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一、强调妇女病重在治肝
先生在治妇女病时强调重在治肝,推崇“女子以肝为先天”。此语首见清末名医叶天士的《临症指南医案》一书中,为其学生秦天一在叶天士治月经病医案的结语中所提出:“奇经八脉固属扼要,其次最重调肝,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
易于拂郁,郁则气滞血亦滞,木病必妨土,故次重脾胃。”
“女子以肝为先天”观点来自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明.王肯堂又重加引用。追溯其学术思想之源,实自《内经》时代始,历代医家对妇女病的治疗,已认识到重在治肝。因肝在五行六气中属木,主风,十二经络中为足厥阴之脉,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流泄和藏血。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对人体情志的条达,气血和平起到重要的调气作用,故肝的生理病理对脏腑气血的影响表现尤为重要。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能否协调,气血运行能否通畅,每与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有关。因肝为血脏,体阴用阳,具有贮藏血液调节全身血液以及疏调气机,流畅气血,疏泄经络的功能,故肝气条达则脏腑安和,气血津液生生不息,对于维护机体健康抵御病邪侵入,有十分重要意义。《灵枢·师传篇》说:“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
肝与冲任二脉通过经络相互联属,肝的生理功能正常,藏血守职,肝血充足,则冲任通盛,月事得以时下,胎孕产乳诸皆正常;若肝失疏泄,肝气拂郁,气血不调则不仅贻害脏腑,而为诸病之发端,且使妇女经、带、胎、产失于恒常而诸病*起,故有“乃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以及“肝为女子之先天”的说法。由此可知,肝实为诸脏之枢纽,肝气郁则诸脏之气也郁,而妇科诸病的发生,也多以肝失疏泄为肇始。鉴于妇女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和足厥阴之脉入毛际,络阴器的生理特征,肝的病理变化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也就更为突出。
妇女一生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三个不同阶段,青春时代,主重在肾;青壮年时期,主重在肝;垂暮之平,主重在脾。女子青春时代,正当肾气旺盛之年,任脉通,太冲脉盛,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青春时期,月经之反常为病,关键在肾。垂暮之年,则肾气衰弱,天癸竭,地道不通,气血虚弱,血液来源衰少,病患因血不足,正如唐代王冰所说:“因月经数泄,气有余而血不足,当益血之源”,脾乃藏营血而统血,故关键在脾。青壮年时代,由于人事环境复杂,情志拂郁为多,故肝气郁结,气盛暴厉,为肝阳亢旺;七情所伤,关乎肝木。而肝木之病变,虽少壮老年皆有关连,但特别多出现在青壮年时期,所以青壮年时期以调肝为要。这正契合于刘河间所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前,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厥阴;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
先生强调治妇女病重在治肝,认为凡是生育期妇女生理上恪逢天癸至到天癸竭这一经、孕、产、乳重要阶段;心理上渐趋成熟,但由于这一阶段学习紧张、工作繁忙、家庭社会重任在肩,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亦较大,故情志易于怫郁而致情志不畅;病理上容易出现诸多肝失疏泄之症;临床上多表现为月经失调、乳房乳头胀痛、心烦易怒、胸胁胀痛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不孕症、阴部搔痒等症、而上述诸症又均表现在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临床遗方用药常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金玲子散等疏肝解郁、理气调血之方,灵活加减应用,且每每获效。
二、调理脾胃,培补后天
脾与胃位于中焦,互为表里。脾胃为仓廪之官,在体为肉,开窍于口,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营养,具有益气统血、主肌肉等生理功能,故古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妇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诊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故调理脾胃在妇科临床上有其重要意义。
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经、孕、产、育等方面。这些生理活动是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而脏腑之中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因为气血是月经、胎孕、哺乳之物质基础,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则精血充沛、血海充盈,经候如期、胎孕正常,产后乳汁亦多,反之,则化源不足,气血失常,导致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的产生。
脾之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食物经过消化后,其中精微物质由脾来吸收,转输,以营养全身。《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提出血液是由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盖妇女以血为本,其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不能生血,则营血亏乏,可致月经过少,甚则闭经,或孕后胎失所养而滑胎、小产、胎萎不长,或产后乳汁稀少等症。此外,脾胃失运,则水湿停滞而成带下,子肿或痰湿阻滞 胞宫以致不孕等症。
脾主统血,指脾脏具有统摄血液,使其循行常道,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而脾脏之所以能统摄血液者,因与其经脉之循行有关。《灵枢.经脉篇》说:“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又说:“脾之大络,名日大包......此脉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由于心主血,足太阴经有支脉与心相通,且脾之大络又能包罗诸络之血,故脾脏与血液循环息息相关;另方面,脾为气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脾之功能正常,元气充足,则气能摄血,使血液循脉道而行。因此,脾虚气弱,统摄无权,致成各种失血证候,如月经过多、崩漏、胎漏等症。
升降是脏腑功能之活动,脏腑之间必须有一升一降之活动,才能产生机能,维持生命活动。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所谓“脾升”,指脾将饮食之精微上归于心肺,布化运行全身;“胃降”,指胃将经过初步清化之饮食下移于肠中,并使代谢之废料由肠道排出体外。故脾升胃降,彼此协调。互相依赖,保持活动平衡,始能完成饮食之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若脾胃升降失常,就会出现病变,如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可致月经过多,甚则崩漏;或升举无力而见子宫脱垂;或胎元不固,出现滑胎,小产等症;或脾不摄津引起的白带淋漓;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导致经行恶心,妊娠恶阻等。
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每易耗气伤血;以及大病、久病、产后、手术后等每致亡血伤津,最终致气血亏乏。故治妇人病,需处处注重脾胃,培补后天。尤其是大病、产后、术后患者,脾胃虚弱。难以进补之时,先生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理脾胃以恢复机体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之功能,促进体力早日康复。
药物是治病的武器,但药物入口必须依赖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倘若脾胃不健,运化不良,纵有良药,亦不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临床有治危重病人,每因胃气消亡,致药物不能受纳,既使勉强入腹,亦停积不消,难以奏效。由此可见,注意和保护胃气,是治疗上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盖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且任脉主一身之阴,太冲主阳明,为血之海,故谷气盛则血海满而月事以时下。心主血,肝藏血,而皆统摄于脾,是以女子月事不调,多因脾胃损伤不能生血者,当补脾和血,血者生矣。
先生除强调重视脾胃气血生化之源在妇女经、带、产、乳生理以及病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外,还注意脾胃之调养。认为凡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药,即饮食亦应知所戒忌,倘脾胃失健,滋腻重浊之品亦当避用。先生常在滋阴养血方药中适当以理气或助消化的药物,如陈皮、枳壳、山查、神曲、砂仁、谷芽麦芽、鸡内金、佛手柑之类,使之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无碍胃之弊。《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因此,先生治妇女病以及手术,产后调养时处处顾及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三、调经注重气血相配
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但血与气息息相关,互相资生和互相依存。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病可以及气,气病可以及血,彼此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但从其病理变化来说,则有主次之分。血病及气,病在血分为主;气病及血,则病在气分为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为气之府,血到气亦到,血脱气亦脱。 故月经失常虽表现在血病,实则与气机紊乱密切相关。如气寒则血寒,气热则血热,气郁则血滞,气虚则血脱,气升则血上逆,气陷则崩中漏下等。正如汪石山所说:“血乃气之配,其升降寒热虚实,一从于气。......此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也”。说明治疗月经病应以调气为主,即使病在血分、有血热、血寒、血虚、血滞、出血等不同类型,治法有清、温、补、通、固涩等区别,但因与血气有关,故临床仍须配合调气之法。如血寒之温经理气,血热之凉血清气、血虚之补血益气、血瘀之破瘀行气以及血脱之补气固脱等等,都说明了“调经养血莫先于调气”的重要意义。自然,强调调气并非忽略调血,如病在气分之气郁血滞者,宜行气开郁佐以活血;气虚血脱者宜益气升阳佐以补血;气逆血乱者宜降气顺气佐以和血等,都有气血兼顾的意义。所以调经养血,必不可忽视调气。
祖国医学所说的气,其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 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二者既各有独立又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素问.至命全形论篇》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它源于脾胃,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运行于心。《仁斋.直指方》曰:“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所以转运者,气也;五脏六腑所以升降者,亦气也”。“气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朱丹溪进一步指出:“气血冲和,乃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内经》有“百病皆生于气也”之说。正是由于气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意义,所以临床治疗月经病过程中,注重调理气机,往往事半功倍。
导师在调治月经病过程中,非常重视血与气之间的关系,认为治疗疾病就是要“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临诊时善将调气药与和血药配伍应用。如养血和血用四物汤配党参、黄芪、白术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用三棱、莪术配陈皮、木香、槟榔破气行气;清热凉血用丹参、丹皮配川楝子、郁金以理气;温经活血用桂枝、吴茱萸、炮姜配艾叶、茴香、木香、乌药理气之品温养下焦;益气固摄常用人参(党参代)配龙骨、牡蛎益气固涩;气虚下陷崩中漏下常以黄芪、党参配柴胡、升麻升提固摄;气机逆乱常以沉香、旋复花降气行气;薤白头、荔枝核等常用来疏散胸中郁闷之气;枳壳、木香宽肠以利肠胃滞气;而香附则用于妇科经、带、胎、产、杂病诸症中。导师认为妇科临床最常应用的理气调经药属香附。因香附味辛微苦、性平、是常用的理气开郁药,其性宣畅,能通行十二经八脉的气分,前人称它为能“主一切气”,解血郁,调月经。香附本为行气药,但又能入血分,所以前人称之为“血中气药”,能理气调经,对妇女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而致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症有效,常配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桃仁、红花、川楝、乌药、木香等同用香附还能引补血药至气分以生血,无论胎前产后各症,皆可使用。所以前人又称香附为“妇科要药”。先生在临床处方中香附的应用十有八九,其调经重视气血相配的学术观点可见一斑。
