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柏良(全本)

医案

案1、黄××,男。

初诊:1954年8月2日。类中偏左,足不任身,手不能举。尺脉濡弱,营卫不调,阴阳并弱,虚风痰火交阻。治拟地黄饮子法。

处方:生地、熟地各9g 石斛9g(先煎) 大麦冬9g(去心) 远志肉9g 黄甘菊花4.5g 五味子2.4g 干菖蒲4.5g(后下) 制附子4.5g 巴戟肉9g 淡苁蓉9g 云茯苓9g 大红枣5枚 生姜2片 5帖

复诊:前投地黄饮子法,尺脉已觉有神,四肢尚难活动,惟饮食略增。营卫之气未和,痰热未清,脉络失养。再予阴阳兼顾,气血双调。

处方:朝鲜参4.5g 焦白术9g 云茯苓9g 炙甘草1.5g 大熟地9g 东白芍4.5g 当归身9g 川芎9g 炙黄芪9g 制附子6g 巴戟肉9g 淡苁蓉9g 肉桂片3g 全蝎尾1对 8帖

三诊:前投气血双补,营卫之气渐旺,手足举动渐觉有力,病情已得减退,但风阳未熄,而痰浊未清,以致虚火不静。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行风自灭。从此立方,再图进步。

处方:朝鲜参4.5g 焦白术9g 炙甘草3g 茯苓9g 大熟地9g 东白芍4.5g 制首乌9g 当归身9g(酒炒) 制丹参9g 虎骨9g 淡苁蓉9g 巴戟天9g(盐水炒) 杜仲9g 菟丝子9g(盐水炒) 10帖。

四诊:投补益气血,四肢已能运动,但觉乏力。幸胃纳已能加餐,二便自调。续投气血双调,希病退正旺。还须自慎,免致复中。

处方:吉林人参4.5g(另煎冲) 土炒白术9g 云茯苓9g 炙甘草八分 炙黄芪9g 陈皮3g 制首乌9g 制丹参9g 东白芍4.5g 枸杞子9g 当归身9g 淡苁蓉9g 菟丝子9g(盐水炒) 10帖。药后接服九制xi莶丸一斤,每日服12g,酒水各半送下。

按:本例为阴阳两虚之类中风症。阴虚则水不涵木,风火蠢动;阳虚则龙火不藏,虚阳上越。两者相扰,皆能蒸液成痰,壅遏气道,脉络失于和畅,乃发为偏枯。方用河间地黄饮子,是为阴阳两顾治本之法,故未及匝月,病即得安。

案2、杨××,男,34岁。

初诊:1962年8月22日。伏暑挟湿,高热七日不解,胸痞泛恶,渴不引饮,便下溏泄。舌苔白腻。治从温化。

处方:玉枢丹0.6g(研末,开水先送下) 焦六曲9g 枳实片4.5g 粉葛根9g 鲜藿梗9g 陈皮3g 姜竹茹4.5g 焦苍术12g 佩兰梗4.5g(后下) 制半夏4.5g 白蔻仁3g(研,后下) 老姜2片 1帖

复诊:8月23日。身热退而未尽,胸痞泛恶已止,便泄亦减。舌白不渴,脉象濡数。再投芳香苦降法。

处方:白蔻仁3g(研,后下) 炒枳实4.5g 赤茯苓9g 制川厚朴3g 陈皮3g 姜竹茹4.5g 车前子9g(包) 焦苍术12g 制半夏4.5g 淡干姜2.4g 鲜藿梗9g 1帖

三诊:8月24日。连投温化,湿邪伏暑渐清。舌白不渴,脉象濡细。脾胃未和。再拟温化,以肃余邪。

处方:制川厚朴3g 制半夏4.5g 炒枳实4.5g 焦苍术9g 淡干姜3g 白蔻仁3g(研,后下) 佛手片3g 炙甘草1.8g 陈皮4.5g 淡吴茱萸1.2g 焦麦芽9g 2帖

