄饮子益肝肾养阴血,化痰清窍,并加入三棱、莪术加重活血之功,石见穿通髓消炎,郁金宽胸利气,使之上清以解头晕头痛,中通以疏经髓、宽胸胁,下达以利二便 ,肝肾得养则筋骨渐坚,血行精旺则四肢筋脉通利,诸症缓也。
案五、陈×,女,66岁。初诊:1997年10月23日。
主诉:五年前下楼摔倒后出现四肢瘫痪。
现病史:瘫痪后,曾在外院诊治,诊为“颈椎损伤”。经治好转。目前,四肢及躯体裹束感,左上肢乏力,便秘盗汗。
检查:颈椎压痛(++),颈活动受限(+),咽充血(+++),上肢肌张力略高1F肢腱反射(+++),左上肢肌力3~4°,Hoffman's征(+++)。苔薄质紫,脉沉弦。
MRI摄片:C2-7椎间盘均膨出,后纵韧带钙化。
辨证:气滞血瘀。(痉症)。
印象:颈椎病痉症。
治拟:行气活血,通腑逐瘀。
方剂:血府逐瘀汤合大承气汤加减。
用药:柴胡9g 全当归9g 桃仁9g 红花9g 川牛膝9g 桔梗9g 枳壳9g 炒黄芩9g 党参12g 丹参12g 生地12g 苁蓉15g 半夏15g 莪术15g 汉防己15g 生大黄15g 炙甘草5g 14帖。
14剂后复诊:束胸感明显减轻,两便正常,神爽肢松。
复检:颈椎压痛(+),颈活动受限(-),咽充血(-),肌张力正常,肌力4+,HOFFMAN'S征(-),下肢腱反射(++)。
按:患者因脊髓外伤,气滞血瘀,筋脉失养,发为痉证。治以四物汤活血祛瘀,养血生新,丹参、三棱、莪术、生军活血通髓,防己解肌,柴胡宽胸利气,佐以桔梗辛开苦降,而解束胸感。黄芩、桔梗清热利咽,生大黄,枳壳通腑行气,川牛膝引下通涤,生地、当归增液润肠,使腑实从肠而出,瘀血肉蕴而化。
案六、季××,男,69岁。初诊:1997年5月29日。
主诉:四肢失灵,全身浮肿,二便失畅一周。
现病史:一周来四肢失灵,全身浮肿,便秘,四日一行。小便失畅,被抬入诊室。
检查: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征( +),咽充血(++),HOFFMAN'S(+)。苔薄,脉弦。
MRI摄片:C2~T1椎间盘均有突出,伴后纵韧还钙化。
辨证:气滞血瘀,浊利闭阻。
印象:颈椎病痉证。
方剂:大承气汤合葶苈大枣汤和甘遂散加减。
处方:炙黄芪30g 潞党参12g 葶苈子12g 玄明粉12g 生大黄9g 炒枳壳9g 芫花9g 甘遂9g 厚朴9g 全当归9g 软柴胡9g 炙甘草5g 大枣10只,7帖。
7剂后,水肿始退,两便通畅。减量再服七剂。周身水肿退尽,精神振作,自行步入诊室。改用温经通络调补肝肾法。用地黄饮子合血府逐瘀汤加蝎蜈,再进14剂,行如常人。
按:本案系脊髓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因脊髓水肿致周身循环障碍,筋脉强直,四肢失灵,尿闭腹胀,周身水肿诸症。方中以大承气汤合葶苈大枣汤,甘遂散理气通腑,泻肺逐水,祛瘀通髓,用黄芪,党参,益气固密,柴胡,当归,活血养血。14剂后,腑通尿解肿消,改用调摄之法。施师认为,逐水通腑乃治颈椎病(痉证)重症之引路之法。待腑返胃解,即宣调整治法,以调补为主。
案七、黄×,女,40岁。初诊:1998年4月9日。
主诉:颈项疼痛,头晕乏力,步履不稳半年。
现病史:患者颈项疼痛,头晕乏力,步履不稳,便溏纳呆,胃纳不舒,口苦咽痛,夜寐多梦。
检查:颈椎压痛(++),HOFFMAN'S征:右(++)。苔薄腻,脉弦滑。CT摄片示:C3-6椎间盘突出。
辨证:脾气虚弱,湿困中焦。
诊断:颈椎病痿证:
方剂:香砂六君丸加减。
处方:党参、丹参(各)12g 云茯苓12g 炒白术9g 姜半夏9g 九香虫9g 佛手片9g 软柴胡9g 炒黄芩9g 砂、蔻仁(各)3g 蒲公英15g 炙甘草5g 14帖。
14剂后,诸症均已缓解。复查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征右(+)。再进14剂巩固疗效。
按:本案是颈椎病中“因于湿”致痿的典型病例。方中以党参、白术、云茯苓、九香虫、砂仁、蔻仁健脾化湿,黄芩、蒲公英、半夏利咽清化痰热,柴胡、丹参疏肝活血,中焦健运,湿热攘除,弛痿得缓。
案八、卢××,男,11岁。初诊:1998年1月6日。
3天前因外伤昏迷,急诊处理,9小时后方苏醒,记忆丧失。昨日开始记忆逐渐恢复。1月4日在校玩耍时,被同学推倒,头部着地后昏迷被送入医院急诊处理,头颅CT检查示顶叶皮层下积液5ml,收入神经外科病房,昏迷9小时后始醒,记忆丧失。经西药治疗3天后,病情稳定,记忆力逐渐恢复,家属要求中药治疗。现能辨认亲属,记忆未全恢复,智力差于伤前。
检:肌力Ⅲ +,病理反射(+),苔薄黄腻质偏紫,脉滑弦。
辨证:跌仆气滞,血瘀经络,痰瘀互阻。
诊断:颅外伤(恢复期)
治则: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祛痰逐瘀。
处方:软柴胡9g 炙细辛4.5g 炙黄芪4.5g 制地龙9g 大川芎12g 赤芍、白芍(各)9g杜红花9g 单桃仁9g 广陈皮5g 川黄连3g 姜半夏9g 炙甘草5g 14剂。
14剂,诸恙均愈,记忆力,智力恢复如常。检查:肌力正常,病理反射(-)。CT复检积液吸收,呈正常头颅CT片。痊愈出院。
按:该病例是意外受伤,跌仆而致气滞血瘀,痰瘀互阻,客于经脉。是以柴胡细辛加减方化裁治之。方中以黄芪合桃仁四物汤健脾益气,活血祛瘀,柴胡、归尾疏肝养肝,细辛升散清阳,配之半夏,陈皮行气化痰;地龙疏风醒脑;黄连清心散瘀,共奏疏肝通络,清上降下,行气活血之功。
案九、黄×,女,40岁。1998年4月9日首诊。头晕,颈项疼痛1年余。
患者半年前被外院诊为脑桥脑梗,收入院治疗,症状略缓。目前仍有颈项疼痛,头晕,步履不稳,二便尚可,夜寐多梦。(素有胃窦炎)。口苦咽干。
检查:咽充血(++),Hoffman's右(++)。苔薄腻,脉弦滑。CT检查:C3-4 C5-6椎间盘突出。
辨证:气血失和、肝胆湿热。
治拟:清肝泻火,调和脾胃。
诊断:颈椎病,脑梗。
处方:软柴胡9g 党参、丹参(各)12g 炒黄芩9g 炒白术9g 姜半夏9g 云茯苓12g 明天麻12g 龙胆草15g 炒枳壳9g 炒竹茹12g 九香虫9g 佛手片9g 平地木12g 蒲公英15g 大枣10只 炙甘草5g 14剂。
1998年6月2日。头晕颈项不舒,口腻便溏药后均有缓解,检查:咽(+),HOFFMAN'S(-)。苔薄黄腻少津脉细滑MRI检查:C4-5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束,C2-3,C3-4,C4-6椎间盘膨出。
辨证:痰湿中阻,升降失司。
治拟:化痰祛湿,健脾降道,佐以活血遂瘀。
处方:藿香、佩兰(各)12g 苏子、苏梗(各)12g 制半夏9g 川厚朴9g 大腹皮12g光杏仁12g 玉桔梗12g 猪、赤芍(各)30g 福泽泻18g 生姜片6g 川桂枝12g 炒白芍12g 三棱30g 蓬莪术30g 丸香虫12g 炙甘草5g 14剂。
14剂,诸恙均缓,再宗原方 三诊而愈
按:该案为一例颈椎病并脑桥脑梗的病例,辨证实出了“痰湿瘀阻”,治法上,也以“化痰逐瘀”为主,首次以清热泻热化痰逐瘀,二剂以健脾降逆化痰逐瘀,取得良效。
案十、陈××,男,70岁。首诊:1998年7月2日。
颈项强直,活动受限,周身疼痛已30余年。
患者一年前因左髋关节因股骨头骨折而置换人工髋关节。现颈项强直,活动受限,周身疼痛,吞咽梗阻欠利。
检查:颈活动受限(++),咽充血(++),HOFFMAN'S(-)X-ray摄片:遍身骨质疏松,增生。左髋人工髋关节。
MRI摄片:C5-6椎间盘突出,黄韧带钙化。
