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整个课程设置来看,《中医内科学》是属于临床课。但是从与各个临床学科的关系来看,它又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因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各门前期基础课程之后进行的。它和过去各门基础课程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起着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的规律,并基本掌握内科疑难杂证以及重急病的中医治疗原则、方药,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学好《中医内科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点记忆,警句熟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
什么是重点?重点就是每一个“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部分。要求对每个“证”的重点牢牢记住。例如,“眩晕”这个证的病因病机,不外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等四个方面。在学习时,要把这四个方面的病因病机,加以理解和记忆,还要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的关系,一一理解清楚。同时进一步把这种病因病机所导致的各种眩晕的主要症状、治疗原则以及主方主药,加以理解和熟记。由于一本《中医内科学》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有的学生认为要理解重点,还可以做到,要熟记往往就感到有些困难。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学习的刻苦性和学习的方法问题。也就是说,既要有“苦读”的精神,也要有“巧学”的方法。
我们要求警句熟读。什么是警句?警句就是有实际指导意义而内容又高度概括,警策动人的名言。例如,“眩晕”篇引用经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丹溪心法》说“无痰则不作眩”。这些都是属于警句范围,必须做到要背诵、要理解。一旦接触临床实际,便可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学习课文与阅读课外书刊相结合
我们强调首先要学好课文,然后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阅读一些书刊杂志,特别是一些有针对性的自学辅导。例如,在讲授学习呼吸系统病症时,可以参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医案、临床报道,也可以温习一些前期课的内容。从而扩大视野,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但是不主张没有把课文学习好、掌握好,而去过多地阅读课外书刊。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时,可以适当钻研一些医案。在初学阶段,可以选阅王旭高、张聿青等诸家医案,对临床有帮助,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比较容易学。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内容甚佳,但比较难学,可以留待今后再学。
3.钻研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应该承认书本上所介绍的是基本的内容,比较典型而刻板,但病人不会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模式来患病,因为在临床上往往是千变万化和错综复杂的。因此,学习《中医内科学》,必须重视临床实践。如果有机会和老中医结合,虚心向老中医学习求教,那将是对学好《中医内科学》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老中医的独特的经验,往往是书刊上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