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性骨坏死临床诊疗日渐规范

时间
2008-07-17

据中国医药报北京讯 记者崔昕报道

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骨科、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牵头,联合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等承担的“皮质类固醇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从1990年开始,经十多年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及首发医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下,联合多学科,建立了简便、准确的皮质类固醇性骨坏死(激素性骨坏死)高危人群的筛选法及有效的干预手段,从源头上减少了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生率,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早确诊和早治疗,为规范我国激素性骨坏死临床治疗,减少治疗盲目性和医疗费用,提高疗效,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该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骨坏死在我国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可累及人体骨骼多个部位,其中以股骨头坏死最多见,且危害最严重。在我国,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和酗酒是非创伤性骨坏死的两大主要病因。其特点是发病年龄轻,累及双髋比例较大,且常见多灶性坏死。由于年轻患者一生将面临两次或更多次人工关节置换术,给社会和患者本人及家属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探索激素性骨坏死的病因、干预方法,寻找确定骨坏死的早期诊断及预测股骨头塌陷的非侵入的有效方法及有效保存患者关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据该项研究主要负责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主任李子荣介绍,此项研究以临床为主,应用实验室技术及多学科技术。研究初步确定了汉族人激素性骨坏死高危人群的6项血液的高凝、低纤溶指标及相关基因突变;探索了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病规律;发现了骨坏死早期诊断及与其他病变鉴别要点;建立了应用MRI图像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及坏死与正常体积比的方法,为临床股骨头坏死体积测定及股骨头塌陷的预测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方法;建立了依据患者年龄、职业、坏死体积大小及部位等不同情况的个体化的有效诊疗方案的选择方法,提高了早期患者保存自身股骨头治疗的疗效;建立了重建与恢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偏心距的方法,引入并实施了微创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新技术,提高了晚期患者的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疗效。

据悉,该研究成果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推广,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