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教育成就国医大师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8-09

陈德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国医大师公布一年多了,正如《中国中医药报》评论员文章指出的:国医大师是旗帜、是标杆,国医大师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榜样和楷模。加强对他们成才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探索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对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回顾国医大师们的成长规律,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全国30名国医大师中有9位是从南京中医药大学(前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走出的:北京的王玉川、王绵之、颜正华、程莘农,山东的张灿甲(中医研究班),陕西的张学文(温病研究班),南京的周仲瑛、徐景蕃、朱良春等。

当时学校在教学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教学内容服务于培养目标。他们在校时,主要是以传承方式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和加强临床实践作为办学培养模式。当时制订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都瞄准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理论学习重经典。以“四部经典”著作为主,注重中医理论继承性、实践应用性。《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核心内容,《伤寒论》是辨证论治基础理论,《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专著根基,《温病学》是研究外感温病发生规律。“四部经典”著作是构建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有人说,中医水平高不高,看“四部经典”著作学习好不好。从江苏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出来的9名国医大师,正是在校期间就打下了坚实的“四部经典”根基。

临床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践。主要设置内、外、妇、儿、方药、诊断学等与临床密切联系的课程。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有机的、整体的、突出中医辨证论治优势的临床课程体系。

授课形式讲求教学相长。床边教学、教学相长、提倡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当时的教学特点,从而培养他们具有很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熟练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的能力。也为他们离校后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临床诊疗思路和临证经验,备受患者爱戴打下了基础。

良好的校风。校风是一个学校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代表着学校形象,反映了学校内在的本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从一开始建校就狠抓校风建设,“严谨治校,培养优秀人才”。这对于全校每个人的思想、情操和作风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9位国医大师就是在这样良好的校风中成长起来的。

研究30位国医大师的成长历程,将会对我们今天的中医教育改革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