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翔(全本)

学术观点:“脾肾为本 气血为治 益气活血为要”

夏氏致力于中老年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他认为,多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及生命安全的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病,如慢性炎症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内分泌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难题,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及临床经验可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医学有关脾肾和气血的学说,渗透着现代免疫学和血液流变学思想,更为此类疾病的诊治开拓了思路,因此,夏氏提出脾肾为本,气血为治,益气活血为要的学术观点。

夏氏认为,脾肾二脏,是生命良性循环的根基。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脾为后天之本,生机所系。盖人之元气,根基于肾,……培之于脾,……。(《医学衷中参西录》)。元气及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动力。脾肾强健,则元气充盛,生机活跃,脏腑各司其属;而脾肾虚馁,必元气虚损,脏腑失养,生机衰减。同时,气血乃元气形之于外的具体体现。经云:“气与血,并根柢于先天,而长养于后天。”(《医碥》)夫人身之正气,与血为配,血行脏中,气行脉外……。气血并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有骸之内,循环无端,运气不悖,而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医学正传》)故气血充气和是机体健康的表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求治于中医的多种慢性顽症及疑难杂病,均病因繁多,症情错杂,大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元气亏损为主,标实,以血瘀入络必见。故气虚血瘀为最基础病理机制。其依据一,上述疾病大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素问》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灵枢》曰:“壮者之气血盛,……气血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由此说明,年长脏衰可致气虚血瘀;其依据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故久病难病每致邪稽气伤,“入络为瘀”。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机体器官功能增龄性减退,免疫功能异常,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均与此类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而益气活血法,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循环等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延缓衰老等目的。

基于上述立论,夏氏倡导脾肾为主,气血为治,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大法,合并它法,辨治各种慢性顽症、疑难杂病以及老年病。如对呼吸系统顽疾,夏氏突出扶正祛邪并用的思想,常重用黄芪,取其益气补元,托毒生肌的功效,亦用其提高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炎性损坏组织修复的药理作用。久治难愈的间质性肺炎,以益气补元,活血化瘀为主法,佐以养阴清肺,化痰通络,以及平肝降气、或温肺通阳等法,获得满意疗效。又如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多方,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即使对于阴虚肝旺的患者,只要无肝阳暴张急象,也用之不殆,只是辅以滋阴平肝之品,临床观察,其远近期疗效均明显提高。对于肿瘤的辨治,夏氏认为,脏腑亏虚,热毒内积,痰结湿聚,以及气滞血瘀等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因病机,尤强调在恶性肿瘤,正虚血瘀是最基本病理特征,符合现代医学研究所揭示的机体免疫机能下降,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癌症发生、发展及转移的重要因素。临床采用健脾补肾、益气养阴(血)、活血化瘀基本大法,常选黄芪、党参、白术、黄精、女贞子、枸杞子、仙灵脾、山茱萸肉、茯苓、米仁、当归、莪术、蛇舌草等,并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论治原则,掌握各种肿瘤的诊治特点,使就诊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极大改善。老年病的治疗,夏氏尤重视培补脾肾元气,调整气血阴阳平衡。根据老年人脏器衰减,气血阴阳偏弱,虚多瘀多等特点,习用四君子汤、肾气丸、二仙、二至、左右归丸、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并注意药味清轻灵动,药效由渐而著,以达顾护元气,强身祛邪之目的。

证治经验

一、治顽固性咳痰喘特色

夏翔教授在治疗顽固性咳、痰、喘等肺系疾患时,倡导扶正与祛邪两法同施。他认为,求治于中医的此类患者,多为应用西药疗效不佳的病例,临床表现症状顽固,病程较长,病机复杂,虚实兼挟,少见单纯寒热实象,佐证了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广泛存在着机体免疫力降低,以及呼吸气道的高敏性等问题,即中医所谓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在临证时,每将益气元实卫与宣散清化祛邪并施,以增强患者机体的抗炎及抗敏能力,进而提高疗效。

常用基本方为:生黄芪、苍耳子各30g 辛夷花、净麻黄、炙款冬、炙紫菀(各)12g 党参、白术、江剪刀草、佛耳草、大枣(各)15g 炙甘草9g。若肺阴虚者,易党参为南沙参北沙参;寒盛痰多者,加桂枝、制南星;痰热壅盛者,加象贝、制南星并酌选蒲公英、蛇舌草、草河车、黄芩、黛蛤散等;咳剧或久咳、咽痒者,加南天竹子、腊梅花;病久及肾,动辄喘甚,腰酸腑肿者酌加杜仲、杜衡、熟地、五味子、山茱萸肉、紫石英、地龙、石苇、车前子等;夹瘀者选当归、川芎、红花等。方中芪、术、参枣、草等寓玉屏风、四君之意,益肺健脾,固卫培元;苍耳、辛夷花重剂并用,疏风祛邪固卫抗敏;麻黄、紫菀、款冬花、佛耳草、江剪刀草温清并用,宣肺平喘,清肺化痰;制南星代半夏,取其走散之性,搜剔表里之痰,使痰净气通,咳喘易平;南天竹子、腊梅花清解镇咳独到;杜仲、杜衡伍用,于肾虚咳喘者,强身截喘。全方奏补气实卫、疏表清里,宣肺化痰之功,适用于虚实相挟、寒热相协的顽固性咳、痰、喘证。

二、治冠心病的经验

夏翔教授认为,元气衰微,胸阳不振,痰瘀内积,心脉瘀阻是冠心病发病的基本病机,益气培元,助阳温通,活血祛瘀,化痰理气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大法。辨治中强调标本兼顾病证结合、脏腑相关。选方用药重视温润相宜,补通相融,且主张药性药理汇通,提高远近期疗效。基本方中,黄芪配黄精,仙灵脾配首乌温而不燥,健脾益肾,培元济心;桂枝佐麦冬,温通胸阳,滋养心脉;当归、川芎、红花、葛根、地龙数药相协,养血化瘀,通达心脉;瓜蒌皮合旋复花,宽胸理气,化痰通络。全方共奏益气培元,活血通脉之功。冠心病相对稳定期,或合并糖尿病者,以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型较为常见,予上方加玉竹、泽泻用于病因性治疗,益气培元强心,养阴活血祛瘀、化瘀通络降脂;心绞痛反复发作者,重用活血药,并选延胡索、杜衡、郁金、香附、三七粉、羚羊角粉等理气化瘀定痛;寒邪引发,胸痛剧烈或心梗患者,胸痛持续不解,每再加附片或制乌头及生水蛭粉6g或血竭粉3g(装胶囊)吞服,以温通散寒,攻瘀除痹;伴胸闷、心悸、汗出、脉结代,表现心律不齐者,加人参(可代以党参、太子参或珠儿参)、五味子、炙甘草、炒酸枣仁、龙骨等,寓生脉散、炙甘草汤之意,养心宁神复脉;合并心衰见动则气急,夜间胸闷、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伴头晕足肿,选加人参、附子、肉桂、细辛、葶苈子、益母草、白术、泽泻、泽兰等,以振奋元阳,鼓舞胸阳,化瘀逐饮。其中附片用至15~30g 如患者舌红或正值夏季,则配伍生地或生地、知母同施,不忌附子刚燥之性。另外,有些女患者,主诉胸痛颇重,而心电图阳性指数较轻,则根据其更年期生理特点,选加仙茅、生地、知母、珍珠母、开心果、百合等,燮理阴阳,理气开郁。并结合心理调适,常能收效。合并高血压者,可见肝阳上亢或肝郁气滞的病证特点,除辨证施治外,还嘱患者以甘菊花、枸杞子、决明子泡茶常饮,或久服逍遥丸、六味地黄丸缓剂图功,以清热平肝,滋阴潜阳,舒肝理气。红花一味,有增加冠脉血供,降脂抗凝的确切疗效,嘱患者藏红花10g 浸入50度白酒250ml中,在病情相对稳定期,每晚饮服5ml(白开水稀释),以预防心绞痛发作。

三、复发性口腔溃疡

1.探病机,多责气阴两虚

复发性口腔溃疡目前多认为外感邪毒,内伤脏腑化火上攻,为其主要致病因素,以实证为主,很少言及气虚致病。然而本病为慢性疾患,由火引起,且多由虚火所致,为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正如《寿世保元·口舌》篇所说“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而引起虚火的本质为气虚而阴不足,阴不潜阳,虚浮于上,火热乘心,口疮乃作。

2.论治法,要在益气养阴

根据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立益气养阴调整阴阳为治疗大法,佐以清热降火,重用黄芪,生地。基本方:生黄芪30g 生地30g 太子参12g 北沙参9g 玄参12g 石斛15g 知母15g 赤芍15g 仙灵脾15g 细辛9g 苍耳子30g 辛夷15g 生甘草9g。对口腔溃疡发作甚伴灼痛剧者,可加用蛇舌草或蒲黄,功能清热解毒,具有抗炎作用。

治疗本病用药独到之处:1)补气用黄芪生而不炙用,因生用黄芪药纯力专,益气固表,托毒生肌,直中病机,可促使口腔溃疡早日愈合,现代药理发现生黄芪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作用,可针对病因,同时加快溃疡的修复。2)生黄芪伍用大剂量生地,益气养阴,两者协同可提高免疫功能,尤其适合免疫功能减低患者。3)苍耳子、辛夷虽为祛风药,但药理研究发现亦具有抑制过敏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4)仙灵脾、细辛可调整阴阳,引火归元。

3.防复发,生用重用黄芪

本病最大特点是容易复发,故治疗其复发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无论是因虚致病的还是由实致病,黄芪的应用均可起到治疗和控制复发的作用,且宜生用、重用。因为人体疾病的产生,无不与元气有关,而黄芪正是扶助元气最为适宜之品。此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四、乙型脑炎诊治规律之我见

乙型肝炎是一种发作于暑天的温病。根据其临床表现许多病例均无典型的暑温症状,在辨证用药方面,也不都与暑温相一致,因此认为乙脑有其本身的传变规律和诊治特点,不必拘泥于暑温的诊治概念。(一)乙脑作为一种温病,虽一般也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来传变,但也具有固定的特点,如传变极速,逆转心包病例特别多,入血分的病例鲜见。(二)舌、脉有其特点,舌象变化常出现在症状变化之后;并不多见洪大脉,常表现为细数或濡数脉。因此,必要时应“舍脉从症”、“舍舌从症”。(三)用药心得:白虎汤及犀角地黄汤(犀角以水牛角代)为较有效的方剂,并在此二方基础上重用鲜生地;高热者用紫雪丹效佳;后遗症可予“补阳还五汤”为主,益气活血。

五、略论“过早搏动”的中医治疗

近年来对早搏的辨证提出了许多分型。其实分型不必太繁琐,因为早搏患者大多具有心悸不宁、心烦、胸闷不畅、善恐易惊、少寐多梦、头晕乏力,舌淡红暗红,脉结代等共同症状。早搏的出现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的患者在劳累后及心跳加快后常感早搏增多,并伴有胸闷不畅,心悸而烦,头晕乏力等证,辨证为心脉瘀阻,心阴亏损,可采用活血宽胸,滋阴养心法来治疗,药用丹参、川芎、葛根、玄参、麦冬、玉竹等(活血宽胸汤);有的患者早搏多在夜寐时或安静状态下出现,自觉症状较明显,常有心悸不宁,善恐易惊,少寐多梦,头晕不乏力等表现,辨证为气血不足,心神不宁,可采用补气养血,宁心安神法治疗,药用当归、党参、麦冬、五味子、淮山药、远志、茯神、大枣、炙甘草(养血宁心汤)。

六、益气固表祛风法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与肺肾气虚,卫表不固有关。如《证治要诀》中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素问·宣明五气论》也说“肾为欠,为嚏”;另一方面又与风邪上犯鼻窍有关。故治疗原则应采用益气固本,补肺益肾以治本,祛风宣窍以治标,只有标本兼治才能提高疗效。在益气补肺方面,应首选黄芪,配以白术,取玉屏风散之意,且重用重芪;益肾固本方面,可重用补骨脂,这三药同用能起“治本”的疗效。而且有人认为黄芪和补骨脂尚有调节和抑制免疫以增强体质的功能。在祛风宣窍方面可应用荆芥、防风、苍耳子、辛夷、地龙、千里光、白花蛇舌草等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这些药物具有较显著的抗过敏功效,尤其是苍耳子、地龙,对过敏性鼻炎疗效较佳。

用药特色

一、生地--黄芪

生地甘寒,滋养肝肾阴血;黄芪甘温,补益肺脾气阳。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共奏滋阴凉血益气培元之功。以生地、黄芪重剂配伍,广泛用于风湿热、类风关、干燥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类疾病属疑难顽症,常有肝肾气阴两伤,邪热深入营血的病理阶段,临床有些共同的特点,如低热起伏,关节疼痛,皮肤、内脏损害,免疫指标异常等。《本经逢原》所载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本经》所言地黄“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生者尤良”,故重用生地30~120g 滋阴养血凉营除痹,配伍黄芪30~60g 既及佐生地寒凉之性,又冀其阴中求阳,强壮脾胃,奏培元生肌泻阴火之功。应用生地剂量由轻至重,又伍以黄芪,少见脾弱便溏之弊。现代 药理报道生地具类激素样作用,黄芪有提高及调节免疫的功能,二药在免疫性疾病中显示重要功效。