辨证:气血失调,痰湿中阻。
治拟:调和气血,逐瘀化湿。
诊断:颈椎病,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生黄芪30g 京三棱30g 蓬莪术30g 板蓝根30g 重楼15g 露蜂房15 ,蛇六谷12g汉防己15g 鹿角片12g 猪苓、茯苓(各)15g 旋覆梗15g 炙甘草5g 生桃仁、熟桃仁(各)12g 潞党参30g 14剂。
二诊:1998年7月16日。诸恙略缓。苔黄腻,脉弦。
检查:MRI检查:证实为腰、颈椎强直性脊柱炎。
血验检查:HLA-B27(+)。
治拟:同上。
处方:生黄芪30g 京三棱30g 蓬莪术30g 板蓝根30g 露蜂房15g 汉防己15g 鹿角片12g 猪苓、赤苓(各)15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潞党参30g 生南星6g 肉苁蓉18g生地、熟地(各)12g 六一散(包)30g 14剂。
14剂,诸恙均明显恢复。
按:该案为颈椎病、骨松症、髋关节置换术后,复杂病例,其痛仍为退变而称,施治抓住主要矛盾,特出调补气血,涵养脾肾,佐以化瘀祛痰,取得临床佳效。
案十一、余××,女,54岁。首诊:1998年7月2日。腰痛伴左下肢牵掣已六月余。
六月前右腘窝搔痒,逐渐并发腰痛,引及大肢牵掣。经带已停,曾有子宫结核史。二便、胃纳、夜寐均可。
检查:腰活动:前俯(-)后伸(+)
直腿抬高:左70度,右80度,感觉(-)、骨力(-)脑反射(-),CT检查:L4/5、L5/31椎间盘突出。
苔黄腻,舌质紫,脉弦滑。
辨证:气血失调,寒湿阻滞。
治拟:调和气血,疏风通络。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5g 软柴胡12g 单桃仁15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生南星6g 汉防己15g 川牛膝12g 大蜈蚣3条 杜红花12g 炙甘草6g 7剂。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腰痛肌肉劳损。
1998年7月16日。药后诸恙均已明显缓解。
苔薄腻,脉弦。再前法调摄。
炙黄芪30g 赤芍、白芍(各)12g 京三棱18g 蓬莪术18g 仙灵脾12g 生南星6g 汉防己18g 青风藤18g 肉苁蓉18g 川牛膝12g 炙甘草6g 21剂。
21剂,诸症已缓解。
按:该案为腰椎及腰肌劳损性疾病而引致的腰痛,施氏坚守“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的原则,成功治疗以腰痛病之一。
案十二、金×,男,47岁。首诊:1998年7月1日。
左髋疼痛,左大腿中部麻痛已有5~6年。左髋及大腿疼痛时重时轻,二便均好,素有血压偏高,咳喘,舌质紫,苔黄腻,脉弦滑。
检查:腰活动(-),左腹股沟中压痛(+)。左髋旋转受限(+),伸屈受限(-)。左股直肌轻度萎缩。
X摄片示:两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Ⅱ度。
辨证:气滞血瘀,痰瘀互阻。
诊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Ⅱ度。
治拟:益气化痰祛瘀,佐以祛风通络。
处方:炙黄芪30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汉防己15g 生南星6g 青风藤15g 威灵仙12g 炙甘草5g 杜红花12g 大蜈蚣3条,14剂。
二诊:药后诸恙均缓,苔薄腻,脉弦滑。守原法调摄,加以健肾壮骨之品。
灸黄芪30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汉防己15g 川牛膝12g 威灵仙12g 骨碎补12g 补骨脂12g 威灵仙12g 炙甘草5g 28剂。
2月后,自觉两髋仅有轻痛,再守原法调摄。
按:该案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案例,施氏在首诊中,仍以调和气血,化痰逐瘀为主,而在诊后开始兼顾涵养肝肾。
案十三、吴××,男,57岁。首诊:1997年11月20日。
左膝疼痛已10余年。颈痛,椎体不舒近6年。左膝疼痛10余年,偶有摔跤,下楼乏力。颈项不舒,疼痛已近6年,头晕失寐,大便日行2次。苔薄质紫脉沉细。检查:左髋活动(-),右膝屈伸(-),右外侧腘窝压痛(+),右脂肪垫压痛(++),右麦氏征(外侧):(+)。颈活动(-),颈椎压痛(+),咽部充血(++),HOFFMAN'S右(±)右(-)。
辨证:气血失和,肝肾不足,寒湿入络。
诊断:调和气血,补益肝肾,疏风通络。
治则: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全当归12g 赤芍、白芍(各)12g大川芎12g川桂枝9g 鹿角片12g 炙龟版12g 枸杞子12g 明天麻9g 羚羊角粉(先)0.3g 珠黄散(吞)0.3g 大玄参12g 汉防己12g 川牛膝12g 鸡血藤15g 淮山药12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红枣10只,14剂。
二诊:1997年12月4日。药后诸恙均缓,原方14剂。
按:该案足、膝、颈均有退变的病例,施氏上下兼顾,方中除用调和气血,补养肝肾药味,而入羚羊角粉,珠黄散,意在消除诸症,水肿,活血中引入穿透,养肝中渗入平阳。
案十四、高××,男,66岁。首诊:1997年5月8日。
颈椎病史二年余。目前颈椎板滞,四肢痉挛。2年前因颈椎外伤后而施以重量牵引,颈痛,头痛,症状加重,外院诊为“骨髓型颈椎病”而施手术减压(1996年3月)。目前仍有明显疼痛,四肢痉挛。苔薄脉细弦。
检查:颈椎压痛(++),颈活动受限(+),咽充血(+++),HOFFMAN'S征(++)。
辨证:气血不和,经脉不隧。
诊断:颈椎病。
治则:调和气血,舒筋通络。
处方:炙黄芪30g 京三棱15g 蓬莪术5g 板蓝根30g 大青叶12g 生地、熟地(各)12g 熟附子9g 金石斛9g 山茱萸肉12g 肉苁蓉12g 巴戟天12g 猪苓、茯苓(各)12g 石菖蒲30g 淡远志6g 五味子6g 炙甘草5g 21剂。
二诊:1997年5月22日。诸恙好转,原方加蜈蚣3条,珠黄散(吞)0.3g 21剂。
按:该病例是一例“骨髓型颈椎病”“痿”中夹“痉”之证,施氏以地黄饮子为主方,引入黄芪益气,三棱、莪术、活血逐瘀,板蓝根、大青叶、清解,二诊中又入蜈蚣解痉,珠黄散清热消炎,诸药合作为之。
案十五、余××,男,51岁。首诊:1997年5月15日。颈至腰部酸痛8年余。
颈及腰疼痛伴手麻已有8年余,近1年加重。胃脘不舒,二便正常。苔薄质紫,脉细弦。
检查:颈活动受限(+),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
辨证:气血不和,经络不隧。
诊断:颈腰综合症。
治则:调和气血,疏风通络。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12g 大川芎12g 川桔梗9g 生地、熟地(各)12g 制黄精12g 山茱萸肉12g 金银花15g 天冬、麦冬(各)12g 鸡血藤12g 鹿角片12g 炙甘草5g 14剂。
二诊:1997年5月29日。诸恙好转。苔薄脉细,再前法。原方去天冬、麦冬,加姜半夏9g 炒麻仁12g 蜈蚣3条,21剂。
