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陈氏主张治病不拘一格,要立足于本,对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运用自如。平素用药以轻灵见长,对垂危病人施以大剂重任,疾病突发时当机立断,蜕变时勇起直追,缓解时因势利导,消退时培元固本,既用时方,又善用左方,以治疗内伤杂病为主。学术思想归纳如下。
一、以简驭繁 主芜存菁
陈氏一生对医经典籍之研究,能以简驭繁,去芜存菁。以《伤寒论》为例,他提挈八纲,统辖六经,不尚文字的考证,专从虚、实、寒、热间推求。如26条与63条,同为发汗之后,然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为邪传阳明,津液受伤,予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为邪热恋肺,肺气失宣,给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泄卫。病机不同,治法亦异。又如34条与163条,同为表证误下邪陷,一从阳明热化,表里俱热,喘而汗出,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解表;一从太阳寒化,表有邪,里虚寒,心下痞硬,以桂枝人参汤温中和表。
陈氏读《金匮》,于寒、热、虚、实间刻意求工。以“疟疾脉证并治第四”篇为例,虽寥寥数语,而于寒热真假,剖析靡遗。其谓:如阳虚阴气有余,必偏寒多热少,以柴胡桂姜汤温之;如阳气为痰饮所遏,但寒不热者,蜀漆散温之;若痰多兼表者,以牡蛎汤通阳攻寒;若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其脉如平者,名曰温疟,辛凉重剂白虎加桂枝汤治之;若疟病发渴者,以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和之;症瘕按之有形,坚者削之,宜鳖甲煎丸。
二、研古通今 由博返约
陈氏治学,旁证博引,择善而从。《内》、《难》而后,膺服仲景。金、元四大家中,宗东垣、丹溪,明、清以降,于张景岳之《大宝论》、徐大椿之《元气存亡论》、喻嘉言之《秋燥论》、叶天士之《温热论》、《三时伏气篇》、薛生白之《湿热病篇》等,均有深究。尝谓:“此等承先启后工作,能开人思路,教人大法,使人耳目一新”。陈氏能撷各家之长,以用于治。
三、内伤外感 兼擅其长
陈氏早年以善治外感着称,伤寒既有根基,温热列擅胜土。尝谓:“温热肇始《内经》,自河间倡导三焦,至叶、薛、吴、王,又阐发卫气营血,治法已经大备”。
陈氏治温热,善握邪正进退之机,因势而利导之。尝见其治新凉袭肺,药用轻苦微辛之品,轻扬疏达;春温夺血,方取清热宣肺之法;温热痰热蕴阻,掀动肝风,则用涤痰熄风,通络宣窍图治;温邪化火,灼伤气营,肝风妄动,方用气营两清之;暑热合邪,留连气分,多用辛苦芳香之味,上下分消;暑热耗伤津液,药选甘寒辨凉,益气生津,轻清暑热;伏邪不从气分宣解,逆入营阴,耗气伤津,以扶正清营并施;温邪内陷,热扰营分,每用清营泄热之方,以透热转气,兼顾益气存。以其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辄能得心应手而取效。
陈氏遇有疑难杂症,必上控经旨,下承百家,悉心推敲尽善之策。举风、劳、臌、膈四大证为例:
治中风,本诸《素问》、《灵枢》风痱、薄厥、大厥及《千金》风懿之说外,兼取缪仲淳“内虚暗风”之说,首辨中脏、中腑、中经、中络,次分闭、脱。
治虚劳,溯《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之义,及明代胡慎柔《五书》“淡养胃气,微甘美脾阴”之意,主金水相生,培土生金之法而获效。
治臌胀,遵《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谨守“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脾属至阴,喜燥恶湿”之病机,用柔养疏和治其本,化瘀行气治其标。
治膈证,宗《内经》“三阳结谓之膈”之旨,仿张仲景三泻心汤、刘河间金铃子散辛开苦降之意,并徐之才“通阳泄浊”之法,熔于一炉。
四、顺应四时 方中肯綮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知人之形气矣。”盖地有南北高下之异,时有四季寒温之序。春时气暖多风,肺经见证居多,每取辛凉疏风之品,宣畅肺气;暑为熏蒸之气,湿为重浊之邪,暑湿互蕴,三焦翕受,方用辛苦芳香之味,上下分消;秋令肃杀,燥气流行,药选味辛体润之品,甘凉肃上;严冬凛冽,寒侵肌腠,卫阳被遏,多和辛温发散之品,以宣肺达邪,调和营卫。其又注重脉症,不为时令所囿,随证应变,巧思而心裁之。
五、升降开阖 各得机宜
陈氏于阴阳开阖,升降浮沉之理,颇多阐发。尝谓:“葛根生津之说,实由升提胃气而来,其性燥烁津,舌苔干燥者,即非所宜。荷蒂升提清阳而降胃浊,而升提之力,又胜葛根,其于阴亏肝旺,脾胃虚寒者,既可升提清阳,又可平熄肝风,最为合拍。用于久痢纳钝者,升提清气,胃机自开,如久泻阳气下陷,须与补气药同用。曾见其治营络瘀阻,心阳浮越之怔忡,石菖蒲配以五花龙骨,取其一开一阖,通心窍,敛心阳;治气虚不能固摄之子宫下垂,于益气方中加入荷蒂一味,升举清阳;治跷脉满溢,阳不入阴之不寐,必入半夏一味,引阳入阴;治冲气上逆,喘息汗出者,于温柔摄纳方中加入怀牛膝一味,引浮阳直达下焦;治风阳旋扰清灵者,多选介类沉静,甘味缓急之品,潜阳以制逆;治热邪袭肺,鲜红迸泄者,于清肺止血方中入淡秋石一味,取其咸寒下引;治湿热蕴于下焦,带脉弛缓者,于清化方中加焦山栀一味,导热下行。
六、阴伤孤阳 毓阴敛阳
陈氏诊病治案,多本《内经》、《难经》。他对《内经》中阴阳对立统一,承制生化,相互依恋,互为清灵之观点,且能融会贯通,尝谓“人身阴阳相为用,人有阳气,阴之使也;人有阴气,阳之守也,故阳气常开,水吸之而下行,阳气无炎上之忧;阴气常降,火蒸腾而上升,阴津无涸竭之虞。……阳不足则阴胜,阴不足则阳胜,诸病生矣。阴阳配合,本不得一毫偏胜于其间也。”
陈氏运用阴阳学说指导辨证用药,有如轻车熟驾,辄能得心应手,有左右逢源之妙。尝见其治阳虚生外寒之症,用益火之原取胜;治阴虚生内热之病,以壮水之主奏功;治阴损及阳之人,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引阴入阳;治阳损及阴之人,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引阳入阴;治阴阳并损之人,用补益阳气,资生阴分之法;治阴亏阳亢之症,育阴潜阳为治;阴阳失于交恋,坎离既济方法;阴伤孤阳无依,育阴必须敛阳;阴阳濒将涣离,回阳尚需救阴;阴寒内盛,逼阳外越危候,亟予引火归原;邪热充斥,阳郁不伸,速用釜底抽薪,使水火各安其位,阴阳臻于平秘。
证治经验:六淫论治
风:
1.形体微寒,头痛肢酸,身热微汗,遍身骨节疼痛,咳嗽痰稀,胸闷胁痛,初起口不甚渴。舌苔白腻,或微黄。脉浮滑而数。用疏风宣达法。
荆芥穗9g 薄荷八分(后下),蝉衣3g 炒僵蚕9g 霜桑叶9g 炒大力子4.5g 光杏仁9g 前胡4.5g 苦桔梗3.6g 橘红4.5g。
头项强痛甚者,加羌活4.5g;咳嗽胸闷,加象贝母9g 瓜蒌衣6g;挟湿,四肢酸痛,苔白不思饮者,加秦艽6g。
2.畏寒已瘥,身热不退,胸闷心烦,咳嗽痰稠,或有黄痰,胸胁刺痛,大便不润,小溲微黄。舌苔黄腻,或糙刺,脉弦滑或浮大而数。拟清热宣泄法。
霜桑叶9g 净连翘9g 淡竹叶9g 炒大力子4.5g 广郁金6g(生打),前胡4.5g 全瓜蒌12g(杵),橘红橘络各4.5g 象贝母9g 净蝉衣3g 光杏仁9g。
如头痛尚剧者,加杭甘菊9g 双钩藤12g(后下);身热汗出不退,略觉畏寒,头胀鼻塞加鸡苏散12g(包);小溲色黄加川通草4.5g 或冬瓜子15g。
3.身热稽留不退,头脑昏痛,或有咳嗽,口渴思饮,口有秽气,心烦少寐。舌苔黄腻,脉弦数。用清化肺胃之治。
霜桑叶9g 双钩藤12g(后下) 净连翘9g 焦山栀9g 净银花9g 淡竹茹9g 瓜蒌根9g 川贝母6g(杵) 炒大力子4.5g 鲜芦根1支(去节)。
4.身热渐退,或出鼻衄,唇燥齿干,口渴舌燥,痰黄胁胀,烦中少寐。脉弦滑。用清解养津法。
霜桑叶9g 焦山栀9g 淡竹茹9g 川石斛12g 天花粉12g 鲜沙参15g 生甘草4.5g 甜杏仁12g 麦冬12g 鲜芦根1支(去节)。
5.热郁肺胃,发为红疹,汗出胸闷,咳嗽少痰,口渴烦躁,二便不爽。脉浮数。用清宣透达之法(治法与风痧、痧子、喉痧同)。
带心连翘9g 川郁金6g(打) 净银花9g 炒大力子4.5g 净蝉衣3g 赤芍9g 芫荽子9g 鸡苏散12g(包) 紫背浮萍15g 鲜芦根1支(去节) 鲜茅根30g(去心)。
凡体虚热不退,疹不达,可用麻黄1.5g,放在芦根(一节)内,用线扎好,煎入药内;疹重不退达者,加琐琐葡萄9g 炒僵蚕9g;喉痧兼喉痛,加桔梗4.5g 生甘草2.4g黑玄参12g。
寒:
1.形寒凛凛,头痛项强,骨节疼痛,呕吐清水,身热无汗。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沉数。用辛温疏表法。
苏叶、苏梗(各)6g 嫩桂枝3g 淡豆豉12g 光杏仁9g 荆芥穗9g 姜半夏6g 白茯苓12g 焦六曲9g 橘皮4.5g 葱白7个 生姜3片 红枣5个。
如咳嗽痰稀,气冲顺逆,加麻黄、前胡;头痛项强甚者,加羌活4.5g;腰背痛加独活6g;遍身酸楚,加左秦艽6g;脘闷,加制川厚朴4.5g;胁肋窜痛,加柴胡6g 生香附6g。
2.寒邪郁久,汗阻肌腠,表之不达,形寒渐渐减退,身热渐渐升高。口略思饮,但喜热饮,饮亦不多。舌苔白滑而兼薄腻。头疼咳呛,胸闷肢酸。脉弦数,或弦紧而数。寒邪有化热之象。用辛宣外达之法。
淡豆豉12g 光杏仁9g 制川厚朴3.6g 制半夏6g 薄橘红4.5g 焦山栀9g 白茯苓12g 炒大力子4.5g 炒枳壳4.5g 嫩苏梗4.5g。