四、重视通腑
女子胞宫、胞脉均位于下焦,即女性盆腔之处,此处气血以流通畅达为贵。胞宫,即女子胞属奇恒之腑,六腑以通为用。若气血通畅则下焦安顺,月事按时而下,胎孕渐安,反之,则见下焦气滞血壅,月经愆期,直至月经失调难以摄精受孕。而大便秘结,易致气滞血瘀,下焦失畅,即盆腔血液循环受阻,日久则妇人腹部隐隐作痛,甚则胀痛难忍,以月经来潮时更为明显,最终影响经、孕、产、乳的正常生理功能。形成下焦部位的腑气失畅加重气血瘀阻,而气血壅滞下焦又使腑气更显不畅的恶性循环。据临床观察所见,许多患者尤其是痛经患者,在大便秘结失畅之症消失后,其痛经以及腰酸、腰骶部胀痛不适、肛门坠胀和白带增多等兼证也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善。如内异症患者大多有便秘之症,而在消除了秘结失畅之症后,腑气得以通畅,有利血瘀的消散;而瘀血的祛除又有利于腑气的通畅。因此瘀法与腑通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下焦部位气血流畅之良性循环。所以先生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反复强调“气以行为要,血以和为贵”,以及腑气以通为贵。在此学术观点指导下,创制化瘀通腑法,以大黄为主药加减应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取得较好疗效。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有所创新。
五、中西结合,融会贯通
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所创造的中国医药学,对于我国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天,在人民卫生事业中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是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朴素的中医药学难免有许多糟粕混杂其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全盘继承,墨守成规以致固步自封。而应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扬长避短,摒弃门户之见,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从而使中医药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创立中国统一的新中医药学。
科学的发展有它本身的规律性,中西医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都有精华与糟粕。中西医结合就是把两者之长结合起来。凡是有利于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有利医学发展的东西将会保留下来,而无助于人民健康保健事业的糟粕,也必然要被淘汰。社会要前进,历史要发展,中医事业也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新中国新一代的新中医,要科学地客观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使中医药能上一个新的台阶,让世人嘱目,使许多中医宝库中的精华能被世人接受,并为全人类服务。 中西医结合,最具体地表现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是中医的诊病方法,根据辨证拟定治法,即辨证施治。中医重在辨证,西医主在辨病,两者各有优点但又各有不足。“治病易,识病难;识病易,明理难”。治病重在识病,明理才能用药对症。其中识病即指辨证与辨病而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确切地认识疾病,有助于确定治法。
辨证是在旧时代科学不够发达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朴素的唯物的诊病方法。在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时期,应予深化提高,不应停留在原有的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而应借助现代科学仪器以及方法的手段。使四诊从宏观到微观更具体更精确更深入地认识疾病,并且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证治经验
一、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种之一,目前亦是一种难治之症。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工作、学习。中医本无此病名,根据本病临床症状,辨证属中医的“血瘀”、“症瘕”、“痛经”范围。本病病变所处部位在妇女盆腔,属中医的下焦。瘀血和粘连影响腑气通畅,反过来加重盆腔气血的瘀滞,出现临床以“痛”为主的症状。如痛经、肛门痛、盆腔痛、腰骶部酸痛、性交痛等。所以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强调腑气通畅的重要意义。六腑以通为顺,腑气通畅,气血流畅,症状亦得缓解。近年来,先生根据“血瘀宜化,腑气宜通”,的中医治则,创立化瘀通腑法,以大黄为主药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据临床治疗189例分析,总有效率达85.47%,且无副作用。不少患者经数次诊治,痛经等症状明显减轻。
二、清心平肝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处于肾气衰,天癸竭生命阶段的一种常见疾病,属心身性疾病。一般辨证根据肾气衰病理本质,均从肾论治。
先生则认为七七肾气衰,天癸竭,是每一个妇女都要经历的生命过程,当属生理现象,亦是必然趋势。不是每个更年期妇女都有症状的,而根据本病临床主要症状轰热汗出,心烦易怒,心悸失眠等症,辨证应为心肝火旺,表现阳亢之症。因之,立清心平肝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通过临床234例疗效总结,有效率为85.8%,双盲法对照差异显着(p<0.01)。
三、补气养血佐以益肾气虚性闭经
闭经是妇科常见病,较多见于青年妇女,常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近年来各地运用补益法治疗闭经的报道日益见多,但侧重面各有不同。其中以补肾法的研究最为突出,其次为补脾法。先生根据临床实践,制定出以补气养血佐以益肾法组成的“归芪调经汤”,用于治疗虚性闭经,并对31例门诊闭经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83.9%。
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而血的生成,统摄、运行,有赖于气的生化与调节,同时气又要依靠血的濡养,一旦出现气血不足,则冲任亏损,血海空虚,往往导致闭经。另外,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变化,而精血之间又可以互相转化。据此,得知气血与肾在妇女月经生理,病理上重要性。而“归芪调经汤”就是根据上述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制定出的方剂。通过对31名患者的临床观察,证实该方治疗虚性闭经有较好的疗效。本方的组成是以当归补血汤为主,辅以平补肾中阴阳之菟丝子、仙灵脾。所用当归补血汤,选自《 陈素庵妇科医要补解》.该书《调经门》曰:“经水三月一来,各居经......其脉微而涩,微者阳气衰,涩者阴血少,妇人得之,艰于子息,宜服当归补血汤”。方用当归一两二钱,炙黄芪一两,生姜三片,大枣五枚。黄芪味甘温以补气,当归味辛温以补血,更有姜枣一辛一甘以和营血。此方与李东垣用于“证似白虎”之当归补血汤不同,李氏当归补血汤属于甘温除热法,名曰补血,实乃补气。先生认为气血不足是虚性闭经的主要原因。补血用的当归补血汤,当首推陈氏之当归补血汤,从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观察分析,亦可得到佐证。
四、清泄肝火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月经调节机制及性腺激素分泌量比例失调而引起的慢性排卵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医病因病机一般认为主要涉及肾虚及痰湿两方面。先生发现不少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除月经失调、闭经、功血、不孕症外,尚有特殊的体型。如形体壮实、肥胖、毛发浓密,皮肤粗糙、面部痤疮等症。中医学认为这些症状与肝经病变有密切关系,女子以肝为先天,从血为用,肝体阴而用阳,血为阴,气为阳,如肝血不足,肝阳偏亢,郁结化热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表现为面部痤疮、毛发浓密的阳实之征;肝气横逆克土则脾胃受制,运化失司,痰湿脂膜积聚,表现体胖壮盛。先生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础上,选用龙胆泻肝汤泻肝泄火,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以促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是本,但当肝郁化火表现为主要证候时,则应根据“因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病”的原则,宜先治肝以达调经之目的。
五、不孕首重调肝,参以活血补肾
祖国医学认为月经正常才能摄精成孕,且是妊娠的最基本条件,即《内经》所云:“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月经正常反映了性腺卵巢以及子宫的生殖生理功能正常。所以中医治疗不孕症时,以调经为先,经调才能种子。
经者,血也,血与气配,血随气行,气行则经血运行正常,所以调经必先养血,而调经养血莫先调气。这里的气主要是指肝气而言,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条达则气血流畅,月经亦按期而至。不孕妇女常见月经失调,超前或落后,量多色紫伴乳胀腹胀、烦躁等症,表现为肝郁气滞。治疗时,先生注重调肝,结合活血补肾,当然需根据辨证结合辨病加减变化。治肝可用四物以养血,逍遥散出入以调肝,方中柴胡、薄荷疏肝,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再加丹参、香附以加强养血活血疏肝调气的作用,补肾则常用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等温而不燥之品。
六、调治崩漏,益气凉血祛瘀固冲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治血症时重在心、肝、脾三脏,同时勿忘气血之间关系。先生在治月经病中的出血症时,特别是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者,喜用加味奇效四物汤调经凉血止血,继用加味归脾汤健康养心和血以固本。
奇效四物汤出自《奇效良方》其方组成的胶艾四物汤加黄芩。该方奇在黄芩一味清心火除血热。《本草纲目》曾记载用一味黄芩制成芩心丸“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当住,每月却行或过多不止,用条芩心二两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如此七次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日二次”。可见黄芩清热止血之效,奇在其中。先生常在奇效四物基础上加用黄芩以益气摄血,并重用黄芩30克补气以资生血之源,配合当归补血,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同时还加入一味熟大黄炭,达清热祛瘀止血之功。先生认为崩漏既使久病倘仍有残血瘀滞,徒用补养固涩无功,而加入熟大黄炭一味,乃遵《内经》"通因通用”之法,不用固涩之品,在大量养血和血益气摄血之品中加入祛瘀清热之药,达祛瘀生新之目的。此乃先生调治月经病独特之处。尤其是针对月经过多、先期、经期延长,崩中漏下冲任郁热,郁久成瘀时效果更为明显。
七、活血补肾以安胎
先兆流产常发生在妊娠早期,中医属“胎漏”,“胎动不安”范畴。历代医籍所载对本病均采用固肾益气养血等众所熟知的大法,也是沿用至今的常法。按此常法历代医家多用“静”药以固胎元,而不主张用“动”药,认为其有碍胎元。如《女科经纶》有云:“......用行血消血之剂,则胎必堕而祸则旋踵矣”。但也有记载,认为必要时可用“动”药,如《证治准绳》卷之四《胎前门》中有用川芎、当归、治胎动不安者;《医宗金鉴》在胎兼症瘕一证中载有“妊娠有病当攻下,衰其大半而止”。
妊娠病的治疗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早在二千年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提出了“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之治疗原则,对妊娠病的治疗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汉代张仲景发皇经义创制桂枝茯苓丸、附子汤、干姜人参半夏丸、葵子茯苓丸等治疗妊娠症病、腹痛、呕吐、小便不利等症,是对《内经》"妇人重身,毒之何如”?的具体回答,对后世影响很大。
妇人妊娠,母子所系,治疗时常感棘手。或拘于硝、黄堕胎之说,重病不用重剂,或偏执芩术为安胎圣药,不辨寒热虚实,一味补益气血,益肾安胎,有悖于“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大法,也违反了中医辨证施治之客观规律。《景岳全书,妇人规》"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气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执,亦不可泥其月数,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若谓白术、黄芩乃安胎之圣药,执而用之,鲜不误矣!”