三诊:97年7月3日。诸恙如前,好转明显。尚有手麻,苔薄脉细,再前法。原方21剂。
按:该例是颈腰综合症,施氏采用“上下一贯,调养气血脾肾”之法,取得良效。
案十六、李××,男,46岁。首诊:1997年5月22日。颈项不舒,头颈后伸,四年。
颈项不舒,头颈后伸尤甚,肩背及腰疼痛,心悸便溏,胃肠作胀,夜寐不宁。苔薄黄,脉弦滑。
检查:颈椎压痛(+),颈活动(-),HOFFMAN'S(-)。
辨证:气血不和,肝肾失养。
诊断:颈椎病。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12g 淮小麦30g 大红枣10只 苍术、白术(各)9g 砂仁、枳壳(各)6g 佛手片9g 淮山药12g 夜交藤30g 合欢皮12g 柴胡9g 炙甘草5g 7剂。
二诊:诸恙好转,胸胁胀闷,二便正常,夜寐欠安,苔薄脉细滑,再拟前法。
X-ra/示:钩椎关节增生,C2-3椎间隙狭窄。
原方去浮小麦、苍术白术。加川桂枝9g 九香虫9g 小川黄连6g 陈阿胶12g 21剂。
二诊:随访,症状明显缓解。
按:该案虽为颈椎病例,但施氏以临床实际出发,治病中不忘“调心神”,以甘麦大枣汤调心,柴胡疏肝,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调摄人体基本。
案十七、高××,女,54岁。首诊:1997年5月29日。颈椎不舒,头枕部疼痛,伴有牵掣感,心悸早搏,自汗盗汗,时有烘热感。二便夜寐尚可。苔薄质紫,脉细伴结代。
检查:颈活动(-),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
辨证:气血失和,痰湿阻滞。
诊断:颈椎病(颈型加交感型)
治则:调和气血,化瘀祛湿。
处方:软柴胡9g 肥知母9g 天冬、麦冬(各)12g 全当归12g 炒白芍12g 炒枳壳9g 仙灵脾12g 仙茅12g 党参、丹参(各)12g 炙黄芪15g 大青叶12g 金银花12g 姜半夏9g 明天麻9g 煅龙骨、牡蛎(各)30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21剂。
二诊随访:诸恙 已缓,宗原法14剂。
按:该案乃颈椎病中颈型与交感型交作之症,施氏方中寓以二仙汤,调节交感症状,涵养肝肾,合以疏肝,益气等药共治。
案十八、翁××,男,48岁。首诊:1997年5月22日。
腰痛13年,近二年加重,并放射痛至右下肢。腰痛起自85年。95年再发作,疼痛加重,放射至左下肢,无大小便障碍。胃纳、二便、夜寐尚好。苔薄质红脉弦。
检查:腰活动(-)、过伸受限(+)、直腿抬高左50度,右80度。左加强试验(+),左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环跳反射(-),胫与肌反射(-),膝反射(++),肌力Ⅰ度,拇屈肌力Ⅱ度。腰部压痛点。
辨证:气血失和,肝肾不足。
诊断:腰突症。(L4/5 L5/3)。
治则:调和气血,补益肝肾。
处方:炙黄芪30g 全当归12g 大熟地12g 山茱萸肉12g 肉苁蓉12g 巴戟天12g 石斛12g 天冬、麦冬(各)9g 五味子6g 石菖蒲15g 制南星9g 川牛膝12g 三棱15g 红花12g 生大黄5g 28剂。
二诊:1998年6月26日。诸恙好转。苔薄腻,脉弦细,再前法。
原方去:金石斛、天冬、麦冬、五味子。加莪术15g 大川芎12g 赤芍、白芍(各)12g 蜈蚣3条,全蝎3g 羌、独活(各)12g 28剂。2月后随访,症状基本缓解。
按:该案较典型以当归养血汤合地黄饮子治气血不足肝肾虚型腰痛的例子。
案十九、刘××,女,56岁。首诊:1997年8月14日。头晕,颈项疼痛一年余。
头晕,颈项疼痛手麻乏力,晨起尤甚,午后见减。二便尚好,夜寐不宁。口干咽痛。苔薄黄腻,脉弦滑。
检查:颈活动(+),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
辨证:气血失和,痰湿中阻。
诊断:颈椎病(颈型)。
治则:调和气血,化瘀祛湿。
处方:潞党参12g 炒白术9g 赤苓12g 紫丹参12g 大川芎15g 姜半夏9g 砂仁蔻仁各6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明天麻12g 汉防己12g 板蓝根30g 金银花15g 酸枣仁12g 夜交藤15g 炙甘草5g 14剂。
二诊97年9月18日。诸恙均见缓,守原法再调摄21剂。
三诊:97年10月23日。诸恙已缓,再原法调摄14剂。
按:该例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施氏以颈康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之而收效的病案。
案二十、许××,女,50岁。首诊:1997年5月29日。
阵发性眩晕半年余。一年来,发作性眩晕多次,发作至今已有5天,头晕如裹,胃脘不舒,神疲乏力,四肢少温,便溏。苔薄白腻,质紫,脉细滑。
检查: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
辨证: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失健运,肝郁血瘀。
诊断:颈椎病(椎A型)。
治则:调和脾胃,疏肝利湿,升清降浊,调和气血。
处方:软柴胡9g 炒白芍12g 炒枳壳9g 玉桔梗9g 姜半夏9g 炒白术9g 明天麻9g 泽泻9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光杏仁9g 扁豆花9g金银花12g 凤凰衣12g 香谷芽12g 广陈皮6g 炙甘草5g 7剂。
二月后随访,未有眩晕再作。
按:该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呈阵发性发作的病例,施氏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柴胡疏肝散之意,佐以化湿,清热之剂,治后收效之典作。
案二十一、王××,男,57岁。首诊:1997年11月27日。突发性头晕史三年。
突发性头晕,旋转伴呕吐,第一次发作于三年前。现神疲乏力。夜寐二便尚可。苔薄质紫,脉沉细。
检查:颈活动(±),颈椎压痛(+)。头颅CT(-),X-ray示:颈椎呈退行性变,血检:血脂偏高。
辨证:气血失和,痰湿阻滞。
诊断:颈椎病(椎A型为主)。
治则:调和气血,化痰祛湿。
处方:炙黄芪30g 软柴胡9g 炒白芍12g 炒枳壳12g 炒竹茹12g 制半夏9g 明天麻9g 板蓝根15g 金银花12g 三棱12g 莪术12g 生龙骨、牡蛎(各)30g 石决明30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14剂。
二诊:1998年12日8日。药后头晕呕吐明显减少。胸闷心悸,苔薄腻,脉沉细。再前法加减。
原方:加苍术、白术(各)12g 全瓜蒌12g 吐降香6g 青风藤18g。 21剂。
三诊:1998年1月8日。诸恙已解,守原法28剂巩固疗效。
按:该案以温胆汤为主治疗椎A型颈椎病的成功例子。
案二十二、原×(日),男,48岁。腰痛六年,时作时休。
腰痛,六年搬重物后而引发。本次无原因突发再次疼痛。嗜酒,素有肝脏功能不佳。夜寐,二便均尚可。苔薄质胖色紫,脉弦滑。
检查:腰活动受限(+),腰椎压痛(±),两腰肌压痛(++)。
