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博客现象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12-08

本报记者 谭欣

博客,是以网络为载体,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页。因操作简单,界面美观,交流广泛,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交流互动平台。

中医博客,正是利用这样新颖和独特的传播方式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目前,不少中医专业人士以及地方中医管理部门都已开通此类博客,这对中医药宣传起到了推动作用。面对五花八门的中医博客,业内的“知名博主”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中医博客的定位在科普

中国中医科学院张雪亮教授,2010年开通中医博客。他认为中医博客以其开放性、传播性、媒体性,为中医科普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博客内容科普、通俗化,才会让网民对中医药增加认知,更好地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信赖中医。

以往,中医科普宣传工作大多由专业科普工作者、医史工作者、文史工作者及哲学研究人员等承担,他们对中医药文化普及所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但是由于受专业知识所限,多侧重于历史、哲学及文化层面,这对于中医药科普宣传的大局而言显然是不够的,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

写中医博客,张雪亮建议要以科学、通俗化的语言向大众传播中医学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与方法,介绍中医药“简、便、验、廉”的常识、技术、方法和经验以达到防病治病、健体强身的目的。

还可介绍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及常见病中医简易疗法等科普知识,这样才可让“博友”轻松了解、熟悉和应用简便易行的中医药疗法养生保健。使中医药知识广泛普及,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中医博客的作用,推动中医药科普工作的开展。

中医博客创作和传播的关键是创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毛嘉陵,2005年开通博客,到2008年上半年访问量超过300万,一度成为新浪中医博客的领先者。毛嘉陵说:“互联网的受众以中青年为主,因此我们要主动占领这个宣传阵地,特别是要善于利用博客这种新的媒介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让更多的人在享受中医药文化熏陶中获得健康实惠,同时也激发出大众关注和支持中医药事业的热情。”

毛嘉陵在回顾前几年尝试写作和发表的中医博客时说:“博客文章的观点要新颖独特、内容要客观真实、标题要精简醒目,有不少内容好的中医药博客文章,因为没有注重写作技巧和文章的谋篇布局,让人阅读起来很累,以至“博友”在读一、两段后就会放弃阅读。当然,有好的内容,还要配好标题,才能吸引眼球。网友的鼠标每天都在网页上‘游荡’,只有精彩的标题才能立即吸引他的手指点击下去。适当增加图片,穿插视频,都可增加博客的生动性,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毛嘉陵强调,决不能写一些内容不真实的博文,更不能为了追求点击数而制作怪异的标题去哗众取宠。

呼吁更多中医专业人士开通博客

北京伟达医院副院长郑东海是在2008年开通的中医博客。他说:“应召集更多中医专业人员开通博客,通过写博客来并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

中医专业人员主要是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者。由于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进行中医研究,他们对中医的了解、感悟更为深刻透彻。他们思考和关注的,往往是中医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书写博客时容易把话说到点子上,把道理讲到实处,知识也较为全面。因此更能向大众传达中医药的真实信息。

但是,由于诊疗、教学、科研工作繁忙及其他原因,难以坚持写作,博客的更新不会太快,会影响博友关注的热情。因此,还要呼吁更多的中医专业人士开通博客。

规范博客的网络平台

养生堂栏目主编罗大伦博士,2008年开通中医博客,目前访问量达260多万次。罗大伦认为这个平台弥补了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媒体的不足之处;方便、快捷,尤其是便于“白领”这个群体,上班时间、休息时间打开电脑就可以阅读。罗大伦说:“博客是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面积最广、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平台,未来发展是不可限量的,这个平台需要保护与规范。”

中医是国粹,像京剧一样拥有许多“票友”,不少中医“票友”们也通过博客抒发自己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宣传着中医科普知识。罗大伦说:“博客是言论相对自由的空间,希望中医博客能被规范化,让百姓获得权威的、正确的中医药知识。”

总之,推动和规范中医博客的发展能促进中医科普文化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