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脑缺血新药研究又有新进展产业动态

时间
2008-12-02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病死原因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在我国,脑血管病是继恶性肿瘤后的笫二位死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冯亦璞、杨靖华等教授与北京协和医院在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创新药消旋丁基苯酞(简称dl-NBP,商品名为恩必普)后,近日又将dl-NBP拆分为的左旋丁基苯酞(l-NBP)和右旋丁基苯酞(d-NBP),发现l-NBP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用更强。这是记者从日前在广西南宁市召开的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上获悉的。

据专家介绍,临床前研究发现dl-NBP对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NBP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dl-NBP独特的作用机理表现在多靶点起作用,它能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凋亡,抑制谷氨酸过量释放,抑制细胞内钙,抗氧化损伤,抑制炎症反应等,重构脑缺血区微循环、减少脑梗塞体积,挽救半暗带。

针对dl-NBP是手性化合物特点,专家将拆分后的左旋丁基苯酞(l-NBP)和右旋丁基苯酞(d-NBP)进行了对比研究后发现,l-NBP比d-NBP的作用更强,而且还发现在对神经细胞凋亡研究中发现d-NBP的存在降低了dl-NBP的作用,在抗血小板作用中也存在d-NBP拮抗L-NBP而使dl-NBP作用下降的现象,证明d-NBP有拮抗L-NBP作用,因而开发l-NBP的意义更为重大。

研究还发现l-NBP有较强的抗脑缺血损伤和抗血小板作用,同时具有抗血管性痴呆和抗Aβ引起的老年性痴呆症状及病理改变的作用。长期给予l-NBP,可显著改善大鼠自然衰老所致学习和空间认知障碍。

据了解,国内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即改善脑血流药物和脑神经保护药。1986年开始,冯亦璞、杨靖华等研究人员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整体动物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对NBP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有很多药效学作用:如能改善缺血区脑血流,改善脑能量代谢,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NBP能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凋亡,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抗氧化损伤和抑制炎症反应等。因此NBP是一个作用于多个病理环节(多靶点)的脑保护药并伴有改善脑血流作用。实际上它涵盖了上述两大类药物的作用特点。NBP这一独特的作用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比较具创新性和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