古人曾以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先生则认为苦寒之药克伐生机,抑制机能活动。胚胎的生长发育,犹如春天万物生长需阳光温煦之,才能有勃勃生机。故常以四物汤加丹参、香附、黄芪、党参活血补肾,调理气机以温煦胚胎;若瘀阻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以使营养不得以及时充分输布,则胎不得安,日久枯萎。先生在治疗滑胎辨证属肾虚夹瘀时,常以补肾助阳,活血化瘀之药以安胎,其机理为补肾助阳活泼生机;活血化瘀以改善胎盘循环,以助胚胎生长发育。
用药特色
一、轻可去实
"轻可去实”,一般理介是指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而言。先生提出的“轻可去实”其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药物性味而言:在解表时主张施用荆芥、防风、薄荷、桑叶、菊花等轻清升散之品,不用桂枝、麻黄等重浊厚味之属;湿浊中阻时施用茅术(米泔水浸)、茯苓等淡渗之品,不用苍术、厚朴等厚味燥湿之属;瘀血内阻,症瘕积聚时选用三棱、莪术、刘寄奴、大黄等破瘀逐血软坚散积之品,不用失笑散、全蝎、蜈蚣等气味重浊之品。
2.指剂量轻微:先生所用的剂量宗叶天士法,一般均以1~9克为准,很少超过9克以上的认为只要掌握病情,药宜轻用,重用者往往旧疾不去,反致他病。当然剂量之多寡,最终还应适合病情之轻重,切忌太过与不及。太过则伤正;不及则罔效,务使药病相抵为贵。因此,用于疏肝解郁的柴胡,郁金只用到3~6克;攻下通腑的生大黄则用至3~6克;清心泄火之黄连只用到1.5~3克左右。
3.指药味少而精:良医治病,辨证确切,用药如用兵。药味少而精同样能取胜;多而杂说明医者心中无数,对病情掌握不准,这样不但不能取效,往往反遗他害。因此先生的处方一般均在10味左右。
二、重视炮制,讲究服法
有些药物通过炮制和配伍,要减少或监视其副作用,并能增加治疗作用,如熟地、阿胶等炒炭或珠(用蛤粉炒),或配以辛香理气的如炒枳壳、陈皮之品,可减少其滋腻呆胃的副作用,从而发挥其补益的作用;对砂仁、蒲黄、车前子或有关丸剂入药者用包煎,以免药液混浊;对紫菀、贯众、仙茅等品,方书中记载有小毒,与甘草同用,以解毒性;对有特殊气味的如乳香、没药、五灵脂之类以炒炙用。如某些刺激胃肠的药物如墓头回、椿根皮、臭阿魏等尽量不用或慎用;患者服药后有不适感,嘱其改在饭后服,对某些虫类药物尽量避免应用,以防异体旦白过敏反应的发生。
加工炮制能改变药物升降沉浮作用趋势。盐炒则降,如杜仲、菟丝子盐炒后则增强其下行补肾的作用;姜炒则散、厚朴、半夏经姜炒后,增强其止咳化痰、温中止呕的功效;醋炒则敛、如白芍、延胡索、艾叶经醋炒炙后,增强其收敛止痛的作用;某些药物经醋炙后,除增强其收敛止痛作用外,同时加强其曲直作酸,入厥阴肝经的作用,如先生研制的内异Ⅰ号丸中的生大黄、炙鳖甲等均经醋浸泡后入药,取其入肝经之目的。酒炙则升,如大黄经酒炙炒后则能改其通下之性为上行,具有行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蒸熟则泻下力和缓,适用于老年人及体弱者,炒炭可用于大肠积滞的大便下血,有止血作用。临床多以熟大黄炭用于妇女崩中漏下,以达祛瘀清热生新之目的。
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先生在处方用药时掌握药物之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之原则。具体应用时,在大量养血滋阴之品中的酌情选用香附、乌药、川栋子等,引气分药入血分,以活泼生机。如对血热型月经过多地者,则予凉血止血药中伍香附、川芎、丹参等止血而不留瘀;血热阴虚者,则在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少佐醋柴胡、川栋子等行滞和血,以防滋腻;其动静结合可见一二。气虚者,以补脾益气为主,可适情选用少量砂仁、陈皮、柴胡之类,使补而不滞,气机调达;血虚者,在滋阴补血的同时常须益气,以使“阳生阴长”,可少佐砂仁、香附、玫瑰花之属,一为畅通血行,使滋补而不腻膈,一为引气药入血,而生血气。另外,大量疏肝理气之品易耗气劫阴,常加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柔克刚。
四、药性温和,顾及阴血
先生在调经过程中对辛热药或寒凉药的应用,注意不宜多用或久用,要中病即止。一般需与其它佐使药配合,以免过于辛热而使之血热妄行反伤阴血;过于寒凉虽能除热,然有火退寒生之弊。总之,清不可过用寒凉,以防损伤胃气,复阻经血;温不可过用辛燥,以防耗阴动血。特别是闭经治病过程中,不仅在于虚者不宜强补;实者不宜峻泻。补虚不可过用辛热滋腻之品,以免燥血滞膈;攻实不可过用苦寒辛凉之剂,以免败胃伤津。宜调和血气,使归平顺,以达“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之目的。特别在治疗闭经时不能以一通为满足,还须注意疗效之巩固,以及禀赋体质,寒热虚实之不同。药性宜温和,以免耗阴伤血。
五、同时因地而宜
在月经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生理、病理各异,因此在调经时,尚须根据经前、经后、经时与平时的不同特点,而选用不同的方法。一般说来要掌握经前勿补,经后勿泻;经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如经前多采用理气和血调经大法,目的在于因势利导,使经血通畅而无滞涩之弊。若夹寒者兼予温经散寒,以助血运;血热者又兼凉血润燥,使热随血去。倘滥用滋补则有碍血运,致使经行不利,徒增腹胀痛等症之苦。但经前勿补并非绝对,如月经先期,经来如崩之属于气虚不摄者,也应调补气血,或兼予固涩,以控制血量,并调整周期。行经期间由于血运较之平时活跃,症状也常较明显,临床宜在辨别寒热虚实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症状治疗,以缓解病人疾苦。如经量过多者兼予止血,过少者兼予养血通经,腹部胀痛者兼予理气止痛等。经后由于血少脉虚易为邪侵,故宜调理脾胃,滋补肝肾,以增强其修复机能,恢复气血。经净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这一阶段为平时,此段时间应本着“缓者治本”的精神,着重调节脏腑气机,特别是心、肝、脾、胃、肾的功能,以使脏腑安和,气血协调,冲任调和,其中邪盛者以祛邪治病为主,正虚者以扶正调血为主。
同时还需注意季节气候、地域、环境、生活习惯居住条件不同,其对女性生理、病理的影响不同。故在治疗用药中均宜加意斟酌,全面考虑。先生认为不同时令气候,对疾病亦有影响,用药亦应注意。如春天为风木之令,万物生长,肝阳易动,因此用药宜避免升提动火之品;夏令避免或少用辛热及滋腻呆胃的如附子、肉桂、熟地、阿胶之属;署必挟湿及霉令温重季节,要注意多用藿香、佩兰,茅术等芳香化浊之品;秋燥季节,应避免香燥之品,注意养阴为要;冬令藏精之季,根据其体质之寒热虚实,要及时进补。
六、遣方用药,布阵有方
先生遣方用药,一般根据患者禀腻之强弱,病情程度之深浅,讲究循序渐进,轻重缓急。如柴胡一般初投4.5克~6克,逐渐祝症情需要增至9克;黄连因其过量易苦寒败胃,一般初用1.5克逐渐增至4.5克或6克。同一治疗法则,例如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瘀血症积时,具体应用则强调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初用和血行血法,常用当归、川芎、丹参、丹皮、赤芍、鸡血藤、牛膝、益母草、泽兰等,此类药作用缓和,既能活血,兼有养血之功,适用于瘀血轻证或血瘀兼虚者,或其它病证兼有血瘀者;进一步活血化瘀则选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琥珀等,此类药物作用较强,既能疏通血脉,又能消瘀散结,故适用于瘀血证较重,疼痛较剧者;更进一步破血攻坚法常选用莪术、三棱、大黄、鳖甲、水蛭、地鳖虫等,此类药物,或为虫类搜剔药,或为攻下逐瘀药,或为破气攻坚药,作用较为峻烈,有的具有毒性,一般适用于瘀血重证,或*积较深久病入络者,临床应用时,当权衡标本缓急,可与其它活血化瘀药物如当归、川芎、桃仁、赤芍之类配合使用,或攻补兼施,或短期应用,亦可采用丸剂,以缓其性。
同样在清肝泻火药物应用中也有其程度深浅之别。如肝经实热,肝火旺盛,或肝阳上亢,常用清肝泻热法。泻肝法是以苦寒清热泻火的药物为主,使肝热得清、肝火得泄、肝阳得平。但由于肝热有轻重之异,病位有偏上偏下之差,故泻肝法分凉肝、清肝、泄肝、抑肝、平肝之殊,临床常因证制宜。如凉肝宜桑叶、菊花;清肝宜山栀、黄芩;泄肝宜龙胆、芦荟、大黄;抑肝宜柴胡、青皮;平肝取决明、白芍;镇肝用龙骨牡蛎、石决明等。同属泻肝之药,但同中有异,临证宜巧用择取。由此可见先生辨证施治独特与精湛之处。
医案
案一、陈××,女,31岁,已婚。
初诊94年2月8日
月经超前3年。
92年始月经惯常超前5~7天,甚则超前10余天。量多,色深红,质稠。常伴心烦易怒,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苔薄质偏红,脉细数。
14 7/21+- 天,量多,色鲜红,质稠LMP 94.1.19
1-0-3-1/2+岁,未避孕
白带不多
邪热伏于冲任,迫血妄行,致经来先期,量多,治拟清热凉血调经。
