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治本打造“安全餐桌”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4-28

吴学安

“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万余家。食品安全的整顿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何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频现。(新华网2011年4月19日)

食品的一端是成千上万的农民、企业,另一端是13亿人的餐桌,安全事关重大,又极难监管。尽管自2009年6月1日起,《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一套更加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悄然临近。但仅靠一部法律的出台,尚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建立并完善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其间仍存在不小的难度。由于在规范食品生产、标准生产等方面能力不足,很容易导致食品添加剂的误用和超标,让食品在源头上受到污染。

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是入口的东西,消费者对其质量的关注可谓是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生物学上有“生物富积”一说:有害物质通过层层生物链而越积越多,危害越来越大。所以,虽然一种食品到消费者口中要经过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终端销售等环节,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危及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但源头是最重要的开端,保障食品的安全要从源头抓起。

从福寿螺到多宝鱼,海鲜及水产等带菌致病或药物残留,再到令人堪忧的违规使用化工原料和不安全食品添加剂。这个“恐怖链条”下一步将在哪个门类上再次施威?如果有心的消费者把类似的消费提醒与警示都收集起来,相信会是厚厚一叠。或者有认真的消费者,一旦见到产品曝光就与该食品断绝“关系”,想来他们会比一般人承受更多的痛苦,因为严格来说,这样一来,应对简单的日常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可以放心享用的食物显然在递减之中。

国际上有一个常用的生产安全食品准则叫HACCP,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它是对在食品加工环节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危害、化学危害和物理危害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进行控制的一种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注重的是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惩罚,而我们以往恰恰对此重视不够。

中国之大、经济发展之不平衡、消费层面之丰富,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对于规范市场,绝非单一模式所能奏效,更不是数个消费警示就能解决问题。食品安全,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热点关注的话题之一,也因这渐次袭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为消费者普及了那么多“读起来很美、吃起来要命”的生涩专业词汇。人们在寄希望于相关职能部门强化市场管理之外,给予我们“能吃什么”的正面引导、对于恢复人们的消费信心实在是太有必要了。而从“根本”上抓食品安全,不仅能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对农副产品产地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也是一种有力的促进。

国人在吃饱喝足之后,又要求吃得好和吃得放心——这是个巨大而又令人欣慰的变化。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也是食品需求大国,食品安全可谓是事关亿万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同时,靠“治本”抓食品安全,还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国内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广大农民种养的收益。双汇集团旗下公司收购、屠宰含“瘦肉精”生猪事件表明,要为消费者打造一张“安全餐桌”,就要从“源头”抓起,先确保“优生”,再切实抓好“优育”,如此,才能让咱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