诊断:腰肌劳损。
治则:调和气血,补益肝肾,祛痰化瘀。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全当归12g 赤芍、白芍(各)12g 大川芎12g 生地、熟地(各)12g 软柴胡9g 炒黄芩9g 巴戟天15g 补骨脂12g 砂仁、蔻仁(各)3g 川楝子12g 延胡索12g 炙乳香9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14剂。
二周后电话随访,症状已解。
按:该例为陈腰痛,急性发作,施氏以黄芪合四物汤补益气血,柴胡、川楝子、延胡索、乳香利气止痛,并辅补肾之品,合而治愈其症的例子。
案二十三、沈××,女,44岁。首诊:1997年12月18日。
左髌骨横断型骨析一天。左髌骨骨折,横断型,损伤一天,已在外院闭合复位行骨形石膏固定。目前疼痛明显一日未进饮食。素体健康,月经二便正常。苔薄质胖,脉细弦。
检查:患足不肿,踝屈伸功能正常。X线示:左髌骨骨折。
辨证:踝仆伤损,气滞血瘀。
诊断:左髌骨横断型骨折。
治则;和营活血,理气止痛。
处方:全当归9g 党参、丹参(各)12g 生黄芪30g 赤芍12g 红花9g 地鳖虫9g 骨碎补12g 自然铜30g 青皮、陈皮(各)6g 延胡索12g 炙乳香9g 川牛膝12g 生、熟米仁(各)12g 炙甘草5g 炒白术12,21剂。
调后随方,诸症均缓。
按:该例为典型地黄饮子汤加减治疗颈椎病的例案。
案二十四、丁××,女,43岁。首诊:1998年9月18日。腰痛二年伴左下肢麻木疼痛。
腰痛引及左下肢,颈项不舒,曾有手麻,颤动,便秘,面色少华。曾有微小体瘤,经行量少或无。
检查:颈椎压痛(+),颈活动(-)。腰椎压痛(++),直腿抬高左45度,右85度。抗氏左(+)。苔薄伴弦小。
MRI示:腰椎间盘突出以L5-S1为主,向左压迫。
辨证:气滞血瘀,肝肾不足。
诊断:腰突症,颈椎病。
治则:活血通络,益肾平肝。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生地、熟地(各)12g 熟附子9g 川桂枝9g 山茱萸肉12g 巴戟天12g 天冬、麦冬(各)12g 五味子9g 石菖蒲30g 淡远志9g 云茯苓12g 枸杞子12g 炙甘草5g 21剂。
按:该案为地黄饮子合黄芪、党参、丹参治疗腰突症收效典作。
案二十五、王××,女,52岁。首诊:1997年8月21日。左踝关节外伤后内踝骨折四月。
左踝内踝骨折四月,局部仍肿胀疼痛,步行不利,曾于伤后二月,摄片示两踝及踝跖部呈萎缩性骨炎,骨折线模糊。经带已净,胃纳夜寐二便均可。面色少华。苔薄质红脉濡细。
检查:左内踝肿胀、压痛(++),行走困难。
辨证: 伤气血不和,经脉失隧,脾胃虚弱,瘀滞难消。
诊断:左踝骨折后急性骨萎缩。
治则:益气和营,健脾利湿。
处方:生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赤芍、白芍(各)12g 猪苓、茯苓(各)12g 生地、熟地(各)9g 大川芎12g 单桃仁9g 杜红花9g 川牛膝12g 鸡血藤12g 汉防己12g 炒白术9g 青皮、陈皮(各)5g 炙甘草5g 28剂。
二诊:1997年9月18日。诸恙均缓,再28剂巩固疗效。
按:该例为桃红四物汤为主,治疗髁关节急性骨萎缩(骨折后)收效的典作。
案二十六、赵×,女,26岁,银行职员。颈痛一月余伴左手麻木。
颈项枕肩背疼痛酸楚板滞,左手轻麻,咽喉疼痛。
检查:咽充血(+++),颈椎压痛(+),颈活动轻度受限,HOFFMAN'S征(-)。苔薄质紫,脉滑。
辨证:气血失和,痰瘀互阻。
诊断:颈椎病(颈型加神经根型早期)。
治则:调和气血,清咽逐瘀。
处方:麝香保心丸(3盒)2粒每日3次。云南白药(4盒)2粒每日3次,珠黄散(3g×28)3g每日2次。(连续服用二周而愈)。
按:此年轻患者,由于长期伏案工作,颈椎间盘受力不均而致变性膨隆,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降解酶等,刺激邻近组织,产生炎症反应,痰瘀互阻,气血失和而有相应诸症。但椎间盘髓核突出,骨髓未见压迫现象。因此三药中麝香、珍珠粉、牛黄、葛根等能有效抑制该类炎症,清利喉中痰火,而治愈该病。
案二十七、沈××,男,70岁。首诊:1998年8月13日。腰痛间隙性跛行二月余。
素有腰痛,近二月步行半里路程,即感又下肢麻木,胀痛。有室性早搏史。胃纳,二便,夜寐均可。苔薄腻,脉弦小。
检查:腰椎压痛(+),扣击痛(+)。MRI检查示:L3/4 L4/5 L5/3,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辨证:气血不和,肝肾不足。
诊断:腰突症,腰椎管狭窄症。
治则:调和气血,补益肝肾。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5g 全当归12g 大川芎15g 赤芍、白芍(各)12g 京三棱18g 蓬莪术18g 补骨脂12g 骨碎补12g 地鳖虫12g 汉防己18g 九香虫9g 香谷芽12g 炙甘草6g 川牛膝12g。 14剂。
14剂后诸恙明显缓解,二诊1998年9月27日守原法再调摄21剂诸恙均缓。
按:该案为腰椎管狭窄症,施氏以黄芪合四物汤加棱术,调气活血逐瘀,合以补骨壮骨之味而施治的例子。
案二十八、冯××,女,45岁。首诊:1998年5月7日。右胫腓骨骨折已四月。
四月前外伤后,胫腓骨横断型骨折,支架复位固定后,对位对线好,愈合缓慢。素有颈腰伴头痛手麻,苔薄质紫,脉弦细。
检查:HOFFMAN'S(+)咽(±) X线:胫腓骨折后征象,腰椎间盘(L4/5)膨隆。
辨证:气血不和,肝肾亏损。
诊断:骨折后骨质疏松,腰突症。
治则:调和气血,补益肝肾。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全当归9g 大川芎15g 赤芍、白芍(各)12g 大青叶15g 金银花15g 京三棱15g 生地、熟地(各)12g 补骨脂12g 地鳖虫12g 自然铜30g 汉防己15g 骨碎补12g 炙甘草5g 红枣10只 铁皮石斛6g 14剂。
14剂后复诊,诸恙已缓。
按:该案为骨折迟缓愈合的例子,施氏以黄芪四物汤合接骨三宝合用调气血,补骨填髓,并以枫斗和大青叶板蓝根养阴清热,提高免疫抗炎能力而治之的例子。
医话
一、“治病求本”诠:
“治病求本”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施氏根据中医伤科的特点,从气、血、痰三方面予以精辟的诠释。他的“气分脾肾,血有瘀滞,痰阻三焦经络“的论断,是中医临床,尤其是骨伤学科中”治病必求于本“原则的高度体现。他不但重视摄导先天之本-肾气,也十分崇尚涵养后天之源-脾气,认为“护气”是“求本”之首要。在临诊中,他常根据病人不同特点,采用了摄气、补气、调气的方法,以达到补肾健脾、固本求源的目的。例如,有位因肿瘤而手术多次的老年女病人,首诊时,咳嗽数月不止,往返于数家中西医院诊疗未愈。施氏指要辨疑,理明法彰,治表以清敛止咳之品,固本以补肾健脾之味,一剂后,病人即刻安宁许多,三剂后,宿咳已止,七剂完,精神抖擞,无任何征兆可查。“百病皆生于瘀”,故欲治百病,“化瘀”也是“求本”之径。施氏认为虽虚、郁、寒、热均可致瘀,但因气滞而致瘀者,最为多见。《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曰:“气运血乎,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夹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故治其诸变百出之病时,万万不可忘却“血有瘀滞”之警祈。施氏对学生解释《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血苑于上”一词时,曾举了中风的例子。他说:出血性中风是脑窍之络伤后血溢,变生瘀血,阻碍元气上达于髓海。“血苑于上”确立了中风病位在脑,虽有风、火、瘀、痰、虚等病因,实以痰瘀为其主要。在治疗部分脑外伤后遗症、脊髓高位截瘫、脊髓型颈椎病四肢痿软的病人时,他也灵活选用了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从气而治痰瘀,使一身血与津液随气而顺矣。
