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医药文化周”活动而作
陈可冀 李连达 吴咸中
医药学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健康需求为宗旨,应该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这是其与一般自然科学的显著不同之处。中华医药学突出体现了这一特征,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久远的积极影响。2009年4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即将共同主办“中华医药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动,这是中医药界、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应当予以祝贺和支持!
中医药学将人体视为各个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和系统,主张通过对人体特定部分的调理,促进人的整体健康,主张从整体角度对人体局部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注重观察人体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动态变化;主张调动体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医药学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而且更加注重日常保健和疾病预防;不仅主张针对疾病原因的治疗,而且注重调动人体潜在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这些先进的医学思想观念,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在建设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努力予以发扬光大。
弘扬中医药文化,对于倡导人类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人类身心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中医药文化将“修身”和“养性”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加重视“养性”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主张节制嗜欲,倡导节俭质朴,反对贪婪奢华,强调道德修养和性情陶冶。这种对健康人生态度和合理生活方式的追求,对现代解决心理卫生问题,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极具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中医药文化特别重视医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古代医家高尚的医德在民众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三国时董奉行医只求病人植杏为酬的事迹,千百年来传为“虎守杏林”的佳话。我国多处药王庙供奉的医界先贤,如大陆供奉的孙思邈、李时珍,台湾供奉的保生大帝,香港供奉的黄大仙等,都是生前大慈隐恻、治病救人、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大医”,各地药王庙宇的遗存,寄托着广大民众无尽的感念和追思。中医药文化倡导的高尚医德医风,在当今社会更有大力倡导的必要,所有医务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恪尽职守,严格自律。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专门列为10条意见之一,指出:“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些高屋建瓴的意见,对中医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复兴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将在“中华医药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动中,举行高峰论坛,深入研讨中医药文化的深邃内涵及重要元素;举办中医药文化产业博览会,生动展示并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具体成果;广泛征集并认真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资料,使中医药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随着“中华医药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蕴涵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必将在国内和海外华人、国际友人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从而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