四诊:8月26日。连投温化之剂,脾胃湿滞已化,身热已微,惟纳少胃呆。舌白,脉濡。治循前法,以助脾胃之运行。

处方:制川厚朴3g 枳壳4.5g 淡干姜1.5g 制半夏4.5g 焦苍术6g 陈皮3g 青皮4.5g 佩兰梗4.5g 佛手片3g 炙甘草五分 白蔻仁3g(杵,后下) 梗通草3g 4帖

注:上方服4帖,休息5日后,即恢复工作。

按:本例患者体力强健,病因为伏暑兼感寒湿。临床辨证,渴不引饮,便不溏泄,舌白腻,为寒湿侵于脾胃,虽有高热,不宜凉解,故处方始终以温化为主。经过四诊,即热退邪去而恢复工作。

案3、屈××,男,68岁。

初诊:1961年11月23日。积年饮邪内伏,乃肾阳衰退所致。近日来午后形寒,咳嗽痰多。脉沉弦,舌白。治投温阳化痰宣邪。

处方:制附子4.5g 制川厚朴3g 补骨脂9g 葱白头3枚 川桂枝4.5g 陈皮3g 炙紫菀9g 大红枣2枚 淡干姜3g 制半夏4.5g 光杏仁9g 5帖。

复诊:12月10日。停药旬余,营卫未和。形寒恶寒,入暮加剧。咳嗽气促。脉仍沉弦,舌苔白腻。正气虚馁,痰浊逗留。续投温阳和卫。

处方:川桂枝9g 炙甘草1.8g 炙紫菀9g 白芥子(炒)9g 淡干姜3g 焦白术9g 制附子4.5g 光杏仁9g 制半夏4.5g 莱菔子(炒)9g 5帖。

复诊:12月16日。连投温运卫阳,入暮尚形寒。高年阳衰气虚,再投扶阳益气,佐以化饮。

处方:制附子6g 肉桂片1.8g 制半夏4.5g 炙甘草2.4g 北细辛2.1g 焦苍术4.5g 莱菔子(炒)9g 淡干姜3g 补骨脂(盐水炒)9g 东白芍(炒)4.5g 大枣5枚 5帖

注:服后形寒恶寒、咳呛渐消,嘱常服黄芪膏,以固其本。

按:望七之年,阳气已衰,卫外不固,寒邪易感。感则恶寒而引动伏饮,故咳嗽痰多。方用温阳和卫,涤痰化饮,乃标本兼顾之治。病既静止,故嘱服黄芪膏,以固其本。

案4、傅××,男,58岁。

〔初诊〕1962年7月26日。四肢痿蹩,手不能提重物,足不能任步履,至今三月。饮食无多,精神萎顿,夜不入睡,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红,脉濡细。此即经云:“肺热叶焦,则生痿蹩。”治投益气养营。

处方:南沙参9g 云茯苓9g 甜苁蓉3g 炙龟版9g 土炒白术9g 益智仁(盐水炒)9g 川黄柏(盐水炒)4.5g 桑螵蛸(盐水炒)12g 炙甘草3g 补骨脂(盐水炒)4.5g 川续断肉(盐水炒)9g 3帖

〔复诊〕7月29日。四肢骨节痿而无力,步履艰难,营卫不和。溲数已减,大便已畅。脉濡无力,舌薄白。再投咸寒坚阴化湿。

处方:川黄柏(盐水炒)6g 益智仁(盐水炒)9g 桑螵蛸(盐水炒)12g 土炒白术9g 肥知母(盐水炒)6g 补骨脂(盐水炒)9g 乌药片9g 巴戟肉(盐水炒)9g 炙龟版12g 菟丝子(盐水炒)9g 川续断肉(盐水炒)9g

炙甘草4.5g 3帖

〔三诊〕8月1日。连投养阴化湿,步履尚不健,午后仍觉痿而无力。营卫未和,夜寐欠安。再拟养心肾之阴。

处方:川黄柏(盐水炒)6g 炙龟版12g 乌药片9g 合欢皮18g 肥知母(盐水炒)6g 桑螵蛸(盐水炒)15g 川续断肉(盐水炒)9g 萱草12g 益智仁(盐水炒)9g 狗脊片(盐水炒)9g 交泰丸3g(卧前送服) 3帖

