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癀片 微波 肛窦炎
摘要:新癀片内服,外敷为主治疗肛窦炎,治疗组患者的肛门疼痛指数,肛门坠胀和瘙痒程度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好转。
我们从2002年10月以来采用新癀片为主治疗34例肛窦炎患者,疗效较好,特报告于下。
组成
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粉、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吲哚美辛。每片0.32g。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微波腔内辐射器外罩橡皮指套,涂以石蜡油插入肛门。功率调为8~12W,每次照射10分钟,7天为1疗程。同时口服新癀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另外将新癀片3~4片用冷开水浸泡2小时调制成糊剂后做肛管内敷。对照组单纯用微波腔内照射,方法同上。
两组病人均用高锰酸钾坐浴,每日2次。于治疗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分别观察肛门疼痛、坠胀、瘙痒等症状的变化。两组治疗7天为1疗程,未愈者再续1疗程。用药期间禁食辛辣食物和酒。
临床观察
64例肛窦炎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19~64岁,平均36.82岁,病程1~5天,平均3.14天。对照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2~59岁,平均35.25岁,病程1~7天,平均5.24天。本治疗组病人均无发热和脓肿形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观察指标
1.肛门疼痛指数:采用WAS(visual analogue scale)法,即以10标尺,由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我选择,0为不痛,10为极度疼痛。
2.肛门坠胀、瘙痒程度:均采用4个等级进行评价。(1)肛门坠胀:无,轻度(偶有坠胀不适),中度(坠胀伴有排便不尽感),重度(持续坠胀感,影响正常工作生活)。(2)瘙痒:无(消失),轻度(能忍受,无皮损),中度(尚能忍受,轻度皮损,增厚、粗糙、糜烂),重度(不能忍受,皮肤皲裂,粗糙,色素减退,糜烂渗出,有出血)。
3.统计学方法:t检验和Radit检验。
治疗结果
1.肛门疼痛指数:治疗前,两组肛门疼痛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肛门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见表1。
表1:治疗前后VAS疼痛指数比较
时间 治疗组(34例)X±SD 对照组(30例)X±SD
治疗前5.8±0.65.6±0.7
疗后1天3.4±0.8△△4.5±1.1
疗后4天1.7±0.8△△3.3±0.8
疗后7天0.9±0.6△△2.3±0.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肛门坠胀情况:治疗前,两组肛门坠胀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肛门坠胀情况均明显减轻(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症状改善更明显(P<0.01)。见表2。
表2:治疗前后肛门坠胀情况比较
组别(n)疗前(n)疗后(n)
重度 中度 轻度 无 重度 中度 轻度 无
治疗组(34)12147158813
对照组(30)1288210758
3.肛门瘙痒情况:治疗前,两组肛门瘙痒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肛门瘙痒情况均明显减轻(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症状改善更明显(P<0.01)。见表3。
表3:治疗前后肛门瘙痒情况比较
组别(n)疗前(n)疗后(n)
重度 中度 轻度 无 重度 中度 轻度 无
治疗组(34)10813335818
对照组(30)99102541011
讨论
西医治疗肛窦炎多口服抗菌素,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则需手术治疗。[1]中医则多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方药内服,结合苦参汤熏洗,如肛窦内已成脓者则采用手术治疗。[2]祖国医学认为肛窦炎是由于饮食不节,喜食辛辣,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刺激性食物摄入过多,导致湿热内生,浊气下注肛肠,肛肠湿毒热结,引致肛管部位组织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而成;或因中气不足,湿热乘虚下注,郁久蕴酿而成。亦或由于粪便残渣或误吞异物损伤肛窦,继发感染所致。
新癀片由肿节风、三七、牛黄、珍珠层粉等药组成。药理学研究发现,新癀片主药三七能改善微循环,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牛黄有抗菌作用;珍珠层粉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抗组胺性过敏,促进毛细血管对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功能;肿节风含延胡索酸、黄酮内酯等多种成分,能调节免疫功能,对急慢性炎症都有抗菌消炎作用。新癀片内服和外敷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新癀片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应用微波技术,对照射体介质选择性加热治疗此类病症,有较好的效果。微波对水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在2450兆赫兹的频率下,使组织内的水分子发生剧烈的摩擦作用产生很强的热效应,从而加快局部微循环和淋巴回流,改善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缓解了平滑肌痉挛。同时微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以使辐射局部一起加热。而且微波磁力作用能改变细菌等生物体内的生物性状,并缓解、抑制细胞通透性和组织胺等代谢物对神经末梢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杀菌止痒效果。
本文表明新癀片内服为主,外敷结合微波照射,能发挥二者之长,更好地收到消炎、止痛、止痒的疗效,比西医使用抗菌素更经济更有效,同时又能避免因口服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的副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疗法。
参考文献
[1]黄家驷、吴阶平.外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756.
[2]曹家勋.中国痔瘦学[M].第1版.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160~163.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200011)毛旭明 赵秋萍 蒉纲 周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