二、白术--枳壳

白术枳壳相伍,及枳术丸之意。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本草求真》曰白术“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然《长沙药解》言其“性颇壅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枳壳苦辛而凉,破气消积,以泻为主,药理报道其能刺激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胆胃肠紧张性升高,消化液分泌旺盛,二药伍用,一泻一补,一走一守,一急一缓,相互制约,存利除弊,相互为用,以达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健脾强胃,消食化积,消痞除满之功。故常以此药对治疗慢性胃炎、胆囊炎导致胃动力减轻,胆汁返流,胆汁排泄不畅而表现的诸多症状,如脘腹胀闷,恶心纳呆,口苦胁痛,便秘等,疗效卓然。

三、辛夷、苍耳子

1 辛夷、苍耳子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即中医之“鼻鼽”,其病机为表卫不固,腠理疏松,风邪上犯鼻窍,治当益气固卫,祛风宣窍,方取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生黄芪20g 苍耳子30g 白芷、生甘草、荆芥、防风(各)9g 太子参、辛夷、白花蛇舌草、大枣各15g 净麻黄、地龙、千里光各12g。临床随证加减,多收捷效。

2 辛夷、苍耳子治疗瘙痒症

瘙痒症其病机多血热生风,或血虚生风,风胜则痒。治当凉血解毒、祛风止痒,或养血祛风止痒。基本方:生地、辛夷、白癣皮(各)15g 苍耳子、生米仁(各)30g 丹皮、知母、地龙、苦参、地肤子(各)12g 荆芥、防风、生甘草(各)9g。若为血虚生风者,可加当归、白芍以养血。

3 苍耳子、辛夷治疗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由过敏而引发,患者肺卫气虚,平素易感外邪。治当益气固表,祛风宣肺,清热平喘。基本方:生黄芪20g 苍耳子30g 辛夷、佛耳草、旱菜、大枣各15g 荆芥、防风、炙紫菀、炙款冬、杏仁、生甘草(各)9g 南沙参、北沙参、净麻黄、石苇(各)12g。发作时,本方可控制症状,平时常服本方,可预防和控制其发作。

4 苍耳子、辛夷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颇多,有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结节红斑、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发热、白塞氏综合征等。该类病症中医多可归为“痹证”。辨证为肝肾气阴两虚,精血俱亏,风寒湿邪入侵。治当养阴益气,调补肝肾治其本,祛风散寒治其标。基本方:生地、生黄芪各20g 苍耳子、生米仁(各)30g 辛夷、丹皮、徐长卿、千里光(各)15g 知母、地龙(各)12g 生甘草9g。随证加减。

5 苍耳子、辛夷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慢性肾炎属中医“虚损”、“水肿”等范畴,其病机多为脾肾阳虚,常因风邪入侵而诱发其发病、复发和加重,故治疗当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祛风、基本方:党参、辛夷、芡实、藕节、半枝莲、半边莲、大枣各15g 生黄芪、苍耳子(各)30g 生地、杜仲、金樱子(各)12g 白术20g 炙甘草9g。

值得一提的是苍耳子剂量颇大。每用至30g。苍耳子虽有毒,乃苍耳子仁有毒,且生用毒性大,但煮沸后毒性大减,一般服药后不致于中毒。

科研成果

一、回春饮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回春饮是夏翔教授根据中医理论,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而成,对治疗老年期痴呆有较好疗效,其疗效优于现在治疗老年期痴呆常用药物喜德镇。从1990年起,夏教授便指导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该方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93年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收集老年痴呆患者50例,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在41~86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个月,平均2年。治疗组(回春饮)30例,对照组(喜德镇)20例。

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检查及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精神状态简易速析表(MMSE)、精神认识能力筛选表(CCSE)、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等量表测定,并选择性进行脑电图(EEG)、头颅CT,RCBF及血糖、血脂、血粘度等检查。每3个月为1疗程。

30例经回春饮治疗1疗程后,其中有效21例(70%),无效7例(23.3%),恶化2例(6.7%)。对照组20例经喜德镇治疗1疗程后,其中有效9例(45%),无效7例(35%),恶化4例(2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回春饮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有效中药制剂,其疗效优于喜德镇。

回春饮对老年大鼠的影响:能提高老年大鼠的迷宫学习成绩(p<0.05),并且对记忆再现具有明具的促进作用(p<0.001),能使脑、肝、肾血流量得到改善,(p<0.05),同时脑内多巴胺含量也有提高,此外,对甲状腺素T3T4和性激素(血睾酮)也有一定调节促进作用。

实验研究证实,回春饮不同程度地改善神经内分泌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通过回春饮的调节作用,滋阴壮阳,益气活血,醒神养脑,使机体气旺血充,改善了各器官的供血情况,使机体气血阴阳重新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老年病痴呆的目的。

二、“指脉仪中医诊断学上的应用”,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案

案一、葛×× 女 46岁 农民

主诉:形体日渐肥胖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余来形体日渐肥胖,体重增加12kg 伴神疲乏力,头晕腰酸,声嘶气短口渴引饮,小溲如常,腑行溏薄,日2次,心烦易躁,夜晚难眠,恶梦频扰,月经明显减少,经各项理化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指标,曾多求医,服中西药少效。

舌质:嫩红而胖 舌苔:薄腻 脉象:沉细滑

检查:形体肥胖(H:1.58cm W:73kg),面目轻浮,声嘶气短,HR78次/分,律齐,两下肢轻度浮肿,BP18/12KPA。

诊断:(中) 虚损(脾肾两亏,痰入经腑)

(西) 1 肥胖症

2 更年期综合征?

辨证分析 脾肾两亏,水湿失治,聚湿生痰,内入脏腑。

治则治法 健脾益肾,化痰生津。

方名:四君子加味

方药: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仙灵脾15g 熟地12g 当归12g 石斛15g 制南星15g 天竹黄15g 菖蒲15g 礞石15g 乌梅9g 山楂9g 大枣15g 炙甘草9g

医嘱: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运动量。

二诊5.23:药后精神明显好转,口渴减轻,大便始溏后实,月经量较前增多,唯仍有躁扰少眠,舌红,苔薄,脉细滑,继拟前法,佐疏肝宁神之品。 5月9日上方+夜交藤30g 合欢皮15g 14帖

上方为主,服药60余帖,所苦悉除,体重减4kg。

按:肥胖者,从痰论治,脾制水,肾主水脾胃两亏,水湿失治,聚湿生痰,内入脏腑,耗损肺阴,掣遏胃津,困阻脾运,袭扰心肝,瘀凝胞宫,留滞肌肉,景岳言“治痰之法无它,但使元气日强”。夏教授以四君子加味健脾益肾,益气补气,

以治其本,佐南星,礞石等祛痰峻药,乃搜坠经络脏腑心痰,镇肝宁神之意,乌

梅、山楂等酸甘之品,刺激唾液腺分泌,急解口渴之标症,又取收敛止泻之效,且

避养阴助痰之嫌,一举三得,用心良苦。

案二、胡×× 女 77岁 家庭妇女

日期:97年3月20日 科别:内

主诉:咽梗不舒伴颈粗大半年。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咽梗不舒并发现颈项粗大经外科检查,两侧甲状腺均有肿大结块,质硬,边缘清楚,B超示甲状腺腺瘤,同位素扫描示“冷结节”因高龄而拒绝手术治疗,故求诊于中医,刻诊:颈项结块,咽中梗梗,口中粘痰,口苦咽干,大便干结。

舌质:晦 舌苔:薄黄腻 脉象:细弦滑

检查:神清,两目无突出,颈部略显粗大,两侧甲状腺处扪及如鸽蛋大小结块,质硬边界清,HR72次/分,律齐,BP18/11KPA。

实验室检查:2月16日 B超:右侧甲状腺内见一混合性回声48×39×40mm,左侧为39×34×34mm,其内见分隔光带及光团;2月28日同位素甲状腺扫描示甲腺冷结节,

诊断:(中) 瘿瘤(痰气内结)

(西) 甲状腺腺瘤

辨证分析 痰气内结,化瘀蕴热。

治则治法 化痰理气,活血消症,清热散结。

方名:自拟方

方药:柴胡9g 黄芩12g 夏枯草15g 象贝15g 桔梗6g 大力子9g 青、陈皮(各)9g 冰球子15g 牡蛎30g 当归12g 桃仁9g 红花9g 路路通12g 望江南15g 14帖

医嘱:注意营养,忌食辛辣之品,体质精神愉快。

二诊4月3日:药后颇适,咽梗减轻,大便通利,舌暗,苔薄腻,脉细滑,再续前法。3月20日方+白芥子6g 莪术15g 14帖

三诊4月18日:近患感冒后,畏冷肢寒,神疲倦怠,咽梗又作,时咯白痰,纳谷不馨,大便尚绸,舌略暗,苔薄腻,脉细濡。证属高龄之人,卫阳不足,肺脾气虚,痰气胶结,更法益气通阳,健脾化痰,理气消症。

黄芪24g 党参15g 桂枝12g 白术15g 桔梗6g 象贝12g 当归9g 川芎9g 莪术15g 冰球子15g 青皮、陈皮(各)9g 制南星9g 白芥子9g 枳壳9g 14帖

上方加减化裁服药3月余,复查两侧甲状腺腺瘤,均缩至1.5×1.5×1.5mm左右,无不适感觉,精力充沛,随访1年,症情稳定。

按:本案诊初以痰、气、瘀、热等实邪为病理特征,故以夏枯草、冰球子等化痰散结,当归、桃红等活血消症,柴胡、黄芩、青皮陈皮等清热理气,然高龄体虚之人,终应标本兼顾,故以益气通阳,健脾化痰,理气活血为长治之法,冀正胜而邪遁。

案三、钱×× 男 84岁 退休工人

日期:98年6月25日 科别:内

主诉:全身大片红色斑疹伴瘙痒1月。

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史10余年,2月前全身出现大片红色斑疹,瘙痒不已,曾在西医皮肤科就诊,诊断多形性红斑,先抗组胺药物及葡萄糖酸钙针剂治疗无效,症情日益严重,改服强的松2天,因血压血糖急剧形升高并伴浮肿而停药,刻诊:皮肤红斑,灼热瘙痒,痛苦难耐,不能入眠,口干多饮,大便干结,面目浮肿,神疲倦怠。

舌质:红胖 舌苔:薄 脉象:细弦滑

检查:面目轻度浮肿,表情焦虑,面、颈、腿、臂皮肤大片红色或暗色斑疹,伴抓痕皮损,HR86次/分律齐,A2>p2,两下肢无浮肿BP22/15KPA

实验室检查:98年6月25日空腹血糖11.6OL/t

诊断:(中) 风疹(阴虚血热,风毒郁表)

(西) 高血压病、糖尿病,合并多形性红斑

辨证分析 阴虚血热,风毒郁表

治则治法 滋阴凉血,祛风疏表,清热解毒

方名:犀角地黄汤加减

方药:生地45g 玄参15g 丹皮15g 赤芍15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荆芥12g 防风12g 苍耳子30g 辛夷15g 徐长卿15g 菝葜30g 黄芪30g

医嘱:忌辛辣海腥之品,避炎热日晒,保持愉悦情绪。

二诊7月8日:斑疹隐尚遗,皮肤稍有热感伴痒及抓痕,面肿消退,大便通利,已能入眠,舌红胖苔薄,脉细弦,前方出入。6月25日方去荆芥防风 加当归9g 丹参15g 知母9g 天花粉15g 14剂

上方加减调治2月,斑疹未发,血糖血压恢复正常。

按:多形性红斑,属过性皮肤病,中医认为其外因风、湿、热、虫、毒等邪郁于肌肤,内因血虚风燥或阴虚血热化燥生风为患,本案患者外罹高血压、糖尿病,有阴虚血热的病机特点,复感风毒,郁于肌表,故投大剂生地合玄参、赤芍、丹皮滋阴凉血,伍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苍耳子、辛夷、徐长卿、菝葜等清热解毒,祛风抗敏,黄芪辅之托表疏邪,利水消肿,又兼益气培元,阴中求阳之意。

案四、蔡×× 女 48岁 干部

日期:97年3月12日 科别:内

主诉:口眼干燥伴关节疼痛3年。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起口眼干燥,渐伴手足指、趾并节畏僵、疼痛等症,曾在外院诊断继发性干燥综合征(伴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用中药治疗,有时加用雷公藤多甙、强的松等,仍未能控制病情发展,刻诊,口舌干燥碎痛,两目干涩,关节疼痛,神疲腰酸,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大便偏艰,声嘶气短,吞咽不利。