处方:荆芥穗9克 黄芩9克 当归9克 丹参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赤芍白芍各9克 丹皮丹参各12克 生大黄后下6克 7剂 水煎服
二诊(2月15日)
药后大便通畅,经水将临,拟继守原意,奇效四物加减,以正周期减少经量。当归9克 黄芩30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白芍9克 阿汤胶冲9克 艾叶炭4.5克 黄芩9克 熟大黄炭6克 香附9克 5剂 水煎服
三诊 (2月22日)
服上药后,诸症轻减,月经17日来潮,血量减少,苔薄如前,拟归脾汤加减,以健脾固本摄血调经。
诊断:月经先期(血热型)
月经失调
案二、陈×,20岁 未婚。
94年5月初诊
经来先期半年。
室女初潮16岁。近半年经来先期,甚则半月一行,量多夹块,色紫红。小腹坠胀,头晕心烦,夜寐欠安,神疲乏力。刻诊正值经期,腰酸背楚,小腹坠胀,心烦易怒,面部痤疮,舌红少津,脉细弦数。为肝郁化热,蕴伏血分,热迫血行,治拟疏肝清热,凉血止血,LMP5.7
丹皮9克 焦山栀9克 当归9克 白术白芍各9克 云茯苓9克 黄芩9克 阿胶冲 9克 熟大黄炭6克 香附9克 木香9克 5剂 水煎服
二诊 (5月12日)
药后经量明显减少,血块较既往减少,小腹坠胀亦较前减轻。再拟原方出入。 原方去熟大黄炭,继服七剂。继之以归脾汤加减调治直到月汛来潮。
四诊 (6月2日)
月汛来潮,此次为28天,量明显减少,月经周期正趋正常。
诊断:月经先期 (肝气郁结型)
月经失调
案三、王×,女,29岁 未婚。
初诊5月2日: 月经先期5年。
近半年来常二旬一至,或一月两潮,量多色红,有小血块。形瘦色萎,神疲乏力,但寐欠安。现正值经期,带下量多。舌淡,苔腻略黄。证属脾失统摄,带脉失约。治拟健脾益气除湿固带。
15 4-5/20-30天,量多,色红,有块,LMP 5.2
黄芪30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黄芩9克 生米仁9克 淮 山药12克 椿根皮9克 5剂 水煎服
二诊(5月9日)
药后经量减少,精神渐佳,拟健脾益气,充血调经。
黄芪15克 肉桂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当归9克 川 芎4.5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白芍9克 14剂 水煎服
三诊
月经来潮,此次距上次为26天,周期渐臻正常,诸症悉除,拟益母胜金丹,调经止血以顺其势
当归9克 川芎4.5克 赤芍白芍各9克 丹参9克 香附9克 白术9克 益母草 15克 黄芪15克 5剂 水煎服
四诊
随访3个月,月经周期正常,经量亦明显减少。
月经先期(气不摄血)
按:月经先期以血热者为多,血热又分实热和虚热。每多虚实夹杂,虚证多心脾两虚,心主血脾统血,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外则心气亦伤,以致心脾气虚。临床上若以心脾两虚所致心无所主,脾失统摄的月经先期,则多以归脾汤加减健脾益气宁心益志调摄冲任。若因热伏冲任,迫血下行,以致月经提前而至,则用荆芩四物汤,奇效四物汤以凉血清热调经。若郁怒伤肝,木火妄动下扰血海,迫血妄行,使月经先期者以丹栀逍遥散清肝解郁调经。
案四、赵× 40岁 已婚。
初诊1996年4月3日
月经量多如冲2年。
经来量多,色鲜红,质粘稠,有时月汛超前,妇科,子宫如孕2月大,经行时伴小腹坠胀不适,余无特殊,苔脉如常,此乃瘀血阻滞,日久成症,治拟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15 2-5/30天,量多,色鲜红,质粘稠 LMP 3.10
2-0-1-2
白带不多
PV.处阴已婚式 阴道畅 宫颈轻糜
宫体中位,孕2月大,质硬 附件(一)
处方:桂枝9克 茯苓9克 丹皮9克 桃仁9克 赤芍9克 三棱9克 莪术9克 夏枯草15克 海藻9克 香附9克 7剂
二诊 (4月10日)
经水将临,以奇效四物汤加减,以防月经过多
当归9克 黄芪15克 阿胶冲9克 艾炭4.5克 赤芍9克 生地熟地各12克 黄芩 9克 熟大黄炭6克 香附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木香9克 7剂
三诊 (4月17日)
药后经水明显减少,小腹下坠感减轻,再拟桂枝茯苓丸加减以活血化瘀消症散结。 14剂
经治半年后,经水明显减少
诊断:月经过多(气滞血瘀型) 子宫肌瘤
案五、王×,女,32岁 已婚。
初诊1993年9月6日
月经量多年余。
素禀不充,一年前曾做人工流产,俟后月经量多,色淡质薄,无块,神倦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懒言,纳谷不香,大便不实。刻下已经行三天,量仍多,腹有微胀,抚之觉舒,诊脉细弱,舌淡苔薄白,以属脾虚气陷。治拟益气摄血,补血养营。
黄芪30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阿 胶冲9克 艾叶4.5克 熟大黄炭6克 5剂 水煎服
二诊 月经已净,仍感神疲乏力,宜扶脾养营。
原方加肉桂1.5克 升麻6克
此后,经期即以一诊方化裁,经后以二诊方加减,均服5-7剂。平素以归脾丸缓调,治疗三个月后,经量减少,恢复正常。
诊断:月经过多(脾气虚弱型) 月经失调
按:月经量多,系指周期一般正常,而经量较多者,但临床上月经量多多与月经先期相伴。本病多因冲任不固,血海失藏所致,产生原因以血热、血瘀、气虚为多见。例四以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不循常道而致血溢量多,治疗以祛瘀消症散结以止血,方宗《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加减化裁。例五,素体、虚弱、兼之人流后,冲任失损,脾失统摄,故以四君合胶艾四物健脾益气摄血止血,平素则以十全大补或归脾丸以缓图其效。
案六、范××,女,29岁 已婚。
1995年6月2日初诊
月经不调十四年
15岁初潮,月经不规律,周期三个月,十五天净,血量多,下腹痛,曾经治疗一个阶段,月经较规律。于26岁曾流产2次,均是三个多月,以后月经又不规律至今,现月经周期45天~4个月,五天净,经前乳房胀痛,腹胀、泛恶呕吐,纳差,经后稍减,LMP5.18,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肝胃不和,气失调达,气滞则血亦滞,治拟疏肝和胃,以舒气化,方用逍遥散加减。
当归9克 白芍9克 柴胡6克 白术9克 茯苓9在 炙甘草9克 制香附9克 川 楝子9克 橘皮9克 7剂
二诊
经用疏肝调气之法,乳房胀痛已愈,月经逾期两周未至,经常泛恶,舌苔薄腻,中微剥,脉象细弦,治拟养血调经,兼和脾胃。
生地熟地各15克 当归9克 赤芍9克 川芎6克 丹皮9克 丹参9克 制香附9 克 川楝子9克 泽兰9克 茺蔚子9克 14剂
三诊(8月18日)
月经2月余未至,后于7.26日来潮,持续5天,腹痛难忍,至排出肉样物后痛势得减,血量较多,色红无块,现月经已过,仍时有泛恶干呕,腹部隐痛,舌苔薄白微垢,治拟疏肝和胃。
当归9克 白芍9克 柴胡6克 白术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薄荷3克 制香 附9克 陈皮9克 小茴香3克 川楝子9克 5剂
四诊(8月25日)
经期将临,少腹作胀,舌苔薄黄尖刺,治拟养血理气,兼调冲任,佐以化瘀
生地黄15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川芎6克 香附6克 川楝子9克 丹皮9克 乌 药9克 生蒲黄6克 五灵脂9克 泽兰9克 莪术9克 三棱9克 7剂
五诊(9月8日)
上次月经于7.26日来潮,此次月经逾期八天,于9月3日来潮,持续四天净,腹部痛胀明显减轻,乳房未胀,腰亦不酸,经净时仍泛恶欲吐,舌苔薄白,中 微黄,治以益气血,调冲任。
处方,十全大补汤调治。
患者此次经后,一直以养血调气之法为治,但月经愈期不至,于十一月中旬,查尿妊娠试验阳性。
按:此例属于月经的后期,病因主要在肝,盖肝失疏泄,气失条达,气滞则血亦滞,故月经后期。治疗方法以养血疏肝,兼调脾胃使,气血调和,月经渐得正常,故能怀孕。
诊断:月经后期 无排卵月经失调
案七、虞××,女,34岁 已婚。
1994年10月4日初诊
月经失调年余。
经期错后,色淡量少,间有紫色小块,每次经行仅两天,耗纸半包。经前乳房作胀,小腹坠痛,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心悸少寐纳谷不香,面色苍暗,形瘦神疲,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沉细略弦,证属肝肾不足,气滞血瘀,冲任不调,现正
届经期,拟疏郁通滞,养血调经以顺其势。
当归9克 川芎6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赤芍白芍各9克 丹参15克 香附9克 白术 9克 益母草15克 茺蔚子9克 木香9克 炒枣仁9克 5剂 水煎服
二诊(10月11日)
月经已止,此次经量增多,色亦转红,用纸一包余,乳胀腹痛均减。惟仍感腰膝酸软,纳少寐差,舌台薄腻,脉沉细滑,虽获效机,仍当益肝肾以固其本,调脾胃,增食欲,以助优源。
川断9克 补骨脂9克 当归9克 白术9克 党参9克 茯苓9克 炒枣仁9克 炒远志9克 香附9克 焦山楂六曲各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白芍9克 7剂