如头痛剧者,加藁本4.5g 杭甘菊花9g;遍身疼痛,加左秦艽9g;呕泛涎沫者,加姜竹茹9g;呃忒,加公丁香9g 柿蒂5个;积滞,加焦六曲9g;小溲黄短,加泽泻9g;口秽思饮,加活水芦根3g(去节)。
3.体虚阴亏,肺胃液少。口渴咽干,心烦舌红,或起刺苔剥。不得畅汗,畏寒洒洒,身热如蒸。脉弦细而数。用轻微辛温、滋液助汗之法。
淡豆豉9g拌捣鲜生地24g 鲜石斛12g 破麦冬12g 嫩桂枝3g 杭白芍6g 鲜芦根一支(去节),麻黄1.5g 置于鲜芦根一节内(两头扎好,敲扁煎入药内)。
4.肾阳虚弱,脾胃虚寒,受寒之后,寒多热少。头蒙流泪,骨节酸重,四肢清厥。舌苔粉白,不欲思饮,胸脘痞痛,呕吐清水,腹痛便泻。脉濡缓,或微弱。用温中逐寒之法。
制川厚朴4.5g 潞党参9g 淡干姜3g 白茯苓9g 姜半夏6g 桂枝木4.5g 煨陈皮4.5g 煨木香3g 老苏梗9g 焦白术9g 炒香豆豉12g 清炙甘草4.5g 生姜3片 红枣5个。
5.寒邪直入三阴,寒凛肢厥,面青汗出,口吐白沫,胸腹疼痛,大便清泻,小溲频数。用扶阳救逆之法。别直参4.5~9g(另煎冲服),淡附块9~15g 淡干姜4.5g 白茯苓12g 淡吴茱萸6g 大茴香4.5g 胡芦巴9g 姜半夏6g 嫩桂枝6g 焦白术9g 炙黑甘草4.5g。
暑:
1.暑热当令,露宿受寒。头胀身热,胸闷呕吐,肢酸溲赤。脉弦濡而数,舌边尖微红有刺,苔中薄黄粘腻。用辛温、苦温,兼以苦辛疏泄开达之法。
苏叶、苏梗(各)9g 香薷9g 佩兰梗6g 藿香6g 藿梗9g 制川厚朴4.5g 光杏仁9g 小川黄连2.1g 淡吴茱萸4.5g 白蔻仁3g拌捣飞滑石12g(包),川通草4.5g 炒香豆豉12g。
如心烦不寐,加焦山栀9g;肢节酸重,加生米仁12g。
2.受暑身热,面色如油,口渴思饮,心烦胸闷。舌微红,苔微黄,脉濡数。用清暑泄热法。
净连翘9g 焦山栀9g 青蒿脑9g 鲜佩兰6g 鲜藿香6g 竹卷心7支 广郁金6g(生打),淡黄芩6g 益元散12g(包) 白豆蔻3g(原粒杵) 赤苓9g 净银花9g 光杏仁9g 白荷花露60g(分冲)。
3.暑必挟湿,气分失宣,头脑重胀,身热汗出不畅,遍身酸痛,胸脘痞闷,呕泛频作,舌苔白腻,或中有黄苔,脉弦濡。用解暑化湿法。
制川厚朴6g 制半夏6g 鲜佩兰6g 鲜藿香9g 蔻仁3g 拌捣飞滑石12g(包) 炒枳壳4.5g 白茯苓9g 橘皮4.5g 淡豆豉12g 玉枢丹0.6~0.9g(研末分吞)。
如肢节酸痛重者,加晚蚕砂9g(包);皮肤发有红疖,加草河车12g;积食,加焦六曲9g。
4.暑湿化疹,邪郁不宣,疹未透绽,神烦胸闷,燥热口干,小溲短赤。舌红起刺,脉弦数。用清宣透达法。
连翘心9g 净银花9g 焦山栀9g 紫草3~9g 竹卷心11支 广郁金6g(生打) 粉丹皮6g 六一散12g(包) 鲜荷叶一角 鲜薄荷2.4g(后下) 鲜芦根1支(去节) 鲜茅根30g(去心) 蝉衣2.4g 甘露消毒丹15g(包)。
5.暑热外受,秽气直犯,陡然昏迷,不省人事,甚至牙关紧闭,身热如炙,瞀乱烦燥,脉洪大,或沉数。用清暑开窍、芳香逐秽法。
连翘心9g 鲜藿香9g 鲜佩兰6g 鲜菖蒲6g 广郁金6g(生打),白豆蔻3g(原粒杵),牙皂9g 益元散12g(包) 金银花露60g(分冲) 生川厚朴4.5g 苏合香丸1粒(研末分吞)。
6.暑天食生冷瓜果,突然中寒,面青汗泄,四肢厥逆,呕吐腹痛,便泻脉伏。用温中疏运法。
制川厚朴6g 制半夏6g 白茯苓9g 淡吴茱萸4.5g 淡干姜3g 熟附块9g 煨木香3g 焦山楂肉9g 煨葛根6g 煨陈皮4.5g 煨草果6g 广藿香6g 白豆蔻3g(原粒杵)。
7.暑热伤气,汗出口渴,舌干少津,心烦撩乱,短气喘促。用清暑益气法。
人参4.5~9g(或西洋参,或党参亦可),生甘草4.5g 淡竹叶9g 白茯苓9g 麦冬12g 五味子15粒 浮小麦24g 鲜荷叶一角 鲜莲子6g 白扁豆9g 白荷花露60g(分冲)。
湿:
1.形寒肢冷,遍身酸楚,头胀如裹,脘闷泛酸。脉濡紧,苔白腻。用温中化湿之治。
嫩桂枝4.5g 嫩苏梗9g 制川厚朴4.5g 光杏仁9g 制半夏6g 炒香豆豉12g 白茯苓9g 苍术4.5g 煨陈皮4.5g 炒米仁12g 生姜3片 广藿梗9g。
2.湿郁化热,热蒸阳明,汗出而身热不退,口苦苔黄,心烦胸闷,呕泛苦水,便闭溲赤。脉弦濡,或濡数。用宣化泄热法。
清水豆卷12g 焦山栀9g 炒黄芩6g 炒小川黄连3g 姜竹茹9g 光杏仁6g 白蔻仁3g 飞滑石12g(包) 赤苓9g 川通草4.5g 小枳实3g 全瓜蒌12g(杵)。
3.湿热互蕴,偏于湿重。头胀肢酸,身热日晡较甚,口干不欲饮,脘腹痞胀,小溲黄短,大便艰难。苔白中黄,粘滞板腻,脉弦濡。用疏泄化湿法。
大豆卷12g 制川厚朴4.5g 制茅术4.5g 佩兰梗6g 广藿梗9g 炒黄芩6g 炒枳壳4.5g 大腹皮9g 泽泻9g 飞滑石12g(包) 光杏仁9g 炒六曲9g 白豆蔻3g(原粒杵)。
4.湿热互蕴,偏重于热。头胀口干,汗出而身热反增,晨减暮剧,夜半渐退,眩烦胸闷,夜有谵语,小便短赤。脉弦濡而数,或弦数,舌边尖红绛有刺,苔中黄腻,但不甚焦糙,且无芒刺,又无龟纹。用清化湿热之法。
大豆卷12g 净连翘9g 焦山栀9g 净银花9g 淡竹叶9g 光杏仁9g 广郁金6g(生打),六一散12g(包) 全瓜蒌15g(杵) 枳壳4.5g拌炒竹茹9g 鲜芦根1支(去节)。
5.湿热互蕴,营分受灼,身热甚壮,谵语杂出,神烦少寐,唇焦口干。脉弦数,舌红绛而乏津润,或舌边尖红刺满布,苔薄黄,用清营泄热,宣窍生津之法。
带心连翘9g 焦山栀9g 金银花9g 鲜生地24g 鲜石斛24g 鲜菖蒲3g 川郁金6g(生打) 甘草水泡远志4.5g 粉丹皮6g 鲜芦根1支(去节) 益元散12g(包)。
万氏牛黄清心丸一颗(化烊分服) 安宫牛黄丸一颗(化烊分服) 神犀丹一粒(化烊分服),(以上三味,视症热轻重而选用之)。
6.湿热内蕴,迫入心包,激动肝风,濒于痉厥。身热唇焦,口渴齿枯,神烦谵语,手足蠕动,复视项强,二便艰闭。脉弦数,舌绛少苔。用清宫宣窍,存阴熄风之法。
生玳瑁12g(行煎) 羚羊角1.8g(另煎冲服) 玄参心12g 鲜生地24g 鲜石斛24g 粉丹皮6g 生打石决明24g(先煎) 双钩藤12g(后下) 生白芍6g 鲜菖蒲3g 鲜芦根1支(去节)鲜茅根30g(去心) 竹卷心七支 辰麦冬12g 连翘心9g 焦山栀9g 紫雪丹2.4g(分服)。
7.湿热熏蒸,化为白痞,身热八、九日,汗出而热不退,项胸隐隐见痞,而未透达,胸闷烦中,热郁气分,须以宣达肺胃为出路。脉弦濡而数,舌苔微黄薄腻。用清气泄热之法。
清水豆卷12g 净连翘9g 焦山栀9g 广郁金6g(生打),净蝉衣3g 炒大力子4.5g 光杏仁9g 白蔻壳2.4g 生米仁12g 飞滑石12g(包),朱赤苓9g 鲜芦根1支(去节) 甘露消毒丹15g(包)。
8.湿热内蕴,燔灼气营,化为疹痞。红疹未绽,晶痞未朗,身热神烦,口渴思饮。舌边红,苔黄,脉弦数。用气营两清之法。
朱连翘9g 焦山栀9g 净银花9g 粉丹皮6g 川郁金6g(生打),光杏仁9g 赤芍9g 六一散12g(包) 净蝉衣3g 炒大力子4.5g 鲜芦根1支(去节),鲜茅根30g(去心) 紫背浮萍9g。
9.湿热内蕴,阳明热盛,化斑未达。口渴恣饮,舌糜气秽,身热龈血,心烦胸闷,干恶频作,便闭溲赤。脉弦大而数。用清化阳明之法。
鲜生地24g 赤芍9g 生石膏15g(先煎) 板蓝根12g 生葛根3g 粉丹皮6g 淡竹叶9g 桃仁6g 生大黄6g 人中黄9g 小枳实3g 川郁金6g(生打),野蔷薇花4.5g 大青叶9g 紫雪丹3g(分服),鲜芦根1支(去节),鲜茅根30g(去心)。
10.湿热伏于膜原,踞于少阳,化疟日作,或间日发作,寒少热多,热时口渴喜热饮。胸脘痞闷,呕吐上泛,遍身酸痛,小溲黄短。脉弦数,苔黄腻。用和解枢机之法。
佩兰根6g 青蒿梗9g 淡黄芩6g 光杏仁9g 仙半夏6g(杵),白茯苓9g 煨草果4.5g 小青皮4.5g 北柴胡3g 飞滑石12g(包),川通草4.5g 制川厚朴4.5g 炒小川黄连1.5g。
11.湿困脾阳,运化无权,胸脘痞满,口味觉淡,食不知味四肢清厥,胃纳不馨,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濡缓。用和化健运法。
潞党参9g 土炒白术9g 炒扁豆皮12g 煨益智9g 煨木香3g 煨陈皮4.5g 清炙草4.5g 白茯苓9g 炒米仁12g 淡干姜3g 炒焦半夏曲9g(包) 砂仁2.4g拌捣鸡内金9g 广藿梗9g 鸡具袋1只(自备),米炒淮山药12g 红枣5只。
12.湿热蕴结,下迫大肠,突然大便洞泄,肛门觉热,秽气甚烈,腹内鸣响,即协热下利之症。脉小数。用清肠解热之法。
煨葛根4.5~9g 银花炭6~12g 炒黄芩4.5~9g 小川黄连1.5g 赤苓9g 生甘草4.5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白扁豆花9g 藕节9g 干茅根12g 杭白芍6g 炒香荷叶蒂7个。
13.湿热内蕴,蓄积阳明,下痢色白,腹笥绵痛,身热脘闷,临圊后重。舌苔白腻,或黄厚粘腻,脉弦紧。用疏化导滞之法。
煨葛根6g 制川厚朴4.5g 炒黄芩6g 广木香3g 槟榔片9g 广藿梗9g 藿香6g 炒枳壳4.5g 炒六曲9g 大豆卷12g 煨陈皮4.5g 淡吴茱萸3g 炒小川黄连2.4g。
14.湿热内蕴,阳明不清,酿成赤痢。身热腹痛,胸脘烦闷,便下脓血。脉弦濡而数,舌边尖有刺,苔中黄腻。用清里疏化法。
全当归9g 杭白芍6g 马齿苋9g 炒延胡索6g 焦楂炭9g 制大黄9g 小川黄连1.5g 银花炭9g 炒黄芩6g 桃仁6g 炒藕节9g 小枳实3g 小青皮4.5g 白头翁9g 北秦皮4.5g。
15.湿热内蕴,赤白下痢,腹痛里急,临圊后重。胸脘痞闷,口味或淡或苦。舌苔黄厚浊腻,脉濡缓。用清化疏运之法。
制川厚朴4.5g 小川黄连2.4g 焙银花9g 炒黄芩6g 马齿苋9g 扁豆花9g 茉莉花9g 炒玄胡索6g 杭白芍6g 大腹皮9g 炒枳壳4.5g 广木香3g 炒藕节9g 焦楂炭9g 六一散12g(包)。
16.湿热壅滞,阻塞胆道,目黄、肤黄、溲黄,已成黄疸。身热头胀,口味或苦或甜,胸次懊闷,脘腹痞胀,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濡数。用宣化疏利之法。
