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北京国有药店降价风潮:“平价时代”来临?

时间
2004-01-06

新华社北京1月日5日电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在历经平价风暴洗礼之后,北京国有医药连锁公司的药价最近终于开始松动。从2003年12月中旬开始,北京永安堂、一元堂等国有医药连锁公司陆续降价。

永安堂率先降价

永安堂灯市口店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12月10日前后,永安堂便开始推出大规模的降价措施,所有药品平均降幅达到25%。

有关人员介绍说,此前,永安堂只对老顾客和大客户采取较大幅度的优惠,这次是将药价优惠政策向所有顾客铺开了,降幅最大的药品比原价下调了将近75%,比如双黄连口服液(三精制药)从16.5元降为8元,复方丹参片(北京大恒)从8.8元降为2.2元。据称,药店打出“平均降价25%”旗号,是因为零售药品中只是部分厂家、部分品种价格下调,并且降幅大小不一,像同仁堂、天士力等厂家的产品一般不准降,这些知名品牌药只给一些大客户少量优惠。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实行平价措施后,药店确实少挣了不少钱,比如哈药六厂的高钙片国家核准价是31.6元,永安堂只卖23元,根本就不挣什么钱,但薄利多销,永安堂希望借此机会在零售市场上争得更多份额。

一元堂被迫降价

自永安堂打出“降价牌”之后,京城一些国有药店也坐不住了。位于国展中心附近的一元堂药店成了反应最迅速的跟进者。该药店负责人称,一元堂连锁店药品目前已经将将旗下一元堂大药房、西坝河大药房、康馨达药店、荟康药店等4家大药房全部转型为平价药房,并打出了“平均降幅30%,最高降幅76%”的标牌,估计在元旦之前就可以正式大规模地推出“平价”,同时这位负责人表示,一元堂国展店属于医保定点店,但北京医保定点系统一直没有启动,她相信药价下调之后,许多患者会自动拿处方单来药店买药。

记者近日在位于国展西侧的一元堂大药房发现:来这里购药的人已经在排队交款,手里都提着一个大塑料袋。在该店的药柜中,记者发现约90%以上的药品都有原、现价两种标示,包括同仁堂、中美史克等众多知名厂家药品价格都作了大幅下调,其中新康泰克由13.50元降为11.50元,复方丹参片(大恒)由8.80元降为2.10元,双黄连口服液(三精)由13.50元降为8元、乌鸡白凤丸(同仁堂)由40元降为34.80元、金施尔康片由31.20元降为25.20元、白加黑由12.50元降为10.90元。

问及如此大幅度降价会不会被同行视为“恶性竞争”、会不会与厂家及渠道商之间产生矛盾时,一元堂医药连锁公司一位负责人认为,药店下调药价是企业的自主市场行为,只要不低于成本价,就不存在“恶性竞争”问题,目前北京医院药房和部分传统药店执行的都是国家药品指导价中的最高价,药价利润空间完全可以再让一些给老百姓。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共有250家药店,而挂“医保定点药店”牌匾的只有5家,一元堂就是其中的一家。

一元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晓军指出,说是“医保定点店”,其实一元堂医保这一块的销售量非常小。他表示,目前85%的药品销售在医院药房,15%在社会药房,如果医院能让出5%份额来,对零售市场就是25%的增长。可现在北京药店的“医保定点”牌匾多数情况下只是摆设,没有医院的处方单、并加盖医院“允许外购”的公章,消费者在医保定点药店买的药就无法报销,而想从医院拿到加盖“允许外购”的处方单非常难。

有专业人士指出,与相对保守的北京医保定点市场相比,上海在医保定点推广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并已建立相对完备的管理系统。据了解,上海华氏大药房的一家连锁店每天销售额4万多元,其中至少有2万元来自于医保卡刷卡消费。凡参加医保的消费者每人都有一个医保卡,扣除卡里每月需缴纳的医保费用,卡内余额只能按规定用于购药,目前上海零售药店总收入中,来自医保定点方面的销售收入已经占到50%。

由此杜晓军认为,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医院药房的保护只能是一时的,药品价格回落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一元堂转做成平价药店,也希望能在价格上对医院药房形成一定的影响。

据了解,在一元堂之前,北京医保定点药店中还没有全面降价的先例。有关人士分析,“平价风”对医保定点药店的渗透,意味着京城部分药店支撑的“高价阵营”正一点点缩小,北京药品零售市场“平价时代”不久就会到来。

“四大家族”想稳住阵脚

据了解,在京城一些传统药店开祭“降价旗”之后,金象、同仁堂等京城药店“四大家族”仍在坚守阵地,并未陆续降价。金象大药房总经理徐军表示,迄今为止,金象从未向外宣布走“降价”的路子,金象现在实行的“会员制”以及个别门店搞的几天促销活动,与整个连锁店药品降价是有本质区别的。“金象整个销售都在上升,至少目前不会考虑降价。不过将来会不会降,现在还很难说。”徐军如是说。

而同仁堂连锁店一位负责人表示,同仁堂将严格执行北京市物价部门的规定,不会随意调整药价。同仁堂公主坟店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还没有接到上级下调药价的通知,不过同仁堂崇文门店最近曾搞活动,有部分厂家的药可以降价。之后,记者从嘉事堂和医保全新大药房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降价。

价格战背后

先是民营药店,此番又是国有药店,药店此起彼伏的降价大战,对一直以来饱受高昂药价之苦的消费者固然有利,但是,药品降价竞争还不是药店的救命稻草,种种负面影响不能因此一时之利而忽视。

有医药界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其实药店在降价风潮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药店的人流增加,销售额却并没有明显增加。同时,并没有几家药店能维持日均万人或者千人的流量,当大店把所有小店挤垮之后,老百姓还有方便可言吗?其实在一波又一波的所谓降价宣传中,老百姓已经厌恶了虚假宣传,觉得被愚弄了。前几次国家公布了有关药品降价,药店立即就没有了该药品,换个包装,价格又升回去了。许多药店听起来优惠,比较后才知道是抬高了原价,或者国家已经宣布降价了,并非个别药店所为。更有甚者,在降价药店中买到了假药!

还有,在降价风潮中,药店药师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媒体宣传中,有埋头数钱的经理,有满载而归的顾客,惟独少了暗自流泪的药师。百姓没有意识到药师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药师服务的必要性。百姓对执业药师的要求也不高,很少有人问大包小包中的几种药物,会不会相互干扰,能不能增加毒性。这无疑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