舌质:红绛 舌苔:无苔 脉象:细数

检查:神清萎软,皮肤干燥脱屑,HR86次/分,律齐,指、趾关节轻度变形 BP14/KPA

实验室检查:97年2月1日免疫学检查:lgG(+)LgM(+)DNA(+)dsDNA(-)RF(+)抗ss-A抗体(-)

97年3月1日血沉57mm/h,尿常规:RBC(+-)WBC(-) AR(++)

诊断:(中) 燥痹(阻虚燥盛络瘀)

(西) 继发性干燥综合征(伴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分析 五脏真阴匮乏,燥盛邪客络瘀。

治则治法 滋阴养血,清燥除痹

方名:犀角地黄汤加减

方药:生地60g 玄参15g 知母15g 赤芍15g 丹皮12g 生黄芪30g 苍耳子30g 辛夷15g 杜仲12g 杜衡12g 桑寄生15g 威灵仙15g 炙甘草9g 大枣15g 7剂

医嘱:忌辛辣刺激之品,注意口眼卫生,保持情绪稳定。

二诊3月19日:服上药后口眼干燥有所减轻,大便见薄,腹胀,舌脉同前,继拟前法。3月12日方改生地90g 黄芪45g 加白蔻仁5g 14剂

三诊4月2日:口眼觉润,舌碎已愈,关节疼痛减轻,余症亦有不同程度改善,大便略薄,日一次,舌转略红,苔薄,脉细弦。4月2日尿RT(-)。3月19日方加木香9g 14剂

四诊4月16日:诸症明显改善,舌红、苔薄、脉细弦,查血沉15mm/h,尿常规(-)。继拟前法

黄芪30g 生地30g 玄参12g 知母12g 赤芍12g 丹皮12g 丹参12g 桑寄生15g 杜仲12g 杜衡12g 苍耳子30g 辛夷12g 威灵仙15g 苏木9g 白蔻仁3g(后) 大枣15g 炙甘草9g 14帖

上方间断性服药1年,病情基本稳定。

按:本案归属中医“燥痹”范畴,乃因阴匮血虚燥盛而致邪客络瘀病锢,以清营汤为主方,滋阴养血,清燥除痹,其中生地重用,取其“利五脏”“通血痹”的功能及类激素样抗炎功能,配伍大量黄芪为阴中求阳之意,既反佐生地之寒凉,又冀其助气鼓动,通络达邪,方中杜仲寄生入肾壮骨,伍威灵仙杜衡祛风通络,活血定痛,苍耳子辛夷在此为祛风通络之品,参予降低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

案五、胡×× 男 74岁 退休干部

日期:98年2月3日 科别:内

主诉:口干而粘腻1年。

现病史:患者1年来每日口中干粘不适,咂舌不止,唯入睡忘却所苦,曾辗转求医,偶有小效,终又复发,无多饮,大便略干,有干燥综合征病史。

舌质:红边有齿痕 舌苔:边薄,津少,有粘丝,中花剥 脉象:细

检查:神清,一般情况可,心肺(-)

诊断:(中) 燥痹(阻虚燥盛络瘀)

(西) 继发性干燥综合征(伴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分析:阴虚日久,气耗痰生。

治则治法:益气养阴,生津化痰。

方名:自拟方

方药:黄芪20g 珠儿参12g 北沙参12g 麦冬12g 生地15g 丹皮15g 赤芍15g 石斛15g 天花粉15g 白术15g 制南星9g 菖蒲9g 乌梅9g 甘草6g ×14

医嘱:忌辛辣油炸之品,调摄情绪。

二诊2月17日:口中有津,粘腻感减轻,咂舌减少,舌红胖,苔薄而润,脉细,再续前法前方+丹参15g 山楂12g 14帖

守上方调治2月,所苦皆平。

按:本案患者有干燥综合征宿疾,故阴虚燥热为其病理特点,阴虚日久,气耗痰生,而见口干粘腻之症,以黄芪,珠儿参、生地、麦冬、石斛等益气养阴、清燥生津,白术、南星、菖蒲等健脾化痰,乌梅、山楂等酸甘化津,可刺激唾液腺分泌,以令口和,佐丹参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粘膜组织修复,经巩固疗效。

案六、许×× 男 55岁 干部

日期:97年4月3日 科别:内

主诉:发作性气喘,喉中哮鸣2年。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接触油漆后突发支气管哮喘,几近窒息,经急诊抢救缓解,嗣后常因呼吸道感染或闻及异味,甚在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突发哮喘,且症情严重,必急诊抢救,近1年每日维持服强的松10mg 仍时有发作,刻诊咳喘多汗,喉中哮鸣,伴咯痰之证纳差口干,大便不实。

舌质:暗胖 舌苔:腻浊 脉象:濡数

检查:神清,精神萎软,皮肤潮湿,唇略绀呼吸略促,吸气时喉中哮鸣,听诊两肺呼吸音粗,布满哮喘音及少量痰鸣音,HR98次/分,律齐两下肢无浮肿,BP20/12kpa.

诊断:(中) 哮证(气虚痰阻)

(西) 支气管哮喘

辨证分析 肺脾两虚,宿痰内伏,外邪引动,痰升气阻。

治则治法 益气固表,祛风宣肺,化痰平喘。

方名:自拟方

方药:黄芪30g 党参沙参各15g 五味子9g 苍耳子30g 辛夷15g 净麻黄12g 佛耳草15g 江剪刀草15g 炙紫菀12g 炙款冬12g 制南星15g 地龙12g 紫石英15g 14帖

医嘱:避风寒及各种异味,忌食海腥之品。

二诊4月17日:药后哮喘减轻,痰少,汗敛,口已不干,仍乏力,纳差,便软,舌脉同前。

检查:呼吸平,无口绀,听诊两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罗音

二诊4月3日:方+陈皮9g 白术12g 14帖

三诊5月1日:哮喘平复,唯感神疲腰酸肢软,舌胖,苔薄,脉细,继拟益气宣肺化痰健脾益肾固本。

黄芪30g 党参沙参各12g 白术12g 苍耳子30g 辛夷12g 制南星12g 佛耳草15g 江剪刀草15g 炙紫菀12g 炙款冬12g 杜仲12g 杜衡12g 地龙12g 大枣15g 炙甘草9g 14帖

上方为主加减调治半年,强的松撤除,哮喘基本未发作。

按:夏翔教授治疗咳喘哮独具特色,强调时代特点,认为来中医就诊的此类患者常为应用西药疗效不佳者,广泛存在着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呼吸气道处于高敏状态等问题,故症状顽固,疗程较长,病机复杂,虚实兼挟,治疗当循补清相兼之法。

案七、傅×× 男 40 工人

日期:97年9月12日 科别:内

主诉:咳嗽咳痰2周伴呃逆频作5天。

现病史:患者于2周前突发高热伴咳嗽,咳痰。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给予抗炎及对症治疗,症情好转,但仍略咳少痰,且恶风,微汗不止,5天前呃逆频作,纳谷不馨,大便尚调,13年前曾患结核性胸膜炎,经抗痨治疗痊愈。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 脉象:浮缓

检查:神清,体瘦,皮肤潮湿,呃逆时作,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

实验室检查:9月1日胸片:两肺纹理增深,右胸膜增厚。

诊断:(中)咳嗽(表虚邪恋)

呃逆(邪稽气逆)

(西) 急性支气管炎

辨证分析:表卫气虚,邪稽肺胃

治则治法:益气和营,清肺和胃

方名:玉屏风及桂枝汤加减

方药:黄芪24g 白术15g 防风9g 桂枝12g 白芍30g 香附24g 旋覆花9g 山海螺12g 南沙参北沙参各10g 佛耳草15g 江剪刀草15g 平地木15g 天竺子15g 腊梅花9g 生甘草9g 大枣15g 14帖

医嘱:避风,忌冷饮

二诊9月26日:药后3天呃逆平息,余症亦渐瘥,尚感神疲乏力,口干喜饮,夜寐欠安,舌红,苔薄少,脉细缓,证乃邪祛正虚,气阴皆亏,心失所养,再拟益气养阴,健脾宁心。

黄芪24g 党参15g 黄精15g 当归9g 熟地12g 金雀根15g 白术15g 茯苓12g 景天三七15g 炒枣仁15g 陈皮9g 炙甘草9g 大枣15g 14帖

按:夏翔教授治呃逆常有独特思路,认为和胃降逆是治疗总则,然选方用药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施变,本案患者乃呼吸系统感染后引发,考虑炎症渗出粘连刺激引发,属邪稽入胃,气失和降,故以治疗肺系病为主,佐重剂香附,白芍理气缓急,解除膈肌痉挛,故应手而效。

案八、徐×× 女 32岁 职员

日期:97年6月25日 科别:内

主诉:口舌溃烂灼痛反复加剧2年。

现病史:患者2年来口舌溃烂,灼热疼痛长期不愈,每于劳累及月经加剧,曾服多种中西药无效,月经常提前来潮或月经迁延不净,经量时多时少,伴心悸、烦热、消瘦、神疲乏力,腰腿酸软,刻下正值经期,月经量多如崩,口舌干痛,溲赤,大便尚调。

舌质:红边有齿痕 舌苔:薄黄 脉象:细弦小数

检查:舌边尖及唇内颊部见多处溃疡点,周边舌欣红,中间凹陷呈淡黄色。

诊断:(中) 口疮(气阴两亏,虚火伏冲)

(西) 复发性口腔溃疡

辨证分析气阴两亏,虚火伏冲,上乘于心。

治则治法 益气养阴,清火调冲

方名:自拟方

方药:黄芪45g 生地30g 玄参12g 知母12g 丹皮12g 野蔷薇花6g 蛇舌草30g 牡蛎30g 白芷9g 地骨皮12g 天冬15g 白术12g 白芍12g 阿胶9g 14帖

医嘱:每日1剂,煎2次,滤汁共约300ml分多次饮服含药于口中约1分钟,忌辛辣刺激之品,劳逸适度。

二诊7月8日:服上药月经届时经净,口舌灼痛,明显减轻,纳便均调。

PE:口舌颊等溃疡处欣红消退,部分溃疡愈合,舌红,苔薄,脉细弦

再拟前法,佐养血调冲。6月25日方+当归9g 仙灵脾15g 14帖

上药服至50余剂,口腔溃疡皆愈,余症亦瘥,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夏教授认为口疮迁延不愈,乃邪毒稽留,瘀热化腐,戕伐气阴,损及心脾肾所致,故拟治益气扶正,滋阴凉血,清热解毒,方中黄芪补气培元以制阴火;生地、玄参、知母、丹皮滋养心肾阴血,潜降浮阳,清热荣肌;蛇舌草清热解毒;蔷薇花化瘀生肌;牡蛎收敛愈疡;白芷散郁止痛,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火愈疡之功,又以当归、仙灵脾养血益肾调冲,使疡愈经调而收全功。

案九、王×× 男 69岁 离休干部

日期:97年4月2日 科别:内

主诉:发作性胸闷痛4年,加剧1周。

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10余年,4年前起间断性出现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不舒,时向左臂放射,经各项检查,确诊冠心病心绞痛,股硝酸甘油可缓解,近半年体力日衰,经常头晕腰酸,神疲乏力,胸闷心慌,胸闷痛渐发作频繁,服硝酸甘油疗效减退。刻诊,胸闷痛每日发作数次已1周,服西药未能奏效,心情焦虑,难经安卧,口苦口干,小便灼热。

舌质:暗胖 舌苔:苔腻中根部淡黄 脉象:细濡小数

检查:神清,精神萎软,形体肥胖,心尖区SMⅡ~ⅢA2>P2,HR78次/分,律齐,两下肢无浮肿BP20/14kpa。

实验室检查:97年3月14日,血脂:总胆固醇6.3mmol/l 甘油三脂3.6mmol/l。97年4月1日心电图: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偶发房性早搏。

诊断:(中) 胸痹(气虚血瘀兼心肝郁热)

(西)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

冠心病心绞痛

辨证分析 元气虚袭,痰瘀内积,痹阻胸脉心肝郁热。

治则治法 益气培元,化瘀通脉,佐清肝宁心

方名:自拟方

方药:黄芪30g 仙灵脾15g 桂枝15g 麦冬15g 玉竹12g 当归12g 川芎15g 赤芍白芍(各)15g 红花9g 葛根30g 地龙12g 杜仲12g 延胡索20g 三七粉吞2g 羚羊角粉吞0.6g 7帖。麝香保心丸 1# 3/日×3天

医嘱:饮食清淡,情绪调畅,防寒保暖,避免较大活动。

二诊4月9日:胸闷痛缓解,已能安卧,口干苦若失,尚遗神疲头晕肢软,动则心慌胸闷,舌苔薄白,脉细濡,HR72次/分,律齐,BP20/12KPA 再拟前法。4月2日方改延胡索15g 加党参12g 白术12g 杜仲12g 14帖

上方为主调治2月,体力增加,心绞痛基本未发作,血压稳定。

按:夏教授认为“阳微阴弦”“责其极虚也”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临证施治主张补通相融,本案患者年届古稀,元气虚象,胸阳失旷,痰瘀内积,痹阻胸脉且心病及肝,心肝郁热,方以黄芪、仙灵脾、桂枝、麦冬等益气补元,振奋胸阳,当归等活血之品通达心脉,元胡、三七、麝香保心丸理气化瘀,通络止痛,佐羚羊角粉清肝宁心,组方严谨,药精效捷。

