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会议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月22日中国广播网)
当下,群众总是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医院门难进,话难听。而对医生来说,同样不好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病人不信任、闲得发慌;大医院的医生则是加班不断、苦不堪言。无论是从看病的成本,还是从看病的质量来看,我们可能都出了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导致群众一遇见稍微复杂一些的病,就不得不往大医院跑。这样的经验积累多了,很多人就会认为只有大医院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为了少跑一回路,干脆一生病就直接到大医院挂专家号,上个双保险,如此,基层无病人、大医院就人满为患。
在发达国家与地区,这一种矛盾是如何得到调和缓解的呢?他们普遍实行的是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管理办法。家庭医生制被认为是整个医疗体系的基石,成为建设的一种重中之重。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人们生了病,第一时间是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而不是直接到医院看病。如果确实有需要,家庭医生会安排病人住院或联系专科医生继续为病人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可以有利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一个医生长期服务于某个家庭,他们会很容易掌握基本情况,提供更为优质可靠的医疗服务。二是有足够的沟通与往来,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样重要的是,有利于就医者降低看病成本,他们不必盲目地去医院碰运气看病,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要想在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进行一场看病的革命,改变人们的就医习惯。从这个角度而言,“全科医生制”的提出与实施恰逢其时。它可能意味着从现在开始,政府决策者已经决定要实现这一种大转身,通过大力培训足够数量的全科医生,来确保基层首诊得到实现,从而推动三级诊疗制度的实现,最后实现就医的有序化、合理化。
由此而言,“全科医生制”向看病满意又迈进一步。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想全面实现公民拥有自己“家庭医生”的梦想,地方政府必须愿意积极承担起这一种责任,在这方面进行足够的投入,狠抓质量关,培训出更多令公众满意的全科医生。(康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