制大黄9g 焦山栀9g 炒香豉12g 绵茵陈9g 制川厚朴4.5g 佩兰梗6g 广郁金6g(生打),鸡内金9g 小青皮4.5g 炒枳壳4.5g 泽泻9g 川通草4.5g 淡黄芩6g 大腹皮9g。
17.湿热内蕴,胆道尚滞,黄仍未退,脘腹闷胀,右胁旁幽幽疼痛,有时呕泛。舌苔黄腻,脉濡或弦。用疏气利胆之法。
绵茵陈9g 生川厚朴4.5g 炒小川黄连1.8g 制香附9g 小青皮4.5g 白豆蔻3g(原粒杵),鸡内金9g 环粟子12g 泽泻9g 车前子15g(包),通天草9g 八月札12g 北柴胡3g 炒黄芩6g。
18.湿阻三焦,脾失斡旋,面目足跗俱作肿胀,胸脘痞满,腹内汩汩作响,膨笥作胀,腰膂酸重,口味觉淡,小溲短涩。舌苔白腻,脉沉濡。用化湿和脾之法。
生白术9g 川椒目9g 桂枝木4.5g 猪苓茯苓各9g 泽泻9g 海桐皮9g 五加皮6g 生姜皮4.5g 大腹皮9g 生熟米仁各12g 水红花子15g 车前子15g(包)。
19.湿热蕴结,膀胱失调,酿成癃闭。少腹重胀,腰膂酸垂,小溲短赤而热,甚至涓滴不通,茎中刺痛。舌苔薄黄,脉沉弦而数。用通利下渗之法。
焦山栀9g,粉丹皮6g,冬葵子9g,将军干7只,野麦杆十四茎,赤苓9g,甘草梢6g,车前草车前子各15g,扁蓄15g,飞滑石12g(包),童木通3g,鲜茅根30g(去心),路路通12g,血琥珀1.8g(分吞)。
20.湿热蕴结,酿成积石,在于胆道。左胁肋旁疼痛加剧,牵引背膂,呕吐脘闷,稍有寒热。苔黄脉紧。用利胆疏化之法。
生川厚朴4.5g,淡黄芩6g,芦荟3g,小青皮4.5g,广郁金6g(生打),炒枳壳4.5g,通天草9g,炒延胡索6g,四川金钱草30g,瞿麦15g,制香附9g,苏罗子12g,鲜芦根1支(去节),鲜茅根60g(去心)。
21.湿热蕴结,酿成结石,在于肾脏。腰膂疼痛,牵引督脊,少腹两旁胀垂,中如重负,痛甚呕吐,小溲短涩,或有血淋。苔薄脉紧。用清下疏利之法。
焦山栀9g,粉丹皮6g,川黄柏6g,川萆解9g,赤苓9g,瞿麦15g,扁蓄15g,石苇15g,海金砂12g(包),飞滑石12g(包),甘草梢4.5g,地栗梗15g,鲜芦根1支(去节),四川金钱草30g 冬葵子9g。
22.湿热留着经隧,酿成痹症。遍身骨节掣痛,或注着一处,或行走不定,关节为重,腰酸胯疼,步履艰难。苔白脉迟。用疏化和络之法。
川黄柏6g 川萆解9g 川牛膝9g 老鹳草15g 海风藤9g 千年健9g 防己6g 宣木瓜9g 五加皮6g 丝瓜络9g 忍冬藤12g 生米仁12g 独活6g 桑寄生12g 落得打9g 功劳叶12g 鸡血藤12g 片姜黄4.5g。
燥:
1.燥令受冷,头痛鼻塞,形寒身热,咳呛咽疼,肢酸苔白,脉左浮滑。用辛凉解表,略佐辛温透卫法。
嫩苏梗9g 光杏仁9g 淡豆豉12g 薄荷2.4g(后下),净蝉衣3g 炒大力子4.5g 前胡4.5g 桔梗3.6g 瓜蒌皮6g 霜桑叶9g 蜜炙橘红4.5g 生甘草4.5g 象贝母9g。
2.燥刑肺金,治节无权,头胀微热,咳呛痰稀,咽喉燥痛,口干衄血。舌苔白燥,脉弦滑,右手搏指。用清肃肺金法。
桑白皮12g 地骨皮12g 生甘草4.5g 川贝母6g(杵),瓜蒌皮6g 甜杏仁12g 枇杷叶12g(去毛,包) 炙兜铃12g 青蛤散12g(包) 淡竹茹9g 冬瓜仁18g 鲜芦根1支(去节)。
如胁痛,加旋覆花9g(包);咽喉痛,加鲜沙参18g 黑玄参12g 牙龈肿痛,加淡秋石9g 生石膏12g(先煎)。
3.燥秋外临,肺失肃降,哮喘宿恙, 迨时而发,咳嗽不休,痰多气逆,胸闷胁痛,便难溲少。苔黄薄腻,脉左弦右滑,重按搏动。用宣肃涤化为法。
蜜炙麻黄1.8g 射干3g 蜜炙葶苈子9g 光杏仁9g 苏子霜9g 制半夏9g 川贝母6g(杵) 白茯苓12g 化橘红4.5g 海浮石15g 旋覆花9g(包) 水炒白前6g 蜜炙款冬花9g 淡竹沥30g(姜汁2~3滴滴入,冲)。
如咳痰不爽胁肋窜痛,加白芥子6g;便难加瓜蒌仁12g 莱菔子9g;心悸,加代赭石24g(先煎);少寐,加泡远志4.5g。
4.燥气外袭,木火内扰 逼伤阳络 肺金受克 干咳少痰 头昏目糊 潮热自汗 舌苔黄糙 脉弦滑搏指 用肃肺制肝 宁络降火法。
鲜生地15g 藕粉拌炒杭白芍6g 淡秋石3g拌捣鲜沙参18g 青蛤散12g(包),东白薇9g 粉丹皮6g 桑白皮12g 旱莲草12g 侧柏炭12g 小川黄连1.5g 焦山栀9g 生石决24g(先煎),鲁豆衣12g 平地木15g 鲜茅根30g(去心)。
5.燥气外劫,掀动风阳,头脑昏眩,或头痛筋掣,目眩流泪,面红清厥,咳逆烦躁,二手颤动。舌边尖起红刺,中黄糙,脉弦劲。用柔戢厥阴,肃肺熄风法。
苍龙齿15g(先煎) 石决明24g(先煎) 鲜生地24g 滁菊花9g 双钩藤12g(后下),明天麻6g 川贝母6g(杵) 海蛤壳15g 桑白皮12g 黑芝麻12g 生白芍6g 麦冬12g 粉丹皮6g 盐水炒淮牛膝12g 茯神12g。
6.阴亏之体,肺又虚弱,燥气外凌,久咳不已,潮热口渴,咽喉干燥,胸胁攀痛,嘈杂烦燥,舌红绛有刺,苔中根薄黄,脉虚弦而小数。用喻嘉言清燥救肺法。
潞党参9g 麦冬12g 生甘草4.5g 生石膏12g(先煎) 火麻仁12g 阿胶9g(化烊冲入),霜桑叶9g 光杏仁9g 枇杷叶12g(去毛,包)。
7.血枯肠痹,燥气在里,形瘦潮热,咳嗽痰少,唇燥咽干,心烦嘈杂,夜不安寐,曾经咯红,少腹作胀,大便闭结。舌边红,苔中黄,脉弦细。用滋润肃化之法。
桑白皮12g 南沙参12g 麦冬12g 叭哒杏12g 苦桔梗3.6g 粉甘草4.5g 炙兜铃6g 炙橘红4.5g,炙紫菀9g,松子仁12g,柏子仁9g,火麻仁12g,全瓜蒌12g(杵),川贝母6g(杵)。
火:
1.心肝热炽,肺胃燔灼,头痛筋掣,耳疼轰响,两目欣红,迎泪眦多,口燥喉肿,胸中阵热,寤不成寐,大便不解,小溲短赤,此系实火也。舌苔黄糙,脉弦大有力。用清泄内热,通其腑气,制其燎原法。
焦山栀9g 淡黄芩6g 小川黄连2.4g 板蓝根6g 杭甘菊花9g 竹卷心7支 小枳实4.5g 生大黄9g 赤苓12g 生甘草3g 朱灯心1.2g 青蛤散12g(包),鲜芦根1支(去节)。
2.脑鸣昏眩,口渴咽干,牙龈浮胀,气冲燥咳,五心烦躁,入暮面红升火,夜间小寐,梦扰汗多,嘈杂难过,大便艰行,此系虚火也。满舌红刺,脉虚弦而小数。用滋阴柔肝,清润肺胃法。
鲜生地24g 鲜石斛18g 珍珠母60g(先煎) 破麦冬12g 黑延胡索12g 北沙参12g 川贝母6g(杵) 天花粉12g 火麻仁12g 浮小麦18g 柏子仁9g 茯神12g 东白薇9g 枇杷叶12g(去毛,包)。
3.肺仰五脏,华盖于上,上受熏灼,治节失司。咳呛痰稠,鼻干衄血,口唇皲裂,咽喉燥痛,心胸内热,肤热灼手,大便艰闭。舌质淡红,脉弦滑。用清肃肺火,顺其治节法。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破麦冬12g 柿霜9g 桑白皮12g 地骨皮12g 川贝母6g(杵),淡黄芩6g 生甘草2.4g 甜杏仁12g 侧柏炭12g 淡竹茹9g 全瓜蒌18g(杵),鲜芦根1支(去节)。
4.胃主通降,火灼于内,上蒸消渴,口有秽气,牙龈肿痛,胸脘痞闷,烦躁不宁,嘈杂善饥,寐多慌梦,时作嚼齿,大便干燥,小溲黄短。苔黄腻,脉浮大。用清降胃火法。
生石膏24g(先煎) 肥知母9g 淡竹叶9g 生甘草6g 小川黄连2.4g 焦山栀9g 金钗斛12g 瓜蒌仁9g 破麦冬12g 飞滑石12g(包) 鲜芦根1支(去节) 鲜建兰叶3片。
5.心火亢逆,胞宫受灼,移热小肠,表里俱炽。头疼目红,胸中愤郁,懊闷易怒,心烦内热,少寐惊吓,怔忡恐怖,神志有时昏昧,旋亦清楚,小溲短赤,舌尖疼痛,红刺满布,脉左手独大。用清心降火,并泄腑热法。
生玳瑁9g 带心连翘9g 焦山栀9 小川黄连2.4g 鲜生地24g 黑玄参12g 竹卷心7支 鲜菖蒲9g 童木通3g 川郁金6g(生打) 赤苓12g 益元散12g(包) 万氏牛黄丸一颗(化烊冲服) 莲子心1.5g。
6.肝胆郁火,龙雷掀扰。头痛偏掣,眉棱酸疼,目红羞明,轰热上升,口苦干燥,烦躁不安,恶心泛漾,胁肋胀疼,胸次若痹,便难溲赤。舌边尖红刺,苔中黄,脉弦数。用清戢柔和解郁火法。
生石决24g(先煎) 霜桑叶9g 杭甘菊9g 双钩藤12g(后下) 苦参4.5g 龙胆草9g 小川黄连2.4g 淡竹茹9g 青黛1.5g 焦山栀9g 粉丹皮6g 全瓜蒌12g(杵) 通天草9g。
7.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火蕴结,州都失调,为癃闭不通,为尿血迸泄,为淋沥涓滴。腰膂酸楚,下坠如折,背脊疼痛,牵引如曳,少腹作胀,解尿时则后重欲便。舌苔薄黄,脉沉弦而濡。用清化于下,坚阴通调法。
川黄柏6g 肥知母6g 白茯苓12g 车前子12g(包) 川楝子9g 粉丹皮6g 焦山栀9g 冬葵子12g 淡天冬12g 泽泻9g 甘草梢4.5g 血琥珀1.8(分吞) 鲜茅根30g(去心) 川石斛12g。
8.大肠火由湿热内燔,致迂回屈曲之处,无从宣泄,为内外痔,为痔瘘,为热迸阴络。先便后血,少腹左旁重按作胀,隐隐疼痛,大便艰难,解亦不爽,苔黄腻,脉弦濡,重按有数势。用清大肠之火,以解湿热之蒸法。
银花炭9g 黄芩6g 小川黄连2.4g 焦山栀9g 炒丹皮6g 炒枳壳4.5g 全瓜蒌18(杵),泽泻9g 生甘草2.4g 无花果9g 炒槐米9g 象牙屑4.5g 鲜茅根60g(去心)。
医案
案一、春温
李××,女,36岁。
初诊:两足下肢紫斑点点,仿佛葡萄似的,足背高肿,面浮流衄,咳嗽胸闷,口秽苔黄,大便溏薄而热迫,小便短赤。此属肺胃热邪不从外解,逆里灼热,营分不清,以致阳明协热下利,表虽不热,易濒内陷,最为危殆之候,用气营两清之法。
紫花地丁12g 赤芍、白芍(各)6g 小川黄连1.8g 酒黄芩4.5g 炒银花12g 炒丹皮6g 侧柏炭15g 平地木6g 仙鹤草18g 鲜茅根60g 朱茯苓15g 甘草3g 荷叶边12g 车前草车前子各12g。
二诊:春温血分灼热,熏蒸肺胃,咳呛衄血,面浮目肿,腭破咽红,寤寐较安,烦定胸闷,足背浮肿已退,紫斑亦隐,脉弦而小数,表热已退,症势较夷,再当清解肺胃为治。