二、“内外一体”论:
施氏学术思想中的“内外一体”论,实际上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病因学说、“标本”学说、治疗学等的高度概括。他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保持了完整的统一与和谐,同时人又与外界环境保持了完整的统一与和谐。所谓“天人相应”、治应“合人形以法四时”均是应合了这个道理。他指出:“外伤内损不可分”,治法可循“安内可以攘外”的原则,“调补虚损,可去实邪”。他的这些思想也是对《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论断的继承和发挥。他常说,中医诊察疾病的过程,是一个“知外揣内”的推理过程。《内经》中的“百病之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各显其症。”说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过程。诊察疾病时,应遵循审证求因,澄源溯流的思想;临床治疗时,应守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原则。在他作为总主编的《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中,以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质量互变观、局部与整体观、现象与本质观、内因与外因观和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等逻辑方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的思想方法来探讨和研究中医的经典著作。“内外一体”论是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施氏学术体系中较为典型的医学哲学思想。
三、“功在辨证”说: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施氏临诊,尤重四诊,他强调要透过现象,认清本质,抓住主证、主因。他常以先贤“辩证差之毫厘,疗效则谬以千里”的警句提醒学生要在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上很下功夫。在中医伤科临床中,他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重视中医的临床辨证与现代实验室检查、放射检查等相结合,并推崇辨证与辨病、辨型相结合。施氏认为:辨证是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诊疗疾病中的优势、长处,为辨病服务;同时,也只有很好地掌握辨病技能,才能掌握和了解疾病发展的规律和全过程,使辨证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更好地保证辨证在治疗疾病各阶段中的作用和优势的发挥。他还认为,辨病不仅通过临床诊断技术来辨明其病因、性质,而且联系病理诊断,把握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基础,指导临床治疗。例如,颈腰痛、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早期出现颈腰疼痛,久之则逐渐出现肢体麻木、僵硬,甚至痿软,其实是局部炎症刺激所致,而后期则由于降解酶释放过多,神经根、脊髓变性,呈现麻木症状。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早期出现出血水肿,中枢传导阻滞,出现“痉”证;后期随着脊髓束的变性,传导束及传出神经退变,渐渐出现 “痿”证。在辨证中,对局部与整体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例如,在治疗颈椎病引起头晕症状时,对于脾失健运、中焦湿困的病人,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健中化湿、清上降逆;而对于胆虚痰热明显的病人,选用温胆汤燥湿利胆、清上除热。在治疗身痛时,对于气滞血瘀、经络阻滞、周身疼痛、久治未愈的病人,选用身痛逐瘀汤行气化瘀,疏通经络;而对于周身重痛、四肢浮肿的病人,选用真武汤温煦阳气、消利水肿;而对于骨节掣痛、周身微肿的病人,选用甘草附子汤表里双解、温通经脉,缓缓攻之。施氏“功在辨证”说,是以理统法,依法制方,辨证遣药之说。在细释“功在辨证”含义时,他曾举出明末医家李中梓言:“大实若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仅泻含冤”。
四、“法鉴古今”观:
施氏勤求古训,博采历代各家之经验,师古不泥古,俱吸并蓄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治病不拘一格。他既从仲景法,又根据新的症情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例如,在治疗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时,适其营卫不和、经脉痹阻、气滞血瘀的特点,选用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并在这些原方基础上,加入黄芪、党参、川芎、三棱、莪术等药调气活血,合营解肌;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人胸部裹束感,时有便溏便秘,又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入红藤、大黄等药疏肝宽胸、疏利调肠;在治疗合并痉痿诸证的颈椎病人时,在甘遂散基础上,加入鹿角片、生晒参、炙黄芪、制川大黄、炒枳壳等药逐水涤肠、培元益气、攻补兼施。他还广览泛阅,不管金匮密籍,石室秘藏,还是海外散珠,民间碎玉,他都一一涉筛,采其精,集其粹,切于实际,为我所用。他酌古参今,发挥近日科技之长,结合临床,深入基础实验研究,为治疗提供依据,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骨伤治疗新途径。例如,他从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中间环节和结局的全过程着手,找到有些活血化瘀药能阻止软骨终板内软骨细胞钙化,增加椎间盘营养的作用,在用于脊柱病临床后,有效地阻止了椎间盘的退变。他还对麝香、牛黄等药进行大量的实验论证,证明了其有肯定的抑制降解酶、炎症介质的作用,应用于临床后,有效地抑制了椎间盘突出病人急性发作期的水肿,具有极其明显的镇痛、消炎作用。所以,他的研究,对改变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中间环节和结局,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盘源性颈腰痛创造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论治“夹杂症”:
