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体会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12-23

2009年5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下发2009[16]号文《关于确定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的通知》,深圳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据悉,全国被确定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的中医医院共有71家,广东省只有2家,而深圳市中医院是其中一家。

本报特约记者 吴志强 通讯员 黄淑芬

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如何构建?深圳市中医院这几年在推进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立足中医院文化的“形”

第一,中医院在建筑风格方面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什么样的设计才算是符合中医院特点和风格,确实没有先例。深圳市中医院建筑风格很现代,因为它要符合深圳的城市风格。所以该院在内部装修方面下了工夫。比如该院院本部建院之初(1990年)就在门口竖立了李时珍的雕像,1994年医院设立院史和中医药文化展览馆,这是该院最早集中展示中医院文化形象的表达方式。2001年门诊修缮时,该院又从医院围墙开始,设计了以常见中草药外形为主的几个铸铁围墙,然后在门诊候诊大厅的天井壁上,根据中医典故设计了8幅壁画,用玻璃钢制成浮雕。2008年住院大楼启用后,该院把“太极阴阳图”采用铜铸方式重塑,放置于住院部大堂。此外,该院还学习、借鉴同行好的经验,组织人员去安徽、江西、上海、四川等兄弟医院参观学习,设立中医药文化走廊和中医药文化墙,悬挂中医药名家生平画像和中医典故国画,还把中医经典名句用木刻上墙,制作了中药小知识图谱,设计富有传统特色的屏风、诊台等,使患者走进中医院,就能感受到中医药古朴典雅的气息。

第二,“以人为本”对院内布局设施进行调整。该院为了方便群众就医,满足市民对中医诊疗服务的需求,自1999年开始,医院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对业务用房进行及时的调整,把行政办公区腾出来改造成立了心血管病区,行政后勤部门搬进简易平房办公;将原职工俱乐部用房改造成立了健康体检中心,为市民提供中医健康体检和保健指导服务。这两个举措,不仅使该院增加了300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还拓展了中医院的服务功能。2001年始,添置电梯以解决医院垂直交通压力,同时合理安排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窗口部门的规划布置,解决病人排长队问题。该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专门购置了自动煎药机,为门诊患者提供煎煮中药服务;在门诊安装了近20台冷热饮水机,在每个病区均配置微波炉免费给患者热中药汤液。该院还为患者在候诊区安装闭路电视,开辟了中医中药健康教育电视频道等。

第三,该院注重继承发扬中医“崇尚天然,回归自然”及“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成立了深圳市首家融中医特色诊疗、养生、保健为一体的“杏林苑”,集中展示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如针灸、火罐、气功、推拿、理疗、民间疗法及中医独特手诊、足诊、腹诊、脊诊等项目。中药疗法主要有内服类的中药汤剂及膏方、丹方、丸剂(含胶囊)、药散等,外用类的中药敷贴、药浴、熏蒸、雾化、药包热熨等,还推出药膳、保健茶等项目,设立科室有:名中医馆、中医治未病中心、中医门诊(内科、疑难杂病科、妇科;男科、皮肤科、肛肠科、眼科、儿科等)、特色诊疗专区、保健中心、药膳部等,深受群众的欢迎。

目前,该院确立了“三位一体”(医疗、康复、治未病)的发展模式,计划将深圳市中医院打造成以中医医疗为主体,中医“治未病”及中医康复为辅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医院的一门诊部改建成以康复功能为主的针灸推拿医院(此项目已获得深圳市发改委立项),原深圳市眼科医院旧址已正式获得政府同意并完成资产移交给深圳市中医院,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将其改建成以中医“治未病”为主的中医特色门诊部。医院本部则以中医医疗为主体,实现“三位一体”的创新办院模式。

第四,重视医院中医药文化形象宣传。该院设计、制作了医院画册和《深圳市中医院视觉识别手册》,完成了医院形象宣传片的拍摄,编撰医院《院志》,通过职代会形式确认了院徽和新的院训、院歌。其中,院徽是一个绿色的“中”,“中”型徽标中间是“SZ”,代表深圳,“中”型徽标的一竖又做成H,意为“hospital”、“herbal”、“health”,既有“医院”,又有“草本”“健康”的意思,整个徽标中西合璧,既表达了“深圳市中医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了中医不仅要做好传承工作,还要有所创新的寓意。

该院不仅在院内积极宣扬中医药文化,定期出版《院刊》、《求实》、《信息简报》、《行风简报》,制作中医药知识小册子、健康教育处方、中医食疗药膳、保健知识折页等,还与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这些公众媒体进行中医中药科普知识和文化宣传,发动医院工会、团委等组织中医养生体育活动,成立医院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让市民了解中医院,接触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在改革中,也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如“传统中药饮片小包装”改革,就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打造中医院文化的“神”