鲜生地2.4g 鲜茅根60g(去心),紫花地丁12g 板蓝根9g 土贝母9g 小川黄连2.4g 净银花6g 赤芍、白芍(各)6g 挂金灯1.2g 炒丹皮6g 侧柏炭15g 平地木9g 车前草车前子各12g 桔梗3.3g 碧玉散12g(包煎)。
三诊:春温气营灼热,熏蒸肺胃,咳嗽衄血,面浮目肿,腭破咽红,寤不安寐,胸脘较舒,足背浮肿渐退,紫斑亦渐隐现,脉弦濡,再以气营两清为要。
鲜生地2.4g 鲜茅根60g(去心) 鲜芦根一尺(去节) 土贝母9g 甜杏仁12g 紫花地丁12g 板蓝根9g 赤芍、白芍(各)6g 白薇、白前(各)6g 净银花12g 挂金灯1.2g 炒丹皮4.5g 侧柏炭15g 碧玉散12g(包),黑玄参9g。
四诊:春温症营热渐减,气分未清,肺气不肃,咳呛不休,衄血已弭,浮肿较退,胸脘已舒,寐不兴酣,两足紫斑渐退,而浮肿已破,稠水迸减,续当气营两清为要。
鲜生地2.4g,鲜茅根60g(去心) 鲜芦根一尺(去节) 土贝母9g 紫花地丁12g 野菊花9g 粉丹皮4.5g 净银花12g 白薇、白前(各)6g 赤芍、白芍(各)6g 甜杏仁12g 冬瓜子15g 枇杷叶12g(去毛,包) 碧玉散12g(包) 桑白皮12g。
五诊:春温症营热已减,气分未清,肺胃尚未清肃,肿退衄弭,咳呛不休,胸舒纳食,两足紫斑已退,而浮肿已破,稠水迸减,再以气营两清为治。
桑白皮12g 土贝母9g 旋覆花9g(包),白薇、白前(各)6g 枇杷叶12g(去毛,包),泽泻9g 海蛤壳1.8g 茯苓12g 碧玉散12g(包),忍冬藤15g 冬瓜皮、冬瓜子(各)12g 粉丹皮4.5g 赤芍、白芍(各)4.5g 生米仁15g。
六诊:春温症营分灼热已清,肺胃尚未肃化,诸恙渐见屏退,两足紫斑已瘥,浮肿亦退,咳呛不休,两目欣红,续以清化为治。
桑叶桑白皮各9g 青葙子12g 黄菊花9g 夏枯草12g 忍冬藤15g 赤芍、白芍(各)4.5g 枇杷叶12g(去毛,包),白薇、白前(各)6g 旋覆花9g(包),海蛤壳18g 炙苏子9g 炙款冬花9g 碧玉散12g(包),生米仁15g。
七诊:营分已清,肺胃尚未清肃,两足紫斑已退,浮肿亦瘥,目红渐退,再以清肺肃化为治。
桑叶、桑白皮(各)9g 旋覆花9g(包),甜杏仁12g 水炒白前6g 海蛤壳18g 炙苏子6g 炙款冬花9g 炙橘红4.5g 瓜仁15g 生米仁15g 碧玉散9g(包),丝瓜络9g 赤芍、白芍(各)4.5g。
八诊:先咳后肿病在肺,肺未肃化,肝热内盛,咳呛水已,面浮足肿,两目欣红,续当清化为要。
桑白皮12g 旋覆花9g(包),青葙子9g 甜杏仁12g 谷精草9g 水炒白前6g 赤芍、白芍(各)4.5g 青蛤散12g(包),海桐皮12g 冬瓜皮、冬瓜子(各)12g 生米仁15g 川通草6g 枇杷叶12g(去毛,包),黄菊花9g。
案二、湿温
杜××,男,16岁。初诊:1963年9月19日。新凉外受,夹湿阻食滞不化。头胀身热,胸脘痞闷,欲呕尚泛,遍身肢酸。脉弦濡而数,苔厚腻。当以宣化为要。
大豆卷12g 嫩苏梗9g 制川厚朴3g 佩兰梗6g 广藿梗9g 制半夏6g 茯苓12g 泽泻9g 杏仁12g 炒六曲9g(包),焦楂炭6g 川通草4.5g 炒枳壳4.5g 1帖。
二诊:9月20日。新凉渐解,湿热不化,胃肠不清。身热不退,头胀已瘥,胸脘已舒,呕泛已止。便闭溲赤,口秽苔黄,脉弦濡而数。症成湿浊,防变。
清水豆卷12g 焦山栀9g 炒竹茹6g 炒枳壳4.5g 佩兰梗6g 广郁金4.5g(打),光杏仁4.5g 赤芍12g 川通草4.5g 鸡内金9g 全瓜蒌12g 飞滑石(包)2帖。
三诊:9月22日。新凉已解,湿热不化。身热略减,腹笥鸣响,便时不解,小溲色赤。口秽苔黄,脉弦濡而数。
清水豆卷12g 焦山栀9g 炒竹茹6g 炒枳壳4.5g 全瓜蒌12g 广郁金6g 光杏仁9g 赤苓12g 六一散12g(包),川通草4.5g 建兰叶3片 鲜芦根1支,1帖。
四诊:9月23日。胃肠未和,气运两滞,头脑昏胀,胸脘痞闷,腹笥尚胀,心悸,形尚畏寒。脉弦濡。当以和胃肠之治。
厚朴花3g 广藿梗9g 嫩苏梗4.5g 仙半夏9g 茯苓12g 小枳实3g 全瓜蒌12g 橘皮4.5g 鸡内金9g 炒谷芽、麦芽(各)12g 佛手片3g 砂蔻壳各2.4g 朱灯心1.2g 炒枣仁12g(研) 1帖。
五诊:9月24日。湿温互蕴,阳明身热渐退。燥矢不下,腹笥鸣响,若有物转动,小溲色赤。口秽苔黄,脉弦濡。再当清宣为治。
焦山栀 9g 炒银花9g 炒竹茹6g 广郁金4.5g(杵),杏仁12g 赤苓6g 建兰叶3片,鸡内金9g 川通草4.5g 六一散12g(包) 鲜芦根1支 佛手片3g 1帖。
六诊:9月25日。湿温互蕴,阳明未清。身热渐退,矢气频转,便仍不解,溲色尚赤。口秽苔黄,脉弦濡。再当清宣可也。
焦山栀9g 炒银花9g 青蒿子9g 广郁金4.5g(杵) 杏仁9g 赤苓12g 六一散12g(包) 鸡内金9g 川通草4.5g 建兰叶3片 佛手片3g 鲜芦根一支,1帖。
七诊:9月26日。湿热互蕴,阳明未清。身热不尽,矢气频转,便仍不解。喉间有痰不畅,溲色较淡。舌边红苔中黄。再当清化阳明之治。
焦山栀9g 净银花9g 青蒿子9g 淡竹茹9g 瓜蒌皮6g 地骷髅9g 杏仁泥9g 广郁金4.5g(打),赤苓12g 川通草4.5g 六一散12g(包),鸡内金9g 佛手片3g 鲜芦根1支 茅根30g 1帖。
八诊:9月27日。湿温互蕴,阳明不清。身热不退,大便略解。喉间有痰,溲色渐淡。舌边红苔中黄。续以清化为治。桑叶9g 焦山栀9g 净银花9g 淡竹茹6g 杏仁9g 象贝母9g 瓜蒌皮6g 地骷髅9g 广郁金4.5g(打) 六一散12g(包) 赤苓12g 鸡内金9g 川通草4.5g 佛手片3g 2帖。
案三、湿热
吴××,女,65岁。
初诊:1964年7月2日。时感湿热挟滞,蕴结不化。身热六日,先发红疹,胸脘痞闷,遍身酸楚,小溲黄短。舌苔板腻,脉弦濡而散。症势非轻,拟以宣化为治。
大豆卷12g 光杏仁4.5g 广郁金4.5g(打),川通草4.5g 炒牛蒡4.5g 焦山栀9g 生米仁12g 蔻仁3g拌捣飞滑石12g(包) 焦山楂9g 川厚朴2.4g 鲜佩兰6g 蝉衣3g 泽泻9g 1帖。
二诊:7月3日。时感湿热挟滞,蕴结不化,身热七日,先发红疹,隐 而不显,胸脘痞闷,遍身酸楚,大便已解,小溲不多。口干苔黄,脉弦濡而数。症状不轻,再以宣化为治。
原方去:广郁金、焦山楂、生川厚朴、泽泻。
加:连翘9g 鸡内金9g 赤苓12g 鲜芦根2支 1帖。
三诊:7月4日。湿热挟滞,尚未宣化。身热略减,曾发红疹,胸脘较舒,手足尚酸,小溲黄短。脉弦濡而数。再拟宣解为治。
清水豆卷12g 焦山栀9g 净连翘9g 鲜佩兰6g 光杏仁9g 生米仁15g 蔻仁3g拌捣飞滑石12g(荷叶包) 广郁金4.5g(打) 赤苓12g 川通草4.5g 鸡内金9g 鲜芦根2支 2帖。
四诊:7月6日。湿热挟滞,已渐宣疏。身热渐退,胸脘已舒,手足尚酸,后脑作胀,咽喉干燥,舌苔已化。再以清解为治。
焦山栀9g 净连翘9g 炒竹茹6g 鲜佩兰6g 生米仁15g 赤苓12g 白豆蔻衣2.4g 六一散12g(荷叶包) 广郁金4.5g(打),鸡内金9g 桑叶9g 杏仁9g 4帖。
五诊:7月10日。湿热已渐宣化。身热渐退,口苦干燥,肢酸已瘥,胸脘已舒。舌苔薄黄。再以清化为治。
焦山栀9g 青蒿子9g 霜桑叶9g 淡竹茹6g 生米仁12g 赤苓12g 飞滑石12g(荷叶包) 川通草4.5g 焦谷芽12g 新会红4.5g 鲜佩兰6g 鲜芦根1支 佛手片3g 炒香枇杷叶12g(包) 2帖。
六诊:7月13日。湿热渐化,阳明较清。身热已退,口味或苦或淡,大便略减。舌苔薄黄。续当清化为治。
原方去桑叶,鲜佩兰改9g 焦山栀改4.5g 2帖。
七诊:7月15日。湿热已渐宣化。身热退净,口味干苦,便不畅行,纳钝苔白。再以清化为治。
鲜佩兰3g 川石斛12g 六一散12g(荷叶包) 青蒿子9g 淡竹茹6g 生米仁12g 冬瓜仁15g 瓜蒌衣6g 佛手片3g 橘白4.5g 焦谷芽12g 炒香枇杷叶12g(包) 鲜芦根1支 鲜荷梗1支 3帖。
案四、伏暑
蒋××,男,62岁。
初诊:伏邪秋发,已有二旬。热不高壮,而脉疾数无伦,舌浮肿干燥乏津。是热灼阴伤,气液内匮,不从气分以宣达,势必逆里,迫于阳明之腑,伤及厥阴之脏。腹笥膨胀,便解溏薄,黑绿杂色,逆注下泄。证本虚本虚邪内引伏温,病已逆里。亟当顾正,兼以清化。
西洋参4.5g 白芍4.5g 扁豆花衣9g 焙银花9g 金钗石斛12g(撕开先煎) 茯神12g 川黄连2.1g 炒白薇6g 炒香荷叶蒂5个 煨木香2.4g 建兰叶五片,炙黑甘草3g。
二诊:热灼气液,迫于阳明,逆于厥阴,身热不高。舌浮胖干燥,枯焦乏津,脉尚疾数,应指较清。便仍溏薄,色绿杂色。胃肠失司,胆汁过泄,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是阳明之结热无疑。高年患此,虑其气促汗泄,阴阳涣离之危,仍当标本兼顾。
前方去木香、白芍、建兰叶、甘草,加左牡蛎2.4g(先煎) 米炒麦冬12g 石莲肉14粒(杵) 生谷芽、熟谷芽各12g 西洋参增至6g。
三诊:身热较壮,舌浮胖较敛,但尚枯燥乏津。脉疾数,应指较为分明。心烦躁热,诸此病状,气液两耗,形将告匮。一水不能济二火,阴阳难免有涣离之危,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其症亦可治也。腹胀便泻,绿色胆汁逆泄下注,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证在阳明之府,伤及真阴。续当扶其气液,敛其虚阳,清其阳明,连辔并治。
前方去川黄连、茯神、荷叶蒂、生谷芽,加炙龟版、龙齿各18g(先煎),浮小麦、炒冬瓜皮各12g 建兰叶5片。
四诊:脉形乃带劲数,较昨见和。虚阳不戢,气阴两伤,湿与热并,渐见清化。而真阴已伤,胃机窒滞,口渴舌燥,脘次痞闷,嗳气频作,防虚呃逆。
前方去龟版、扁豆花衣、银花、谷芽,加煅刀豆子12g 茯神15g 橘皮4.5g 鲜佛手9g 炒白芍6g 西洋参改为9g。
五诊:脉弦劲不敛,舌干燥乏津。潮热不退,便尚溏薄,小溲频数,脘闷嗳气。诸此证象,气液干涸于上,胃气阻梗于中,气馁不固于下,仍防内陷之变,虚脱之危,当从本治。
前方去刀豆子、冬瓜皮、陈皮、佛手、白芍、小麦,加炙龟版18g(先煎) 扁豆皮9g 糯稻根30g(煎汤代水) 绿萼梅6g 生谷芽、熟谷芽(各)12g 金橘饼3个 红枣3个 金钗石斛改用霍石斛2.4g(另煎)。