案十、邓×× 女 65岁 退休干部

日期:98年5月6日 科别:内

主诉:咳嗽咳痰5月余,加剧半月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史5年,本次发病从冬至夏5年余,症见咽痒,咳嗽阵作,遇风及夜晚加剧,痰呈白泡沫状。近半月挟有黄痰咽喉发紧而痛,偶有喉中喘鸣伴胸闷,气急,背微恶寒,夜汗频频,纳便尚可。

舌质:略红 舌苔:薄淡黄 脉象:细滑

检查:神清,一般情况可,唇无发绀,呼吸尚平,两肺呼吸音低微,未闻及干湿罗音,HR68次/分,律齐,两下肢无浮肿,BP14/10kPa。

实验室检查:98年5月9日血WBC6.5×10% N82% L18%。胸片:两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增深,右下肺少量小斑阴影,边界不清。

诊断:(中) 咳嗽(肺虚痰恋)

(西) 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辨证分析 肺卫气湿,营卫失和,寒痰恋肺,郁久化热。

治则治法 益气宣肺,调和营卫,温清祛邪

方名:自拟方

方药:黄芪24g 南沙参北沙参各9g 白术15g 苍耳子30g 辛夷花12g 净麻黄12g 桂枝12g 白芍12g 炙款冬12g 炙紫菀12g 江剪刀草15g 佛耳草15g 制南星12g 蛇舌草30g 天竺子15g 腊梅花9g

医嘱:避风寒及闻油烟异味,忌食海腥油炸之品。

二诊5月20日:药后诸症大减,仅遗微咳少痰,舌红苔薄,脉细滑,再续前法。前方去桂枝,白芍加炙甘草9g 大枣15g 14帖

按:本案咳痰迁延5月,虚实挟杂,寒热相兼,夏翔教授以黄芪、南沙参北沙参、白术、炙甘草、大枣等补气阴,实肺卫,苍耳子、辛夷花疏风祛邪抗敏、麻黄、款冬花、佛耳草、蛇舌草之属,温清祛邪并施,尤其夜汗一症,不忌生麻黄发汗之力,不囿阴虚盗汗之见,以桂枝汤既温通卫阳,又和营敛阴,故夜汗即止,顽咳亦瘥。

案十一、金×× 男 35岁 警察

日期:97年7月4日 科别:内

主诉:入眠即汗3月

现病史:患者近3月入眠即汗出频频,难以安寝,四肢酸软,胃呆纳减,大便溏滞,素有烟酒嗜好,喜肥甘饮食,近半年工作,劳累,经常熬夜。

舌质:红 舌苔:黄厚腻 脉象:濡滑

检查:神清,形体壮硕,眼睑充血,咽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HR68次/分,律齐BP16/10kPa。

诊断:(中) 盗汗(湿热内迫)

(西) 疲劳综合征

辨证分析:劳倦伤脾,湿热蒸内迫心液。

治则治法:清化湿热,健脾宁心。

方名:自拟方

方药:藿香、佩兰(各)12g 紫苏9g 茯苓12g 生米仁30g 蔻仁3g 益元散包20g 黄芩12g 白术15g 莲子芯9g 枣仁12g 龙骨30g 糯稻根12g 14帖

医嘱:劳逸适度,少过烟酒及肥甘之品。

二诊7月18日:盗汗已止,余症亦有改善,舌红,苔薄腻淡黄,脉濡滑,再续前法。7月14日方加陈皮9g 14帖

按:夏教授认为盗汗有虚实之分,不能囿于阴虚盗汗一见,本案患者长期劳倦,脾气已亏,又素嗜烟酒及肥甘之品,每致湿热内积,脾虚不化,内蕴蒸腾,夜晚阳邪入于阴分,蒸迫心液外泄,而致盗汗,治拟健脾清化,使湿热得清,心阴安宁,盗汗即止。

案十二、张×× 女 49岁

初诊日期:96.11.21 科别:中内

主诉:溢乳二年余

现病史:二年前出现溢乳,西医检查未发现垂体病变,自诉夏季症状重于他季,伴神瘦乏力,肢体困重,痰多,二便尚调。

舌质:正常 舌苔:薄白腻 脉象:滑

检查:一般可,心肺听诊(-),甲状腺(-),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诊断:(中) 乳溢(脾虚湿盛)

(西) 溢乳症(垂体功能紊乱?)

辨证分析 脾气虚弱,痰湿内蕴

治则治法 益气健脾,化痰利湿

方名:自拟方

方药:党参12g 生黄芪20g 青皮、陈皮(各)9g 生麦芽30g 制南星12g 象贝12g 冰球子15g 大力子6g 桔梗6g 莪术12g 牡蛎30g 知母12g 大枣15g 炙甘草9g 14帖

二诊12月5日:药后觉精神好转,溢乳好转不明显,苔薄白腻,脉细滑,拟原法再进。96.11.21方+山海螺15g 14帖

三诊12月26日:溢乳症,按健脾化痰软坚之品已一月余,症状有改善,量较服药前有减少,苔薄腻脉细滑,效不更方,击鼓再进。96.11.21方+山海螺15g 14帖

四诊1月22日:溢乳症,中药益气健脾,化痰利湿法治疗二月,症状好转,溢乳由以前每天均有,已恢复至1周中可停止1~2天,精神亦佳,胃纳亦增,舌淡红,苔薄白,脉濡,再拟益气健脾,化痰利湿。96.11.21方+黄精12g 白术15g ×14

五诊3月20日:药后症情稳定,劳累后病情稍有反复,舌淡红,苔薄,脉濡,原法继进。97.1.21方+景天三七12g 14帖

六诊4月24日:溢乳症经中药治疗已五月,症状好转明显以往天气转热,溢乳症加极,此次病情稳定无反复,基本无溢乳,舌常苔薄,脉濡,效不更方,原法再进。

党参12g 生黄芪20g 青皮、陈皮(各)9g 生麦芽30g 黄精12g 白术15g 茯苓12g 制南星12g 象贝12g 冰球子15g 大力子6g 桔梗6g 莪术12g 牡蛎30g 大枣15g 14帖

按:中医无“溢乳症”病名,但根据“怪病属痰”原则,治疗从健脾化痰入手,佐以活血软坚收疗,夏师临床体会,出现非正常生现性分泌物,好汗出,溢乳,带下,遗精等,可如用山海螺(羊乳根)。山海螺功能养阴祛痰,清热解毒,夏师临床用此药很有心得。

案十三、王×× 女 27岁

初诊日期:97.12.5 科别:中内

主诉:恶心呕吐胆汁近三月,加重三天。

现病史:有“胆汁返流性胃炎”病史半年余,近三月来不断恶心频频时伴呕吐胆汁,加重三天,伴胃脘饱胀不适,食后尤甚,纳吞不馨,大便干结,二、三日一行。舌质:红 舌苔:薄黄 脉象:弦细

检查:一般可,心肺(-),腹软,中上腹轻压痛,余腹(-)

实验室检查:外院胃镜“胆汁返流性胃炎” (97.6.19)

血RT:血HB 8.6g% RBC310次/分

诊断:(中) 呕吐(肝脾不和)

(西) 胆汁返流性胃炎

辨证分析 肝脾不和,气机失畅

治则治法 疏肝健脾,理气化湿,畅中和胃

方名: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黄芩12g 柴胡10g 枳壳20g 白术30g 白芍15g 藿香佩兰各10g 紫苏12g 蔻仁3g 九香虫9g 路路通12g 制香附9g 陈皮9g 茯苓12g 姜半夏6g 八月札9g 生草3g 7帖

医嘱:忌辛辣刺激食物。

二诊12月12日:药后恶心呕吐好转明显,食后腹胀亦明显减轻,唯矢气颇多,大便仍干,苔薄黄,脉弦细,续以疏肝理气健脾畅中之剂。97.12.5方+望江南15g 生首乌15g 10帖

三诊12月26日:胆汁返流性胃炎,药后恶心呕吐之症已瘥,大便亦畅,此次停药数天,病情亦无反复,苔薄腻,脉细弦,原法加减

黄芪12g 柴胡10g 枳壳10g 白术、白芍(各)15g 藿香、佩兰(各)10g 蔻仁3g 生 米仁30g 陈皮6g 茯苓12g 八月札9g 九香虫9g 生草6g 望江南15g 生首乌15g 14帖

按:六腑以通为用。本例胆汁返流性胃炎,以恶心呕吐为主诉,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药用柴胡疏肝散为主,处方用药看似平常,但配伍有其独特之处:如枳壳、白术配伍,且用量颇多,除健脾理气之外,西医药理证实,要加快胃肠蠕动,可减轻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之症。

案十四、夏×× 男 60岁

初诊日期:97.1.7 科别:中内

主诉:肝Ca术后五月。

现病史:96年7月体检发现肝Ca,平素有饮酒史近四十年。97年8月5日长海医院引肝Ca手术切除术,术后化疗两次,刻下一般情况可,无明显不适诉,时有右胁胀痛,大便溏,纳可。

舌质:紫暗 舌苔:薄白 脉象:弦滑

检查:神清,精神可,心肺(-) 腹平软,中上腹见手术切眼,全腹无压痛,腹水症(-)

诊断:(中) 胁病(脾虚肝郁)

(西) 原发性肝瘤手术

辨证分析 脾胃虚弱,肺气郁结

治则治法 健脾和胃,疏肝解郁,佐以清热解毒。

方名:四君子汤加减

方药:太子参12g 生黄芪20g 紫苏12g 蔻仁3g 藿香、佩兰(各)12g 白术12g 茯苓12g 片姜黄12g 生米仁30g 郁金12g 茵陈15g 蛇舌草15g 半边莲15g 半枝莲15g 枸杞子12g 14帖

二诊1月21日:药后病情稳定,胁痛不明显,大便渐实,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滑,原法继进。 97.1.7方加莪术12g 14帖

三诊2月11日:药后一般情况可,无明显不适诉,复查B超未见肝脏有肿块,提示“肝硬化,脾大”舌紫暗,苔薄腻,脉弦滑,再拟前法 97.1.21方 14日

四诊4月30日:原发性肝Ca术后八月,病情稳定,无不适诉,近日起又开始饮少量啤酒及黄酒。大便稍溏,舌稍紫暗,苔薄腻,脉弦滑,续按益气健脾之剂

党参12g 生黄芪20g 紫苏12g 蔻仁3g 藿香、佩兰(各)12g 白术12g 茯苓12 g 郁金12g 茵陈12g 生米仁30g 焦山楂、六曲(各)9g 莪术12g 半边莲15g 半枝莲15g 蛇舌草15g 生甘草5g 14帖

五诊6月18日:肝Ca术后10月,病情无反复,一般情况良好,服中药调理至今,舌紫暗,苔薄黄腻,脉弦滑,治守原法 97.4.30方十黄芩12g 14帖

六诊8月16日:肝Ca术后1年,复查B超病情无变化提示“肝硬化,脾大”,今年夏天每天饮啤酒2瓶,舌紫暗,苔薄腻,脉弱滑。

治按原法 太子参12g 生黄芪20g 紫苏12g 蔻仁3g 藿香、佩兰(各)12g 枸杞子12g 山茱萸肉9g 郁金12g 茵陈12g 茯苓12g 白术15g 半边莲15g 半枝莲15g 蛇舌草15g 生草5g 莪术15g 14帖

七诊12月2日:原发性Ca术后二年四月,复查B超无反复。唯大便时溏时实。已恢复饮酒一年余,舌紫暗,苔薄腻,脉弦滑,治守原法调治。 97.8.6方+山药15g 焦山楂、六曲(各)9g 14帖

按:对肿瘤术后的调治,夏师诊治颇有心得,无论是胃Ca,肠Ca,乳房Ca,甲状腺Ca及肝Ca等术后,治疗均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本例肝Ca术后一直以本法调治至今,扶正健脾为主,疏肝祛邪为辅,对恶性度极高的肝Ca术后存活已二年余,且无复发,疗效卓著。

案十五、戒×× 女 80岁

初诊日期:97.9.12

主诉:咳嗽反复4、5月,加剧一周。

现病史:咳嗽反复4、5月,加剧一周,咳甚不能平卧,入夜尤甚,畏风畏寒,咯痰白粘,胃纳不佳。平素易于感冒。大便日行一次。

舌质:淡 舌苔:薄腻 脉象:濡滑

检查:神清,面色不华,心(一),两肺BS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

实验室检查:胸片提示“两肺支气管炎”

诊断:(中) 咳嗽(肺气亏虚)

(西) 支气管炎

辨证分析 肺气亏虚,清肃无权。

治则治法 益气固本,益肺固卫,肃肺化痰。

方名:自拟“扶金祛邪汤”加减

方药:党参12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生黄芪20g 桂枝12g 白术15g 荆芥、防风(各)9g 净麻黄9g 炙紫菀9g 炙款冬9g 佛耳草12g 江剪刀草12g 地龙12g 制南星12g 象贝12g 蛇舌草15g 14帖

