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6岁。因左侧耳下部肿胀、疼痛1天而于某日到医院就诊。缘患儿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下部肿胀、疼痛,伴畏寒发热。无咳嗽,无流涕,无牙龈肿痛。家人给予“板蓝根冲剂”口服和中药青黛外敷未见效。患儿既往无特殊病史,按时预防接种。查体:体温38度,脉搏115次/分,呼吸21次/分。急性发热病容。左侧耳下部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下、后漫延,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状如梨形,局部皮肤紧张、发亮、发红;触之坚韧感,轻压痛。口腔颊部腮腺导管开口处见红肿,挤压无脓性分泌物。鼻腔无分泌物。咽无充血,双侧腭扁桃体Ⅱ度大。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8×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34。诊断:急性流行性腮腺炎。给予柴胡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每天2次。第2天热退,左侧腮腺肿痛缓解;第3天疼痛消失,肿胀明显缩小。连用4天病愈。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也可传染。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限为特征,有时可侵犯睾丸、卵巢、胰腺和大脑等器官而引起相应的病变。病人多为儿童和青少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常见,有时夏季也可出现流行。患者患病一次可获终身免疫,再感染者极少。
中医学称流行性腮腺炎为“痄腮”,俗称“蛤蟆瘟”、“含腮疮”。认为其病因是外感风温疫毒,病变主要在少阳经脉(足少阳经脉起于目眦部,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风温疫毒经口鼻侵入,雍阻少阳经脉,郁滞不散,结于耳下腮腺形成肿痛;又因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如疫毒经少阳传入厥阴,则会引起阴器等的病;如疫毒炽盛,则可内陷心包,出现神昏痉厥。柴胡为辛凉解表药,性味苦、微寒;经归少阳三焦、肝、胆和心包络,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为足少阳主药,兼治足厥阴,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寒热,善除少阳外感半表半里症,能平少阳、厥阴之邪热,故对病变位于少阳经脉之“痄腮”有效。国内有学者对此曾作过报道。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柴胡的根和果实含有柴胡皂甙、微量挥发油、柴胡醇、福寿草醇;叶含芦丁;从叶、茎分离出廿九-10-酮、α-波菜甾醇和β-谷甾醇三种结晶。狭叶柴胡的根也含挥发油、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葡萄糖;全草(开花期)含槲皮素、异槲皮素、异鼠李素、水仙甙、芦丁和黄酮类等化合物。均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对结核杆菌、流感杆菌、流感病毒、水痘病毒、乙肝病毒和腮腺炎等病毒有抑制作用;还有阻止疟原虫发育并使之灭活的作用;此外,还有退热、镇痛、护肝、降压、镇咳和抗过敏等作用。
值得提醒的是,流行性腮腺炎虽病在腮腺,但实为全身性疾病,病情可轻可重。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轻者为温毒在表,重者为热毒蕴结;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轻者为单纯性腮腺炎,重者可并发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肾炎和甲状腺炎等等。所以,如经上述治疗2~3天疗效不显,应给予患者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