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亭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是整体医学,它的理论不强调对抗,而注重因势利导,始终谋求与万物的共存之道。而现代医学是微观医学、对抗医学,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中医人才培养必须遵循自己的规律。我们在总结中医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优点,对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探索。
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及责任感
举办“养马岛中医论坛”、“杏苑讲坛”,先后邀请学校内外名医名师为学生作学术讲座,报告会场场爆满,同学们为名师的成绩所折服,为名师的求学经历所感动,佩服名师对中医事业的执着精神,学习名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纷纷表示要以名师为榜样,刻苦学习中医,为继承中医、发扬中医打好基础。
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了博士、访问学者进教室与学生学习交流互动,组织校内博士、访问学者、教学名师,从人生信念、求学历程、学习方法和对中医药研究的认识、中医药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让学生与博士面对面交流,从而增强其学习中医的信心。并提倡课堂正确引导。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客观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及中西医的差别,增强学生传承与发展中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中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中医主体地位。由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着中医经典课教学不足、西医课时比例较大、中西医课程混开等问题,我们在教学改革方案中首先强调早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改革原有方案,适当增加中医课程、课时,尤其是中医经典课程课时比例。
其次是在整合优化中医课程的同时,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必须重点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
开办传统班,引导学生读经典
开办传统班,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提出问题导入法、病案切入法、师生交流互动法、病人进课堂及模拟病人教学方法等。中医经典理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但中医专科教育存在经典课程比例小、学习比较浮浅、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少等问题。传统班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开展的,旨在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中医理论的根源,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正确的观念,使学生学会与人、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
在课程的选择上,传统班以中医经典理论课程为主,同时稍稍扩大范围,加上认识论与方法论课程,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的本源有所了解,对中医理论的内涵、外延及应用都有清晰的认识。如纯理论的课程有《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
实行导师制培养
制定了《中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施意见》,在二年级时采取导师与学生自愿相结合的形式组成指导结对关系。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课程;随师见习,增强临证感性认识。根据课程进度,由导师拟定相关思考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在学生查阅资料、总结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模式逐渐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学年在实习基地选名医作为“临床导师”,按师带徒方式,由导师全面负责临床带教和学习指导,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促进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