〔四诊〕8月4日。步履渐可,夜寐稍安。脉象濡细。营卫之气未和。再投养肝益肾。

处方:川黄柏(盐水炒)9g 夜交藤15g 桑螵蛸(盐水炒)18g 川续断肉(盐水炒)9g 肥知母(盐水炒)9g 炙龟版15g 益智仁(盐水炒)9g 川牛膝(盐水炒)9g 上肉桂片3g 巴戟肉(盐水炒)9g 合欢皮15g 交泰丸4.5g(临卧吞) 6帖

〔五诊〕8月10日。症象较瘥,依原方调摄。

按:朱丹溪云:“肺伤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故本例之治,首用益气育阴,佐以扶脾和胃;继用养心滋肾,借以培本治标。惟病属虚症,宜多调摄。

案5、甘××,男,24岁。

(初诊〕1963年5月9日。去秋以来,左胸胁之间,隐隐作痛且微胀,心跳急促。脉弦大。胸胁乃肺肝之位,而心脏居其中,肝有瘀滞,络道失于通畅,气行自亦有阻,症属肝着。治气不足以却病,当化瘀通阳为主,疏肝理气为佐,拟旋覆花汤加减法。

处方:旋覆花18g(包) 青皮9g(炒) 青葱管9g 广郁金4.5g 丝瓜络4.5g(酒炒) 路路通9g 橘络3g 晚蚕砂12g(包) 当归须1.5g(酒炒) 光杏仁9g 枇杷叶9g(去毛包) 红花0.9g 3帖

〔复诊〕5月14日。胸胁不舒,气血尚未宣通。再拟前法损益。

处方:旋覆花18g(包) 小青皮9g(炒) 当归须3g(酒炒) 东白芍12g(炒) 丝瓜络4.5g(酒炒) 橘络3g 红花1.5g 晚蚕砂15g(包) 薄荷叶4.5g(后下) 光杏仁9g 青葱管12g 鳖甲煎丸15g(包) 2帖

〔三诊〕5月16日。连投化瘀疏肝,胸胁尚觉隐痛,胃呆纳少。再守前法,酌为加减。

处方:旋覆花18g(包) 东白芍12g(炒) 青皮4.5g(炒) 生香附9g 降香片4.5g 当归须4.5g(酒炒) 橘络3g 晚蚕砂15g(包) 光杏仁12g 薄荷叶4.5g(后下) 红花1.5g 炙苏子9g 鳖甲煎丸15g(包) 3帖

〔四至六诊〕症情逐渐减轻。前方去橘络,加丹皮4.5g(炒),川郁金4.5g。

〔七诊〕5月24日。气行渐畅,胸胁脉络缓和,自觉诸恙已减轻。还须舒气和营。

处方:桑白皮12g 光杏仁12g 旋覆花21g(包) 炙苏子9g 白蒺藜9g(去刺炒) 降香片6g 东白芍12g(炒) 橘络3g 丹皮4.5g(炒) 生香附9g 薄荷叶4.5g(后下) 红花1.2g 鳖甲煎丸24g(包) 3帖

八诊:前方去薄荷叶、白蒺藜、橘络,加广郁金6g,橘叶9g,晚蚕砂15g(包) 2帖

〔九诊〕5月29日。胁部微有隐痛。脉象弦而无力,舌薄白。肝肺之气未畅,心营尚弱。治与肃肺养阴,以治其本。

处方:南沙参9g 丹皮4.5g(炒) 大麦冬9g 东白芍9g(炒) 晚蚕砂9g(包) 橘叶9g 桑白皮9g 象贝母9g 青皮4.5g(炒)白蒺藜9g(去刺炒) 枇杷叶9g 2帖

