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宣布,从10月10日起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40%左右,最大降幅达到63%,按这些药品现在的销售量测算,降价金额约40亿元。这是我国第17次药品降价,也是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
长久以来,中国百姓对药价虚高、看病难早已叫苦不迭,此次药品降价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会对整个业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百姓能否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17次抑制药价虚高
为抑制药价虚高,解决老百姓就医负担重的问题,国家自1997年10月以来,对15种抗生素药品和32种生物制品启动了17次降价。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纳入此次降价范围的22种药品,以抗感染类药品为主,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价格虚高空间较大,也是各方面反映比较集中的品种。这次降价的原因,主要是有些药品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规模扩大,成本相对降低;有些是由于技术进步而导致成本降低;还有些过去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等,价格仍然虚高。
在降价的同时,发改委还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为使群众在这次降价中真正得到好处,防止降价药品被不合理替代,同时减轻生产企业负担,确保降价药品正常生产和供应,发改委会同卫生部等相关部门在降价方案出台的同时,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一是将医院销售22种降价药品的实际加成率严格限制在15%以内;二是暂停22种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三是加强对医院合理用药的监管,要求各级各类医院销售降价药品数量不能因降价而发生明显变化。
对本次降价,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表示,发改委在进行药品降价的同时,有三个配套措施跟进,这对保证药品降价效果具有积极作用,表明发改委做了许多细致工作,降价更具有针对性。但同时至少可以说明,招标采购弊端很多,以药养医是不断抬高药品的原因。
对于降价效果,朱长浩认为关键是各部门的执行力度,结果有待观察。
药品降价仍将继续
为除去药价虚火,今年在前16次降价的基础上,有关部门使出了一套降价“组合拳”。
继国家发改委在4月5日发布通知,要求贯彻执行药品差比价规则,有效限制同种药品因剂型、规格和包装材料不同而产生药价虚高后,又于7月将所有非处方药(OTC)品种的价格管理权限由国家发改委下放到省级部门,以求使OTC市场公开竞争。
此外,为对药价进行综合评估,解决存在的药品定价不合理问题,发改委近期成立了专门的国家药品定价中心,负责药品价格核定,抑制药价虚高。
同时,卫生部与发改委互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5月24日就曾表示,卫生部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医院经济补偿政策,改变“以药养医”机制,其中包括降低虚高药价、取消药品15%加价、减少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降低高值耗材费用、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价值的“四降一升”措施。
现在发改委又决定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40%左右,最大降价幅度达到63%,成为历次降价中降幅最大的一次。
但这并不意味着药品降价的终结。发改委负责人强调指出,对于解决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发改委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继续降低其他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加强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干预。同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减轻群众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负担。
朱长浩也表示,降低药品价格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医药市场存在很多矛盾,其中药品定价不合理问题最为突出,虚高的药品价格整体应走低。
降价幅度低于预期
从本次抗生素降价幅度和降价时间来看,降价兼顾了多方利益,降价幅度低于原来平均60%以上的预期。5月初,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拟在6月初对进入医保目录的16个抗感染药物和6个新品种启动降价,降价涉及的22个品种,主要是高档头孢类,以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为主,同时还包括胸腺肽、干扰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等品种。平均降幅在60%以上,个别降幅将达到93%。
消息一出,抗生素药企“揭竿”而起,求助行业协会庇护。由此,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等4家中字头医药协会会同20家省级医药协会起草了《标本兼治才能解决看病贵》上书国务院,希望全面看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要求两点:一是药品降幅不能太大;二是仿制药和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内、外资生产的药品降价幅度应一致。
为做好这次药品降价工作,发改委组织力量开展了生产成本和市场实际购销价格的专项调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经过专家评审和地区之间衔接,在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最后正式确定了降价方案。
从降价结果看,降价药品没有改变,仍为原来拟定的22个品种。但降价幅度有一定程度的下调,原消息所称的平均降幅在60%以上、个别降幅将达到93%相应调整为平均降价幅度40%左右、最大降价幅度63%。
降价时间也是一延再延。先是传言6月初实施,接着又传7月中旬,再后又有报道称在9月初启动药品降价。由于经销商持币观望,部分抗生素生产企业销售受到了显著影响。
据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医药分析师张仕元介绍,仿制药和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内、外资生产的药品降价幅度是一致的。
因知识产权原因,这次降价的品种中,外资类药品和合资类药品,其降价幅度远远未及国产仿制药。那些享受单独定价政策的原研药下降幅度仅在三成左右,而国产同类产品最高降价幅度却达到了六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大国内外制药企业同类药品的价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