施氏指出对伤科杂病中夹杂症的辨证论治之要不在“杂”,而在“夹”,重在调本。夹杂症中不但有脏腑病,还有夹气血痰为病及外感内伤夹杂病。伤科大家石幼山曰:“凡初损之后,日渐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此时纵有实候可言,亦多为宿痰也;而气多呈虚象,即使损伤之初,气滞之时,亦已有耗气之趋向。”故他提出“以气为主”,着眼一个“虚”字。薛己在《正体类要》中也指出:“若肿不消,青不退,气血虚也……用补中益气汤。”石幼山注释此说时指出:伤损之后,实证阶段较短,虚证阶段则相对甚长,故他理伤取攻遂之法是取其变,用补益之法方为本。但临诊虽可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以温补脾肾为主。《灵枢·决气》篇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说明了脾胃的功能正常可以使皮肉筋骨均能得到温养灌注。而肾主骨,为先天之本,因此,取益脾健运以促资化、滋补肾元以壮骨生髓的治法,可使耗损之气复元。故伤科杂病,重在调本,调其脾肾为关键,其源就在此说。施氏在解释夹杂证辨治必要时指出:伤科杂病有虚实夹杂兼证,也有合病并病,如辨治从杂,辨将杂而无绪,治亦无法可依。夹,是研究和探讨症与症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其病因病机,治疗主要病症和病症的主要方面,有理有法有绪地治愈疾病。故曰:论治夹杂症,其要在“夹”,不在“杂”。
六、养生论:
施氏提出“无病防病,有病养病”的中医养生观点,并总结了“防病养病三调”法。“三调”指的是调心神、调气、调身。《内经》曰:“神者,正气也”,“五谷之精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本,神之变也”,“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并曰:“心主脉,脉舍神”。“气血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故历代医家对调心神都极予重视。《内经》对调心神及其意义也有这样的论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敬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内经》对精神因素与“气”之关系也作过精辟的论述:“余知百病始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反之,如“气伤脏,乃病脏”也。故施氏对调气与调心神一样予以重视。清代何梦瑶在《医碥》中有过这样论述:气根于肾,主于肺,藏于肾,泄于肝,升系肝,降系肺,动系心,静系肾;而其藏泄、升降、动静无不关系到脾。施氏参综各家之说,将调气归纳为“调摄脾胃,升清降浊”。中医的调身,强调了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人类更合理发展自身,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施氏积数十年调身心得,汇辑成“养生十二法”,静心,洗脸,梳头,擦颈,旋颈(米字功),甩手,转腰,蹲髋,磨膝,揉耳,搓上肢,摩胸腹。《吕氏春秋·尽数》中曰:“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致矣……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锔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蹶”。由此可见,施氏“养生十二法”对养生调身预防气郁致病致残极为有益,其融形、意、气三结合,不失为养生调身的经典之作。“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只要坚持心身一致,恬淡虚无,定能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延年益寿。
七、妇人劳损,不忘调摄冲任:
明代万密斋在《万氏妇人科》中曰:“夫男夫女,均禀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后,男则气血俱足,女则气有余而血不足也”。薛已在《校注妇人良方》中也说:“大率治病,先论其所主。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气血者,人之神也。然妇人以血为其本,苟能谨于调护,则气血宣行,其神自清……”,张景岳说:“考之《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奚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是以男精妇血,皆由前阴而降,此可见冲脉之血,又总由阳明水谷之所化,而阳明胃气,又为冲脉之本也”。故妇人劳损,虽属脏腑气血阴阳虚损之证,但又有妇人固有特点,施氏循前贤论而施调摄冲任,是从二处着手:一是调血,二是调阳明。常合以当归养血汤、桃仁四物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来调治妇人劳损,使其任脉通,太冲脉盛;宗筋润,关节通利。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药对配伍乃方剂之精髓。
验方
一、 调气通髓汤:
炙黄芪30g 当归12g 川芎12g 白芍12g 熟地12g 桂枝9g 柴胡9g 黄芩9g 生川大黄9g 汉防己12g 葶苈子12g 大枣10枚、熟附子9g 鹿角片12克,川牛膝12g 炙甘草5g。
功效:调气和营,活血通髓。
主治:颈椎病,以脊髓型为主及MRI示有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者。症见颈项强痛、肩背酸楚、久治不愈。面色少华,手足麻木,头晕泛恶,胸闷不舒,便秘不畅,数日一行,咽喉疼痛,口干少津,夜寐易醒,步履艰难乏力,苔薄白或薄腻少津,质紫或舌下静脉瘀血呈蚓状,体胖或有齿纹,脉细弦或弦滑。