医嘱:避风寒,忌海腥。

二诊9.26:药后咳呛之症有改善。入夜咳嗽仍尚甚。痰白稠,胃纳平平,脉迟滑,苔薄,再拟益气补元,肃降肺气。

党参12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生黄芪20g 桂枝9g 净麻黄9g 炙紫菀9g 炙款冬9g 佛耳草15g 江剪刀草15g 制南星12g 象贝12g 天竺子15g 腊梅花9g 地龙12g 苍耳子30g 辛夷15g 14帖

三诊10.10:前投益气补元,肃降肺气之剂,咳呛之痰好转,刻下心情气短,神疲不寝,脉细少,苔尖红,治拟养心补肺,补益宗气。

党参9g 生黄芪20g 黄精12g 南沙参、北沙参(各)9g 麦冬12g 五味子9g 旋覆花9g 瓜蒌皮12g 炙紫菀9g 炙款冬9g 佛耳草15g 江剪刀草15g 枣仁12g 夜交藤30g 合欢皮15g 鸡苏散包9g 14帖

按:年老体衰之体患慢性咳嗽,用药不能操之过急,用大量清热解毒,化痰平喘之品,而应注重元气,以匡扶正气为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遣方用药当扶正祛邪并施,更侧重于扶正。

案十六、张×× 女 60岁

初诊日期:97.6.18 科别:中内

主诉:尿频尿急反复二月余。

现病史:尿频尿急反复二月余,常服F.P.A等不能控制,尿常规检查显示尿WBC+-。刻下:神疲乏力,腰酸,夜寝不安,纳尚可,大便调。

舌质:红 舌苔:薄白 脉象:细

实验室检查:尿RT:WBC+/HP RBC0-3/HP

诊断:(中) 淋证(肾虚型)

(西) 慢性尿路感染

辨证分析 肾元不足 湿热下注

治则治法 益气培元清利湿热

方名:自拟方

方药:生黄芪24g 生地15g 黄精15g 白术15g芡实15g 金樱子15g 褚实子15g 知母黄柏各12g 赤芍、白芍(各)9g 贝母12g 蛇舌草15g 夜交藤30g 枣仁9g 7帖

医嘱: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重体力劳动。

二诊6.25:药后尿频尿急等症好转,尿检WBC5-6/HP,夜寝已安,舌红,苔薄白,脉细,再拟原法出入。

生黄芪24g 生地15g 黄精15g 白术15g 芡实15g 金樱子15g 褚实子15g 知母、黄柏(各)12g 贝母12g 瞿麦12g 蛇舌草15g 大枣15g 炙甘草3g 14帖

三诊7.15:药后尿频尿急之症已瘥,复查尿RT WBC0-2/HP,无腰酸等不适诉,舌红苔薄,脉细,守原法续治。97.6.25方去贝母12g 14帖

按:慢性尿感反复发作,并非一概为外邪所引发,“邪不能独伤人”,应有在体虚条件下,邪才能伤人,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夏师诊治本例病人,辨证从肾虚入手,组方用药重在扶正,以黄芪、生地为主药,补益肺脾气阳,滋养肝肾阴血,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共奏益气培元之功,故上方并未用大量清利下焦湿热之品,而以益气培元为主,亦收良效。

案十七、雍×× 女 60岁

初诊日期:97.6.4 科别:中内

主诉:四肢关节疼痛,引起不便半年余。

现病史:四肢关节疼痛,以手指关节疼痛肿胀为明显,引起不便,本院西医就治予“免疫Ⅰ号Ⅱ号”等口服,疗效不显,已确诊如“类风关”,刻下,手指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双膝关节疼痛引起不便,口干口苦,胃纳平平,大便干结。

舌质:红 舌苔:薄腻 脉象:细弦

实验室检查:ESR48mm/1h ASO625n npt6.2 ana(+) rf(+)

诊断:(中) 痹证(肝肾阴虚)

(西) 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分析 肝肾阴虚,风湿入络

治则治法 养阴益气,祛风散寒

方名:自拟“地芪方”

方药:生地45g 生黄芪24g 制川乌草乌各12g 桂枝9g 当归9g 赤芍、白芍(各)15g 地龙12g 川牛膝9g 苏术12g 苍耳子30g 辛夷15g 大枣15g 炙甘草9g 14帖

医嘱:避风寒,适寒温。

二诊6.25:药后关节疼痛诸症好转,行走较前方便,大便已畅,仍有口苦口干,舌红,苔薄腻,脉细弦,效不更方,原法再进97.6.4方+石斛12g 14帖

三诊7.23:类风关,关节疼痛,中药治疗已一月半,自诉药后关节疼痛好转明显,舌红,苔薄,脉细弦,再守原意。

生地45g 生黄芪24g 制川乌、草乌(各)12g 当归9g 赤芍、白芍(各)15g 地龙12g 苍耳子30g 辛夷12g 川牛膝12g 地鳖虫12g 徐长卿12g 大枣15g 玄参12g 石斛12g 14帖

按:此例患者为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夏师以自拟“地芪方”加减治疗,常获良效。生地甘寒,滋养肝肾阴血,黄芪甘温,补益肺脾气阳,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共奏滋阴凉血,益气培元之功。自身免疫性疾病属疑难顽症,常有肝肾气阴俱伤,邪热深入营血之病理阶段,临床有其共同的特点。如低热起伏,关节痛,皮肤内脏损害,免疫指标异常等。夏师重用生地30~120g滋阴养血凉营除痹,配伍黄芪,既反佐生地寒凉之性,又冀阴中求阳,强壮脾胃,奏培元生肌除阴火之功。方中加用苍耳子辛夷两味,亦为夏师用药独到之处,功能祛风散寒除痹通络,现代药理证实,有抑制免疫反应作用。

案十八、尚×× 男 54岁

日期:97.6.6 科别:中内

主诉:心悸怔忡反复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频发室早就诊,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经胺碘酮口服才控制住早搏,后改用心律平维持量口服,早搏时作时止。刻下,神疲乏力,纳食少,腑气时溏,脘胁不舒。

舌质:稍紫晦 舌苔:薄腻 脉象:弦滑

检查:神清,精神软。HR78次/分,律齐,两肺(-)

诊断:(中) 心悸(心脾两虚)

(西)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辨证分析 心脾两虚,肝胃不和

治则治法 益气养心,健脾疏肝

方名:自拟方

方药:生黄芪24g 太子参15g 白术、白芍(各)9g 黄精15g 麦冬15g 葛根30g 山药12g 扁豆9g 柴胡9g 郁金9g 旋覆花9g 瓜蒌皮12g 龙骨30g 枣仁9g 大枣15g 炙甘草9g 14帖

医嘱:避风寒,注意休息

二诊6.20:药后神疲乏力,主症稍见改善,时有心悸,大便渐实,唯胃纳仍少,舌稍紫晦,苔薄腻,脉弦滑,昨困劳累,自觉早搏又作,今已恢复,再拟养心健脾法。 97.6.6方加红花9g 炒谷芽、麦芽(各)9g 14帖

三诊7.4:近又早搏时作,心律平150mg维生素口服,神疲气短,舌紫晦,苔薄,脉数弦滑伴结代,再拟益气养心,和血利脉。

党参15g 生黄芪24g 麦冬15g 五味子9g 葛根30g 当归9g 黄精 12g 旋覆花9g 瓜蒌皮12g 川芎9g 玉竹12g 珍珠母30在 龙骨30g 枣仁12g 大枣15g 炙甘草9g 14帖

四诊7.18:药后心悸早搏有好转,近日又觉头痛,舌稍紫晦苔薄,脉细,治守原意。7.4方加天麻12g 钩藤15g 白芍30g 14帖

五诊8.15:药后心悸早搏基本未作,头痛好转,唯诉情志不悦,夜寝不安,舌质晦暗,苔白腻,舌边有齿印,脉弦滑,治拟益气养心,宽胸利膈,健脾助运。

党参12g 生黄芪24g 黄精15g 葛根30g 白、赤芍(各)12g 麦冬12g 旋覆花9g 瓜蒌皮12g 陈皮9g 淮山药12g 扁豆12g 夜交藤30g 合欢皮12g 枣仁9g 龙骨30g 炙甘草9g 14帖

六诊8.29:心肌炎后遗症,频发室早搏。复查心电图未见早搏,舌晦,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弦滑,守前法再治。8.15方加当归12g 红花6g  14帖

按:对顽固性早搏方诊治,夏师认为不能摒弃西药而独用中药,中医的特点体现在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辨证论治的同时,逐渐减少或撤除西药,以使病人摆脱病痛。

案十九、王×× 男 50岁

初诊日期:97.8.20 科别:中内

主诉:咽喉疼痛反复三月余。

现病史:咽痛反复不愈三月余,西医诊为“扁桃腺炎”,曾用抗生素肌注、口服,咽痛仍作。刻下,咽喉肿痛,稍伴咳嗽,口干苦,二便尚调。

舌质:红 舌苔:薄腻 脉象:弦滑

检查:神清、咽红、两扁Ⅱ,无脓性分泌物,心肺(-)

实验室检查:血Rt:WBC6100/分 n.78% <17%,m5%

诊断:(中) 乳蛾(阴虚热毒)

(西) 慢性扁桃腺炎

辨证分析 阴虚内热,火毒炽盛

治则治法 清热养阴,清火解毒

方各:自拟方

方药:生地15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知母12g 丹皮12g 赤芍12g 蒲公英30g 蛇舌草15g 地丁草15g 草河车15g 天竺子12g 腊梅花9g 大枣15g 生草9g

医嘱:忌辛辣刺激之品

二诊9.10:药后咽痛好转,咳嗽,干咳为主,舌红苔薄,脉弦滑,(检查:咽红,两扁Ⅱ°,无渗出),治守原法。8.20方加炙紫菀12g 炙款冬12g -地丁草,草河车 ×14

三诊10.8:药后咽痛渐减,咳嗽好转,口干,舌红,苔薄,脉弦滑,治拟清热凉血解毒,生地20g 丹皮15g 赤芍15g 知母15g 薄公英30g 蛇舌草20g 徐长卿15g 葛根30g 夏枯草12g 苍耳子30g 辛夷15g 大枣15g

四诊10.22:药后咽痛基本未作,偶有咳嗽,舌质红,苔薄,脉弦滑,再守原法。 10.8方 14帖

按:本例扁桃腺炎,夏师用药由清热凉血解毒入手,未落疏风清热利咽之俗套,

大胆选用了蒲公英、蛇舌草、地丁草、草河车等清热解毒之品,以冀达到抗生素样作用,其思路由外科治疗疔疮而来,反复扁桃腺发炎,用抗生素无效,使用大量清热解毒之品而收效。

案二十、金×× 男 37岁

初诊日期:97.3.14 科别:中内

主诉:夜间盗汗反复三年余,近日加剧。

现病史:近三年来,夜间盗汗频作,近日甚剧,伴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胃纳平平,夜寝欠安,二便正常。

舌质:稍红 舌苔:薄腻 脉象:细

诊断:(中) 汗证--盗汗(一表卫不固型)

(西)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辨证分析:元气亏损,卫阳不固。

治则治法:益气固卫,敛汗固本。

方名:玉屏风散加减

方药:生黄芪15g 党参9g 白术15g 防风9g 黄精12g 白芍20g 五味子9g 山海螺12g龙骨30g 糯稻根12g 瘪桃干12g 夜交藤30g 枣仁9g 景天三七12g 大枣15g 14帖

医嘱:忌烟酒辛辣之品

二诊3.28:前投益气固卫敛汗之品,夜间盗汗稍见好转,但诉畏寒遗泄,苔薄,脉细。再拟益气固卫,补肾涩精。3.14方加金樱子20g 覆盆子12g 桂枝12g 14帖

诊断:同前

三诊4.11:药后夜间盗汗见改善,遗泄未作,唯近感腹胀便溏,此乃脾失健运之故,脉细苔薄,质稍红,再拟益气固卫,健脾利湿。

生黄芪20g 党参12g 白术白芍15g 枸杞子12g 知母12g 淮山药12g 扁豆12g 焦山楂、六曲(各)9g 蔻仁3g 山海螺12g 糯稻根9g 瘪桃干9g 龙骨30g 景天三七12g 大枣15g 金樱子12g 14帖

四诊4.25:药后虚汗明显好转,无遗泄畏寒等症,大便已实,苔薄,脉细,再守原方,击鼓再进。 4.11方加平地木12g 14帖

按:汗证可分为自汗、盗汗、黄汗等。辨证常以汗出时间、状态、颜色及伴有症状为主要依据,盗汗一证,究其病因,多为阴虚,而本例患者虽有夜间汗出而无阴虚症状,故夏师根据症状,以自汗证治而收效。