三诊 (11月12日)
药后于11月5日经汛再潮,周期已获准日,色量均可,行经五天,用纸包余,乳胀腹痛均未作,尚觉腰酸,不耐劳乏,食眠欠佳,予乌鸡白凤丸,归脾丸早晚内服,以善其后。
诊断:月经过少(气血虚弱) 月经失调
按:月经过少,有虚有实。虚者或因化源不足,血海亏虚或因精血衰少,血海不盈。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阻滞,经脉壅阻,血不畅行。此案属脾虚化源不足,血海空虚,按“虚则补之”之原则,治法重在濡养精血。
案八、杨×× 女,24岁 未婚。
1996年1月30日初诊
初诊 96年1月30日
初潮十四岁,月经正常。从90年始月经不调,有时闭经,去年一月,八月 十一日,行经三次,六天净。现又闭经两月余,下腹作痛,舌苔薄白,边有齿印,脉象细软,病属气血两虚,冲任失调,治以补气血,调冲任。
处方:当归9克 白芍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川芎6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 苓9克 炙甘草9克 泽兰9克 茺蔚子9克 香附9克 生牡蛎9克 十四剂
二诊 2月16日
上药服九剂,月经于2月13日来潮,色量正常,今日未净,少腹未痛,夜未少寐,舌红脉细,治拟补气养血佐以安神。
处方:党参9克 黄芪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当归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炒 枣仁9克 炒远志9克 广木香9克 香附9克 七剂
诊断:月经先后无定期 无排卵月经失调
按: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原因由于肝脾两虚,冲任失调,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如脾虚不能统血,则月经先期,若肝虚则血无以下注于冲脉,故月经后期,治法应当补肝脾。调冲任,使藏统渐复,则冲任得调,月经血能正常,此例属于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病因由于气血两虚,冲任失调,故治法以补气血,调冲任使月经自调,才能如期来潮。
案九、盛××,女性 49岁 已婚
初诊 96年5月13日
月经失调5年余。
90年开始月经失调,量多,或二月一行,诊刮二次,病理报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外院曾予应用丹那唑,有肌瘤史,LMP4.13出血2周始净,自服妇康片,于5月10日停服。刻下阴道出血量多,腰酸,便秘,神疲乏力,苔薄,脉细软,证属胞宫瘀滞,瘀血不去,新血难安,瘀久郁热,内伏冲任,离经之血时瘀时流,故经来非时,治拟益气养血固冲
处方:黄芪30克 党参9克 白术9 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阿胶(冲)9克 艾叶炭4.5克 黄芩9克 熟大黄炭6克 女贞子9克 旱莲草15克 七剂
二诊 5月20日
药后出血已净,大便亦通,苔净,脉濡,拟健脾养血宁心益志。
处方:当归9克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首乌15克 熟大黄炭 6克 远志9克 炒枣仁9克 木香9克 黄芩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决明 子15克
三诊 7月8日
据云月经已正常。
诊断:崩漏(瘀血型) 更年期月经紊乱
案十、屠×× 女性 18岁
初诊 96年2月26日
月经失调5年
室女初潮始月经不规则至今已5年,月经非时而下,量少,色红,近2次,月经均为黄体酮撤退性出血,纳可,大便难,间日一行,舌质偏红,苔薄,脉细弦,此乃心脾两虚,统摄无权,心无所主。
13 4/不定时天,量少,LMP1.18~1.24
拟补益心脾调理冲任
处方:当归9克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香附9克 远志 9克 炒枣仁9克 木香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丹参15克 艾叶9克 七剂
二诊 3月4日
药后面部痤疮渐净,大便通畅,仍拟调理冲任
当归9克 川芎9克 赤芍白芍各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丹参15克 香附9克 艾叶9克 益母草15克 虎杖9克 决明子15克 木香9克 红花9克 十四剂
三诊 3月18日
昨晚经转,量不多,色鲜红,拟方温通
黄芪15克 肉桂3克 当归15克 川芎9克 赤芍9克 熟地15克 桃仁9克 红 花9克 丹参15克 香附9克 益母草15克 月月红4.5克 木香9克 川牛膝9 克 五剂
四诊 3月25日
月经3.17~3.22日,量增多,色红,形寒肢冷,苔脉如前,治拟补益肝肾,调摄冲任。
黄芪15克 肉桂3克 当归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鹿角片 9克 龟版15克 丹参15克 香附9克 艾叶9克 白芍9克 山茱萸9克 淮山 药9克 十四剂
五诊 4月22日
经治按时来潮,4.13~4. 日,基础体温双相,经量增多,仍以原方加减出入调治。
随访二个月周期,均按时来潮
诊断:崩漏(脾胃不足) 青春期功血
按:本案重在调理脾胃,使纳谷增加,运化健旺,而化源自充,滋养心肾,使水火既济,冲任固守,而血自循经。
案十一、许×× 女,49岁 已婚
初诊 95年1月2日
月经淋漓半月余。
患者一年来月经愆期,行经则延久不止,量多色暗,夹血块,伴小腹隐痛,胸闷心悸,汗出轰热,夜寐梦多,便干,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刻下经行半月余,已肌注“丙睾”,八针未见效。舌质偏红,苔薄,脉细弦。乃阴血不足,心肝火旺,血得热则妄行。
拟养血滋阴,清心平肝,调摄冲任
处方:黄连3克 麦冬9克 白芍9克 黄芩9克 当归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川 芎4.5克 阿胶(冲)9克 艾叶炭4.5克 甘草9克 丹参15克 黄芪15克 熟大黄炭9克 七剂
二诊 漏下已止,胸闷心悸较前改善,此乃失血日久,精气亏损,治拟补脾益肾,养血调经,而复冲任之损。
处方:黄芪15克 党参12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白芍9克 生地熟地 各12克 黄连1.5克 甘草9克 丹参12克 菟丝子9克 七剂
此后又以上方加减续服10剂,绪症悉除。于2月3日经来潮,行经5天,色量均可。
诊断:崩漏(心肝火旺) 更年期综合征
按: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崩漏的主证是血证,故辨证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舌脉以及发病的久暂,辨其虚、实、寒、热。此外,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崩漏辨证的重要参考。青春期患者多属先于不足,王大增老师善从心脾调治,育龄期妇女多见肝郁血热,王师善从肝脾调治;而更年期妇女多因肝肾于损,心肝火旺所致。王老师创善从心肝证治。本案王师即从清心平肝养血滋阴调治冲任,使火得泄,阴血得充,则月事按时而下,诸症见瘥,本案还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基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寒流,澄源,复旧法,漏下止后,则宜健脾固冲任滋肾调肝,缓图其功。
案十二、肖× 女,16岁 未婚
初诊:1995年7月21日
月经紊乱半年。
室女初潮11岁,四年来月经延期不准,近半年来经期紊乱,每月数见,淋漓而下,几无宁日,血量时多时少,颜色时鲜时紫,或夹黑色血块,伴见少腹胀痛,腰酸乏力,气短心慌,寐少梦多,纳谷不馨,颜面浮肿,午后低热,体温腋下在37.5度~37.8度之间,二便尚可,偶有白带,舌质偏红,咽干苔薄腻,脉细数,证属肾虚肝旺,气滞血瘀,治拟滋阴凉血,理气化瘀。
处方:当归12克 桑寄生12克 川续断9克 生地9克 丹皮9克 青蒿9克 赤芍9克 刘寄奴9克 川芎9克 香附9克 艾叶炭6克 凌霄花4.5克 茜草9克 三剂
二诊 7月24日
上方服后,下血量多,夹黑血块,腹痛逐消,低热有降,但仍淋漓不上,余症如前,脉细数,苔腻渐退,此瘀热、初清,瘀血渐行之象,拟益肝肾固冲任
处方:当归12克 续断9克 杜仲9克 山茱萸15克 炙黄芪15克 阿胶冲9克 海螵蛸9克 五味子6克 丹参15克 刘寄奴9克 香附6克 3剂
三诊
下血已止,低热已清,二便如常,纳谷有加,惟腰酸力乏,睡眠梦多,且有白带,脉细略数,苔薄白,拟补脾胃,养心安神
处方:杜仲12克 续断12克 桑寄生12克 狗脊12克 淮山药15克 炙黄芪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炒枣仁9克 首乌藤9克 阿胶(冲)9克 海螵蛸9克 生 牡蛎30克 五剂
四诊
上方服后,夜寐得安,白带已止,低烧未作,腰酸力乏诸证悉平,为今后经期防止复发拟服下方:
