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落实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北京市丁向阳副市长日前召开首都名老中医药专家座谈会,专家从五方面为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指出了当前影响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市中医管理局、民政局、财政局、发改委、劳动保障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一、提高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地位
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把中央提出的“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建立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研究讨论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名老中医李乾构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教授,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柴嵩岩教授等建议:
1.建立跨管理部门的发展首都中医药事业的协调领导机制。由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会同北京市发改委、卫生、人事、编办、法制办、社会保障、财政、药品监督管理、民政、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成立“发展首都中医事业领导小组”,加强部门联动,统筹协调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
2.健全中医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一是遵照吴仪提出的“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的要求,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中医工作”的规定,在区(县)设置中医管理部门。专家建议可先借鉴四川省的做法,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在各区(县)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内加挂中医管理机构的牌子。二是加强对首都中医行业的监督管理。健全市中医管理局机构,增加编制、完善职能,为加快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
《条例》中指出“采取措施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条件和保障”。吴仪副总理特别强调“2007年中央财政对中医药专项投入要比2006年翻一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阶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曾教授等专家认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建议高标准建设一批郊区(县)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增加对现有中医医院的财政补贴,加大对中医药教育机构的投入和支持。
三、调整和完善发展中医事业的相关政策
吴仪副总理强调“要充分考虑中医药的自身特点,注重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但目前有关部门“在管理政策和措施上,对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的有效支持和引导不够,考虑中医药的特殊性不够,简单沿用西医西药的做法,这既不利于继承也难以鼓励创新。劳动保障、卫生部等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策措施”。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席专家、著名中医周平安教授等对医院管理、服务价格、传统制剂、医疗保险报销等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有利于医院扩大中草药(中药饮片)应用的政策。
2.合理调整中医服务项目的价格,以体现中医药服务的劳动和技术价值。
3.制定鼓励患者使用中医药的政策。专家建议,为扩大中医药的使用,在已实行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起付标准降低50%的基础上,扩大到在中医医院住院治疗均享受降低50%的优惠政策;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及社区卫生服务中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10~15个百分点,增加纳入报销范围的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药品种。
4.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使用和开发“松绑”。著名老中医陈彤云、名老中药专家金世元等提出,目前对传统制剂的报批套用西药新药审批的管理办法,仍要求进行药效学、长毒试验、疗效观察……耗资数十万、周期长达3年。不利于中医医院的专科建设、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和中药新药的二次开发,如中医皮、儿、外、妇科等小科,原有近百种传统制剂,如今廖廖无几,导致小科的中医特色逐步萎缩。专家建议,一是药监部门按照传统制剂的特点,为院内制剂的审批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松绑”。二是学习内蒙古放开中蒙医传统制剂在中蒙医院之间的调剂使用的做法,制定中药制剂在首都中医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的政策,以方便群众使用中药制剂。
四、加快继承与抢救老中医经验的步伐,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吴仪副总理指出“在管理层面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医、产、学、研紧密结合,联合攻关,实现突破,形成一批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一批人才,开发一批新药……教育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完善师承人员专业学位政策……充分利用现行制度并发挥其激励作用”。在推进“三名”战略中充分发挥名医的引领作用。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著名中医专家张炳厚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原院长、著名老中医吕仁和教授等专家谈到,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荟萃了全国各地的众多名医,有着在全国无可比拟的名医资源。因此首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着力突出“名医”战略。专家们建议:
1.要以“名医效应”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激励机制。以市政府的名义宣传和表彰北京的名老中医,授予“京城国医大师”称号,提高名医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充分利用“名医效应”,在社会上营造热爱中医的氛围;在行业内部形成努力钻研、争当名医的良好风气。(2)要以政策保障抢救传承,努力打造新一代名医。师承教育与学位教育挂钩,完善师承人员专业学位政策。(3)在整合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和北京市药学研究所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成立北京市中医药研究院。
五、做大做强首都中医药文化产业
吴仪副总理指出“中医药理论、诊疗技术和方药都是中华民族独创的,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要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推进继承与创新”。著名老中医晁恩祥、王书臣、方和谦等专家认为,北京作为历史文明古都,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打造全国中医药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不仅是传统医学,也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和文化认同差异,已影响到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专家建议:建立首都中医药传统文化园区和中医药博物馆,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大力发展首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成立北京中医药文化创意传播中心,树立首都传统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动首都中医药走向世界。
丁向阳副市长对专家们的中肯建议表示感谢,并指出,要认真落实吴仪副总理重要讲话,要求各有关部门对专家的建议精心研究、认真落实、组织调研、充分论证,尽快出台《加快发展首都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首都中医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引领地位,为加快首都中医药发展步伐,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