案二十一、吴×× 男 65岁

初诊日期:97.1.22 科别:中内

主诉:便溏类粘冻反复一年余,加重一月。

现病史:有慢性腹泻史一年余,大便溏薄,时夹粘冻,外院诊为“慢性结肠炎”,曾服黄连素,易蒙停等,症情好转不明显。近一月半,大便溏薄夹粘冻,大便日引3-4次,时有腹胀腹隐痛,胃纳一般。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腻 脉象:细弦

检查:神清,一般可,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左下腹轻压痛,余(-)

实验室检查:大便:稀,见粘冻,wbc1-3/Hp,大便ob(-) 血Rt:Hb10.8g%rbc400万/mm3 wbc6800/mm3

诊断:(中) 泄泻(湿热内蕴型)

(西) 慢性结肠炎

辨证分析 湿热内蕴,气机失畅

治则治法 清热利湿,健脾理气,涩肠止泻

方名:自拟方

方药:黄芩15g 生黄芪24g 黄精15g 木香12g 延胡索12g 炮姜炭9g 焦山楂、六曲(各)12g 车前草15g 马齿苋15g 地锦草15g 凤尾草15g 蚂蚁草15g 诃子肉9g 大枣15g 甘草9g 14帖

医嘱:忌生冷油腻之品

二诊3.13:药后大便次数减少,日行2次,质仍溏薄,无明显腹胀腹痛,苔薄腻,质稍红脉细弦,上法有效,原法继进。97.1.22方加白芍15g 荠菜花炭12g 14帖

三诊3.26:前投清热利湿涩肠止泻之剂,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稍有溏滞感,舌红,苔薄,脉细,复查大便已基本正常。再拟前法加味。 97.1.22方加蒲公英15g 蛇舌草15g 14帖

按:泄泻一证临床多见,本例辨证属湿热泄泻,但症状并不典型,清热利湿止泻之品,加生黄芪治疗,临床颇为效验,夏师认为,生黄芪能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可促进机体局部炎症的恢复,同时生黄芪具有升肌托毒作用,故在慢性结肠炎的诊治上,夏师多以黄芪、马齿苋、地锦草、凤尾草等与生黄芪同用而收效。

案二十二、陆× 女 28岁 营业员

日期:97年9月12日 科别:内

主诉:发作性晕厥半年,加剧1月。

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行卵巢囊肿切除术,术后半月于一次活动中突发晕厥,发病前头晕目暗耳鸣、胸闷恶心、冷汗肢厥,便意频频,继而昏仆、平卧好转,自此反

复发病,1月来日趋频繁,以致无法长久站立,曾多方求医,诊断血管抑制性晕厥,中西药皆用,无好转征象,刻诊神疲乏力,心悸怔忡,手足尖麻,筋惕肉润。

舌质:淡胖 舌苔:薄白 脉象:细缓

检查:精神萎软,面色苍白,形体瘦长,HR:60次/分,律齐,Bp:12/8kpa

诊断:(中) 眩晕(气血两虚)

(西) 血管抑制性晕厥

辨证分析 气阳虚馁,清阳失展,血虚失荣,脑络失充

治则治法 益气通络,养血荣脑。

方名:当归补血汤及阳和汤加减

方药:黄芪24g 党参15g 白术12g 当归12g 熟地12g 白芍12g 麻黄9g 桂枝15g 仙灵脾12g 鹿角片12g 葛根30g 炙甘草9g 大枣15g 14帖

医嘱:加强营养及体质锻炼

二诊9月26日:药后诸症明显好转,近1周晕厥未发作,已能散步半小时左右,舌淡红胖,苔薄,脉细濡,再续前法;9月12日方 14帖

患者后因他疾就诊,称上药服后诸症皆瘥,一如常人。

按:血管抑制性晕厥多见于体质较弱的青年女性,表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为迷走神经偏亢的临床症状特点,西医无有效药物治疗,夏教授认为患者形长羸瘦,禀赋不足,术后气血益虚,脏腑失养,百骸失濡,活动时阳气难以伸展,气血不及运达,脑络失充,故发晕厥等症,治疗以益气通阳,养血荣脑为大法,当归补血汤及阳和汤加减施治,使气血渐旺,阳气通达,脑络得充,诸症则迎刃而解。

案二十三、王×× 男 81岁 退休工人

日期:97年3月15日 科别:内

主诉:肢休震颤进行性加剧伴神志痴呆3年。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出现肢体震颤,由轻渐重,并伴肢体僵直,活动困难,记忆力

明显减退,反应迟钝,有时神志模糊,不辨家人,生活难以自理,刻诊:肢体震颤,活动僵硬,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时有遗尿,大便时秘。

舌质:偏胖,颤动 舌苔:浊腻 脉象:沉濡尺弱

检查:家人搀扶入室,两手震颤,行步跌冲状,神清,精神萎软,两目凝视状,应答迟慢,声音低微,口角流涎。

实验室检查:96年12月24日 B超:前列腺肥大;96年11月21日 CT:脑萎缩

诊断:(中) 颤证(肝肾两亏,虚风内动)

痴呆(气血两虚,痰瘀滞脑)

(西) 1.震颤麻痹伴老年性痴呆

2.前列腺肥大

辨证分析:肝肾两亏,虚风内动,气血俱衰,痰瘀滞脑。

治则治法:益气活血,滋肾培元,养血熄风,化痰醒脑。

方名: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药:黄芪30g 党参15g 当归12g 川芎15g 葛根30g 红花9g 生地、熟地(各)12g 白芍30g 锁阳15g 生首乌15g 地龙12g 钩藤18g 龙骨30g 石菖蒲15g 制南星15g 白附子15g 14帖

医嘱:加强生活调护及脑功能训练。

患者服上药1月后,肢体震颤及僵直感有所减轻,面露悦容,声音清楚,口角无流涎,遗尿未作,大便通调。药证契合,继以上方为主增减,共进60余剂,诸症再减,生活已能自理,后坚持服具同样功效的回春饮口服液(夏教授研制),随访1年,症情稳定。

按:震颤麻痹伴痴呆病证,属疑难顽症。夏翔教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高龄五脏皆弱,肾元下亏,肝阳不足,虚风内动,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滞脑。补阳还五汤加味,补气养血,升清充脑,改善心脑组织循环,其中当归、地黄、白芍、首乌、锁阳等,配伍钩藤、龙骨、又可培滋肾元,养肝熄风,石菖蒲、制南星、白附子豁痰开窍醒脑,共奏益气活血,滋肾养肝熄风醒脑之功。

案二十四、徐×× 男 80岁 退休工人

日期:98年6月30日 科别:内

主诉:胸闷气急伴咳嗽咳痰2月

现病史:患者2月来自觉胸闷气急,并日渐加剧,伴咳嗽,咯白痰,西医诊查,胸片示左胸腔积液,未见可疑块影,抽胸水呈棕红色,脱落细胞(-),CT示腹膜后巨大肿块,疑转移性癌肿,因高龄体弱,不宜手术及放化疗,故求诊中医,证见神疲气短,面枯肉削,咳嗽无力咳吐白痰,口干少饮,纳少便少。

舌质:淡晦 舌苔:薄 脉象:细小数

检查:神清,精神萎,面色萎黄,眼睑及唇甲苍白,呼吸短促,听诊左肺呼吸音极低,未闻及干湿罗音,HR90次/分,律齐 Hp12/8kpa

实验室检查:98年3月2日 CT:腹膜后巨大肿块,诊断:转移性癌肿;3月1日胸片:左胸积液;98年6月29日 血色素:Hb750g/l

诊断:(中) 1.悬饮(邪毒稽留,痰饮内停)

2.虚损(气血耗损)

(西) 胸腔积液待查:肺癌?

辨证分析 邪毒稽留,正气大亏,气血耗损,痰饮内停

治则治法 益气养血,化饮解毒。

方名:自拟方

方药:生黄芪30g 党参15g 南沙参、北沙参(各)10g 当归10g 熟地12g 葶苈子包15g 制南星12g 白术15g 米仁30g 蛇舌草15g 江剪刀草15g 佛耳草15g 平地15g 陈皮9g 大枣15g 生甘草9g 14帖

医嘱:加强营养及护理,定期随访

二诊7月14日:精神、面色好转、纳馨、便调、胸闷等症亦有所减轻,舌脉同前,再续前法6月30日方 14帖

上方为主服药至今半年,症情稳定,11月24日胸片复查示左胸腔积液(与3月1日胸片经较积液减少),血色素900g/I

按:夏教授认为,高龄重疾苟延之体不耐强攻,亦不受峻补,凡治不应急进功利,而宜稳中求效,本案以当归补血汤加味补气养血,扶助正气,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且注意药不碍胃,助养胃气,免绝后天,同时选葶苈子等发轻剂化痰蠲饮,加蛇舌草祛邪解毒抗癌,药味清灵,药性平和,同样收功。

案二十五、张×× 男 69岁 退休工人

日期:97年7月2日 科别:内

主诉:头晕3月余。

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史20余年,3月前因情绪过激突发头晕目眩,血压达24/16kpa经西医急诊治疗,血压有所控制,但头晕无明显改善,有时行路如醉酒状,跌冲欲仆,面赤心烦,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纳便尚调。

舌质:晦暗 舌苔:薄腻 脉象:细滑

检查:神清,精神萎,形体肥胖,面赤,呼吸平,HR72次/分,律齐,a2>p2,两下肢无肿,四肢肌力和肌张力正常,NS(-),Bp24/14kpa

实验室检查:97年5月17日:TCD:基底动脉血流流速明显增加,颈部右侧颈内动脉流速增加。97年6月8日:pi:基本正常,提示①基底动脉硬化(伴斑块狭窄);②右侧颈部颈内动脉狭窄可能。

诊断:(中) 眩晕(气虚血瘀,肾亏肝旺)

(西) 高血压病

辨证分析:气虚血瘀,肾亏肝旺。

治则治法:益气活血,滋肾平肝。

方名: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药:黄芪24g 当归12g 川芎15g 赤芍30g 葛根30g 地龙12g 生地30g 知母15g 天麻9g 钩、藤(各)18g 夏枯草15g 青葙子15g 枸杞子12g 甘菊花9g 羚羊角粉吞0.6g 泽泻15g 14帖

医嘱:注意调摄情绪,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

二诊7月16日:头晕、面赤等症明显好转,夜眠多梦,舌暗,苔薄,脉细弦,Bp20/12kpa,继拟前法。7月2日方加珍珠母30g 14帖

上方为主调治2月,诸恙悉平,血压稳定。

按:心脑血管疾病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为本虚标实之证,夏教授认为本案患者有气虚血瘀的病理特点以及肾亏肝旺,肝风上扰的症候特点,故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改善心脑血管循环,提高耐缺氧能力,生地、知母、枸杞子等滋肾壮水,天麻、钩藤、夏枯草、青葙子、羚羊角粉等平肝熄风,标本同治,中西汇通,故取显效。

验方

一、柴芩藿佩汤

组成:柴胡9g 黄芩12g 藿香12g 佩兰12g 紫苏12g 白术15g 枳壳15g 蔻仁3g 陈皮9g 八月札12g 佛手柑9g

主治:胃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结肠炎等,症见脘腹或胁胀、或胀痛、嗳气、口苦或泛酸、纳呆,或腹痛、便溏,舌苔薄或腻,或带黄,脉弦或濡。

方解: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胃主和降。肝木侮土,或土虚木乘,常见气机不和,气郁食滞,湿热内蕴,纳运失常之证。本方以柴胡、黄芩、八月札、佛手柑疏肝理气清热,藿香、佩兰、紫苏芳香化湿,醒胃降气,白术、枳壳、蔻仁、陈皮健脾理气。全方药味性不偏颇,轻清灵动,共奏疏肤清胃健脾理气之功。

二、挟金祛邪汤

组成: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5g 苍耳子30g 辛夷12g 麻黄12g 炙紫菀12g 炙款冬12g 江煎刀草15g 佛耳草15g 炙甘草9g 大枣15g

主治:急性支气管炎咳嗽3周以上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方解:咳痰喘哮等证迁延难愈者,多病机复杂,虚实兼挟,寒热相协。本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大枣等,寓玉屏风、四君之意,益肺健脾,固卫培元,苍耳子、辛夷花重剂并用,疏风祛邪抗敏,麻黄、紫菀、款冬花、佛耳草、江剪刀草等,温清并用,宣肺平喘,清肺化痰。全方共奏补气实卫,疏风清里,宣肺化痰之功。

三、回春饮

组成 黄芪30g 川芎15g 葛根30g 麦冬15g 锁阳15g 石菖蒲10g 制南星10g 首乌15g

主治 老年体衰及老年痴呆,脑血管病所致之头目眩、神萎痴呆、精神淡漠、健忘乏力、反应迟钝、行动不利、胸闷气短等症。

按 老年痴呆归属于痴呆病范畴。《灵枢》中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老年痴呆为本虚标实之病证,其本虚为肾虚(包括髓虚)、气虚(兼有阴虚、阳虚、血虚)、其标实为兼夹瘀滞、痰浊。回春饮以黄芪为要药。益气补元,升提清阳;川芎、葛根为臣药,活血化瘀,升清解肌。辅以麦冬、首乌、锁阳养心益肾,育阴助阳;佐以石菖蒲、制南星共奏化痰降浊,开窍醒脑之功。全方功能益气活血,育阴助阳,化痰醒脑。每日1剂,三个月为1疗程。

