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一)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常人则取中者,小者可知。干姜三两。按∶方名四逆,必以之治厥逆。《论》云∶厥者,阴阳气不顺接,手足逆冷是也。凡《论》中言“脉沉、微、迟、弱”者,则厥冷不待言而可知,此方温中散寒,故附子用生者。

四逆、理中,皆温热之剂,而四逆一类,总不离干姜,以通阳也,治宜下焦;理中一类,总不离白术,以守中也,治宜中焦。余药皆相同,而功用迥别。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便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以上义详杂方条内。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阴阳两虚之后,又复竭其阳,非此汤不能挽回阳气。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说详前桂枝条内。

病发热头疼,此乃表邪。脉反沉,见里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身体疼痛,阴阳二症皆有之。今脉沉而疼痛,虽发热,亦是里寒外热之症,故用四逆。

脉浮而迟,表热浮。里寒,迟。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明所以不渴之故,当温之,宜四逆辈。有寒则不渴。则知渴者,皆当作热治。不曰四逆汤,而曰四逆辈,凡温热之剂,皆可选用。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病与脉相合,则温不可迟。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此二句指不食之时言。此与少阳之呕,当有分别,宜以他症验之。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始得”言病方起;“脉弦”则有力,故知为实。不可下也,欲吐则病在上焦,下之为逆。当吐之。在上者因而越之,此少阴宜吐之法。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干呕无物,则知其为饮矣。不可吐也,当温之。寒饮无实物,温之则寒散,而饮亦去矣,凡治饮皆用温法。

宜四逆汤。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以上皆外症,其疼亦属阴疼。又下利清谷,厥逆而恶寒者,三者皆虚寒内症。四逆汤主之。按∶此条诸症,皆属阴寒,因为易辨,惟“热不去”三字,则安知非表邪未尽。即恶寒,亦安知非太阳未罢之恶寒。惟下利厥逆,则所谓急当救里,不论其有表无表,而扶阳不可缓矣。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汗下后而厥冷,则虚寒极矣。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亦外热内虚寒之故。四逆汤主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以上五条,皆系汗下之后,阳气大虚,故虽外有微热,而总以扶阳为急,大小便俱利,则内阳亦尽矣。

不仅手足逆冷为阳微之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