六诊:脉尚弦劲,舌仍干燥。脘宇较舒,嗳气已减,潮热不退,午时略有颈汗,便解溏薄渐瘥。凡此症状,气液两亏,虚阳未敛,胃机较为展调。尚防口糜呃逆,续当毓阴滋液,潜阳柔和之治。
前方去建兰叶、糯稻根、绿萼梅,加泡远志4.5g 太子参6g 白燕窝屑9g(包煎) 浮小麦15g。
七诊:脉来劲势已趋和缓,浮弦未敛,应指已历历分明。足见虚阳渐能潜戢,全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甘寒可退虚热,热已渐退,故脉得平静。胃机渐展,脘舒噫瘥,阳秘卫密,烦定汗敛。气液未复,舌燥咽干,苔腻花驳,口糜恶象仍当顾虑。推本究源,病属伏邪内陷之坏症,致起脏毒,不三日而已自溃,未尝非坏症之佳兆也。然非正气渐复,焉能臻此。
前方去远志、龙齿、浮小麦,加生地、银花各9g 炙龟版18g(先煎) 炒赤芍4.5g 炒白芍6g 生甘草3g。
案五、疟疾
朱××,女,55岁。
初诊:1963年4月22日。时感湿热,邪伏膜原,间日作疟,寒少热多。胸脘痞闷,欲呕泛漾。遍身肢酸。脉弦,苔白。拟以和化为治。
清水豆卷12g 制川厚朴3g 佩兰梗6g 青蒿梗9g 广藿梗9g 嫩苏梗6g 炒黄芩4.5g 仙半夏6g(杵) 茯苓12g 小青皮4.5g 煨草果3g 杏仁9g 川通草3.5g 赤苓9g 2帖。
二诊:4月24日。时感湿热渐化,膜原邪已宣达。间日寒热已退,胸脘尚闷,嗳气频作,手胀足肿,脉弦。再以和化为治。
制川厚朴3g 佩兰梗9g 广藿梗9g 青蒿梗9g 炒黄芩4.5g 小青皮4.5g 仙半夏6g 茯苓12g 五加皮9g 生米仁15g 川通草4.5g 白蔻仁2.4g 4帖。
案六、咳喘
金××,女,76岁。
初诊:1963年9月19日。肺未清肃,咳呛不休,痰滞不爽,喉间咕噜有声,晨起气急。脉弦滑,苔薄。拟肃肺化痰为治。
霜桑叶9g 杏仁9g 川贝、象贝(各)6g 橘红、橘络(各)4.5g 炙苏子9g 炙款冬花9g 旋覆花9g(包) 海蛤壳18g 海浮石15g 瓜蒌衣6g 水炒白前4.5g 苦桔梗3.6g 粉甘草1.8g 枇杷叶12g(包)。
二诊:10月20日。清肃弗肃,肝阳陡动,木火上升,津液耗伤,咳呛已瘥,气急未平。舌红少苔,干燥乏津。再拟清养肃肺为治。
西洋参3g(另煎、冲) 鲜沙参24g 孩儿参9g 黑玄参12g 破麦冬12g 鲜石斛18g(撕开、先煎) 川贝母6g(杵) 甜杏仁12g 黛蛤散12g(包) 炒竹茹6g 竹叶卷心7支 海蛤壳15g 天花粉12g 旋覆花9g(包) 海浮石15g 7帖。
三诊:10月27日。舌苔光剥,不毛之地,略见茸茸,已有薄苔。肺气渐肃,心气未足。晨起气急,咳减痰稀,小溲白沫。脉较有力,续当滋阴肃养为治。
鲜沙参18g 鲜石斛18g 原尾西洋参3g(另煎、冲入),黑玄参9g 珍珠母30g(先煎),海蛤壳15g 海浮石15g 旋覆花9g(包) 炙苏子9g 破麦冬6g 天花粉12g 甜杏仁12g 川贝母6g 朱茯神12g 鲜茅根30g 14帖。
四诊:11月7日。舌质红绛已渐润泽,阴亏较复,肺气未肃。咳呛痰多,气尚冲逆,又受感冒。脉弦滑,续当涵养肃化之法。
川石斛18g 南沙参12g 西洋参3g(另煎、冲入),苦杏仁9g 川贝象贝各6g 枇杷叶12g(包) 旋覆花9g(包) 炙苏子9g(包) 桑叶6g 桑皮9g 白前胡3.5g 桔梗3g 橘红、橘络(各)4.5g 瓜蒌衣9g 淡竹茹6g 14帖。
五诊:12月5日。气阴渐复,肺气未肃。咳减痰稠,耳尚鸣响,能寐心悸,肢懈神疲。舌渐津润,再拟肃养为治。
孩儿参9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破麦冬6g 川贝母6g 叭哒杏9g 桑白皮9g 炙橘红4.5g 炙苏子9g 枇杷叶12g(包) 旋覆花9g(包) 泡远志4.5g 炒枣仁12g(研),海浮石15g 14帖。
案七、痰饮
钟左。
初诊:1938年7月13日。痰饮之体,肺肾两亏,气液俱耗,病缠已久,动则气逆,痰稠粘滞,冷汗涔泄,潮热如蒸,脉细数无力。症已濒虚脱之危,故拟扶正肃气为要。
吉林人参3g 竹沥半夏6g 浮小麦15g 坎脐3g 川贝母9g 金石斛12g 煅龙齿18g 糯稻根24g 化州橘红4.5g 煅牡蛎18g 茯苓12g 五味子4.5g 海浮石15g 鲁豆皮15g。
二诊:7月15日。痰饮宿恙,肺肾两亏,气阴俱伤,虚阳上僭,寒热往来,内热心烦,痰多气逆,胁肋疼痛,溲黄。脉细数,苔黄腻。故再拟肺肾两顾之法。
煅龙齿18g 东白薇9g 生鳖甲15g 左牡蛎18g 橘红、橘络(各)4.5g 金石斛12g 青蛤散15g 川贝母3g 西洋参4.5g 旋覆花9g 竹沥半夏4.5g 水烽白前4.5g 茯神12g 功劳子9g。
案八、肺痿
黄××,女,55岁。
初诊:1965年5月16日。阴虚则生内热,热灼于肺,肺失清肃。始则咳呛,继则痰多稠黄粘腻,胸项若束。脉弦细而滑,舌有裂纹。拟以清养肺金。
黛蛤散12g(包) 海浮石15g 生竹茹9g 川贝母9g 枇杷叶12g(包) 甜杏仁12g 瓜蒌衣6g 天花粉12g 破麦冬12g 鲜沙参30g 桑白皮12g 玉蝴蝶1.6g 胖大海3个,鲜芦根1支,2帖。
二诊:5月18日。阴虚则生内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痰贮于肺而生于胃;肺胃失于清肃,始则咳呛,继则痰多黄粘腻。胸项烦热已减,若束若缚颇觉松弛。脉弦细而滑,舌有裂纹,缺乏津润,火烁津伤之明征也。续当滋水养金,肃肺化痰为主。
原方去:玉蝴蝶、枇杷叶。加:柿霜6g 1帖。
三诊:5月19日。本体阴亏,热从内生,灼烁津液而生痰,肺胃未能清肃,咳痰稠多,有时烦热,胸项若束,一昨悒郁不调,懊nao胸怀,腹笥作胀。脉虚弦而滑,舌中剥乏津。续当滋水养金,肃肺化痰之法。
鲜沙参18g 鲜芦根1支 川贝母9g 桑白皮12g 甜杏仁12g 黛蛤散12g(包) 海浮石15g 破麦冬12g 广郁金6g(生打),淡竹茹6g 瓜蒌衣6g 玉蝴蝶1.6g 绿萼梅3g 柿霜6g 玫瑰花三朵泡水拌炒丝瓜络9g 1帖。
四诊:5月20日。阴亏热灼,津液耗伤,肺胃失于清肃。咳痰稠多,心烦内,口干味淡,胸次较畅,腹胀已减。肝气较调,郁达之,已见效机。脉虚弦而滑。舌中剥有裂纹。再当清肃保肺为要。
鲜沙参24g 鲜茅根、芦根(各)60g 鲜石斛24g(撕开先煎) 贝母6g(杵) 桑白皮12g 甜杏仁12g 淡竹茹6g 破麦冬12g 海蛤壳18g 海浮石15g 盐水炒橘红3.5g 瓜蒌衣6g 玉蝴蝶1.6g 广郁金6g 苦桔梗3g 粉甘草1.8g 2帖。
五诊:5月22日。阴亏火炎,灼津生痰,痰生于胃而贮于肺,肺胃不承,治节无权。咳呛不休,痰尚稠多,有时咳剧络破,屡为见红。寐不兴酣,口干味淡。肝气已渐展调,横逆之象渐戢,胸脘已舒,腹胀亦松。脉虚弦而滑,舌中剥蚀而有裂纹。续当清养肃化之法。为治之大本。
鲜沙参30g 鲜茅根、芦根(各)30g 鲜石斛18g(撕开先煎),桑白皮12g 川贝母6g(杵),甜杏仁12g 淡竹茹6g 破麦冬12g 炙苏子9g(包) 枇杷叶12g(包),海蛤壳18g(杵),海浮石15g 盐水炒橘红4.5g 瓜蒌衣6g 生谷芽、熟谷芽(各)12g 冬瓜仁15g 3帖。
案九、虚损
陈××,男,53岁。
初诊:1964年2月6日。两气不足,脾肾积寒于外,肝肾阴分又亏。非拟戴阳之面红升火,面色如油神难依恋之候,但觉热如蒸蒸,口渴喉哽,遍身皮肤干燥,又如甲错之象。则其为阴虚生内热,毫无疑问。惟内热如此,而身体反感畏寒凛禀,甚至有战兢之状,近火则觉温和,其为真火式微,阳不布达,浊阴弥漫之象,又属显着。舌苔微黄腻,脉虚弦。似此阴阳并虚之证,治拟毓阴和阳之法。
大熟地15g 蒸山茱萸肉4.5g 粉丹皮3g 茯苓12g 泽泻4.5g 淮山药12g 嫩桂枝2.4g 杭白芍6g淡附片6g 仙半夏6g(杵) 陈皮4.5g 炒白术6g 清炙甘草2.4g 米炒麦冬12g 3帖。
二诊:2月8日。面红升火,热如蒸蒸,口干喉哽,气上冲逆,遍身皮肤干燥,内有热象,而形觉寒凛,仿佛有洒洒淅淅之象,战战兢兢之状,近火则觉温和适体,下肢尚冷。脉虚弦而带细数,舌苔薄黄粘腻。阴分既亏,真阳又虚,一团浊邪,弥漫全身。则其治法不能偏责扶阳,亦不能专滋纯阴。仍以六味毓阴、桂枝二陈和阳之法。
大熟地15g 蒸山茱萸肉4.5g 粉丹皮4.5g 茯苓9g 泽泻9g 淮山药9g 嫩桂枝2.1g 杭白芍4.5g 仙半夏6g(杵) 陈皮4.5g 清炙甘草1.8g 灵磁石24g(先煎) 五味子1.5g拌炒沉香片0.9g 生姜1片,红枣3个,2帖。
三诊:2月10日。面尚升火。热如蒸蒸,口干喉哽,动辄气冲心悸,遍身皮肤干燥,内热之虚象,未能敛退。形觉寒凛,较为温和适体。脉虚弦而仍细数,舌苔黄腻中微灰。阴亏未复,真阳较回。仍当六味生脉合桂枝二陈法。
大熟地15g 蒸山茱萸肉4.5g 粉丹皮4.5g 泽泻4.5g 淮山药9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破麦冬12g 五味子1.5g拌炒沉香片0.9g 杭白芍6g 桂枝2.4g 泡远志4.5g 炒枣仁12g(研) 仙半夏6g(杵) 陈皮4.5g 灵磁石24g(先煎) 左牡蛎18g(先煎) 7帖。
案十、血证
王××,男,56岁。
初诊:血证脉忌有力而数,数属阳浮。病已脱血,气液大耗,真阴既惫,孤阳何依?胸闷心烦,虚里动跃,指麻震颤,内瘀尚滞。正气涣散,阳气暴脱之险,已迫眉睫;口渴懊nao,是有瘀阻液竭之显征。欲扶其正,奈失机用独参汤方。亟敛孤阳,冀其不致损越躁脱;清肃络瘀,望其不致复蹈狂吐。论治之方,即本乎此。
金钗石斛12g(先煎),杭白芍6g 炙龟版24g(先煎) 左牡蛎24g(先煎) 鲜藕汁一杯(分冲),黛蛤散15g(包煎) 煅花蕊石12g 小生地1.5g 墨旱莲9g 血余炭9g 炒黑丹皮9g 辰茯神15g 茜草炭6g 5帖。
二诊:脉数已趋和缓。浮阳渐能敛摄,络道瘀阻亦见清肃,故胸闷懊nao已舒,则不致复蹈狂吐之变。惟气液大耗,真阴虚惫,心营交伤;惊悸少寐,躁汗肢麻,脉来虚弦续当涵养气阴,益心安神为要。