四、补元活血通痹汤

组成:黄芪30g 当归10g 赤芍15g 川芎12g 地龙12g 葛根30g 苏木9g 杜仲12g 杜衡12g 桑寄生15g 刘寄奴15g

主治:颈、腰椎及其它关节退行性病变;脑动脉硬化所致头晕、耳鸣、以及血管性头痛等。

方解:肾乃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主骨。年纪渐长,后天失调,脾肾俱亏,元气失充,气虚血瘀,骨弱络痹。本方以补阳还五汤加桑寄生、杜仲补元益肾壮骨,活血通络蠲痹,伍苏木、刘寄奴、杜衡化瘀定痛,佐葛根气薄升阳,舒筋通脉,全方共奏补元益肾,活血通痹之功。

五、心痛方

组成:黄芪30g 黄精15g 仙灵脾12g 首乌12g 桂枝15g 麦冬15g 当归10g 川芎12g 红花9g 地龙12g 葛根30g 瓜蒌皮15g 旋覆花9g

主治:冠心病之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型。心绞痛反复发作者,重用活血药,并选加延胡索、杜衡、郁金、香附、三七粉、羚羊角粉等理气化瘀定痛;寒邪引发,胸痛剧烈,或心梗患者,胸痛持续不解者,加熟附片及生水蛭粉6g或生血竭粉2g(装胶囊)吞服,以温通攻瘀除痹。

方解:元气衰微、胸阳不振、痰瘀内积、心脉瘀阻是冠心病发病的基本病机。本方标本兼顾、病证结合、补通相融、温润相宜。方中黄芪配黄精、淫羊藿配首乌、温而不燥,健脾益肾,培元济心;桂枝佐麦冬、温通胸阳,滋养心脉;当归、川芎、红花、葛根、地龙数药相协、养血化瘀,通达心脉;瓜蒌皮合旋复花宽胸理气,化痰通络。全方共奏益气培元、活血通脉之功。

六、地芪祛风汤

组成:生地30g 黄芪30g 知母15g 丹皮15g 赤芍15g 玄参10g 菝葜15g 徐长卿12g 苍耳子30g 辛夷15g 白花蛇舌草15g

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干燥综合性、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皮肤病等。

方解:上述疾病,多为顽疾,气阴俱亏,营虚血热,风毒郁表,入络为瘀,常见低热起伏,关节疼痛,皮肤内脏损害、免疫指标异常等。本方乃清营汤加味黄芪、益气滋阴、养血凉营,其中重用生地,“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逐血痹”“长肌肉”,又取黄芪生肌托表“驱风运毒”之功;辅菝葜、徐长卿、苍耳子、辛夷、蛇舌草等祛风疏邪、清热解毒。全方共奏益气滋阴,养血凉营,祛风疏邪,清热解毒之功。

论文

甲型肝炎恢复期的中医证治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第8期,7~8页

摘要:甲型肝炎以黄疸型为多见,其急性发作期以发热、黄疸、乏力、胃呆、呕恶等症状为主。其辨证以实证为主,不外乎肝胆脾胃之湿热蕴遏,气机阻滞。通过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理气降逆、健脾和胃等中药治疗,绝大多数病员都可过入恢复期,日趋康复。肝炎恢复期分型如下:

一、脾气虚弱型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四君子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 党参、白术、枳壳、大枣(各)15g 茯苓、生米仁(各)12g 升麻、淮山药、炙甘草(各)9g。肝炎恢复期重用黄芪能促使肝脏组织迅速复原。治疗肝炎之后的脾气虚弱最为合拍。

二、肝胆湿热型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方用茵陈蒿汤加减:黄芩、柴胡、茵陈、郁金、白术、金钱草、泽泻、生甘草(各)9g。服后退黄仍不理想,可加用莪术、片姜黄、三棱、生山栀、制大黄等药,还可加用黄芪、丹参以益气和血,这也有利于黄疸之消退、肝胆湿热之清利。

三、脾胃湿困型治宜健脾化湿,和胃通降,方用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加减:藿香、佩兰、紫苏、川朴、苍术、白术、枳壳、郁金、茯苓、甘草(各)9g 砂仁3g 姜竹茹6g 生米仁15g。本方重点在于燥湿畅中,恢复脾胃功能。若证情改善不显著,可用重川厚朴、苍术白术、藿香、佩兰用量,如腑行不畅则可加用带皮槟榔、生大黄,反之腑行溏泄则加用木香、焦山楂六曲。

四、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逍遥散合金铃散:柴胡、川楝子、延胡索、枳壳、当归、白术、郁金、茯苓、青皮、陈皮(各)9g 白芍,香附(各)15g。本方重点在于疏肝理气,如胁腹以闷胀为主则枳壳、川楝子、青陈皮的用量应加重,如以窜痛为主,则可重用延胡索、白芍、香附等,以起到柔肝缓急畅中之功效。

对甲型肝炎恢复期,饮食宜清淡,忌油腻,除多吃水果、蔬菜之外,吃一些偏于凉性的饮食。胃呆纳减者可吃少量的醋及山楂之类酸性食品,能开胃助运,增加食欲,有利于甲型肝炎的康复。

32例瘀胆型肝炎疗效分析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第1期2~4页

摘要:32例瘀胆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胆湿热瘀滞型,脾虚湿阻、肝郁气滞型,选用自拟退黄一号、二号方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81%;胆红素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BV阳性12例,转阴6例。

HBV感染伴发口疮的临床探讨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1996年第11期508页

摘要:1 临床资料

62例中,男34岁,女28例;HBV感染最短时间2个月,最长22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最短2周,最长15年。

2 辨证分型

2.1 肝胆湿热型 共29例,占47%。

2.2 脾虚肝郁型 共9例,占15%。

2.3 肝阴不足型 共18例,占27%。

2.4 瘀毒内阻型 共6例,占9%。

3 HBV感染程度

62例中,11例为大三阳;17例为大三阳;15例为HBsAg阳性;10例为HBeAg阳性;9例为抗-HBe阳性。

4 治疗方法

肝胆湿热型用清肝利胆化湿法:主药有黄芩、白花蛇舌草、鸡骨草、丹皮、米仁等;脾虚肝郁型用健脾解郁法:主药有白术、太子参、生黄芪、平地木、郁金、枳壳等;肝阴不足型用养肝滋阴法:主药有生地、枸杞子、麦冬、北沙参、当归、炙鳖甲等;瘀毒内阻型用化瘀解毒法:主药有石见穿、炙鳖甲、炙鸡内金、莪术、延胡索、生牡蛎等;每人每天1帖,分2次煎,共取汁400ml,混匀后上午10时与下午4时各服200ml,15天为1疗程,4个疗程为期。溃疡局部用2.5%金霉素加地塞米松甘油涂擦。

5 结果

5.1 口腔溃疡 肝胆湿热型治愈26例,治愈率达90%;脾虚肝郁型治愈6例,治愈率达67%;肝阴不足型治愈16例,治愈率达89%;瘀毒内阻型治愈3例,治愈率达50%。其中7例不够理想,经延长疗效得到治愈。

5.2 HBV转阴率 HBsAg43项次阴转13项次占30%;HBeAg21项次阴转7项次占33%;抗一HBc28项次阴转6项次占21%;抗-HBe26项次增加到31项次,出现了3项次抗-HBs阳性。

6 讨论

口腔溃疡目前认为,口腔溃疡部分原因为免疫功能降低而导致感染。HBsAg阳性与肝癌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血清中有很强的传染性,HBV感染后伴后口腔溃疡的免疫理论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六味地黄无糖冲剂治疗肝肾阴虚证60例

摘要:1 病例选择:本组60例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老慢支、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肝脏疾病、肿瘤化疗后等疾病,中医辨证均为肝肾阴虚证。

2 观察方法:全部病人均使用六味地黄(无糖)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沸水冲服,连服1周。治疗前后以临床症状(头晕、耳鸣、腰痛、手足心热、盗汗、失眠、口干等症)为考核指标。

3 结果:显效33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

7项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7项中以手足心热、盗汗、腰痛、口干四项积分值下降尤为明显。

4 讨论:六味地黄无糖冲剂以滋补肝肾阴虚为主,故对阴虚内热所致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疗效尤为明显,腰为肾之府,肾精不足则腰酸耳鸣,故补肾精可治腰痛诸症。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自拟复方龟甲汤对气阴虚证及抗自由基的临床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6年第4期43页

摘要:一、一般资料

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病、慢性肾炎、脑动脉硬化、高血脂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也有正常之老年体虚者。

二、治疗及观察方法

复方龟甲汤组成:龟版15g 险鳖甲10g 枸杞子12g 制首乌15g 知母12g 制黄精12g 丹参20g 泽泻9g 珍珠母(先)30g 每日1剂,煎汤分2次服用,3个月为一疗程。

三、治疗结果

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四、体会

复方龟甲汤有明显的升高SOD及降低LPO的功效,气阴两虚的各个症状用药前后积分均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94.09%。说明本方具有滋补肝肾、延缓衰老的作用。

人参口服液对改善老年人高凝血症及脑血流图的临床观察小结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8年第11期20-23页

摘要:为观察人参滋补强身、延缓衰老的功效及机理将人参口服液应用于临床具有瘀证和虚证的老年人,并选择各种血液高凝状态化验检查和脑血流图作为主要客观指标进行观察。

一、一般资料

经血化验均为高凝状态者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最高年龄81岁,最低年龄57岁。阴虚者18例,气阳虚者12例。

二、观察方法

10例作为对照组,其余20例作为治疗组。

治疗组服“人参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1支,连服2个月。

对照组服外观与“人参口服液”相似,但无治疗作用的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1支,连服2个月。

治疗后,以中医虚证(症状变化为主)及血液高凝指标、脑血流图变化为疗效考核指标。

三、疗效标准

1、中医老年虚证的疗效考核标准:以24项常见临床症状作为考核标准。

2、对改善血液高凝指标的疗效考核标准:

3、对改善脑血流图检查的疗效考核标准:

四、治疗结果

1、对老年病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24项症状的平均总效率为73.3%,对照组24项症状的平均总有效率为43.8%,两者有显著的差别。

2、对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疗效:

我们选择血粘度等5项实验室检查,作为高凝状态的客观指标。

3、对改善脑血液图的疗效:

治疗组20例中,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有效率为68.4%。对照组10例。治疗后均无好转两者对照,有显著差异。

五、讨论

1、“人参口服液”具有大补元气、养血生津、滋养五脏、延年益寿的功效,对中医常见证改善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从而证实人参的补益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五脏因气、血、阴、阳虚损所造成的虚证都有疗效。

2、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人参也具有改善“瘀证”的功效。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人参对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心病、心肌炎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实验都证实人参具有改善老年高凝状态、改善心脑血管功能、防治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

3、老年“瘀证”的产生是与老年的各种虚损有密切的关系,“虚证”是“本”,“瘀证”是标,因虚而致瘀;老年“瘀证”都是由于“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发展而来的。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老年的“高凝状态”与老年人各种器官、组织功能的衰退有关的理论是吻合的。人参对老年虚证的改善与高凝状态及脑血流图的改善是同步实现的,人参的“和血通络”作用是通过补气后实现的。

中医治疗小儿乙型脑炎78例临床分析

出处:中医杂志 1987年第4期274-275页

摘要:“乙型脑炎”在中医属于温病范畴。其传变规律、舌象、脉象均有一定的特点。

一、中医治疗疗法

1.初期:相当于卫分之邪入卫、气阶段,与西医轻型所表现的症状相似。治法:清热解表。予乙脑一方:石膏60g 寒水石60g 蝉衣9g 大青叶9g 芦根60g 炙甘草6g等。

2.中期:相当于气分邪入气、营阶段,与西医普通型所表现的症状相似。治法:清营透气。予乙脑二方:鲜生地60g 石膏60g 丹皮9g 赤芍9g 银花12g 连翘12g 知母9g 黄连3g 黄芩9g 龙胆草9g 大青叶12g 蝉衣9g 芦根、茅根(各)30g 益元散15g 玉枢丹3g。

3.极期:相当于邪入营分逆传心包的证候,与西医重型和重暴型之症状相似。治法:清营泄热,豁痰开窍。予乙脑三方:水牛角60g 鲜生地60g 丹皮9g 赤芍9g 石膏60g 知母12g 黄连3g 龙胆草9g 大青叶12g 蝉衣9g 石菖蒲12g 淡竹叶9g 竹沥30g。

若证见壮热虽减,昏迷如故,惊厥时作,或躁动不安,气息鼻煽或痰声漉漉,舌质红,苔垢腻,脉滑数,或细数,或濡数。治法:清心开窍,豁痰辟秽。予乙脑四方:川黄9g 丹皮9g 赤芍9g 石膏60g 知母9g 天麻9g 蝉衣9g 象贝9g 天竺黄9g 鲜石菖蒲15g 陈胆星9g 远志9g 竹沥30g 牛黄抱龙丸一粒。在极期根据需要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神犀丹、至宝丹等。

