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医改·医费特刊之博弈篇·厂商

时间
2005-06-10

厂商冷看“取消药品加价”

多数药厂、药批、药店认为此举会有“副作用”,根治药价虚高须打破医院垄断价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去年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23号)把输液行业中盈利的治疗型输液挡在了社保目录之外。资料图片

市场化可化解“看病贵”

对话华北制药集团董事长常幸

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是治标之法

新京报:你认为“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推行“医药分家”模式能否将药价平抑下来?

常幸:我觉得,我们现在正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医药分家”是个世界性难题,国外也并非都成功,何况国内情况明显不同,国内医院50%收入来自药品销售,药价正是高在与医院相关的“黑洞”里。

而取消医院药品利润,实行“医药分家”,若国家财政补偿又跟不上,就不能根本改变开单提成的“黑洞”问题,因为医院在医疗市场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患者在药店买药可挑选,而在医院对药品是没有选择权的。虽然国家已在大力整治“招标采购”和“药品购销”等环节的不正之风,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很难奏效。

医保缺失造成“虚高”感受

新京报:你认为“药价虚高”的根子在哪?请具体说说你的疑问。

常幸:首先,药价高低是一个相对概念。从横向看,我国同类药品价格在国际上处于下游水平,比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低,甚至比一些非洲发展中国家也低。

从纵向看,药品价格年年下调,一支青霉素价格已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两黄金”价(3500元左右)降低了一万倍(0.35元),我国2001-2004年药价指数一直是负数。和其他商品相比,不少药品价格与价值相差很远,比如一瓶大输液(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只卖1元钱,而一瓶矿泉水有的高达3-5元,一支青霉素0.35元,而一根冰棍也能卖到4元左右。

目前,我国每年医疗费用支出仅占GDP的3%,世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13%.国内感受到药价高的正是中低收入人群,而农村有71%人口没有医疗保障,城市也有48%人口不在医保之列。而另有一部分高收入人群,则带动了高价药、高价医院和高价服务的市场。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及医院资源配置等三方面的发展不足,加上中低收入人群医保严重不足,使得“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

新京报:不过,业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药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导致了药价层层加码、居高不下,你如何看?

常幸:发改委多次下调抗生素药价,以及正在推行中的药品招标采购政策,目的都是要缩小药品利润空间,但最终的结果怎样?老百姓根本没有感受到降价的好处。原因在哪里?一旦降价品种不能保证一定的利润,这个品种就会从市场上消失,厂家随便改个剂型、规格就成了新品种,照样可以卖高价。其实,更多的利润藏在谁也说不清、看不见的“黑洞”(医生“开单提成”)里,生产企业利润一般在7%左右,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利润在0.6%.

市场化产业化是正途

新京报:依您的看法,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看病贵”的难题?

常幸:我认为,根治“看病贵”的问题,首先要“放开药品价格”,通过市场竞争来调节药价,其价格会逐渐贴近价值,比如粮食等商品放开价格后,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取消非营利性医院,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向社会资源开放医疗投资领域,医院资源就不会再匮乏,所有医院全部征税,这一笔税收收入可增加上千亿元,这笔收入用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医保补贴,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新京报:如果让医院完全产业化、市场化,那么遇到“非典”这样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怎么办?

常幸:很简单,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来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两个市场化的办法,牵涉到国家几个主管部门愿不愿意放权的问题,比如原研药的单独定价问题,其实所有已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早在专利到期之前即已收回研发成本,但与国内仿制GMP药品之间的差价仍然很大,有些不是几倍而是几十倍的差价,只要价格没有放开、医院处于垄断地位,这里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寻租空间。

药批说话“取消医院药品加价”或引来更大腐败

九州通集团董事局副秘书长牛正乾:国内厂商实际利润很低

全国最大的民营药品分销企业、九州通集团董事局副秘书长、北京丰科城公司副总经理牛正乾认为,“取消医院药品加价”不仅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反而会提高老百姓诊疗费用,同时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增加财政补贴和其他社会成本,有可能招来比目前药品购销领域“黑幕”现象更大的腐败。此事对药品批发企业经营业务,会有一些影响,但不会太大,可对消费者来说是绝对的消极影响。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牛正乾表示,通常人们看到的药品虚高定价、流通企业的层层加价、医院的各种回扣,都是表面现象,并非根本原因。国内药厂、药商的实际纯利润是很低的,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药价虚高”是被迫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必须全面彻底地将医院市场化:一是改革产权体制,打破医院垄断,实现资本的自由准入,真正解决医院所有者缺位问题,让医院形成竞争;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彻底改变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公立医院的隶属关系;三是改革经营体制,实现医药分离,把选择医院、医生和药品的权利还给患者。