十诊:5月31日。症情更见改善。前方去青皮、蒺藜,加女贞子9g,云茯苓9g。2帖

十一诊:6月2日。心肺之阴渐复,肝亦得舒。再与养肺阴,培脾土,心资根治。但尚须静养一时,免致反复。

处方:北沙参9g 东白芍4.5g(炒) 粉丹皮4.5g 白前9g 冬瓜子9g 大麦冬9g 川石斛9g(先煎) 云茯苓9g 肥玉竹9g 橘络3g 晚蚕砂12g(包) 另用白扁豆30g 莲子30g 分4次煮粥服之。

按:本例血瘀阻于肝络,气聚不畅,是为肝着。法效《金匮》旋覆花汤,以旋覆花为主药,散肝经之气;青葱通阳调气;不用新绛以和血,而代以归尾、红花、鳖甲煎丸等物,治有形之瘀阻。惟恐药力未充,故助以逍遥法,但除去柴胡,加用蚕砂、蒺藜等,以祛经络之风。此外配合理气之品,使金不制木,则肝得舒而瘀得行。经过八诊后,主症基本消失。继进养营培土,胃纳逐见增加,渐得恢复。6月12日其母来说,已照常工作矣。昔唐容川曰:“肝着,即血粘着而不散也。”通过临床实践,信而有征。

案6 耿××,男,62岁。

〔初诊〕1961年9月21日。脘中胀痛3天,按之坚硬,胸痞呕恶。舌苔白腻,脉象沉弦。痰浊湿邪困于中宫,阳气不得运行,肝胃不和。治投温运。

处方:小川黄连1.8g(姜汁炒) 淡干姜3g0.6g 生甘草4.5g 制半夏4.5g 陈皮3g(炒) 白蔻仁3g(研,后下) 光杏仁12g 鸡距子15g 葛花9g 佛手花3g 附子理中丸9g(包) 2帖

〔复诊〕9月23日。痰滞逗留不清,阳气未畅。药后胸痞已宽,腹部微胀,胃气未和。再投降逆和胃。

处方:小川黄连1.8g(姜汁炒) 淡干姜3g1.2g 生甘草4.5g 陈皮3g0.6g(炒) 焦枳壳6g 制半夏9g 淡竹茹6g(姜汁炒) 光杏仁9g 佛手片3g 云茯苓9g 附子理中丸9g(包) 2帖

案7 张××,女,57岁。

〔初诊〕1962年9月26日。日来胸痞泛恶,呕吐酸苦水涎。舌苔白腻,脉象沉数。便闭。痰滞湿热交阻中宫,正虚挟邪。拟平肝和胃法。

处方:玉枢丹0.6g(研末,姜汤先送下) 小川黄连1.2g(姜汁炒) 淡吴茱萸3g 淡干姜4.5g 枳实片4.5g(炒) 淡竹茹4.5g(姜汁炒) 制半夏6g 陈皮3g(炒) 生甘草1.4g 大腹皮4.5g 佛手片3g 光杏仁9g 1帖

〔复诊〕9月27日。投和胃平肝,呕吐渐减。舌中白腻未化,胸痞脘胀。脉象濡数,便闭纳少。再参前法出入。

处方:玉枢丹0.6g(研末,姜汁先送下) 小川黄连2.1g(姜汁炒) 淡吴茱萸3.6g 淡干姜3.6g 制川厚朴3g 焦苍术9g 枳实片4.5g(炒) 淡竹茹4.5g(姜汁炒) 制半夏6g 陈皮3g(炒) 生甘草1.8g 火麻仁12g(打) 1帖

〔三诊〕9月28日。昨投和胃平肝,呕吐已减,胸次渐畅,大便尚结。舌白,脉转弦数。症势尚未安定,还须温化。

处方:制川厚朴3g 焦苍术9g 淡干姜4.5g 淡吴茱萸3g 制半夏9g 陈皮3g(炒) 枳实片4.5g(炒) 淡竹茹4.5g(姜汁炒) 火麻仁12g(打) 生甘草1.5g 乌药片9g 玉枢丹0.9g(姜汁先送下) 2帖