4.后期症或后遗症:治法:补气益元佐以养血通络。予乙脑五方:炙黄芪60g 当归15g 红花12g 桃仁12g 赤芍9g 地龙9g 党参9g 玄参15g。

三、体会与讨论

1.传变规律的特点:一般是按照卫、气、营、血来传变的,但也有其特点:1)传变迅速;2)逆传心包病例较多;3)血分证的病例很少。

2.对舌诊、脉象的体会:1)舌象表现往往出现在症状之后;2)在恢复期,较多的病例舌质偏淡,而少见红绛、光剥等阴虚津亏的现象;3)从舌苔来看,似乎在病程的前阶段(指初期至极期)腻苔较少,相反,病程的后阶段(指后期证及恢复期)腻苔较多。

暑温所应表现的洪大脉少见,相反,在初期多见浮数、滑数脉,在中期、极期多见细数脉,在后期的脉象则以濡数、沉数为多见。

3.对发汗、泻下及利小便的看法:在病程的初期和中期,根据辨证此三法都可应用,到极期不宜再用汗法,泻下法也应慎重,而利小便法则有益无妨(能降低颅内压力)。

4.对“用药过早,引邪入深”的看法:乙型脑炎来势凶猛,传变迅速,用药须用得早。如卫分证时可用气分药,气分证时可用部分营分药以阻止病情发展,而不拘泥于用药过早,引邪入深之弊。

出现高热、昏迷、痉厥时,如以高热为主,用紫雪丹效果较好:而以昏迷、痉厥为主时,采用安宫牛黄丸效果较佳。

5.补阳还五汤的应用:补阳还五汤对本病后遗症中表现元气亏损,正气不足之病例效果最为显著。

老年缺齿与肾虚--附1210例老年人调查分析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1985年第2期,22-23,29页

摘要:为证实中医理论中“肾”与“齿”的密切联系,探讨老年缺齿与老年肾虚关系,老年人1210例进行缺齿情况的检查,结合中医虚证辨证加以分析。

一般资料

(一)年龄与性别:

(二)牙齿缺失情况:

(三)虚证情况:

1.脏腑虚证:以五脏虚证为主

2.气血阴阳虚证:

(一)虚证的标准

1.五脏虚证的辨证标准是:(1)心虚证;(2)脾虚证;(3)肺虚证;(4)肝虚证;(5)肾虚证。

2.气血阴阳虚的辨证标准是:(1)气虚证;(2)血虚证;(3)阴虚证;(4)阳虚证。

以上虚证辨证标准,基本上与“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与防治老年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相同。但有些老人同时存在多脏虚证,则以最明显的一脏虚证为主来统计。

(二)牙齿缺失的分组原则:牙齿缺失与虚证的关系

老年人在气血阴阳虚证中阳虚最高,故证实老中年阳虚者缺齿情况也较严重。

讨论与分析

(一)老年肾虚与牙齿缺失的关系: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坚。说明牙齿的坚实、松动、缺损脱落和肾气的盛衰有关。老年肾虚者牙齿缺失的情况,较老年人其它虚证为严重,从而证实了中医的“齿统属于肾”,“肾之标寄于齿”的理论正确性。可以从老年人牙齿缺失的望诊来推测老年肾气盛衰的情况,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

(二)老年阳虚与牙齿缺失之关系: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阳气的虚衰是造成衰老的主要因素。而人体阳气之根本在于肾阳,肾阳的盛衰代表着全身阳气的盛衰。老年人的阳气主要是以肾阳虚为主,因而阳虚中缺齿率最高,也说明老年人维护肾阳是延年益寿的重要一环。

(三)关于老年缺齿的分析和探讨:我们认为当代的老年人60岁开始“肾气衰,发堕齿槁”,80岁老“齿发去”。

1100例老年的“四诊”调查分析

出处:中医药学报 1985年第1期,24~28页

摘要:一、一般资料

第一组:本组对象为街首中的一般老年居民,共525例,其中男性253例占48.2%,女性272例占51.8%。

第二组:本组对象为长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共575例,其中男性434例占75.5%,女性141例占24.5%。

二、“四诊”观察、调查资料

(一)望诊:面色:神态:步履:体型:头发:牙齿:舌象:(1)舌色:(2)舌体:(3)苔色:(4)苔型:(5)舌苔湿润度:

(二)问诊与闻诊:

主要症状

视力:听力:口语:体力:

(三)切诊:(以脉诊为主)

三、“四诊”资料与辨证分析

根据对1100例老年人“四诊”观察调查,认为老年人存在虚证的情况很普遍,有气、血,其中有些虚证与实证相互挟杂,如挟痰、挟淤、挟风、挟湿、挟热等。但仍是属于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以虚证为主。

(一)气、血、阴、阳虚:

(二)五脏虚证:

四、体会与讨论

1、老年人舌诊的特点 老年人舌诊的特点(除正常的舌、苔之外)以质淡胖、苔白腻的为最多,这与老年人气、阳虚较多的情况相符。

2、老年人脉诊特点 老年人虽然多虚证,但是脉诊却以“实脉”(弦、紧等)为多,这可能与老年人的动脉硬化现象较为普遍有关。

3、对老年人辨证时“脉诊从舍”的探讨 “脉”、“证”调查分析,体会到,就老年人的“证”来说,虚证较多,而从老年人“脉”来说,实脉(弦、紧等)较弱脉(沉细等)为多,有许多可能是假象,所以老年人辨证时一般说应以证象为主,当脉及证不符时,应多考虑,“舍脉从证”这也是老年人四诊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4、望诊中“体胖”与“气虚”的关系 证实了“肥人多气虚”的观点的正确性。

5、望诊中“白发”与衰的关系 头发的色泽反映着内脏精血的盛衰,老年“白发”出现的迟早多少,也标志着内脏精血衰退的程度,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白发占很大比例。

6、望诊中“牙齿脱落”与老年人肾虚的关系 故牙齿的坚固与脱落可反映肾气的盛衰。

7、听力视力下降与衰老的关系 老年因五脏精气的衰竭,故出现听力、视力下降,七窍失常。

8、四诊合参辨证与老年虚证的分析中医认为人体进入老年期后,体力的五脏、阴阳气也随之而出现不足和虚亏,从而产生一系列衰老的证象。

(1)以气、血、阴、阳虚来看,则阳虚与气虚为多数。

(2)以五脏虚证来看,老年人的肾虚为较多,肾的盛衰与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有极大的关系,肾气盛则长寿、肾气虚则衰老提早出现。同时为老年人维护肾元的重要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9、体育活动与老年虚证的关系 我国古代对老年病的防治历来非常重视,在历代有关老年医学的论著中都认为体育活动与延年益寿具有极大的关系。四诊调查分析,证实了经常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虚证大为减少,从而证明体育活动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最好方法之一。

老年痴呆中医研究近十年进展

出处:安徽中医杂志 1996年第3期137~140页

摘要: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医研究老年痴呆的病因、病机、诊断、疗效评价和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单味药及提取物治疗、针灸治疗、食疗与气功治疗、动物实验、预防与护理等方面的进展作了回顾,对其取得的成绩、所具有的优势进行了探析,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今后的探索方向提出了展望。

中医口腔医学源流简述

出处:上海中医杂志1986年第9期40~41页

摘要:一、秦汉以前这是中国口腔医学的起源时期,对牙齿的发育、生理、病理、症状、病名、病因、治疗方法、方剂药理,以及口腔疾病的预防等方面,都有极为丰富的记载。

我国古代对于口腔疾病的认识和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三世纪殷王武丁时代。据甲骨文记载,当时口腔疾病大致分为疾口、疾齿、龋齿、疾舌、疾音等项。在世界上是相当早的。

关于牙齿发育规律以及牙齿与内脏相关的认识,我国二千多年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明确地指出了牙齿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病理现象与“肾”有密切的关系。口腔的生理、病理与肾、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些都是中医口腔医学的理论基础。

更重要的是我国在汉代已经采用砷剂来治疗龋齿。此法比欧美用砷剂治疗龋齿(公元1836年)要早一千多年。

二、魏晋隋唐时期这是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时期,突出是我国已有口腔外科手术,用汞合金补牙以及发明了牙刷、牙签等先进的口腔医学技术和保健器具。从现存当时几本主要医著中可以体会到对口腔科疾病分类已很详细,如口腔疾病分为口病、舌病、唇病、齿病;对某些症病也有生动的描述,治法丰富,除了内服药、针灸、手术之外,尚有含漱法、咬法、敷药法、薰法、熨法、充填法、揩齿法等。

根据唐代的医事制度,“耳目口齿”科(五官科)已列为专科。

三、宋金元明时期这是中国口腔医学的成熟时期,口腔科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科目(元代),已有口腔医学的专著,发明了植毛刷和比较熟练的镶牙术。

对口腔疾病的病因和症状学方面的探讨有所深化。张介宾总结齿病有三因,即火、风和肾虚。明代对病例医案的记载描述日趋周详。

在宋代我国已有了“镶牙术”和“牙刷”。欧州在公元1722年才记载有植毛牙刷,可知当时中国口腔医学在口腔矫形术和口腔卫生方面处于世界口腔医学的领先地位。

元代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更把五官科再分为“眼科”、“咽喉科”和“口齿科”。

这一时期对口腔医学有较大贡献的是医药家李时珍,李时珍对口腔科疾病除了用内服汤剂之外,还总结了揩、煎嗽、咬含、塞孔等20余种治疗方法。第二,对口腔疾病在病名、病因、病机、辨证等方面的认识较前人有所提高。他把口腔疾病分为“唇”、“口舌”、“牙齿”三大类,三十余种。指出龋齿者都有嗜好甜食的习惯,甜食损伤牙齿。

黄芪合剂对老年瘀证(高凝状)的治疗和观察中医药研究。

出处:1991年第5期50~52页

摘要:自拟中药“黄芪合剂”汤对老年多发病、常见病的心脑血管方面的共有症--“老年瘀症”的治疗,以探讨中医老年瘀症与高凝状态的内在联系,寻求老年瘀症的本质和客观指标,并就中药的治疗作用展开讨论。

材料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

(一)病例选择:以全国活血化瘀会议拟订的瘀血诊断标准选择病例,男性38例,女性12例。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临床分型为:气虚型19例,阴虚型17例,血虚型5例,阳虚型5例,痰湿型2例和气滞型2例。

(二)自拟“黄芪合剂”由中药黄芪30g 首乌15g 黄精15g 益母草20g 葛根2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等组成。由我院药剂科煎剂,500ml/瓶,含生药7帖。

治疗组口服“黄芪合剂”,每日3剂,每次25ml,一周一瓶。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每日3次,每次25ml,1周1瓶。3个月为一疗程。

二、观察指标

(一)临床指标:以临床上老年人“虚证”、“瘀证”所多见的神疲乏力、眩晕、胸闷、心悸、失眠、腰酸、多尿、气短、胃呆等10项症状作为考核指标。

(二)实验指标: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以烙铁头蛇毒血小板聚集素(TMVA)0.01ug/ml为诱导剂,血栓素B2(TXB2)放射免疫分析法(RIA);6-酮-PGF12(RIA);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G9一期法)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相关抗原(VWF:Ag);抗凝血酶 Ⅲ活性(AⅠⅢ:A)及其抗原含量(ATⅢ:Ag);蛋白C(PC)抗原含量(PC:Ag)、(RIA),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等。

结果

一、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显效12例,有效7例,对照组中,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17例,二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

二、临床症状: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4.09%,无效率为25.31%;对照组的有 效率为33.31%,无效率为66.69%。二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三、实验指标:

1.血液流变性: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作用。全血粘度中尤以低切和高切下降明显。

2.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治疗组6-酮-PGF1a水平升高。

3.凝血系统:黄芪合剂能较大幅度地降低Ⅷ:

4.抗凝血系统:治疗组经黄芪合剂治疗后ATⅢ:A与ATⅢ:Ag均有程度不同的增高趋势,对PC有双向调整作用。

讨论

我们以“补气行瘀,补肾治虚”从本调治的观点拟定了“黄芪合剂”。本方重用黄芪,因其甘温大补元气为长。气与人体息息相关。黄芪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防病、治病,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关系极大。配伍首乌,养血补肾填精、延年益寿。有极好的降低和保护动脉的作用,对于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脂质紊乱、动脉硬化不失为一味良药。白芍、葛根分别具有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对于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痉挛而致的心脑缺血、缺氧有极好的治疗作用。益母草活血化瘀与黄芪配伍以补气活血、祛瘀生新,能促进老年人新陈代谢。具有抗血栓,保护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调节血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黄精补气血健脾,顾护脾胃,以资生化。炙甘草亦以补心气长。全方补气活血、益肾填精,寄补于攻,寓攻于补,使气血充沛流通,对老年人,尤其是具有“虚证”、“瘀证”者无疑是一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