方解:黄芪补脾胃之气;当归、川芎、熟地取四物之意养血活血;附子扶阳引虚火归原,配鹿角、熟地、白芍,养肝肾调冲任;桂枝和营卫;柴胡疏肝;黄芩清上焦痰火;汉防己利水止痛;葶苈子、大枣泻肺而通调水道;川大黄荡涤畅中,推陈致新;川牛膝引药下行;甘草和中。诸药相配,共奏调气和营,活血通髓之功。
二、地黄饮子加减方:
生地12g 熟地12g 山萸肉12g 巴戟天12g 石斛12克,灸黄芪30g 当归12g 桂枝9g 制附子9g 天冬、麦冬(各)9克,五味子9g 远志9克,石菖蒲30克,炙甘草5g。
功效:益气养阴,补益肝肾
主治:颈椎病痿证。症见颈项酸楚疼痛,头晕神疲,心悸自汗,腰膝酸软,四肢不举,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纳呆便溏,苔薄或腻,质淡体胖,脉细或细滑等。
方解:方中以熟地、肉苁蓉,山萸肉,巴戟天、附子益元固肾;五味子、天冬麦冬、生地、石斛滋阴敛液;石菖蒲、远志清窍化痰;五味子、远志、茯苓安神匡扶;黄芪、当归、桂枝益气活血,和营通络,共奏益气养阴,补益肝肾之功。
三、血府逐瘀汤加减方:
软柴胡9g 全当归9g 单桃仁9g 藏红花9g 川牛膝9g 玉桔梗9克 炒枳壳9g 炒黄芩9g 潞党参12g 紫丹参12g 大生地12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赤芍、白芍(各)12g 猪苓、茯苓(各)9g 生川大黄6g 炙甘草5g。
功效:活血祛瘀,解痉通督
主治:颈椎病痉证。症见项背强痛,肢僵难舒,躯体裹束感,腹胀便秘,尿闭肢肿,咽喉红肿,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阵挛出现,舌质暗紫,脉弦滑等。
方解:本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养血生新;并用丹参、三棱、莪术加强活血通督之功;并以白芍解痉;柴胡、枳壳宽胸利气,佐以桔梗辛开苦降,以解躯体裹束感;用黄芩、桔梗清热利咽;加猪苓茯苓利尿渗湿;生大黄、枳壳通腑行气;川牛膝引下通达;生地、当归增液润肠,使腑实从肠而出,瘀血内化而活,痉症解也。
四、益气化瘀汤:
生黄芪120g 当归9g 赤芍9g 红花9g 地鳖虫9g 川芎9g 丹参40g。
功效:益气化瘀
主治:颅脑外伤致慢性硬膜下血肿,症见神萎肢软,头目晕眩而痛,胸闷纳呆,便秘或溏,苔薄质紫体胖,边有齿纹,脉细或滑。
方解:黄芪健脾益气;当归、赤芍、川芎、丹参活血化瘀,益肝通络,地鳖虫祛瘀消症,共作益气化瘀,养肝通络之功。
五、柴胡细辛加减方:
柴胡9g 细辛6g 地龙9g 黄芪30g 当归9g 赤芍9g 归尾9g 白蒺藜9g 黄连3g 半夏9g 红花9g 桃仁9g 炙甘草5g。
功效:疏肝通络,清上降下,行气活血
主治:脑内伤(脑震荡)及颅内血肿术后遗留症。症见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胸闷纳呆,神志萎糜,嗜睡少语,苔薄腻或黄腻,质紫,脉滑或弦滑。
方解:黄芪合桃仁四物健脾益气,活血祛瘀,柴胡、当归尾,疏肝养肝,细辛升散清阳,配之半夏、白蒺藜,升清降浊,地龙疏风醒脑,黄连清心散瘀,共奏疏肝通络,清上降下,行气活血之功。
论文
标题:防己黄芪汤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痛的实验研究。
出处:中国骨伤,1992,5(2):3
标题:腰椎管疾患疗效评定的讨论与设想。
出处:中医正骨,1993,5(3):40
标题:颈椎病手法治疗进展
出处:中医正骨,1994,6(2):40
标题: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进展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1994,2(2):49
标题:颈椎病与头痛的关系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3):55
标题:中医伤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诊疗系统的研究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9,5(2):13
标题:腰椎间盘突出对棘间韧带的影响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4(4):5
标题:腰骶关节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4(3):6
标题:腰椎连结的机能形态学研究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4(3):3
标题:腰椎间盘突出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4(2):5
标题:脊柱侧突症的病理力学和体疗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7,3(1):17
标题:挫伤的造模方法及相关指标观察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7,3(4):14
标题: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1998,18(6):381
标题:中医骨伤科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出处:香港骨伤,1998,3(4):1
标题:关于颈椎病理论与临床的探讨-施杞教授研究提要
出处:香港骨伤,1996,(4):65
标题:痰阻经络从肝论治——施杞临床学术思想撷要
出处:中医文献杂志,1998,(3):31
标题:一个新的颈椎病动物模型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 ,4(5):10.
标题:突出椎间盘组织血管和细胞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反应性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3):59
标题:退变颈椎间盘中IgG及IgM含量变化
出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3):250
标题:突出腰椎间盘中一氧化氮(NO)的组织化学证明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2):59
标题:中性蛋白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2):49
标题:国外对盘源性腰痛炎症机理的研究进展
出处:中医正骨,1998,10(3):37
标题:颈椎病疗效评定及临床观察方法研讨
出处:广西中医药杂志,1995,18(10):26
标题:颈椎病旋转手法研究进展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4):47
标题:前列腺在骨代谢中的作用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2):53