四诊:9月30日。2帖后便通,下既畅,上乃和。原方去玉枢丹、苍术、火麻仁。服2帖而安。

案8 蒋××,女,55岁。

〔初诊〕1962年2月18日。数日来脘中作痛,饥饱皆作,头晕目眩。舌白,脉濡。此胃阳虚馁,气机不宜。治予温阳理气。

处方:制附子4.5g 淡干姜3g 制半夏4.5g 陈皮3g(炒) 焦六曲9g 枳壳4.5g(炒) 青皮6g(炒) 代赭石30g(包) 良附丸9g(包) 醋炒延胡索9g 佛手片3g 焦麦芽9g 炙甘草2.4g 2帖

〔复诊〕2月22日。脘中痛仍不已,舌苔薄白,头晕纳少。肝逆犯胃,胃气不和。治从前法,佐以疏肝和胃。

处方:理中丸12g(包) 制附子4.5g 淡干姜3g 小青皮9g(炒) 乌药片9g 陈皮3g(炒) 江枳壳4.5g 制半夏4.5g 青木香4.5g 路路通9g 淡吴茱萸2.4g 醋炒延胡索9g 炙甘草3g 5帖

〔三诊〕2月27日。两投温中降逆和胃之剂,脘痛较减,头目尚觉眩晕。此肝气盛而生热所致。况胃气有余,亦能化火。胃为多血多气之府,当佐以和营疏理之治,使火得平而肝得条达,病自能安。

处方:旋覆花15g(包) 新绛4.5g 延胡索15g(醋炒) 当归须9g(酒炒) 藏红花2.4g 金铃子12g(醋炒) 赤芍4.5g(炒) 丹皮4.5g(炒) 黑山栀4.5g 青葱管4.5g 橘叶9g 薄荷叶1.2g(后下) 左金丸1.5g(开水先送下) 5帖

按:胃脘痛由于饮食内伤者,病先在胃,继则脾运濡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满,脘部痛楚,病多属实。久延失治,水谷之精微,失于灌溉,势必形成虚症。但虚症之中,因挟有痰湿,每致引起泛恶,或吐苦;或泛酸。吐苦为虚,泛酸为实。其间亦有肝木犯胃而泛酸者,如张景岳说:“火气不能生土,则脾胃虚而肝邪侮之,故为酸也。”治之当以温中止痛。如不效而兼有头晕目眩者,更应从厥阴探索。曾忆20年前在某医院治一呕吐病人,面黄脉弱,舌红,大便不通,服任何药物必吐,思纳而不能进。先用黄连3g,研末,装入10个胶囊中,分10次,用干姜煎汤吞下。初进仍作吐,继则渐能进服。待3g服完,至明晨只吐2次。乃仍用姜、连如前法外,处以温中和胃通便之汤剂。3帖后,即吐止便通,复经调理一月而愈。因此,余治胃脘痛,虽以温中为主,然亦不离苦寒,如脘痛而兼有呕吐者,姜、连必须同用,所谓苦降辛开,胃气得和,呕吐自止。如上案6、案7两案,皆有呕恶,故均用姜、连;案8无呕恶,则除去黄连。历来以此为法,疗效尚佳。

案9 周××,女,40岁。

〔初诊〕1962年7月25日。两日来形凛恶寒,身热不扬,胸痞泛恶,口不渴饮,便泄稀水。脉濡,舌白。症属内困寒湿,外感表邪。治宜温化疏和。

处方:粉葛根9g 川桂枝4.5g 炒陈皮3g 广木香4.5g 焦苍术12g 东白芍4.5g 赤茯苓、猪苓各9g 车前子9g(包) 制川厚朴3g 生甘草1.5g 南山楂炭9g 老生姜2片 玉枢丹分半(开水先送下) 2帖

〔复诊〕7月27日。便泄已止,胸痞已宽;但湿滞与表邪未尽,脾胃运行未复。舌白,脉濡。再用前法。

处方:制川厚朴3g 生甘草1.5g 车前子9g(包) 东白芍4.5g 焦苍术6g 制半夏4.5g 川桂枝4.5g 老姜2片 炒陈皮3g 南山楂炭9g 大腹皮4.5g 缩砂仁2.4g(杵,后下) 2帖

