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退休老中医的作用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3-19

王有奎 太原市中医院

我是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就分配到太原市中医研究所(现名太原市中医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98年,我退休后仍返聘于原单位,现已10年之久,作为一个老中医,该如何发挥其作用,是值得思考的。

老中医要坚持培养新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场经济使中医院的生存受到了冲击,导致部分中医工作者专业思想不巩固,突出表现为“中医西化”和“弃医从商”两种形式,中医也采取了做各种检查和开西药、打针、输液为主的诊疗方法,因为这样才能增加收入。另外,有些中医就采取了弃医从商的办法,尤其退休的中医很多都开起诊所或药店,甚至不少有较高水平,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中医也走了这条路。他们考虑的不再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是他那个诊所或药店的经营和收入,甚至有些地方就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

如何发挥老中医药专家的优势,我认为,坚持在医院艰苦奋斗的老中医应该以传承的方式或者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把个人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中医。同时,这种传承不但指医技,还应包括医德的传承和树立年轻中医对中医事业发展的信心和为振兴中医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决心。

退休后是发挥老中医优势的第二个春天

各行业都有其特点和发展规律,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中医学术的发展,医技的提高是靠长期在医疗实践中去体会、去探索,以总结提高,这都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按我国的规定,中医也是60岁退休,进入老中医的行列,但是这些人大多还精力充沛,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医疗实践,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某些方面有了独到之处,也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退休之后摆脱了大量行政事务的干扰(因为这部分人在职时大多是科主任),可以集中精力总结个人的学术特点,在医学上有重大突破,出重大的成果,这实际是他们出成果的第二个春天。

一个老中医本身和所在的医疗机构都应该把握和运用好这个机遇。所在的医疗机构应该对这些人进行扶持。因为这些人更具备了成名医、促名科的条件。老中医本身也应该有再发展的打算和行动,总结个人的学术特点和几十年的经验,以实际的医疗案例,树立中医能治疑难大证,善治急证的正确形象,改变当前有些人认为中医只能治常见病,慢性病的错误认识。

要鼓励老中医发表论文和著书立说

科研是一种提高医术、创造新药的手段,当前中医界的科研仍是采用西医的办法,对所研究的病种做治疗前后有关的检查取得相关的数据而得出结论,对新药研究多需要做动物实验,这一些除个别重点中医院外,一般的中医院是难以做到的。一是老中医都不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二是一般中医院没有这方面的检查设备。这也是导致近代中医没出重大成果,没有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

历代中医是靠著书立说来显示医术发展的。因为著书立说一般都是总结个人长期医疗上的体会和经验,治法上创新,对药物作用的新见解,对理论上的新认识等等。如汉以前的《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临证治疗的楷模,金·张子和的《儒门事亲》阐发了外感火热的病机,李东垣的《脾胃论》对脾胃病的治疗独有心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研究有重大成果,吴又可的《疫病论》反映了中医对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和治法,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创立了中医的温病学,清末王清任的《血证论》阐述了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和对血瘀证治疗的活血化瘀法。至今广泛应用于临证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的疑难重症等。可见,著书立说是中医药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当代老中医也应该把个人几十年的临证经验,尤其在对理论认识,治疗方法上的创新,以发表论文和著书立说的方式反映出来,也可作为对当代中医药发展的一种贡献。建议科研机构也把中医对学术发展有价值的论文和论著,作为科研成果的一种形式予以评定和肯定。

退休返聘的中医应多关心医院发展

已退休的老中医既然受聘于中医院,就是该医院的成员之一,就该尽个人的能力为该院做贡献,为专科的建设、人才培养尽心尽力,同时要关心医院的发展。除在所聘医院按时出诊,并对随诊的徒弟进行临证指导、传授经验外,返聘的老中医应在相关的科室定期查房,协助该科的医师提高疗效,解决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为该科提高整体的学术水平,扩大服务功能,成为当地的重点专科而尽心尽力,从而也进一步提高医院在广大群众中的声誉。

同时,医院也应该把受聘的老中医视为医院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为医院增加点经济效益的临时工,把他们和在职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处理好在职医务人员与受聘老中医的关系,关心他们的工作,为其总结经验,整理医案、著书立说及对中医事业上的创新予以必要的支持,创造适宜的条件,使其能发挥出一个老中医在医院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