处方:当归15克 白芍12克 茜草9克 刘寄奴9克 益母草15克 川芎9克 香附9克 丹皮9克 续断9克
嘱下次经期服此方,日一剂,至经净停服。
守上方调理两个周期,逐停药,尔后月经又潮三次,均获正常。
诊断:崩漏(瘀血夹热) 青春期功血
按:本例久患漏下,色紫有块,少腹胀痛,乃相火妄动,血海失藏,离经之血阴滞胞宫所致。由于血去过多,阳失阴荣,故见低烧,血不滋脾,故气短乏力,面肿心慌;血不养肝,魂失所藏,故夜寐多梦,血不化精,骨髓不充,故腰膝无力,初诊以续断,、凌霄花、桑寄生、生地、丹皮、青蒿等,滋阴补肾,清热凉血,使血足而火自消,香附、川芎、刘寄奴、赤芍等,理气活血,化瘀通络,使血调而经自顺,俟热清瘀行,则补肝肾,固冲任,以为求本之计,因肝为女子之先天,肾为生血之根源,肝肾充沛,冲任得固。则崩漏无再发之虞,三诊转益心脾,启动后天,而复其旧。
案十三、周×× 女 21岁
初诊 95年1月17日
月经失调2月。 从去年11月份开始,月经来频,一月行经三次,量多,色红有块,同时伴有腰腹痛,心烦失眠。舌正常,脉滑数。
15 3-4/30天,量正。
辨证:肝经郁热,冲任失调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理冲。
处方:柴胡9克 黄芩9克 荆芥穗9克 炒蒲黄9克 当归9克 茯苓9克 茜草 12克 白芍9克 地榆炭12克 白术9克 牡蛎30克 百合15克 生甘草 9克 薄荷9克 三剂
二诊 服药3剂后流血已止,睡眠好转,舌淡,脉濡,再按肺肾双补之法拟方:
党参15克 当归15克 麦冬9克 五味子9克 黄芩9克 炒蒲黄9克 白芍15克 生地15克 白术12克 龙骨牡蛎各30克 五剂
此后病愈。
诊断:崩漏(肝脾郁热) 青春期功血
按:逍遥散,本为疏肝理脾之通用方。对崩漏症的治疗,每以肝脾郁热证为适用。今用此方,是因其流血量多,色红,并有心烦失眠,脉滑数等肝经郁热之症状。同时又加入牡蛎、百合、黄芩、地榆等清热凉血,养阴固冲之品。后用调补肺肾之法,是因金(肺)能制木(肝)气之偏亢,水(肾)能补肝阴之不足。亦属求本之治。
案十四、杨×× 女,28岁
初诊:95年8月23日
阴道出血50余天。
患者以往月经正常,按月行经,LMP6.2行经7天,量偏少,于7月1日经来淋漓不止,曾行诊断性刮宫为“增殖期子宫内膜”,手术后阴道仍淋漓出血不止,持续50多天,经治不愈,尿妊娠试验(-)
舌质暗淡,苔白。脉细缓。
辨证:血虚血瘀,冲任失调。
治则:养血活血,化瘀调经。
处方:当归9克 川芎4.5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益母草15克 泽兰9克 丹 参15克 赤芍9克 没药9克 柴胡6克 炒荆芥9克 蒲黄炭6克
治疗经过:服药后5剂后血止,上方再服3剂以固疗效,经随访药后规律行经3次,未见异常出血。
诊断:崩漏(血虚夹瘀) 功血
案十五、孙×× 女,29岁
初诊:94.3.2
经期延长近10年。
近10年来月经行日久,每次均持续15~70天,周期也不规律,先后不定期(间隔20~70天),未前经为1月13日至1月28日。末次月经为2月21日至今未净,量多,色红有血块,伴有头晕,多梦,烦急,胸闷,手足心热,口干。近5个月曾测BBT均为单相型,外院诊断为“功血”。
舌质暗,尖红。脉弦滑。
辨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
治法:养阴清热,安冲调经。
处方:青蒿9克 地骨皮9克 黄芩9克 丹皮9克 白芍9克 旱莲草9克 椿根 皮9克 煅牡蛎30克 阿胶(冲)9克 侧柏炭9克
治疗经过:3月13日,服药3剂后阴道出血已止。继服3剂,于3月23日月经复来潮,行经7天,周期月量均恢复正常。测BBT显示双相型(提示有排卵)。持久疗效有待观察。
诊断:崩漏(阴虚血热型) 功血
案十六、史×,女,41岁
初诊:95年6月6日
月经失调年余。
以往月经正常,近一年来月经量多,色紫有血块,去年8月份大出血10余天,以后月经频至,甚至一月二至,量多行经日久(10余天)。今年1月份因阴道大出血而行刮宫术,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殖症”。以后月经闭止二月后,阴道出血淋漓不止约10余天。曾用黄体酮治疗,月经来潮时则淋漓不止,色黑紫,量偏多,有小血块。近两年来性情烦急易怒。伴有胸胁胀满、纳差、腹胀、腰酸痛,便干,2~3日一次,LMP4.22日。
舌质淡红。脉弦滑。
辨证:脾肾不足,血热肝旺。
治法:健脾补肾,凉血疏肝。
处方:淮山药15克 菟丝子9克 续断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白芍9克 炒荆芥9克 柴胡6克 黄芩9克 丹皮9克 益母草15克
治疗经过:95年6.26日。上方服3剂后月经来潮,行经4天,色红,量中等。因胸胁胀疼明显,前方加川楝子9克,继服7剂。95.8.1日药后按月行经两次(6.18~22日,7.16~19日)血量减少,行经4天。继服前方5剂。95.9.27日复诊,自6月19日~8月1日共服中药23剂。诸证消失,月经按时行经,血量减少,行经3-5天,正常行经已3次。停药观察,月经又规律来潮二次,周期稍有提前。(23至25天)。LMP.9.24
诊断:崩漏(血热肝旺型) 功血
案十七、王×× 女 24岁
初诊:94.10.22
月经稀发3年
3年前,时值经期因受寒凉以后,月经周期后错,一般3个月至一年始能来潮一次。量少,行经1-2天,经期腰腹隐痛,平素疲乏无力、腰酸。LMP.5.15
舌质淡。脉细缓。
辨证:肾虚血亏,寒伤冲任。
治法:益肾养血,温经散寒。
处方:当归9克 川芎6克 吴茱萸9克 肉桂3克 红花9克 半夏9克 木香9 克 炮姜3克 桃仁9克 仙灵脾15克
治疗经过:10.27日,上方服药5剂后,月经来潮,量较前稍增多。继服上方,隔日1剂,连服2个月。随访观察。月经均能按期来潮,其他诸症亦减轻。
诊断:月经稀发(肾亏血虚)
内分泌失调
按:本例属于肾虚血亏,寒伤冲任。患者以往月经虽属正常,但是素体阴虚,气血不足,因受寒凉,外寒与内寒相合,客于冲任,血为寒凝,经脉不通故见月经后错,量少,色黑,经期腰腹隐痛。因为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故见腰酸乏力。治以益肾养血。温经散寒。方中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养血活血、吴茱萸、肉桂、炮姜温经散寒,仙灵脾温脾散寒,半夏、木香降胃气。胃气不降,则冲任之逆气也随之降。逆气降,则血脉通,经水自下。
案十八、陈× 女 22岁 未婚。
初诊:94.10.7
月经稀发,逐渐肥胖四年
近四年来,月经稀发,一般约3个月至半年行经一次。有时须经人工周期月经始能来潮。经量少,色黑质稠,行经1-2天,平素自觉身热喜冷,身体逐渐发胖(体重147市斤),食少痰多,四肢疲乏有时头晕,小腹时有胀痛,食纳尚好,二便自调LMP.6.29
舌质暗红,脉沉细滑数。
辨证:脾湿痰阻,气滞血瘀。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调经。
处方:茯苓9克 白术9克 苍术9克 半夏9克 陈皮6克 柴胡6克 防风6克 羌活4.5克 川芎6克 藁本3克
治疗经过:10月26日,本方共服18剂,药后痰多,气短,乏力头晕等症均减轻。但仍未来月经,遂改用活血利湿之剂。
处方:益母草15克 泽兰9克 红花6克 桃仁9克 车前子9克 瞿麦9克 *蓄9克 牛膝9克 滑石(包)9克 大黄(后下)9克
10月30,药后月经来潮,量也增多,继服上方,隔日一剂,连服3个月,月经均能按时来潮,量增,色红。
诊断:月经稀发(痰湿) 内分泌失调
按:本例属于脾湿痰阻,气滞血瘀。湿痰壅阻气机闭塞胞宫,故月经稀发。痰湿阻滞则食少痰多,脾不运化,痰湿留于四肢,故见四肢疲乏无力。治疗时先用二陈汤加活络调经之品,燥湿化痰,活络通经。方中二陈汤加白术,苍术健脾湿化痰;柴胡、防风、羌活、川芎、藁本、活血通经,升阳散湿。药后诸症虽减,但是月经仍未来潮,继而又用泽兰、益母草、红花活血通经;桃仁、大黄破血通经;牛膝行血下行;车前子、瞿麦、*蓄,既能祛湿又能引经血下行,滑石利五脏之滞结又能除湿。共奏活血利湿通经之效而治愈。
案十九、何× 22岁,未婚。
继发闭经3年。
患者近3年继发闭经3年。曾用西药雌,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克罗米酚,虽能来月经,但无排卵。停药后仍闭经。刻下又停经两月余。平时常感面部潮红,烦躁,便秘,口苦,苔黄腻,脉数。
查乳房发育正常,乳头较小。
肛查:外阴发育正常,阴毛较丰富。子宫略小。
BBT单相。
证属:肝郁化火挟湿。拟泻肝火化湿热。
处方:龙胆草9克 柴胡9克 黄芩9克 当归9克 生地15克 车前子9克 泽泻9克 柏子仁9克 泽兰叶9克 木通6克
治疗经过:经过一月后,BBT开始上升。此后改用当归、川芎、赤芍白芍、香附、月季花、牛膝、益母草,治疗期间月经37-41天来潮一次,BBT连续三次双相。
诊断:闭经(肝郁夹湿) 多囊卵巢综合征
案二十、翟××,24岁 未婚。
月经不调一年
月经不调甚或三月不来已一年。服中药能来潮,BBT单相,自觉肢腰酸软,神疲乏力,便秘,心烦胸闷。乳胀乳头痛,舌偏红,脉细弦。
检查:乳房发育正常,乳头旁有数根长毛。
阴道脱落细胞示轻度雌激素影响。
气腹造影,二侧卵巢增大
辨证:肾虚肝热
治法:补肾兼以理气活血
处方:仙灵脾9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续断9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赤芍9克 香附9克 木香9克 生大黄(后下)6克