〔三诊〕7月29日。表邪渐清,湿滞已化,脾胃运行之能尚弱。舌苔薄白,脉来仍濡。续予温化和脾。

处方:制川厚朴3g 焦苍术6g 广藿梗9g 佩兰梗4.5g(后下) 南山楂炭9g 焦麦芽9g 炒陈皮3g 制半夏4.5g 佛手片3g 白蔻仁3g(杵,后下) 老生姜2片 3帖

案10 张××,女,53岁。

〔初诊〕1961年1月28日。腹鸣便泄2天,胸痞。舌白,脉濡。此乃中阳不振,致胃气不和,脾气不运。治予温中以扶脾胃。

处方:制附子4.5g 炮姜炭0.9g 焦苍术9g 春砂仁3g(研,后下) 炒陈皮3g 青皮4.5g 江枳壳4.5g 补骨脂(盐水炒)9g 焦麦芽9g 煨木香4.5g 白扁豆9g 2帖

〔复诊〕1月31日。脾肾阳虚,纳谷不化,便泄腹鸣。脉濡,舌白。治再温中培土。

处方:制附子4.5g 焦苍术9g 补骨脂(盐水炒)12g 春砂仁3g(后下) 炮姜炭六分 怀山药(土炒)12g 煨木香4.5g 炙升麻钱0.6g 煨葛根钱0.6g 炙甘草2.1g 煨肉果6g 3帖

〔三诊〕2月3日。脾肾阳气渐复,便泄已止。舌苔已净。脾胃升降有节。再予益肾健脾,培养其本。

处方:制附子4.5g 炮姜炭1.5g 炙升麻3g 焦白术9g 春砂仁3g(杵,后下) 煨木香4.5g 炒陈皮3g 补骨脂(盐水炒)9g 怀山药(土炒)15g 白扁豆9g 制半夏9g 北秫米9g(包) 3帖

按:上列便泄二例,一为湿滞感邪而便泄,方投解表化湿,三诊即愈。一为脾肾阳虚而便泄,方用温阳固涩,三诊乃安。同是便泄而病因各异,立法施治,要在临床辨证。

案11 王××,男,34岁。

〔初诊〕1961年8月18日。少腹作胀而痛,溲则不痛,但溺后自觉有浊。病延月余。脉象沉濡。此为淋病。治投分利。

处方:粉萆(艹解)12g 川黄柏(盐水炒)4.5g 川木通4.5g 川桂枝4.5g 干菖蒲4.5g 肥知母(盐水炒)4.5g 石莲子9g 泽泻9g 生甘草梢3g 车前子9g(包) 怀山药(土炒)9g 3帖

〔复诊〕8月22日。淋病渐减,但湿热逗留未清,膀胱气化未和。腹胀已松。再投清利。前方去桂枝、山药,加莲须9g,乌药6g。3帖

〔三诊〕8月26日。太阳之气化未和,小溲混浊不清。治再清理膀胱。

处方:川萆(艹解)9g 车前子9g(包) 肥知母(盐水炒)6g 泽泻9g 川木通4.5g 莲子心3g 乌药片9g 女贞子(盐水炒)9g 石莲子15g 川黄柏(盐水炒)6g 海金砂15g 3帖

〔四诊〕8月30日。小溲尚浊,膀胱气化未复。脉象细濡。此气虚下陷。治以益气法。

处方:生黄芪9g 怀山药(土炒)9g 干菖蒲4.5g 石莲子15g 明党参9g 益智仁(盐水炒)9g 乌药片9g 川牛膝(盐水炒)9g 炒白术9g 茯苓12g 海金砂18g 芡实15g 连服6帖而瘥。

案12 邵××,男,35岁。

〔初诊〕1962年8月14日。血淋二月余,溲下则痛,窒塞不爽。舌白,脉濡。此肾家湿热蕴伏。拟先化瘀利湿。

处方:粉萆(艹解)12g 小蓟炭9g 肥知母(盐水炒)3g 飞滑石12g 川木通3.6g 蒲黄炭9g 十灰丸12g(包) 泽泻9g 车前子12g(包) 川黄柏(盐水炒)3g 藕节炭12g 干菖蒲4.5g 3帖

