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医孙思邈,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大医学家,而且是位活了一百余岁的老寿星,成为千古医家之寿魁,这是和他的养生之道分不开的。
孙思邈在他的代表作《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了“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少的养生方法,并明确指出“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都契”者关键之谓。可见“十二少”是孙氏身体力行的养生之道。所谓“少”。是与“多”相对而言的,是寓有切莫“太过”之意。“七情六欲”是人不可避免的精神情志活动,孙氏认为。对待“思、念、欲、愁、乐、喜、事、语、好、恶、怒、笑”贵在一个“少”字,有节制,不太过,堪称实实在在的中肯之言,金针度人,要言不烦。举其大哉,“心之官则思”,人要适应生活,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要用“思”。但若不加节制,思虑过度,就会损伤心脾。
人在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会使你发愁、动怒,但贵在尽量少发愁、少动怒。多愁伤肺,多怒伤肝。同样过喜、过乐也会损精耗神,同样会使人早衰折寿。古来帝皇何其多,整日沉溺于纸醉金迷、奢侈淫乐的生活中,不知愁苦为何物,可长寿者廖廖无几。近几年,国内外报道:遇到佳节良辰时死亡率比平时高,而且多有猝死的病例。原因何在,就是违背了孙思邈的一个“少”字,过分的喜悦、激动,超过了欢乐的“度”和“限”。现在,很多青年人自恃精力旺盛,为了贪一时欢乐,不惜违背正常的生活节律,通宵达旦地出入舞场、方城大战,或纵酒狂饮,经常过度地消耗精神,其恶劣的后果--为以后的身体种下了病根、留下了隐患。一到中年,就会如堤崩溃,不可收拾。从上所述,可见孙思邈的养生“十二少”对当代的健康教育,仍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摘自《现代养生》文/李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