治疗经过:治疗半年,行经6次,BBT均为单相,经量少。以后从患者有心烦,胸闷,便秘,乳头痛,乳胀,舌红,脉细弦,考虑、改用清泄肝火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或内服逍遥丸,桔核丸等。经11个月治疗,共来月经10次,其中7次为双相BBT,月经量在BBT双相时均为中等量。乳胀,乳头痛亦明显减轻。以后未来门诊,信访,据云已婚并生一孩。
诊断:月经失调(肝火) 多囊卵巢综合征
案二十一、杨××,女,44岁 已婚
初诊:94年5月2日
汗出轰热2年余。
患者近2年始汗出烘热,每与情绪激动时发作尤甚,近一年来月经紊乱,周期先后无定期,量时多时少,LMP3.9平素经常烘热汗出,颜面部烘热较甚,心烦易怒,便秘,夜寐欠安,舌红苔薄,脉细
辨证:心血不足,肝火偏旺
治法:养血宁心,清肝泄火
处方:黄连3克 麦冬9克 白芍9克 白薇9克 丹参9克 酸枣仁9克 丹皮9 克 山栀9克 龙骨9克 七剂
诊断:绝经前后诸症(心肝火旺型) 更年期综合征
二诊 药后诸症改善,轰热汗出仍作,但间歇时间较长,再守原意,原方进服。十四剂。
三诊 诸症恶除,再拟原方继服十四剂,以固疗效。
案二十二、盛×,女,50岁 已婚
初诊:94年2月9日
失眠2年
患者绝经一年余,近2年来夜寐欠安,经常彻夜不寐,心烦易怒,胸闷心悸,伴轰热汗出,便干,苔薄,舌质偏红,脉细弦数。
辨证:心肝火旺,阴阳失调
治法:清心平肝,调整阴阳。
处方:黄连3克 麦冬9克 白芍9克 白薇9克 莲芯9克 炒枣仁9克 柏子仁 9克 首乌15克 决明子15克 生大黄后下6克 七剂
二诊:失眠渐瘥,夜寐尚安,便畅,轰热汗出仍作,苔脉如前,仍宗原意,原方继服十四剂。
三诊:诸症明显改善,仍有胸闷心悸,原方加瓜蒌9克、薤白9克宽胸畅气。 十剂
四诊:前后共服四十余剂,诸证恶除。
诊断:绝经前后诸症(心肝火旺型) 更年期综合征
案二十三、邵×× 女 53岁
初诊:90年12月4日
月经紊乱,伴烘热汗出年余
近一年来月经紊乱,月经愆期,量或多或少,或经期延长达40余天,伴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近2个月来,月经闭经后又淋漓不尽达50余天,刻下已净,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心肝火旺
治法:清心平肝
处方:黄连3克 麦冬9克 白芍9克 白薇9克 丹参15克 炒丹皮9克 焦山 楂9克 炒枣仁9克 南沙参北沙参各15克 龙骨30克 七剂
二诊:
服上药七剂后,诸症改善,大便欠畅,原方加首乌15克,决明子15克 十四剂 三诊:
药后轰热汗出明显改善,继服十剂,随访未见复发。
诊断:绝经前后诸症(心肝火旺) 更年期综合征
案二十四、俞××,女,28岁 已婚
带下量多半年余
人流产后淋漓半月方净,腰酸下腹胀痛,带下秽浊热臭明显,有时脓稠带下夹血丝,月经量多,七天后仍有咖啡样脓液不断,舌红苔薄腻,脉细数。
妇检:宫颈重度糜烂,有血性分泌物
辨证:湿热蕴结,日久化火致毒。
治法:荡涤热毒瘀浊。
处方:墓头回9克 银花炭9克 丹皮9克 红藤30克 鱼腥草30克 蒲公英15 克 地榆炭15克 大黄6克 川黄连3克 川黄柏3克 甘草3克 五剂
复诊:
赤带消除,带下仍多。再拟祛浊除带,逐邪出腑。
红藤15克 蒲公英15克 米仁15克 鸡冠花9克 扁豆花9克 白槿花9克 椿根皮9克 车前草12克 七叶一枝花9克 龙胆草1.5克 甘草9克 五剂
带水已净
诊断:带下病(湿毒蕴结) 宫颈糜烂
按:热则宜清,毒则宜泄,热毒鸱张,利在速战。本法取四黄荡火泄毒,墓头回、鱼腥草、白英等利湿祛毒,且选药多直达下焦,剂重力强,故奏效明显。二诊增用龙胆草少许,防外毒虽祛,内火复萌。方剂苦寒,恐伤脾阳,必要时可少加陈皮、蔻仁等。若有阴部搔痒,外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或洗方(蛇床子、地肤子、鹤虱、苦参、苦楝根皮、明矾)煎汤外洗或坐浴,以助汤药之效。
案二十五、章××,女 25岁
初诊:94年4月28日
怀妊三月,伴呕恶
怀妊三月,恶闻食气(LMP1.19)胸闷不舒,食入则吐,所吐皆为食物痰涎,倦怠乏力,卧床不欲动,动辄眩晕呕吐,口粘且苦,小便黄短,苔黄而腻,脉来弦滑。此系胎热上干,痰浊逆胃,拟予清热化痰,降逆止呕。
处方: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淡竹茹9克 枇杷叶15克 炒枳壳9克 黄芩9克 橘皮6克 苏梗6克 2剂
水煎2次,取200cc分三次温服。
二诊:5月2日
前方服后,胸次豁然,起坐行动已不晕吐,略能进食。原方再进2剂,即啖饮如常矣。
诊断:恶阻(痰热上犯) 妊娠呕吐
按:妊娠之际,阴血下聚养胎,血壅气盛,胎热随冲脉之气上逆,挟痰干胃,清阳不能上出清窍,故见呕吐痰涎,头目眩晕,胸荡不食等症,程钟龄谓,“妊娠之际,经脉不行,浊气上干清道,以致中脘停痰,眩晕呕吐,胸膈胀闷,名日恶阻”,斯语可为本案病机之注脚,方用温胆汤与橘皮竹茹汤合方化裁,去甘草之壅荡,加苏梗,杷叶之利气,以恰合病机,因能获效较著。
案二十六、王×× 女 32岁
屡孕屡堕,现妊娠2月余。
曾先后流产三次(均在3个月内),现停经已70天,尿HCG(+),三天前腰酸痛下坠感,伴食欲不佳,精神不振,面色憔悴,一天前开始有宫缩痛,今晨阴道少量流血,精神紧张,舌胖嫩有齿痕,质淡,脉滑而无力。
辨证:屡孕屡堕,气血耗损,胎元难固,漏红腰坠,有流产之势。
治法:补益气血安胎。
处方:党参12克 炙黄芪12克 白术9克 阿胶(冲)9克 生地炭9克 淮山药9克 杜仲9克 桑寄生12克 砂仁3克 红枣10克 甘草3克
糯米红枣粥辅助饮食
服药2剂后,漏血全止,腰酸坠亦缓。原方连服24剂。经妇科检查子宫大小与妊娠相符。经随访,分娩延期20天,母子均健。
诊断:胎动不安(气虚血弱) ①先兆流产 ②习惯性流产
按:本侧治仿泰山盘石饮化裁。方中八珍双补气血,除川芎有活血行气,茯苓影响胎气之弊,减去不用外,加黄芪补气,以固胎元,黄芩、生地凉血以清胎火,阿胶、熟地补血止血;配少许砂仁,调气不损胎,使补而不壅;加糯米粥补脾,辅助诸药。
案二十七、廖×× 女 40岁 已婚
初诊:93年3月7日
子宫肌瘤5年。
患者5年前妇检发现子宫肌瘤,月经周期尚准,但量多如冲夹血块,量多时腹痛剧,平素神疲乏力,腰酸背痛,纳差,夜寐欠安,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妇检:子宫如孕2+月大,高低不平感。
附件(-)
辨证:气虚致气滞血瘀,日久成症。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化滞,消症散结。
处方: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川楝子9克 乌药9克 桔梗9克 茯苓9克 赤芍9克 鳖甲15克 琥珀粉吞2克 大黄后下6克
上方连服七个月,痛经症状明显改善,量减少,但肌瘤未见明显缩小。
诊断:症瘕(气滞血瘀) 子宫肌腺瘤
案二十八、蒋××,女,39岁,已婚。
初诊:95年2月4日
结婚十年未育。
患者86年结婚,90年曾孕40+天难免流产,至今未来,BBT双相,但黄体功能欠佳,神疲乏力。纳差,二便正常,苔薄,脉细。
14 7/30 天,量中,LMP95年1月30日
辨证:脾虚肾亏
治法:健脾益肾调冲任
处方: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甘草9克 黄芪15克 仙茅9克 仙灵脾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生地熟地各12克 香附9克 7剂
二诊:2月11日
药后精神转佳,仍从原方出入,十四剂。
三诊:2月25日
经水将临,拟养血疏肝调经。
处方:当归9克 川芎6克 生地熟地各15克 白芍9克 丹参15克 香附9克 白术9克 茺蔚子15克 月月红4.5克 5剂
四诊:3月4日
经水行净,色量正常。
再拟健脾益肾调经 七剂
治疗经过:前后共治半年,经期养血疏肝调经,经前养血健脾补肾,经后健脾养血补肾,于96.5月来诊时,月经逾期10天,尿HCG(+)
诊断:不孕症(脾虚肾亏) 不育症
案二十九、蒋××,女,78岁 家庭妇女
阴中有物落出20余年
生育繁频,共生育10胎,均系接生婆接生,最后一产未满月上山负薪,当晚即感阴中有物作顶,次日晨起好转,未加重视,以后几经医院手术整复,至施用丁字带,行走站立仍感重坠不适,大小便时有鸡冠样物露出阴外。
妇科:子宫Ⅲ脱垂
辨证:脱垂多年,阴挺难收,属肾气内匮,中气虚弱。
治法:补中益气摄纳
处方:党参12克 黄芪15克 白术9克 熟地炭15克 山茱萸9克 乌梅炭6克 柴胡6克 升麻6克 枳壳30克 刺猬皮12克 炙甘草5克
经上方治疗半月余,阴中脱垂物还纳,虽仍有重垂之感,但从事轻微家务无妨。嘱续以补中益气丸每日24克,分二次吞服,作长期巩固调理。
诊断:阴挺(中气下陷) 子宫Ⅲ脱垂
按:子宫脱垂是经产妇的常见病,都是起于产后养息不慎,一旦致病则甚难复原。本证治以补中益气,升提固涩法,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减轻痛苦,但总难以根治。特别是对病程已久,年龄较大的经产妇,疗效更不易巩固,故现代医学有主张采用手术根治的,必要时可考虑采纳。
论文
内异Ⅱ号对子宫内膜异位症β-内啡肽、强啡肽的影响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年第13卷第1期7页
