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科学家标准评价名医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8-20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任何时代,中医的发展和繁荣都少不了名医的带动和引领。名医的作用与中医的昌盛,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所以,在现代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新时期,名医的培养成为了中医事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过去的名老中医,由于他们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很多被老百姓永记于心,有的美名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但时下,各地评选出的名医虽说越来越多,而真正能成为老百姓心中名医的则是凤毛麟角。

何以至此?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则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我们在当下名医的培养上是用科学家的标准来评价名医。

回顾历代名医的成长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他们共同的成长规律,就是潜心临床,自由探索,矢志不渝,逐渐成名。成名的环境宽松自由,成名的模式多种多样,只要肯下工夫,持之以恒,终成正果。而现在的名医培养,是在条条框框中成长的。关注的是名医的外在条件(论文数量、成果多少),名医的内在积累和临床磨练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你是不是名医,不是看老百姓的评价,而是看评选机构的认可。

科学家与临床家都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但是科学家主要从事“学”的研究,而临床家则主要从事“术”的研究,二者的研究方向是不同的。科学家,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重要的科研成果做支撑,不然就难称其为“家”。而临床家则不同,主要看你临床治疗疾病的水平如何,即临床技术的应用和疗效怎样,而不管你发表多少论文和取得多少成果,如果临床水平一般,老百姓不认可,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称为名医的。由于我们误用了评价名医的标准,所以导致了当下的现象:名医多多,但多不是百姓心中的名医。

客观地说,临床名医的培养是不需要太多科研投入的,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是最重要的。但由于标准的误用,不仅加大了名医培养的成本,也由此改变了名医的成长之路。用科学家的标准来评判名医,必然增加临床医生的工作负荷,迫使他们分出相当多的、甚至是主要精力从事科研和学术论文的整理,从事一些奖项的争取和荣誉的获得。更为严重的是,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努力方向,因为临床技术已经不再是评价名医的主要指标,要想成为名医,必须从临床以外去拼搏。

当然,临床也需要科研,但主要应该是在技术层面上的,是和临床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不应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

名医是在长期为患者服务的临床工作中不断磨砺和提高而逐渐被老百姓认可的,这是名医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通过与患者的长期互动和交流,你才会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认识和深入地了解,才能得到老百姓一个客观的评价。如果你不专心于临床,不用心去和患者进行交流,就不能认真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也就不能很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你的临床技能也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尽管你的职称很高,论文、成果一大堆,而你在老百姓心中不是真正的名医。

总之,名医成长是有自己的规律的,我们应该从评判标准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修正名医的成才之路,让他们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不受任何干扰地潜心于自己的临床研究,不包装、不催化,自然而然,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