医院文化组成因素主要有医院的价值观、精神、道德伦理、形象风貌等。中医院区别于其他医院,主要在于中医院有深厚的中医内涵和鲜明的中医特色,这是中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部分。为此,该院通过职代会,使全院上下达成共识,形成《深圳市中医院关于加强中医文化建设的决定》,启动经费年投入100万元以上。制订《深圳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该院认为,打造好中医院文化的“神”,首先要做好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工作。其次,中医院办院思路,不能背离“中”字。要确保中医院的中医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解决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要在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断和抢救方面发挥作用。再次,要善于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中吸取养分。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重视兼收并蓄,融汇贯通。中医院要有活力,就是要在遵循中医办院宗旨的前提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增强中医院的实力。同时要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培养与时俱进的铁杆中医,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学习,特别是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学习,开展“中医四大经典温课”活动,提高高年资中医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应用水平;加强中医学术继承工作,做好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名中医师承工作和临床医师导师制度;举办全国名医论坛,发挥名医号召力,促进学术百花齐放;开展中医基础知识竞赛,促进青年中医练好基本功,巩固和提高专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形成牢固的中医理法方药思维模式。

打造好中医院文化的“神”,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加强“名医、名科、名院”建设的“三名”战略,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这是中医院特色建设的关键,也是中医院竞争力的核心体现。这些年来,该院医院业务突飞猛进,主要是得益于名医、名专科建设。目前医院有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并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强化建设项目,针灸科、肾病专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入选建设项目,此外,还有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9个,深圳市重点医学专科4个,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病专科13个。名医工程建设方面,医院有3名国家高级师带徒专家,有8名省名中医进入名中医工作室,还有14名深圳市名中医,10名深圳市优秀中医。这些中医名家技艺精湛,医德高尚,深受市民欢迎。

另外,加强中医传统医德教育,树立“大医精诚”和“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坚定信念,以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做“苍生大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百姓发自内心喜爱中医院、支持中医院的根本。

文化建设 促进了两个效益增长

近年来,该院在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成效明显,进步显著,促进了两个效益同步增长。

1.医院业务发展迅猛

医院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做法,不仅使医院的中医特色更加鲜明,而且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广泛认同。据统计,2009年度医院年门诊诊疗人次达200万,同比2005年增长53.8%;住院人次达1.9万人次,同比2005年增长90.0%;业务收入达到4.75亿元(不含财政拨款),同比2005年增长95.47%。医院的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政府加大了对中医院建设的投入,其中医院本部按800张住院床位设置进行规划,兴建后勤综合服务楼;拆除并重建一门诊,成立以康复功能为主的针灸推拿医院,设置住院床位200张,将原眼科医院旧址用以改建成以中医“治未病”为主的中医特色门诊部,同时筹建中医肝病专科医院,设置住院床位400张,届时医院总床位将达1400张,预计医院年门诊诊疗人次将接近200万,年住院人次将突破3万。

2.推进“三名”建设,学科发展上新水平

推进“人才强业”战略,人才梯队日趋完善 目前医院有正高级职称105人、副高级职称199人;博士后及博士35人,硕士126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有国家高级师带徒专家3名,广东省名中医8名,深圳市名中医14名,深圳市优秀中医10名。医院每年用于人才梯队建设、外派进修学习费用超百万元。

重点专科建设稳步推进,学科建设上新水平 继肝病专科正式成为该市首家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后,针灸科、肾病科也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目前,该院肝病专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副组长单位,针灸专科、肾病专科、内分泌、脑病心理专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全院共有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建设单位2个;省级重点专科9个;市级重点医学专科4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科13个、建设单位3个;院级重点专科4个,已形成国家、省、市、医院重点专科建设梯队。随着医院新住院大楼的投入使用,医院对重点专科建设给予倾斜。2007年底,肝病专科病区、针灸专科病区、肾病专科病区陆续搬迁至新住院大楼,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6000平方米,分别从单一病区扩大成2个住院病区,总床位规模从140张扩大到240张;并争取到深圳市政府的支持,给予相应的设备配套资金3000万,筹建中西医结合肝病介入治疗中心、针灸康复治疗中心和肾病诊疗中心。

3.推行“科教兴医”战略,科研教学水平屡创新高

目前医院在研各级课题近200项。2008年医院重大科研课题取得突破,中标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课题(主持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合作项目课题3项;此外,还先后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7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累计9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累计4项,广东省中医药局累计60多项。医院的临床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评审;有8个专业通过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现场检查。教学方面,医院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博士后科研基地。医院有硕士生导师35名,博士生导师5名,博士后合作导师2名。对外交流方面,与美国Temple大学、费城Thomas Jefferson医学院、德国Medical Park康复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医学会会立中医学院、香港国际针灸学院等建立了固定的教学、科研协作及学术交流、临床交流关系。

4.体现中医人本服务,促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员工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深圳市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检查评估工作中名列前茅,连续多年无重大医疗差错事故;在创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示范岗”活动中成绩显著,被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深圳市文明示范窗口”称号。在党建工作中成绩突出,被广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在落实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工作中,于2007年获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局授予的“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项目中医名院”称号,于2009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广东省中医名院”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