小生地15g 苍龙齿18g(先煎) 西洋参9g 金钗斛12g(撕开,先煎) 辰茯神12g 墨旱莲12g 寸麦冬12g 夜交藤15g 浮小麦12g 杭白芍9g 炒丹皮6g 左牡蛎18g(先煎) 鲜藕汁1杯(分冲) 7帖。
案十一、癫狂
王右。
初诊:1939年(月日不详)。肝郁不达,心神失宁,精神错乱,言语模糊,痰热上凌心窍,有时面红头痛,脉弦劲。戢肝安神治之。
珍珠母30g 灵磁石12g 合欢皮12g 远志肉3g 全当归9g 萱花15g 血琥珀1.8g(研粉吞),竹沥半夏6g 茯神12g 龙齿12g 川郁金6g 白蒺藜9g。
二诊:肝气怫郁,心神失宁,言语不清,精神错乱,凌心扰脑,面向潮红,经事停行,脉弦劲。再以戢肝安神,佐以通经。
珍珠母60g 茯神12g 全当归9g 三角胡麻9g 泽兰6g 血琥珀0.6g(研粉吞) 合欢皮12g 萱花18g 川郁金9g 紫丹参6g 泡远志4.5g 凌霄花6g。
案十二、类中
朱太太。
初诊:1938年5月30日。体肥多湿,湿酿为痰,痰聚于内,挟肝风肆虐,窒痹络窍,迷蒙清灵,类中陡作,神识忽清忽瞀,舌蹇语涩,口略歪斜。脉来三五不调,苔中腻。拟以戢肝涤痰利窍。
灵磁石12g(煅) 远志肉4.5g 橘红、橘络(各)4.5g 竹沥半夏9g 陈胆星4.5g 郁金4.5g 珍珠母3g 礞石滚痰丸3g 茯神12g 炒僵蚕4.5g 饭蒸菖蒲3g 川贝母6g 全蝎尾0.5g。
二诊:5月31日。痰浊迷蒙,窒痹清窍,肝风内翔,神识时瞀,舌蹇语涩,鼻鼾善欠,口歪。苔白,脉弦滑,已不若昨之三五不调。脉症两参,痰锢窍窒也。再拟戢肝涤痰为要。
苍龙齿2.4g(先煎) 远志肉4.5g(泡) 化州橘红4.5g 生打石决明24g(先煎) 川贝母9g 陈胆星4.5g 海浮石15g 饭蒸菖蒲4.5g 瓜蒌皮9g 全蝎尾1.5g 礞石滚痰丸3g(包煎)。
三诊:6月1日。肝阳化风挟痰,迷蒙痹窒窍络,神识晨起尚清,言语艰蹇,鼾睡善欠,脉弦滑,舌浮胖苔白腻。类中险象未除,故再从清戢化兼而行之。
紫贝齿15g 饭蒸菖蒲4.5g 鲜地栗3g(去皮切片) 生打牡蛎30g 全瓜蒌24g 陈海蜇30g 竹沥半夏9g 川贝母9g 淡竹沥30g 陈胆星4.5g 远志肉4.5g 橘红、橘络(各)9g 白金丸9g 全蝎尾4.5g。
四诊:6月2日。脉来右大于左,弦滑而带劲势,肝阳挟痰而踞络窍,神识尚清,言语蹇涩,面常泛红,舌起白糜,虚阳上越,胃浊熏蒸,沉睡多鼾,矢气频作,而腑行仍难,溲有秽气。凭脉论证,再当潜肝阳,制虚火上僭,兼以涤痰利窍安主宰。
生玳瑁9g(先煎) 滁菊花9g 青蛤散15g(包) 鲜地栗30g(去皮切片) 玄参12g 东白薇4.5g 饭蒸菖蒲4.5g 陈海蜇30g 生打牡蛎30g 川贝母9g 橘红、橘络(各)4.5g 羚羊角0.2g(研粉冲服) 全瓜蒌24g 远志肉4.5g 竹沥半夏6g。
五诊:6月3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刚脏,内寄风木,厥阳内动,风势翱翔,卒中之后,痰从内起。络窍较浚,神识已清,鼾声亦减,面红较退,沉睡稍苏,腑气未降。舌起白糜,随起随瘥,脉来弦势较敛。续潜肝阳,熄风涤痰为主治。
生牡蛎30g 滁菊花9g 橘红、橘络(各)4.5g 龙齿18g 鲜菖蒲3g 全瓜蒌18g 生玳瑁9g 远志肉4.5g 淡竹沥30g 炒白薇9g 川贝母9g 茯神12g 嫩桑枝12g 荷叶筋9g。
案十三、眩晕
林××,男,80岁。
痰火郁结,风阳煽动,上扰巅顶,中留络窍,为头脑昏眩,有痰难咯,寐不兴酣。古人谓无痰不成眩晕,无痰不为耳鸣。其溯于少阳、厥阴经络循行之道,故作此症象也,治宜清化。
黛蛤散12g(包),夏枯草12g 白蒺藜12g 川贝母6g 叭哒杏仁12g 橘红、橘络(各)4.5g 苦桔梗4.5g 粉甘草6g 瓜蒌皮6g 泡远志4.5g 夜交藤15g 淡竹茹6g 珍珠母30g(先煎)。
案十四、痹证
胡××,女,45岁。
初诊:1959年5月15日。《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者,闭也。邪留经隧,气血阻滞。询之,得于涉水露宿,风寒湿侵入,受之已深。血络凝涩,加以烦劳过度,营阴又亏,心肝失濡,木火内炽,化风窍络,与外风招引,以致遍身关节掣痛,尤以腰背为甚。项筋牵攀,转侧为难。头脑昏痛,目糊耳鸣,卧不熟睡,心烦梦多。脉弦濡而细,舌尖微红,苔白腻。虚实错杂之症,拟以柔肝熄风,疏络通痹为治。
生打石决明24g(先煎),明天麻6g 双钩藤12g(后下),杭甘菊花9g 白蒺藜9g 赤芍、白芍(各)6g 炒枣仁12g(研),桑叶9g 桑枝15g 炒杜仲12g 金毛脊12g 络石藤9g 伸筋草9g 左秦艽6g 5帖。
三诊:5月25日。脉弦趋缓,右手浮濡。内风已渐平熄,颞颥疼痛较瘥。惟耳后筋攀,耳内刺痛,乃少阳经脉循行之区,尚有水火煎逼,风阳上凌之象。手臂酸楚,未能上举。腰膂酸痛,仍难俯仰。足膝寒冷,酸胀木痛。治须上泄少阳,柔戢风火,通达四肢,疏瀹腰膝之法。
明天麻6g 双钩藤12g(后下),粉丹皮4.5g 苦丁茶9g 夏枯草12g 白蒺藜9g 杭白芍9g 桑叶9g 桑枝15g 炒杜仲12g 淮牛膝12g 天仙藤12g 左秦艽3.5g 防己9g 宣木瓜9g 7帖。
五诊:6月10日。痹症而兼内风,治之最难。因蠲痹疏络,不能不用温通刚燥之品,欲熄内风不能不用甘寒柔润之治。此症是外淫风湿之实症,又与内风窃络之虚症互相牵掣,用药当力避治痹之温燥,治肝之寒润,既不壅滞络道,又不燥灼血液,方为正治。服药以来,头痛已减,痹痛渐瘥,未始非虚实并治之力也。
珍珠母30g(先煎) 双钩藤12g(后下) 白蒺藜9g 杭甘菊花9g 赤芍、白芍(各)6g 炒杜仲12g 桑寄生12g 天仙藤9g 片姜黄6g 老鹳草9g 鸡血藤9g 红花3g 防己6g 宣木瓜9g 7帖。
六诊:6月17日。舌红已淡,脉弦已和,中按濡缓,营阴渐能涵养,风阳无从肆虐。清空络窍,胀痛已减。风湿渐蠲,经隧较和。手指酸麻,腰胯酸疼,足膝酸木,俱已减瘥。再拟疏经和络斯可耳。
鸡血藤9g 鹿含草12g 桑寄生12g 炒川续断9g 淮牛膝12g 酒蒸豨莶草12g 桂枝木3g 络石藤9g 独活4.5g 宣木瓜9g 双钩藤12g(后下),白蒺藜9g 路路通7个,7帖。
七诊:6月24日。20年余风湿症,经从表里双和之治,头痛耳掣,二周未发。风湿痼疾,已获疏浚。手臂可以上举,腰酸亦能俯仰。议养血以和络,柔肝以熄风,疏风以蠲痹,兼而治之。
清炙黄芪12g 全当归9g 杭白芍9g 生白术9g 白茯神12g 桑寄生12g 炒杜仲12g 金毛脊12g 鸡血藤9g 九蒸豨莶草12g 十大功劳12g 左秦艽9g 双钩藤12g(后下) 杭甘菊花9g 14帖。
案十五、痿痹
徐××,女,42岁。
初诊:1962年12月29日。15岁时曾经瘫痪,气血未能充沛,络道不和。右足酸楚,左足麻木,从胁肋背膂之下,即现此象。脉濡细。
紫丹参9g 当归4.5g 赤芍、白芍(各)6g 炒川续断12g 炒杜仲12g 金毛脊12g 淮牛膝9g 鸡血藤9g 宣木瓜9g 鹿衔草9g 十大功劳12g 甜白术9g 5帖。
二诊:1963年1月2日。气血未能充沛,络道不和。由腰背而牵引腿,左足麻木,由来已久。脉濡细。当以和养疏络。
紫丹参9g 全当归4.5g 赤芍、白芍(各)6g 桑寄生12g 炒杜仲12g 制狗脊12g 淮牛膝9g 鸡血藤9g 生黄芪9g 防己6g 鹿衔草9g 宣木瓜9g 3帖。
三诊:1月5日。气血未充,络道不和。腿行筋攀虽减,而麻木如故,跷起无力。再当和养气血,疏其络道之治。
全当归9g 紫丹参9g 杭白芍6g 生黄芪18g 桑寄生12g 炒川续断12g 炒杜仲12g 鸡血藤9g 鹿衔草9g 淮山药12,功劳叶12g 左秦艽4.5g 宣木瓜9g 路路通7个,7帖。
四诊:1963年1月12日。气血已渐充沛,风湿较为疏化。腿行筋攀渐瘥,麻木已渐,腰膂尚酸,步履较便。再当和养气血,疏其络道为治。
生黄芪18g 全当归9g 酒炒白芍6g 大熟地12g 紫丹参9g 鸡血藤9g 桑寄生12g 炒杜仲12g 炒川续断9g 金毛脊9g 左秦艽6g 宣木瓜9g 淮牛膝9g 红花6g 白术9g 7帖。
案十六、奔豚气
徐左。
初诊:1939年(月日不详)。下元过亏,冲气不纳,挟肝阳气聚不展,气从少腹上逆,撑住喉间,布网胸脘,痰多不爽。金匮所谓奔豚是也。当从纳冲制肝之治。
紫石英12g 茯苓9g 蛤蚧尾一对,沉香1.6g 仙半夏6g 娑罗子9g 旋覆花9g 化州橘红3g 生白芍9g 八月札9g 左牡蛎12g 代赭石9g 吉林参须3g。
二诊:奔豚症由于冲气不纳,痰浊内阻,有时气从少腹上逆,撑住喉间,布网胸脘,痰滞不爽,脉濡滑。再当下摄冲气,蠲化痰浊治之。
吉林参须3g 左牡蛎12g 茯苓9g 旋覆花9g 代赭石9g 杭白芍6g 橘红橘络各4.5g 蛤蚧尾一对,杏仁9g 仙半夏6g 预知子9g 娑罗子9g。
三诊:奔豚症冲气已渐摄纳,痰浊蠲化,胸脘较畅,渐能进食,脉弦濡。再以和展之治。
旋覆花6g 香谷芽12g 代赭石9g 杭白芍6g 橘红橘络各4.5g 预知子9g 白茯苓9g 木蝴蝶一打,仙半夏6g 春砂仁3g 炒秫米12g 白蒺藜6g 全瓜蒌12g。
案十七、胃呆
钱××,男,60岁。
初诊:1962年11月12日。初秋时节,涉水行走后全身乏力,滴水不进,进则呕吐,经××医院治疗后,呕吐虽止,仍胃纳呆钝,脘部隐痛,口干,心悸。此为胃阳不和,胃阴不足。叶天士所谓阳明脉络空虚,原指胃阴而言。但不得胃阳蒸动,何以有生化之源。所以凡病不思饮食者,不仅仅由于胃阳之式微,而其于胃阴之空虚,尤有攸关。数月来,纳呆味淡,原因在此。其治法,当取于胃阴、胃阳并治之方。观其舌苔光剥,间有潮热,则更需要胃阴之滋养,乃刻不容缓矣。
孩儿参9g 米炒麦冬9g 米炒淮山药9g 参贝陈皮4.5g 仙半夏6g(杵),北秫米12g(包),生谷芽、熟谷芽(各)15g 糯稻根24g 南枣3个,金橘饼1个,3帖。
二诊:11月15日。数月来,胃口呆钝,舌麻光剥,口味觉淡。胃阳不和,胃阴不足,不能得水谷滋养,则阴液潜耗,虚火有余,肝阳易动,动辄烦恼而触怒,沉重声响,则心悸摇荡。脉濡细,舌中光。再当煦和胃阳,滋养胃阴,两者并治之。
孩儿参9g 生白术6g 米炒麦冬6g 糯稻根15g 米炒淮山药12g 仙半夏6g(杵) 北秫米12g(包) 参贝陈皮4.5g 冰糖水煮山楂6g 生谷芽、熟谷芽(各)12g 佩兰梗2.4g 杭白芍6g 南枣3个 金橘饼1个 锅巴1团 3帖。
