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药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生力军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2-05

陈其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

民间中医药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生力军

振兴中医药的正确道路是继承和创新并举,民间中医药在坚持中医药基本原理和自身创新发展规律方面,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当前中医“西化”严重,这是中医药被侵蚀的直观表现。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看主要应重视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思想意识、文化变迁。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侮凌辱,一些先行者希望借用西方思想和文化来改造甚至替代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和文化,汉字、中医药都被列入其中。然而,矫枉过正导致了“唯科学主义”思维方式盛行。进入现代,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年轻一代理解和接受中医药的意愿和能力都衰减了。与此同时,价值观甚至人生观却出现了向西方靠拢的倾向。

二是管理体制。尽管政策法规明确要“中西医并重”,但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至今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三是经济利益,这是最直接的“西化”推动力。西医药是工业化的产物,有规模优势。在目前的医疗收费体制下,中医药对患者“简、便、廉、验”的优点反而变成了影响中医药从业人员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不利因素。一些中医药人员不愿意“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就大量使用西医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而得不到继承和发扬。

复兴中医药的正确道路是继承和创新并举,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离开传承的创新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在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民间中医药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第一,追根溯源,中医药发端于民间,以临床应用为纽带,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医学和药学协同发展。

第二,对一些地区的调查表明:规模越大、越“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使用西药、动西医手术的比重越大。以山西运城市的实际情况为例,民间中医提供的中医药服务量的比例都在95%以上,民营中医专科医院提供的中医药服务比例也在90%以上,而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比例占不到40%,其中有的几乎不用中药特别是汤药。而民间中医药受客观环境和条件所限,相对较少受到“唯科学主义”的思想影响,同时也缺乏拿检查仪器当提款机、在人体放置金属元件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因此相当一部分民间中医药人员还能较好地坚持用传统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诊病用药,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第三,医药院校和机构出现专业分类越分越细的倾向,受此影响,相关中医药人员的专业视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乃至连中医药的基本哲学观和诊疗方法——整体观、生成论、辨证施治等等的学习和运用都受到局限。而民间中医散居民间,尤其在边远和贫困地区,求诊对象的应急性和随机性较强,除了少数专科之外,大多数民间中医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程度的“全科”知识和技能,这种情况客观上更有利于中医整体和辨证思维的把握、应用。

第四,在“唯科学主义”思想和急功近利的不良社会风气盛行的情况下,大型医疗机构的硬件条件越来越丰富完备,吸引大量病患甚至不顾自身病情客观需要和经济支付能力,前赴后继地集中到大医院求诊。民间中医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但是,民间中医也因此有了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在应对慢性病、老年病、疑难杂症等方面所受到的挑战,反而成为民间中医药坚守阵地,展示特色和优势的机遇。

第五,在创新方面,从汤药到制剂再到成药曾经是传统中药的创新之路。但现行不合理的中药院内制剂管理制度实际在阻断这条创新之路。尽管如此,和“主流”机构、人员模仿西药植物药的研发方式,搞大流水线生产全民适用的某些现代中药不同,许多民间中医药人员依然坚持研制丰富多样的中药制剂为患者提供有效治疗,甚至自采自种自制自用。

第六,人才培养方面,除却中西混杂的内容且不说,目前的主流模式还是批量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西方普通人才教育方式,忽略了中医药的个性化诊治方法所需要的医药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持续、交互、递进的典型实用人才教育模式的优点。但是,在国家有关鼓励办法出台之前,民间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就较好坚持了师徒传承、家学自学、以临床实践为主等方式,尽管在名分和行业准入方面很难得到认可。

第七,据中国民间医药协会“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2009),我国各类各级民间中医医疗机构约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15%以上。在中医药历史积淀比较丰厚的地区,民间中医药人员的数量甚至超过公立中医药机构的从业人数。因为有民间中医药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得部分被西医药宣布得了“绝症”的患者仍然有康复存活的希望,使得贫困群众在高昂的医药手术费用面前还有规避腾挪的余地。民间中医药对以大量“高”、“新”设备武装起来的大型医疗机构虽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但或多或少加入了竞争的活力,牵制了医药卫生事业向西医药一面倒的倾向,减缓了医疗特别是手术费用不断膨胀的速度。

民间中医药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要更有效地发挥相关专业协会、学会的作用。同时,中医药从业人员要努力培植开放包容、学习进取的精神;在民间中医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也继续做出改进。

虽有诸多相对优势,但要真正发挥生力军作用,民间中医药自身还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首先,要更多、更有效地发挥相关专业协会、学会的作用。使得这些协会和学会能够对内变虚为实,在执法机构依法实行外部监管的同时,特别是在管理部门改进对中医药人员从业资格认定和民营中医药机构市场准入条件管理的情况下,通过各级协会、学会大力提倡、鼓励和组织行业内部自律工作,表彰先进、带动后进,升腾行业正气;对外则更好地承担起在和社会各界交流沟通中的桥梁作用、窗口作用,从行业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介绍和宣传民间中医药,增强民间中医药行业的健康程度、洁净程度和透明程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民间中医药队伍的信任度。

其次,中医药从业人员要努力培植开放包容、学习进取的精神。许多热爱中华、关心中医药的民众,特别是年轻人,表达了对中医药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创新发展的希望。而在坚持以传承为基础、为重点的前提下,遵循中医药基本原理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真、谨慎地开展自主创新,也是中医药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必须有开放包容、不断学习进取的态度和胸怀。在坚持正确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技能的同时,勇于和善于结合临床实践谨慎创新;不但要做好医药实践,也要学习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培养和发掘民间中医药的发展潜力;此外,还要提倡在善于学习他人长处包括西医药人员长处的同时要舍得传授、传播自己的心得体会,要相信中医药有足够广阔的天地为我们提供用武之地。

当然,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复兴,在民间中医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也需要继续做出改进,重点领域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员和职业资格管理:在保持基本目标和原则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在民间中医药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阶段,因人、因时、因地、因需采用动态的管理改进方法。强化激励机制,改善约束机制,以疏为先,疏堵并举。

第二,注重中医药属于应用学科的性质特点,改变片面强调学历不重实际才干的人才选用方法,为民间中医药创造平等竞争机会。对人员,如基层村镇,社区卫生院、室就业岗位人员的竞聘;对机构,如城镇职工、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进入许可和应用实行优惠政策。

第三,人才培养要侧重鼓励师承教育的发展,强化临床实践;利用适量政府资源对民间中医药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以利提高。

第四,中药院内制剂管理:要把政府监管的目的明确为求得更好发展而非制约发展,在法律责任清晰的前提下,对部分条件成熟、潜在危害小的,用备案制取代注册制,并适度放宽院内制剂使用范围。

第五,政府应精神和物质措施双管齐下,扶持和鼓励开展民间中医药的科研和自主创新活动。从民间中医药科研做起,改变当前中医药科研多数项目只是追随模仿西医药科研方式的被动局面。

当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我国中医药事业已经出现了重大转机,并且显露出更加光明的前景。虽然在国情调研中,我们听到了“民间中医药是中医药事业复兴的希望所在,民间中医是复兴中医药事业的主力军”的说法,我们也的确希望民间中医药人才中不断涌现出更多的苍生大医、精诚大医,承担起复兴中医药事业的生力军作用,甚至主力军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讲,复兴中医药,复兴中华文化与文明,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同目标和神圣职责。只要民间中医药界能够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广泛团结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同心同德、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复兴中医药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本文据作者在2009年10月首届全国民间中医药科学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