〔复诊〕8月17日。湿热蕴结膀胱,血淋二月不已。瘀血阻塞,溲则疼痛。治与分利。

处方:小蓟炭9g 制乳香、没药(去油)各2.4g 土牛膝(盐水炒)9g 车前子12g(包) 蒲黄炭9g 肥知母(盐水炒)6g 飞滑石12g(包) 泽泻9g 川黄柏(盐水炒)9g 藕节炭12g 川木通4.5g 十灰丸9g(包) 5帖

〔三诊〕8月23日。下陷之湿热渐化,膀胱之气化已畅。血淋两月,得分利行气之剂已止。舌白,脉濡。再与分化。

处方:粉萆(艹解)9g 赤芍4.5g 川木通4.5g 小蓟炭9g 川黄柏(盐水炒)4.5g 土牛膝(盐水炒)9g 泽泻9g 制乳香、没药各2.1g 肥知母4.5g 车前子9g(包) 十灰丸9g(包) 5帖

按:上列二案,一为气虚之淋病,但下焦蕴有湿热,应予清利。湿热既化,则以益气为主。一为湿热侵入血分而成血淋,故于渗湿之中,佐以清热凉血。此乃察其病因而选药耳。

案13 周××,女,23岁。

〔初诊〕1961年12月29日。湿热伏于膀胱,气失运行,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化。遍体浮肿,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已经3日,胸痞纳少。治予温运气机,佐以渗湿。

处方:广木香4.5g 江枳壳4.5g 制半夏9g 陈皮3g(炒) 粉萆(艹解)9g 泽泻9g(炒) 通关滋肾丸12g(分4次开水送下) 4帖

〔复诊〕1962年1月5日。肾脏阳气稍振,膀胱气化渐旺。小溲已畅,面部肢体尚有浮肿。脉象濡细。拟投温肾化湿。

处方:川桂枝4.5g 淡附片4.5g 淡干姜2.1g 制半夏4.5g 陈皮3g(炒) 缩砂仁1.5g(研后下) 桔梗6g 粉萆?Z9g 泽泻9g(炒) 川牛膝9g(盐水炒) 补骨脂9g(盐水炒) 青娥丸12g(包) 6帖

案14 余××,男,53岁。

〔初诊〕1961年5月2日。三年前癃闭,由某医院诊治而愈。近日复癃,少腹胀大,坚硬刺痛,小溲完全闭塞。脉沉,舌白。此气机不调,湿热与瘀血窒塞。治投温通。

处方:上肉桂片3g 焦白术12g 赤茯苓、猪苓各15g 泽泻15g(炒) 蟋蟀干12g 上血珀1.5g(开水先送下) 扁蓄9g 川木通4.5g 川牛膝9g(盐水炒) 瞿麦9g 红藤12g 2帖

〔复诊〕5月4日。膀胱气化失司,小溲虽通,仅有点滴,溺时刺痛。湿热瘀血阻滞,阳气不运。再拟温通治之。

处方:上肉桂片4.5g 川黄柏9g(盐水炒) 肥知母9g(盐水炒) 焦白术12g 赤茯苓、猪苓各15g 泽泻12g(炒) 扁蓄9g 瞿麦12g 蟋蟀干9g 制乳香、没药各4.5g(去油) 当归尾4.5g 川牛膝9g(盐水炒) 1帖

〔三诊〕5月5日。连投温运,阳气未复,但小溲较前略多,腰部酸痛,大便不行。瘀凝气滞。再当温运为主。

处方:肉桂片6g 川黄柏9g(盐水炒) 肥知母9g(盐水炒) 半硫丸15g(包) 桑螵蛸12g 乌药片12g 焦白术15g 赤茯苓、猪苓各12g 泽泻12g(炒) 火麻仁12g(打) 蟋蟀干9g 益智仁15g(盐水炒) 2帖

