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现:DARC对乳腺癌具有负性调控作用

时间
2006-12-15

据中国医药报上海讯 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在乳腺癌生长和转移过程中的负性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日前刊登在最新出版的国际权威刊物《肿瘤基因》(《Oncogene》)上。有关专家认为,该研究为揭示乳腺癌转移机理和开发相关药物提供了新的线索,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对白细胞具有趋化与激活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20年前,趋化因子的发现揭开了白细胞浸润的组织特异性之迷,原来不同的白细胞可表达不同的趋化因子受体,而“招聘”特定白细胞的组织则可产生与之呼应的趋化因子,从而引导白细胞的定向迁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在胚胎发育、血管生成、免疫、炎症、艾滋病、肿瘤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关研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一项有关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参与乳腺癌转移过程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后围绕趋化因子功能性受体的研究如火如荼,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乳腺癌等肿瘤中的作用日趋明朗。在此背景下,邵志敏教授率领王杰、欧周罗等科研人员另辟蹊径,开展了乳腺癌中趋化因子调控机理的研究。

DARC是因输血反应而发现的以患者Duffy的姓氏命名的一种红细胞血型抗原,后来发现它也是一种趋化因子诱饵受体。DARC类似于银河系中的“黑洞”,可以捕获趋化因子使其信号湮灭。鉴于某些促血管生成的趋化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对于高度依赖于血管生成的乳腺癌可能是必需的,因而DARC能不能成为对付乳腺癌的新式武器引起了课题组极大的兴趣。于是,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些过表达DARC的人类乳腺癌细胞株,然后将其接种到裸鼠体内进行观察。结果表明,DARC不仅可抑制人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也能显著抑制肿瘤向肺部的转移,其作用至少部分与瘤内MCP-1降低、血管生成减少有关。与此同时,以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为对象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DARC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成反比,而与患者的生存期成正比。这些研究结果提示,DARC可能主要通过清除某些趋化因子、阻碍肿瘤血管生成而对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发挥负性调控作用。

据了解,该研究目前仍在深入继续之中。欧周罗博士特别指出,尽管针对肺癌、前列腺癌的研究结果也已公布,但DARC的抗癌作用是否具有普遍性还不得而知,断言DARC是一种“癌症克星”为时尚早。此外,考虑到DARC在进化史上的高度保守性及功能多样性,探讨其抑制乳腺癌的非趋化因子机理也许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