标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定量评定方法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1):59
标题:人工麝香对退变颈椎间盘炎症抑制作用实验研究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3):1
标题:椎体骨赘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出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5):397
标题: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9(3):3.
标题:补肾填精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出处: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 11(1):109
标题:补肾填精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0):2
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成型和发展的基原
出处: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1(1):11
标题:日本江户、明治时代整骨医学著作中的“裹帘”图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3):39
标题:突出腰椎盘中存在感觉和植物神经末稍的免疫组化研究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6):56
标题:颈椎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6):11
标题:伤科接骨片与芬必得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出处:中医正骨,1997,9(3):3
标题:施杞教授关于颈椎病理论与临床探讨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 5(3):60
标题:某煤矿职工颈椎病患病情况调查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2):10
标题:药物治疗软组织损伤现代研究(之一)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4):59
标题:药物治疗软组织损伤现代研究(之二)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 ,5(5):56
标题:药物治疗软组织损伤现代研究(之三)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6):54
标题:颈椎病危险因素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出处:香港骨伤,1998,(1):20.
标题:脑外伤中医研究进展
出处:国内外中医药科技进展,1989年(总第一期):42
标题: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出处:国内外中医药科技进展,1990(总第二期):67
标题:风寒湿损伤后组织亚微结构观察
出处:中医骨伤科杂志,1985,1(1):1
标题:风寒湿损伤诱导M波变化
出处:中医骨伤科杂志,1986,2(1):3
标题:风寒湿损伤后组织cAMP、Ca含量变化
出处:中医骨伤科杂志,1982,(2):3
标题:益气化瘀法治疗伤科内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出处:新中医,1984,17(3):26
标题:益气化瘀治疗皮下和脑内血肿的实验研究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45
标题: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12例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6
标题:正骨心法要旨对中医伤科学的贡献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40
标题:石幼山伤科学术经验介绍
出处:中医杂志,1984,25(3):10
标题:蛋白酶在骨关节炎软骨退变中的作用
出处:中医正骨,1995,7(4):35
标题:腰椎小关节疾病的CT和MRI
出处:中医正骨,1995,7(5):37
标题:颈椎急慢性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概况
出处:中医正骨,1996,4(6)
标题:猫生长过程中多节段椎板切除术对颈椎的影响
出处: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4,15(4):245
标题: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现状
出处:颈腰痛杂志,1995
标题:两种治则对实验性骨折成纤维细胞影响的观察
出处:中国骨伤,1993,6(2):7
标题:退变椎间盘中IgG及IgM含量变化
出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3):250
标题: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1
标题: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粘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4
标题:人工麝香对退变颈椎间盘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影响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7
标题:脊髓型颈椎病论治经验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39
标题:中医药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进展
出处: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53
标题: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大鼠椎间盘蛋白多糖的观察
出处:中国骨伤,1999,12(1):11
标题:动静力平衡失调与颈椎病--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出处: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