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研究的基础上,日前拟订带状疱疹、肛漏病(肛瘘)、乳痈(乳腺炎)、脱疽(糖尿病足)、桡骨远端骨折、附骨疽(骨髓炎)、混合痔、肛裂、单纯胸腰椎骨折、小儿泻泄和胃脘痛(慢性胃炎)等11个中医药治疗有优势、诊疗方案明确、疾病治疗各阶段结果可控的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将在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印发
本报讯 记者胥晓琦 周颖8月10日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基于单病种中医最佳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共性技术研究》项目自2007年立项以来,其中11个中医单病种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家中医药局科技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实施临床路径已初步成为世界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探索方向之一。具体有5方面意义,一是有利于患者以合理的费用,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二是有利于医疗机构克服医疗与管理质量“不匹配”的问题,使管理体现于每一个医疗环节;三是有利于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行为监控,以便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质量;四是有利于医务人员规范自己的诊疗行为,从源头上减少医疗风险;五是有助于医疗机构杜绝内部不正之风,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
该负责人强调,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制定,必须基于中医的临床疗效和特色优势,基于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成果和证据,特别要使国内外制定临床路径的通行方式与中医药特点互相兼容。
临床路径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有关专家介绍,中医临床路径制定与实施是从单病种角度对中医相关的各种文献及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同时集合了高层次专家共识,建立与完善了各单病种的中医科学诊疗模式。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制定及实施主要基于5方面:一是整合中、西医最先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体现中医特色优势,为患者提供最佳中医诊疗方案;二是使中医药在诊疗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并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不断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三是实现中医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为临床选择最佳诊疗方案提供循证依据;四是借鉴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提高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五是科学、有效、合理地控制医疗成本,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群众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新途径。
试点研究完成中期评估
广东省中医院作为该项目的示范、实施单位,历经两年的认真、深入探索,目前已完成项目的中期评估,并取得了3项阶段性成果。
基本框架已形成。该项目已形成基本框架,内容包括目标人群、管理时限、执行流程图及说明、评价方法及指标、案例报告表及各种操作规范、相关证据、推荐强度等。同时,在中医临床路径的框架形成和修订中,研究组注重了可应用性、可操作性以及结果的可预见性。例如,该项目研究、制定的某一病种治疗方案中,除了有卫生部要求的临床路径方案基本内容外,还做到使临床路径中采用的主要诊疗方法有据可查、有源可溯。
制定方法趋于成熟。该项目通过构建及实施首批11个单病种的临床路径,已走过中医临床路径制定方法的探索阶段,使制订方法趋于成熟。在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探索中,研究人员提出了每一个病种路径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据此进行了系统回顾文献、对关键问题进行分类;对于需要专家们达成共识的问题,按照共识技术进行专家咨询,以提供证据。在此基础上,他们再对路径框架进行修改与完善,在正式实施前还进行试运行。这一方法使临床科室内部及其各相关部门间的流程得到了优化。目前,采用这一方法制订的单病种中医临床路径方案已正式开始实施。
实施培训已积累经验。在临床路径的实施中,医护人员培训是关键环节,必须做好、做实。该医院所积累的经验,一是要保证所有相关人员均到场参加,二是要细致地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工作范围,三是要做好监控工作,四是要试运行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