三诊:11月18日。叶天士创胃阴之说,李东垣立脾胃之论,二者一主阳,一主阴,实则不能分离以治,胃阳不能敷布,胃阴何以濡润。所谓不得水谷,则气液何以蒸腾,见症论治,是为扼要。数月来,胃口呆钝,舌麻光剥,心悸烦躁,易于触怒,口味觉淡。其为胃阳式微可言,其为胃阴不养无疑。两者皆以煦和胃阳,滋养胃阴,两者并治之。脉濡较为有力,舌光较为津润。数月来胃口呆钝,竟能思食,食亦有味。效机已著,续当前法循序渐进。
原方去佩兰梗,加绿萼梅3g,合欢皮12g。
案十八、水肿
余××,女,36岁。
初诊:1960年6月1日。肾阳虚寒,脾土卑监,土无堤防,水邪泛滥,汹涌高源,上凌于肺,肺为水之上源,阻遏而为喘逆,外溢而为浮肿,内聚而为腹胀。脉沉濡而迟,舌苔白滑。议和阳化浊,崇土利水之法,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真武合五苓法增损用之。
淡附片4.5g 肉桂4.5g 土炒白术9g 杏仁9g 桑白皮12g 大腹皮9g 陈蒲壳12g 橘皮4.5g 猪苓、茯苓(各)12g 泽泻12g 川椒目3g 淡干姜3g 3帖。
二诊:6月4日。脉来沉迟,脾肾阳虚,下乏蒸腾,中滞水精,上窒气机,致遍身肿胀,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喘逆较平,睡能着枕。腹仍膨胀,小便短涩。《内经》谓“三阴结为之水,是也。法当通阳泄浊、利水渗湿,使其水有出路,则不致胸高气促,上逆喘闭之险。”仍当以真武合五苓加减法。
淡附片4.5g 官桂4.5g 焦白术6g 杏仁9g 桑白皮12g 五加皮12g 生姜皮9g 海桐皮12g 猪苓、茯苓(各)12g 泽泻9g 川椒目3g 冬葵子9g 车前子12g(包),4帖。
三诊:6月8日。上凌水气,已有疏通之机。喘逆已平,已能着枕安卧。惟浊阴弥漫,窃踞清旷,胃脘痞闷,有时心悸,腹笥膨胀,如浪纹层叠,推之移动,按之而起。续当温肾和脾,能调水道之治。
淡附片4.5g 官桂4.5g 焦白术6g 五加皮12g 海桐皮12g 大腹皮12g 猪苓、茯苓(各)12g 泽泻12g 川椒目2.4g 陈蒲壳12g 青皮、陈皮(各)4.5g 生川厚朴3g 防己6g 沉香曲9g(包) 5帖。
四诊:6月13日。面浮庞大,遍身肿胀,俱已减瘥。浊阴团聚,气被水阻,水为气滞,肾关不利,腹尚膨,小便短涩。脉来沉濡,沉为水积,濡为湿盛。再议疏导湿浊、分利淡渗之法为要。
川桂枝4.5g 焦白术6g 五加皮12g 大腹皮12g 猪苓、茯苓(各)12g 泽泻9g 陈蒲壳12g 川椒目2.4g 车前子9g(包) 川萆解9g 阳春砂3g(原粒杵) 沉香曲9g(包) 地骷髅18g 野麦杆14茎(去节) 7帖。
五诊:6月20日。阴翳已消,浊邪渐化。海不扬波,水从高源而下降。上身浮肿渐退,湿浊已有疏化之机,而清阳尚未伸展之时,少阳伏火乘其堤防未固之机,竟僭逆上犯,耳前颞颥,筋攀掣痛。为今之治,利水非温通不行,降火非苦泄不清。伐木制肝之法,用于降火;和阳健脾之治,用于利水。上不致炎炎为虐,下不致滔滔为患矣。
淡黄芩4.5g 夏枯草12g 双钩藤12g(后入),白蒺藜9g 苦丁茶9g 赤芍、白芍(各)6g 焦白术6g 猪苓、茯苓(各)12g 泽泻9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冬葵子12g 青皮陈皮各4.5g 六一散12g(茶叶包),7帖。
六诊:6月27日。少阳浮游之火已能敉平,三阴凝结之水渐趋融化。脾肾得温煦而散布精微,阴霾得阳光而离照当空。化浊邪于乌有之乡,消肿胀于平坦之途。脉按之沉濡已举,方可脾肾两补。
川桂枝3g 清炙黄芪12g 米炒潞党参9g 土炒白术6g 杭白芍6g 茯苓12g 陈皮4.5g 泽泻9g 防己6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菟丝子12g 炒杜仲12g 米炒淮山药12g 春砂壳4.5g 14帖。
案十九、臌胀
尹××,男,51岁。
初诊:1961年9月19日。便血之后,体已虚惫,肝脾不调,胸脘痞闷而作胀,尤其两胁作胀为甚,脉弦细。当以和养展调为治。
大生地12g(砂仁4.5g拌炒) 杭白芍6g 生鳖甲15g 橘叶、橘皮(各)4.5g 炒丹皮4.5g 丝瓜络9g(玫瑰花三朵拌) 炒旱莲9g 川石斛12g 白蒺藜9g。
二诊:阴分积亏,气聚不展,肝脾失调,胸脘痞闷,胁肋攀胀,腹胀已减,静脉曲张,腿麻跗肿,脉弦细。续当柔和展调之治。
大生地12g(砂仁4.5g拌炒) 杭白芍6g 小青皮4.5g 生鳖甲15g 海桐皮12g 旋覆花9g 川郁金6g 大腹皮9g 沉香曲6g 粉丹皮4.5g 川石斛12g 预知子9g 川楝子9g 防己6g 玫瑰花3朵。
三诊:阴分较充,肝脾不调,两胁攀胀已减,脘腹痞胀,静脉曲张较好,脉弦细。续当疏展和化为治。
生鳖甲15g 广郁金6g 赤芍、白芍(各)6g 粉丹皮4.5g 青皮、陈皮(各)3.5g 大腹皮9g 预知子9g 川楝子9g 沉香曲9g 砂仁、豆蔻壳(各)2.4g 防己6g 海桐皮12g 泽泻9g 旋覆花9g。
四诊:肝郁气滞,脾脏肿大,两胁攀胀已减,胸脘痞满,腹笥膨胀俱减,静脉曲张较平,浮肿渐退,脉弦细。症情复杂,续当肝脾两调为要。
醋煮鳖甲15g(先煎) 醋炒柴胡3g 广郁金6g 赤芍、白芍(各)6g 粉丹皮6g 茯苓皮15g 大腹皮9g 青皮、陈皮(各)4.5g 陈蒲壳12g 砂仁、豆蔻壳(各)3g 沉香曲9g 川楝子9g 泽泻9g 防己6g。
五诊:肝脾二脏硬胀已减,胸脘较舒,腹胀已减,静脉曲张较平,小溲亦畅,脉弦细。症势大有希望,再当肝脾两调为要。
醋煮鳖甲15g(先煎) 醋炒柴胡3g 赤芍、白芍(各)6g 粉丹皮4.5g 大腹皮9g 川楝子9g 青皮、陈皮(各)4.5g 茯苓15g 陈蒲壳12g 砂仁、豆蔻壳(各)2.4g 广郁金4.5g 制香附9g 八月札9g。
六诊:肝脏硬化,按之较软,脾脏肿大按之亦软,胸脘较舒,腹胀已减,静脉曲张较宽,浮肿较退,脉弦细。症状转机。续当疏肝调脾之治。
醋煮鳖甲15g(先煎) 醋炒柴胡3g 赤芍、白芍(各)6g 粉丹皮4.5g 大腹皮9g 陈香橼皮9g 炙甲片4.5g 蜣螂虫2只(去翅足),茯苓皮12g 陈蒲壳12g 砂仁、豆蔻壳(各)2.4g 广郁金6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泽泻9g。
七诊:肝肿脾大已渐宽软,胸脘较舒,腹胀已渐消散,静脉曲张弛纵,足肿尚未退净,脉虚濡。续当疏展调达为治。
醋煮鳖甲15g(先煎) 醋炒柴胡3g 全当归6g 赤芍、白芍(各)6g 桃仁3g 制香附9g 粉丹皮4.5g 茯苓皮15g 大腹皮9g 青皮、陈皮(各)9g 陈蒲壳12g 海桐皮12g 炙甲片4.5g 蜣螂虫2只,路路通7个。
八诊:肝脾二脏硬胀渐消,胸脘未舒,腹胀,按之鼓鼓,尚有水湿踞留,足肿渐退,脉弦细。续当调肝和脾之法。
醋煮鳖甲15g(先煎) 鳖血炒柴胡3g 紫丹参9g 全当归6g 炒白芍6g 制香附9g 陈香橼皮9g 大腹皮9g 青皮、陈皮(各)4.5g 广郁金6g 陈大麦15g 砂仁、豆蔻壳(各)2.4g 蜣螂虫2个 沉香曲6g 醋炒半夏6g。
九诊:肝硬较柔,脾肿渐消,胸脘渐舒,腹胀亦减,静脉曲张已觉宽松,脉弦细。再以肝脾两调为治。
醋煮鳖甲15g(先煎) 鳖血炒柴胡3g 紫丹参9g 全当归6g 炒白芍6g 制香附9g 陈香橼皮9g 大腹皮9g 枯碧竹12g 炙甲片4.5g 蜣螂虫2只,缩砂壳2.4g 陈蒲壳12g 生龟版9g 泽泻9g。
十诊:两胁肝经循行之道,肝郁较展,硬胀渐瘥,脾区肿大亦渐消软,胸次较旷,腹胀按之鼓鼓作响已觉重实,水湿留于皮里膜外之间已渐蹂泄,腹水之根可望疏浚,静脉曲张亦渐见宽松。症已走向平坦之路,再当调肝畅气和脾利水之治。
醋煮鳖甲15g(先煎) 醋制半夏6g 鳖血炒柴胡3g 紫丹参9g 大腹皮9g 蜣螂虫2只(去翅足),陈香橼皮9g 泽泻9g 粉猪苓12g 沉香曲6g 砂仁、豆蔻壳(各)2.4g。
十一诊:用鳖甲煎丸之法而不全用其方,脾脏肿胀逐渐消软,肝脏硬变亦较减轻,两胁之间渐觉舒适,腹笥膨胀渐见消散,是已得鳖甲煎丸之效也。静脉虽尚曲张,面浮肿渐退。病有效机,适当调肝和脾,使其气血流畅,则藏统有职,不致有单腹膨胀之变则万幸矣。
鳖甲胶9g 鳖血炒柴胡3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6g 大生地12g 紫丹参9g 制香附9g 小青皮4.5g 大腹皮9g 陈蒲壳12g 泽泻9g 广郁金6g 海桐皮12g 粉猪苓12g。
十二诊:肝硬化与脾肿大已渐疏展,两胁之攀胀疼痛渐瘥,而觉鸣鸣作响,是气有转动之象,腹水未疏,而尚真胀如故,溲色时黄时淡。脉虚弦,舌中灰苔渐化。再以调畅肝木和益脾土为治。
鳖甲胶9g 炒柴胡3g 紫丹参9g 当归粉3g(吞),川楝子9g 制香附9g 青皮陈皮各4.5g 大腹皮9g 焦白术6g 五加皮12g 泽泻9g 猪苓12g 片姜黄6g 仙鹤草12g 陈大麦12g 冬瓜子、冬瓜皮(各)12g。
案二十、关格
蔡××,女,72岁。
初诊:1963年2月27日。肝阳犯胃,胃机不调。头脑昏痛,胸脘痞闷,呕吐清水,不思食,便解艰难,如是者,将近一月。脉微弦,重按濡缓。当以柔和风木和益脾土为治调胃畅气之治,高年虑其反胃。
旋覆花9g(包) 代赭石15g(先煎) 盐半夏6g(杵) 姜竹茹6g 炒小川黄连1.5g 吴茱萸1.5g(拌)炒香枇杷叶12g(去毛包) 煨陈皮4.5g 蒸桑叶9g 嫩钩藤12g 炒木瓜6g 煅刀豆子12g 生谷芽、熟谷芽(各)12g 盐水泡白豆蔻1.8g 茯苓12g3帖。
二诊:3月30日。肝木犯胃,胃机失调。胃本以通为顺逆则气聚鸠结,挟痰湿互恋,幽门阻塞,贲门痹窒。胸脘痞闷,呕吐清水,其味甚酸,稠粘如涕泄之状,如是者,欲其纳食,不亦戢戢乎其难哉。中宫既乏斡旋,又乏蒸腾,何能蒸化精微,润淖脏腑,则其梗闭,亦理所当然。脉来微弦,右手濡缓,阴阳有不相互协之势,臻入关格之兆,亦即噎膈反胃之萌端。高年患此,岌岌可危,姑拟苦辛通降,辛滑流利之法,参半硫丸之方,冀其上下得以交通,此症惟半夏能交通阴阳,作为桥梁,庶其壅塞沟渠,或能有舟楫可行之望,则大幸矣!