药店人言 医院药品利润远在15%之外

北京开心人大药房总经理龚波:贺普丁药店卖180元,医院卖将近240元

相对社会上的平价药店,医院药房的药品利润可谓“羡煞人也”。北京开心人大药房总经理龚波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若医院药品利润仅仅是表面上的15%-20%,其实并不算多,关键是药品出厂价与医院最终零售价之间的差价惊人,药商把私下给医院高回扣的成本全部加到药价里,形成了药品高价位。比如,同一厂家生产的同种药品,在医院和药店之间的价格悬殊就非常大,像商品名为“芯比特”的药,医院卖46元/盒,而换个名字叫“阿奇霉素分散片”在药店只卖12元/盒。又如乙肝药“贺普丁”,药店售价为180元,而医院则卖到将近240元。

除了免税优势之外,一位零售行业人士还透露:批发商给药店和医院的批发价大不一样。如果一个药品医院零售价为100元,批发价则为85元(这里仍要给医院一定的折扣),批发商留5%利润,常规批发价应为出厂价加22%之后的价格。不过,目前,行业通行的做法是,一般不固定给出厂价,而是在药品定价上限划定之后,其他环节放开谈,这样就给药商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产业链 国内制药企业纯利润6%-7%

过半利润在医院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我国现有的近7000家制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研发能力低,大多靠仿制药品来压缩成本。2004年我国三大类药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下降4.98%,其中国产类药品价格降幅最大。国内制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哈药、华北制药、新华制药2004年盈利均出现下滑,另一家抗生素龙头企业鲁抗医药陷入亏损境地。

据了解,现在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制药企业平均毛利20%-30%,纯利润6%-7%.哈尔滨制药厂销售公司孙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元的出厂价,到医院终端销售价为10元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药价是虚高,但是制药工业企业是相对弱势群体,我们所得到的利润只占其中的小部分。”一位在医药行业工作多年的某药厂医药代表介绍,一种药品从物价局批价是100元,一般出厂价格为10%-20%扣率之间,也就是从制药厂家出来的价格是10元到20元,剩下的80%都消耗在了流通及终端环节,包括经销商的、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的利润,但这些都是小头,最主要的是终端医院里的医生和公关费用。医生大概占到35%,医院药剂科10%左右,付给药房的统方费等等费用也要花掉5%-10%.

虽然国家近几年开始实行医药招标以降低医院药价,惠及百姓,通过公开招标、平等竞争来选择质量好、价格低的药品,从而降低零售价,使老百姓能买到放心药,但是医药招标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而且还给生产企业更多的负担。

一位制药厂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医药招标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更是多了一道花钱的门槛。”他介绍,比如按照规定中标的只有3个品种,但是现在的招标中介机构为了利益,往往是多于3个的7个、8个,甚至是十几个中标企业,每个中标企业都得给招标中介费用,厂家本来想借着中标可以打开自己的销路,保证在医院的供应,但是在7、8家中标单位之中到头来可能没有一家医院来选择这家企业的产品,中的太多,医院之前用谁的还是用谁的。(新京报记者 苏曼丽)

记者观察 医院药品岂止一声叹息

与公立医院垄断90%的国内医疗市场相比,数量巨大的国内药厂、药批、药店早就饱尝了市场竞争的残酷。近年来,为遏制“药价虚高”,国家发改委连续下调药价,药品生产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缩小,而由医院主导的招标采购工作,对药厂来说,又是一笔无法回避的高成本支付。有人说,招标采购最大的赢家是中介机构,因为每一家投标企业仅入网费就要交3万元以上。一边是国家不断发布药品降价通知,一边是医院药品价格依然高高在上,不少药厂也想出应对办法:让降价品种退出市场,通过变剂型、变规格,申请新药上市,把同样药品的价格再抬上去。只有必须看病、吃药的老百姓没办法可想,坐等挨宰。对降低药品总体价格功不可没的药店,日子似乎也不好过,一方面是同行之间的价格血拼,另一方面必须面对药品分类管理的严格规定,患者拿不到医院的处方,就没法从药店买到低价处方药。

不少人认为,如果“取消医院药品加价”,药厂、药批、药店应该为有可能出现的“药品交易市场化”而欢呼一片。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药厂、药批、药店对此持十分悲观的态度:“取消医院药品加价”根本不能解决药价虚高,相反还可能导致更多的不正之风。华北制药掌门人常幸一语道破玄机:一头是药品最大销售终端———医院过度垄断,一头是药品生产企业过度竞争,其间必然滋生非市场化的“黑洞”。(撰文(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李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