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胃脘痛,俗称“心口痛”。
治胃脘痛,主穴多取内关、中脘、足三里。胃痛突然发作,兼有怕冷、热熨后疼痛减轻者加灸梁门;胃胀痛,嗳气酸腐者加内庭;痛连胁部,嗳气频繁,因情绪波动疼痛加重者加太冲、期门;胃隐痛,呕吐清水,食欲不振者加灸气海;胃灼痛,口干,大便干燥者加太溪。针法:毫针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虚寒性疼痛亦可加灸。
按:内关主治胸胃疾患;中脘能调理胃腑气机,和胃止痛;足三里是治疗胃痛的经验穴。古代医家治胃脘痛,多以内关配公孙穴。《席弘赋》云:“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又云:“心胸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杂病穴法歌》曰:“公孙内关腹痛止。”《标幽赋》说:“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又说:“胸满腹痛刺内关。”公孙与内关相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功用甚多,即“公孙内关胃心胸”是也。
针灸治疗胃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尤其对急性胃痉挛效果更佳。胃痛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调整饮食,戒烟酒,辛辣之品。饮食应定时、定量,尽量少吃多餐。还要注重调理情绪,戒恼怒,可减少复发,促进康复。对慢性胃病,要注意坚持治疗,能取得较好的远期效果。(王维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