〔四诊〕5月7日。症情如前,方宜增损。

处方:肉桂片9g 广木香4.5g 酒炒大黄1.2g 川黄柏9g(盐水炒) 肥知母9g(盐水炒) 焦白术15g 赤茯苓、猪苓各12g 泽泻12g(炒) 更衣丸3g(开水先送服1/3) 益智仁18g 蟋蟀干9g 2帖

〔五诊〕5月9日。投温下法,小溲虽通,大便仍不行,少腹作胀已减,腰部尚觉疼痛。舌白,脉沉。再拟前法加峻。

处方:肉桂片9g 广木香4.5g 焦枳实6g 酒炒大黄6g 焦白术15g 陈皮6g(炒) 赤茯苓、猪苓各12g 泽泻9g(炒) 制半夏9g 益智仁18g 蟋蟀干9g 淡干姜3g 1帖

〔六诊〕5月10日。连投温下,大小便已畅行,少腹胀痛亦除。兹宜益气扶阳为之调摄。

处方:潞党参6g(元米炒) 焦白术9g 云茯苓9g 炙甘草3g 肉桂片3g 益智仁9g 淡干姜3g 赤茯苓9g 泽泻9g(炒) 制半夏4.5g 陈皮3g(炒) 3帖

按:《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五气所病,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如案13,由于心情不舒,气化不宣而成癃,故治以理气为主。然昔贤柯韵伯曰:“肾中有火,始能致水。”因而参用滋肾丸。复诊时更加桂、附,病乃得痊。案14溲便两闭,虽为湿热瘀血所滞,然患者年届半百,阳气已衰,正如《灵枢·口问篇》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处方于温肾扶阳之外,佐白术以健中气。经五诊而二便得畅;第六诊即以四君益气,姜、桂温阳,病即霍然而愈。

验方

1.

[组成]熟干地黄、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上药等分研末。每服3g,以水一盏半,生姜5片,红枣1枚,薄荷适量同煎至八分,取汁送服。

[功效]补肾益精,宁心开窍。

[临床应用]主治阴阳两虚、营卫不调、虚风痰火交阻所致的类中风。

2.参蛤散加味治虚喘

[组成]高丽参6g 蛤蚧2对,肉桂3g 制附子4.5g 淡苁蓉9g 熟地9g 五味子3g 大麦、冬9g 益智仁9g 淮牛膝9g 云茯苓9g 炙甘草3g 黑锡丹(包)1.8g。水煎服。

[功效]温补肾阳,纳肾定喘。

[临床应用]主治肾虚摄纳无权而致的喘证。

治验举例

林×,男,78岁,1971年8月。初诊时喘咳频频,夜寐不宁,动则气升,足跗浮肿,脉象濡细无力,舌苔白腻。症属心肾阳气素亏,虚阳挟痰浊上扰,急心扶阳镇逆,势恐喘汗厥脱。处方:高丽参6g,蛤蚧尾2对肉桂片3g 制附子4.5g 淡苁蓉9g 熟地9g 黑锡丹1.8g(包煎) 五味子3g 大麦冬9g 益智仁9g 车前子9g(包煎) 淮牛膝9g 云茯苓9g 炙甘草3g。药后气逆稍平,足肿略退,脉濡无力,仍从前议治之。药后上逆之气渐平,痰浊略化,肾气有摄纳之机,下肢浮肿渐退,咳嗽不爽,脉虚无力。续投益肾扶阳健脾利水,使心、脾、肾三经得益。以后继续至十二诊:阳气渐复而脾胃之气渐旺,足肿消而气逆平,脉象左寸濡细,舌苔薄白,再投扶正温阳、健脾益肾之剂。服药后诸恙均痊,吞服全鹿丸,每日9g,开水送服。

本案系高年之肾阳不足虚喘症,故初诊即用桂附苁蓉佐以蛤蚧摄纳肾气而定喘逆;高丽参麦冬五味子乃生脉散意,取其补气防脱,更以黑锡丹镇逆,三诊以后喘逆渐平,浮肿渐退,以后继续扶正益肾健脾温阳化痰,得以日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