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财税[2003]222号《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大宗品种原料药出口退税率下调2至4个百分点,这一调整政策曾被一些原料药企业称为继产品降价、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后的“第三重压力”。而事实证明此次退税率的调整对医药行业的出口影响并不大。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化学原料药类出口数量同比增长35.8%,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8%。今年头三个月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总额为18.15亿美元,同比增长32.84%,实现贸易顺差4.74亿美元,延续了良好的贸易态势。
调整是必然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原料药生产凭借资源、人力成本等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崭露头角。原料药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据专门从事原料药市场研究的北京健康网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1999年原料药中间体出口量52.08万吨,金额20.47亿美元,而到了2004年出口量已经飙升到104.36万吨,金额37.56亿美元,原料药出口量近六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7%以上。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生物碱、解热镇痛药、激素等成为我国原料药出口品种的生力军,其中青霉素和维生素C更是分别占据了世界供应量50%以上的份额。不少企业为了抢占和保住市场份额,不惜“赔本赚吆喝”,有的企业甚至坦言,出口退税是企业利润最后的底线。
“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产品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产品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鼓励出口的一种政策,企业出口后国家将出口货物所含的增值税、消费税退还给出口企业,这样企业就可以把出口价格压得比较低,去抢占国际市场。出口退税是被世贸组织所允许的一种财政激励机制,已被世贸组织诸多成员国所应用。”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茅于轼说。
据了解,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和对外贸易额的增长。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此后又多次对出口退税率、管理办法进行补充、修改、调整。去年初起实施的出口退税率调整是加入WTO后国家的一项政策性调整。
其实,出口退税的调整对行业的影响还是有迹可寻的。医保商会西药部主任乔海利介绍:“2003年底我国原料药出口出现高峰,主要是许多企业想赶在退税调整之前多出口,这种情况导致了2004年一季度出口有所下降,但是此后出口增长一直延续较高水平。”应该说,出口退税调整对企业影响不大。
不少专家认为,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是大势所趋。天津青松国际的总经理、资深贸易人士沈载宽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外汇储备日渐丰厚,我国对赚取外汇已经变得不是那么迫切。近年来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政策扶持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副作用力。同时,我国相对较高的出口退税率,不仅使政府财政承受过大压力,也经常成为其他国家对中国进行贸易战的借口。
贸易摩擦导致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经受的摩擦不断升级,反倾销、特保、反垄断一次次引发行业的震动。资料显示,我国仅2003年医药产品就遭遇了5起来自不同国家的诉讼和裁决。去年9月,印度拟对我国的青霉素启动“特保”措施,消息传出,在青霉素领域引起恐慌;岁末,来自美国的两家企业又对我国维生素C“四巨头”提起反垄断诉讼。“虽然被投诉的商品占我国原料药整个出口额的比重不高,但有的商品却是举足轻重的。”一位业内人士说。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向低成本转移生产,从而让全世界人民享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如果一旦掩盖了成本的真实情况,贸易就变得没有意义。”茅于轼说。而反倾销正是以考察生产成本作为立案依据的。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原料药两大生产国,近年来由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印度是对我国医药产品实施反倾销立案最多的国家,从1990年以来,在我国医药类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的43起案件中就有22起是印度提起的,涉案产品均为化学原料药,总涉案金额也已达1500万美元。有专家认为,中国医药商品在国际上屡遭反倾销,与我国现行的规模低价的贸易政策有关,而印度实行的是“两头在外”的贸易政策,即采购原料在外,产品出口在外。不久前,印度还出台了收取库存税的新规定,限制非创汇性进口。
去年底,美国对维生素C的反垄断起诉已经传达出美国进一步挤压中国商品的信号。日前有报道称,7月上旬美国众议院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议员在同一天竞相提出提案,要求美国政府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采取系列措施。两党的提案均主张对中国使用反补贴法。由于众院目前正在极力推动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过关,两党的新提案很可能将与此挂钩,这使得提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增大。专家预测,如果真如此将对我国对美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我国一些企业为争夺国际市场低于成本销售,对一些国家的产品冲击很大,因此目前一些国家提高了贸易壁垒,通过惩罚性关税设置障碍。无论是反倾销还是反垄断,对企业的惩罚力度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通过减少退税迫使企业提高价格,是减少贸易摩擦的一种手段。与其让企业给其他国家交税还不如国家自己减少退税。”沈载宽说。
企业如何应对调整
在采访中,有不少人认为退税政策调整会对企业竞争力造成伤害,有外贸公司透露,出口退税率下调几个百分点会使企业在与外商谈判中陷入被动。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
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认为,国内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已经形成很好的抗击打能力。尤其是原料药,国际原料药市场风云变幻,价格低时,竞争会淘汰一些企业,这些企业退出后会引发价格新一轮上涨,挺住的企业就会在价格上涨时把利润补回来。
“这有点像期货和股票,出口退税调整虽然会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但是不会影响贸易往来。”
据测算,原料药出口退税下调2至4个百分点,相当于在出口价格上降低了2至4个点的利润,虽然不少企业在记者采访中都回避透露影响利润的具体数字,但是在年度报表中都提及了退税调整的减利因素。
为了减少调整对行业的影响,从去年开始,国内不少原料药企业都在悄然变化,最为明显的表现是“瘦身”。华药、鲁抗等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大都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压缩原料药生产数量,甚至各厂的大修时间也达成了默契。不可否认,这一做法对原料药价格上翘起到了一定作用。
由于我国现行增值税税收政策实行的是“先征后返”原则,因此企业更关心的是调整对企业财务和资金所带来的影响。就目前而言,企业反应最多、最关注的问题是退税时间的长短。
对于退税快慢,沈载宽说:“其实跟过去相比,退税调整后速度明显快了,过去一年半退税很普遍,对企业来说这笔钱是看得见拿不到。现在我了解的情况是大部分省市半年退税金就能到企业了,尤其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情况较好。个别省份也可能有退税慢的,毕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华北制药外贸公司财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抱怨:“2004年以后退税不太及时,现在退税金已经拖了半年了,如果不退税企业就是负资金流。”
有专家指出,考察出口退税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政策的导向作用。调整后的政策是,西药制剂、医疗仪器及器械退税率不变,化学原料药退税率则平均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紫杉醇原料更是取消了退税。总的看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国家仍然给予较高的退税鼓励;而能源、原材料等低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国家在退税方面不予鼓励。为此,沈载宽建议企业不应该花过多的时间在出口退税上做文章,而是要努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品种。“医药产品只要成功进入高新技术产品名录就可享受高额退税,可惜的是,目前进入这个名录的医药商品非常少。”
看来,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制药企业不但要做量的巨人,也要做智的巨人,这一思路已经从国家政策上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