旋覆花9g(包) 代赭石15g(先煎) 鸡谷袋一具(洗净) 制半夏9g 淡干姜2.4g 杭白芍6g(桂枝0.6g泡水拌炒) 白豆蔻3g(盐水泡) 小川黄连0.8g(吴茱萸0.5g拌炒) 全瓜蒌15g(杵) 陈薤白9g 煅刀豆子12g 炒木瓜6g 姜竹茹6g 茯苓12g 半硫丸3g(分吞),7帖。
三诊:4月9日。送服升降开阖之法,胸脘较为舒适,呕吐白沫已减,惟纳尚钝,胃机尚未调和,而肠运已渐通降,大便二、三日一解,已不如前之羊矢之状也,此赖半疏丸之功。半夏有交通阴阳之力,得中枢斡旋之助,硫黄有襄赞通腑之能。关格之证,从此始有转机之望,仍当以通阳泄浊,辛滑流利,苦辛通降。希其清阳上升,浊气下降,则胃能纳谷,中宫有权,则水精四布,五经自能并行矣!
全瓜蒌12g(杵) 陈薤白6g 杭白芍6g(桂枝0.5g泡水拌炒) 小川黄连1.1g(吴茱萸1.5g拌炒) 桃仁4.5g 生川厚朴2.4g 旋覆花9g(包),代赭石15g(檀香末0.5g拌) 煨陈皮4.5g 半硫丸3g(分吞),人乳一杯(冲服),7帖。
案二十一、石淋
戎××,男。
初诊:1964年10月2日。湿热蕴结,肾气不化,日前溺血,少腹胀痛,腰膂酸楚,脉弦紧。当以疏化为治。
川楝子12g 台乌药4.5g 沉香曲9g(包)青皮、陈皮(各)4.5g 制香附9g 炒延胡索6g 炒丹皮6g 杭白芍6g 泽泻9g 瞿麦12g 焦山栀9g 粉猪苓12g 春砂仁3g(原粒杵),全瓜蒌24g(杵) 2帖。
二诊:服上药后,下石子三粒如米大,细砂很多。原方加石苇9g 扁蓄9g 2帖。
三诊:10月6日。湿热下注,气郁不舒,肾气不化,已下结石少许,少腹胀痛,腰膂酸楚,小溲短涩。脉弦紧,当以疏化于下为治。
川楝子12g 台乌药4.5g 广木香3g 沉香曲9g(包),制香附9g 青皮、陈皮(各)4.5g 炒延胡索6g 瞿麦12g 扁蓄9g 石苇9g 川萆解9g 泽泻9g 野麦杆12g 金钱草15g 猪苓茯苓各12g 春砂仁3g(原料杵) 3帖。
四诊:10月9日。湿热夹气郁不调,又下结石少许,少腹结块,腰膂涩楚,二便艰涩。脉弦濡,当以疏化为治。
川楝子9g 台乌药4.5g 青皮、陈皮(各)4.5g 沉香曲6g(包) 制香附9g 全瓜蒌12g(杵) 小枳实3g 瞿麦9g 扁蓄9g 石苇9g 川萆解9g 泽泻9g 粉猪苓12g 飞滑石12g(包) 3帖。
验方
一、豆卷蝉退饮
组成:清水豆卷12g 蝉退3g 桑叶9g 杏仁9g 焦山栀9g。水煎服。
功效:轻清气分,泄热除湿。
临床应用:主治风温邪热袭肺,汗出咳喘;暑入阳明,恶热心烦;湿温初起,郁遏卫气,身热不爽等症。方虽清水豆卷味甘性平,宣风解毒,分利湿热;蝉退味甘性寒,散风除热,宣肺定惊,同为主药。配桑叶、杏仁轻透肺气,山栀泄热除烦,共奏轻消气分之功。陈氏擅治温病,尤重气分,此乃病情转化之枢,必以轻透之品制之,再伴随兼卫、兼营之证出入进退。故本方随症加减,可治风温、暑温、湿温之气分证。如温病初起,表证未除,加薄荷(后下)3g 连翘9g;暑温热伤津气,加鲜芦根1支 南沙参9g;湿温热扰胸膈,加川郁金9g 藿香、佩兰(各)9g 青蒿9g;温病入营,身热夜甚,加鲜生地24g 黑玄参9g 鲜菖蒲4.5g 热势鸱张,扰动厥阴,痉厥动风,加生玳瑁(先煎)9g 羚羊角(另煎冲服)2.4g 紫雪丹(吞服)2.4g等。
此方看来极其平常,如投入恰到好处,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气分病入营转卫,往往在于一日之计。故陈氏用此方,常处方1剂,至多2剂,以观动静,适时增减。
二、温阳益气汤
组成:淡附片3~6g 桂心0.9~2.4g 鹿角片3g 巴戟肉9g 仙灵脾3~12g 菟丝子12g 金樱子9g 覆盆子12g 潞党参3~12g 炙黄芪6~12g 白茯苓12g 山茱萸肉3~6g 枸杞子9g 大熟地12~18g 广陈皮6g。水煎服。
功效:温肾助阳,健脾益气。
临床应用:主治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其主要表现是神疲乏力,皮肤粘膜色素沉着,尤以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为明显,属于中医“黑疸”范畴,由肾阳衰惫所致。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气血乏源,故常兼见脘痞腹胀,下利清谷,倦怠无力。治宜脾肾双补,温肾为主,以固根本。临床分肾阳虚、肾阳虚挟脾阳虚、挟肝阳偏胜、兼心营不足四型。如症见遍身肤黑,背脊畏寒,四肢无力,腰间酸痛,小便清长,纳食不馨,阳痿遗泄,脉微细无力、或弦细而数,舌苔白滑,为肾阳虚型,以本方为主,或酌加胡芦巴9g 锁阳9g 淡苁蓉6~12g 兼见胸闷腹胀,困倦思卧,面浮足肿,大便溏薄,脉微细而缓或濡细而涩,或右手沉迟,舌苔白滑,属肾阳虚挟脾阳虚,本方去大熟地,加土炒白术6~12g 炒扁豆9g 煨木香3g 煨肉果2.4~4.5g,兼见头脑空鸣,时作胀痛,目糊黑花,潮热烦躁,面浮汗多,女子月经不调,腹痛带多,脉弦细、重按无力,舌苔白滑、边尖有刺,属肾阳虚挟肝阳偏胜,本方去淡附片、鹿角片,加石决明(先煎)15~30g 左牡蛎(先煎)15~30g 龟版(先煎)9~15g 麦冬12g 白薇4.5~9g 女贞子12g 潼蒺藜、白蒺藜(各)9~15g。兼见头脑轰热,怔忡烦躁,寤不成寐,恐怖惊魇,口干咽燥,胸次失旷,小便混浊,脉小数,或微弦而无力,或左盛于右,或左寸独大,舌苔白滑,尖有刺,中剥,属肾阳虚挟心营不足,本方去鹿角片、巴戟肉,加珍珠粉(吞)0.3g 苍龙齿12~24g 五味子1.5~3g 炒枣仁(研)9~15g 血琥珀(研细末,吞)1.2~2.4g 龙眼肉3~9g 朱灯芯1.2g。
总之,本病多属肾阳衰惫,脾阳式微,精气皆虚。正如张景岳谓:“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在遣药之时又须七分阳药,三分阴药。希冀阳得阴助,泉源不竭。阳药如附子、肉桂、苁蓉、巴戟、锁阳、覆盆子、胡芦巴、菟丝子、鹿角片、仙灵脾等;阴药如熟地、牡蛎、龟版、麦冬、五味子、山药等。
三、加味温胆汤
组成:制半夏4.5~9g 白茯苓9~1.5g 粉甘草1.5~3g 小枳实2.4~4.5g 橘皮3~6g 炒竹茹6~9g 生姜1~2g。水煎服。
功效:化痰和胃,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幼梦纷纭,惊惶怯慑,或气郁生涎,涎与气抟,或短气乏力,自汗涔泄,或脾虚生痰,肺气壅塞,或心肝热灼,烦躁癫狂等症。温胆汤见于《千金要方》,为治疗心气不足,胆虚不宁的良方。方中半夏温中化湿和胃,茯苓和中淡渗,甘草和中化痰,枳实疏导利胆,橘皮化痰健胃,竹茹化痰热、泄肝胆。陈氏在临证中对此方深有探究,认为心虚不宁一证,可以变生诸疾。如肝热痰火,心悸肉shun,恐惧呕泛者,加广郁金(生打)6g 泡远志6g 炒枣仁9g 陈胆星4.5g 左金丸2g(吞服);惊恐所致失眠者,加苍龙齿(先煎)30g 饭蒸菖蒲3g 明矾水炒广郁金6g 血琥珀(吞服)3g;温病后肺气不清,怔忡心悸者,加海蛤壳15g 霜桑叶6g 粉丹皮9g 东白薇9g;心肝热灼,痰火癫狂者,加陈胆星9g 片竺黄6g 生决明(先煎)30g 当归龙荟丸(吞服)6g 黄花金针菜15g;脾虚痰多,久咳不愈者,加全瓜蒌15g 广郁金12g 开金锁30g;妇人产后恼怒,烦躁失眠者,加北柴胡4.5g 炒香附9g 绿萼梅3g等。
温胆汤之命名,盖因胆为清静之府,喜静谧而恶烦扰,喜柔润而壅郁。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伤少阳之和气,变生他证。方中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