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

时间
2004-09-14

34年后的今天,每当我翻起先师施今墨留给我的墨迹,想起毕业时施老对我的嘱咐,看到与施老的合影,就不由地怀念起过去与施老相处的日子,想起施老不平凡的一生。

施老乃浙江萧山人氏,1881年3月出生于贵阳。幼年时期,因其母多病,遂立志学医,曾师从其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先生学习中医。是时因其父进山西太原任职,故于1902年进入山西大学就读,1903年转入山西法政学堂,1906年又转入北京京师法政大学学习,1911年毕业。其间,施老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运动。施今墨作为山西代表,在南京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就职大总统的典礼,并以客卿身份协助陆军总长黄兴制定陆军法典。

1913年,施老返回山西,悬壶济世,决心以行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遂将原名毓黔改为今墨,意即要向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墨子学习,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贵与贱,施爱不分富与贫。1921年,施老重返北京,挂牌行医,专心医业,精研医术。缘于医术精良,学理深邃,施老遂名声远播,名闻遐迩,被誉为当时北京中医界之翘楚。1929年,施老亲自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南下赴宁,抗议政府《取缔中医法案》。1931年又出任中央国医馆副馆长,主持学术整理事宜。1935年,施老与肖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同任北京中医考试的主考官,同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1949年建国后,施老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界委员,并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顾问等职。

施老是近代中国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是为中华中医药事业奋斗的一生。兴教育人、培养人才是中医事业成败之关键,1932年,施老在北平用自己行医的收入创办了“华北医学院”,除任院长之职外,还亲自登台讲课,并指导学生实习。从1932年起到1949年止,共招生16班次,毕业学生636人。该校学制四年,招收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开设课程除中医基础、临床各科外,还设有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细菌学、西医内科、外科以及日、德文等课程,并聘请姜泗长、赵锡武、赵炳南、朱壶山等贤达执教。数十年来,施老除了通过办学培养人才之外,还开展师承教育,按传统方法,收徒施教,培养了大批高级临床医师。1941年施老出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并在北京、上海、山西、察哈尔等地协助创办中医院校、讲习所、研究班等,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施老的很多学生,均是当代中医学界之栋梁,对振兴中医药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施老是一位卓越的中医药临床家。他一生以行医为己任,以“理真求效”而自勉。衷张仲景、叶天士诸贤,不拘伤寒、温热之门户,而能融会贯通。在长期的中医药学临床实践中,他深谙其精华,诸多处方与“对药”源于仲景,或择其精要、或采撷用意、或原方加减而用之。他强调“我辈中医从事临床时,每遇一病症,必须经过辨证的理论、科学的论断、确效的方剂、本草的普选等方面。不可拘泥于遵古的形式,无论适合病情与否,一一照方抄录;也不可顾虑未经古人使用的药物,便不敢创新采用;尤不可迷信地认为古人未治过的病,便认为不能治,古来未有的病种便无药可医也”。

施老一生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与创新,在学术上倡导中西医结合。早在20世纪30年代,施老就将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用于临床,并明确指出:“吾以为中医之改进方法,含借用西医学之生理、病理以相互佐证,实无别途”。他认为中西医病名应该统一,并率先引用西医病名书写脉案,从1940年出版的《祝选施今墨医案》一书中可见一斑。施老所研制的中成药也打破了千百年的传统,采用现代医学名称命名,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高血压速降丸、强心丹等。

20世纪60年代我因祝老举荐,得侍诊于施老府上。当时,他老人家已年逾八旬,然每日上午仍接诊10余人次,每当病人步入门庭或诊毕告辞时,施老总是起立笑脸迎送,为后学之辈树立了善待病人、热情服务的榜样。

1962年我毕业后,临行之时,前往施府向他老人家道别,他又为我上了永久难忘的一课,他说:“毕业了,该为人民服务了,先期在晋工作的有谷精波、张俊民、靳文清等同学。你去后主动和他们联系,多向他们学习,有疑点、难点时,多向老一辈请教。在应诊的过程中,面对病人不可许诺,诸如二帖、三帖药保好等言词是绝对忌讳的,即使有十分的把握,也得留有余地,把话说大、说尽是不科学的,若对某些疑难病症尚无把握时,要给病人讲清楚:‘您这病很复杂,头绪较乱,今天先开三服药观察一下,探探路子,然后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施老还告诉我:“白天应诊,下班后静下来,把一天看过的病人在脑海里过一下,想想哪个病人的处方不全面,必要时应准备一下复诊时的处方”。

施老不仅非常敬业,而且热爱祖国大好河山。1962年暑月,施老出游黑龙江之镜泊湖后,吟诗赠我即是明证:“山叠青山湖套湖,林渔电溉古来无,何须更觅桃源路,胜境天然一画图……”。对新中国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他老人家无不欢欣鼓舞。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之时,施老异常兴奋,他不顾年老体衰,抱病决定以开放三天为群众诊治病痛的方式以资庆贺。由于就诊病人过多,终因体力不支而病倒了。

施老驾鹤西游,离开我们已34年了。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医药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告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我们会以先师为榜样,为振兴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