摘要:检测正常妇女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期血浆β-内啡肽、强啡肽水平及其动物模型下丘脑、垂体β-内啡肽、强啡肽水平。结果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β-内啡肽、强啡肽水平低于正常妇女,可能是痛经的原因之一,内异Ⅱ号缓解痛经的作用,有部分可能是通过提高外周血及下丘脑*-内啡肽水平;子宫内膜异位动物模型下丘脑、垂体β-内啡肽、强啡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更年舒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年第14卷第7期396页
摘要:应用更年舒治疗更年期综合征234例。药物组有效率85.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对部分患者作治疗前后血浆ACTH,血清TSH、ET3、ET4、FSH、LH、E2、Te与*-ET含量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ACTH、ET3、ET4含量明显下降(p<0.05)。动物实验示更年舒能明显降低去势大鼠下丘脑中NE、DA、5-HT含量及血清ET3的含量。提示:本病发病机理在于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整体性的失调,尤以下丘脑植物神经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为主。更年舒通过降低下丘脑中NE等神经递质含量,血浆ACTH含量,血清ET3、ET4的含量,起到多方面的整体性调整作用而获效。
不孕与肝郁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1996年第7期296页
摘要:近代许多著名妇科专家,多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治疗肝郁不孕。据临床观察,不孕症中肝气郁滞型占60%以上,而基础体温显示黄体不健和输卵管碘油造影显示不通或通而欠畅者以肝郁气滞型占多数。
现代医学关于心理因素影响不孕的机制,近来通过神经内分泌的研究,发现长期忧虑、抑郁或恐惧可能对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产生影响,从而阻碍促性激素的释放,影响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卵巢排卵而产生闭经。此外,也可引起子宫或输卵管的痉挛性收缩,宫颈粘液分泌异常而造成不孕。
最近有研究报道,提出中医“肝”与前列腺素E、F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女性PGF2a/PGE的比值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可从经前的比值32下降至经后的0.6。临床上常见女性有周期性烦躁不安的现象,其规律也是经前严重,经后可自行缓解,
这种典型的肝气不舒征象在肝郁型不孕症妇女中尤为明显。由此,我们联想到肝郁气滞型不孕症也许与前列腺素E、F的比值有一定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见到一些妇女盼子愈心切,对不受孕过分焦虑,则愈不会受孕,但当领养一个孩子后,精神放松,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往往能恢复正常功能,而很快怀孕了。曾遇一谢姓患者,结婚9年未孕,多方医治无效,在心灰意懒的情形下,领养一女,不料半年后妊娠,只得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此外,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孕妇女的性格多半是依赖性大,好焦虑,易紧张,有的还表现某种神经质癔病样的行为。
不孕本身是一种压力,长期不孕又加重患者精神负担,形成恶性循环,给家庭、个人带来痛苦和灾难。不孕妇女大多数有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由于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有形或无形压力和影响,这类妇女多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时间愈久,抑郁愈深,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出现无排卵型月经失调。
由此可知,调情志,适心性,是治疗不孕症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临床必须向病人晓以利害,解除其思想顾虑,调适其家庭环境,真正做到医患配合,首先要取信于病家,然而要做到这些难度是很大的。正如著名妇科专家韩百灵所言:“肝郁不孕症,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最难医的疾病”。临床仅恃药物,忽略情志调摄,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无济于事。故心情酣畅,对受孕也是一个重要条件。所以除药物辨证施治外,适时的思想开导和情志调畅,医患两家均不容忽视。
妇科病诊治杂谈
出处:《中医杂志》1997年第38卷第1期17-18页
摘要:中医诊病治病的指导理论、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内科与妇科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在于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特点,因之在诊治女病人时,不论何科,切不要忽视这一点,否则易出误差,甚至闹出笑话。某大医院内科曾收治一恶心呕吐女病人,为查病因甚作X线肠胃检查,未发现异常,后请妇科医师会诊,一问病史即知为早孕反应,所以遇到妇女病人时,问一下经产史既简单又必要。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是中医的诊病方法,根据辨证以定治法,即辨证论治。中医重在辨证,西医主在辨病,各有优点但又各有不足。“治病易,识病难,识病易,明理难”,治病重在识病、明理、才能用药对症,其中识病即指辨证与辨病而言。两者结合起来能更确切地认识疾病有助于定治法。辨证是在旧时代科学不发达时代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套诊病方法,在当今科学日新月异时代应予以深化提高,不应停留在原有的一套望问闻切,而应结合现代科学仪器方法手段,使四诊从宏观到微观更具体更确切更深入地认识疾病,以发展原有的四诊。最简单举例,如通过血压测量以明确眩晕是由高血压还是低血压所引起,又如对内热患者,通过体温测量以知道是真的体温上升或仅是病人的感觉而已等。
2.妇科检查
妇科病说不清,有难言之隐。所以临诊时只凭病人自我介绍是不够的,而需作深入观察检查,以防误诊漏诊。例如,月经病需了解期、量、色、质。但不少病人就是说不清。所以必要时得看一下月经的量、色和质。作为新一代妇科医师应学会作妇科检查,对辨证辨病以及治疗均有很大帮助。
3.妇科辨证与论治
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妇科表证少见。里证为主。辨证主要为虚实寒热四纲。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有气滞血瘀、痰湿、症瘕、肿瘤、炎性包块,多见的是虚实夹杂证。例如妇科常见的子宫肌瘤,从肌瘤讲是属实,但从病人整体讲常表现为虚证。由于肌瘤常伴随月经过多引起贫血,出现血虚、气血虚证,所以治疗上就得扶正祛邪或祛邪(手术)扶正。
五脏论治主在心脾肾,其中尤以肝为重点,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先天指主要,但不排除其他,因为五脏相互生克。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治血症重在此三脏同时勿忘气血关系。例如奇效四物汤(胶艾四物汤加黄芩)治子宫出血病很有效,该方奇在黄芩清心火清血热。我常加黄芪以益气摄血,效更佳。脾为后天之本,男女一样。妇女因有月经产育,失血耗气,多见虚症,体虚加重病变。病之恢复,主在调理治脾。如病后、产后、大出血后、手术后等都需调理。
我对青春期月经不调患者,着重平时调理培补气血。这些女孩子来诊时常显示虚弱状态,如面色如华、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纳食欠佳等症,有的病人经来恶心、呕吐,有一病人每次经来出现一过性昏厥,经调理脾胃,培补气血,全身情况好转,月经亦随之而恢复正常。且无副作用。对这类病人,西药性激素应尽量避免为好。调理常用方药有香砂六君、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等。
香砂六君汤,其中四君补气健脾,砂仁暖胃醒胃止呕,木香入大肠经调气,我习用藿香代木香或同用,藿香芳香化湿醒胃与砂仁同用,止呕效佳,对手术后病人很适宜,手术后病人常出现胃胀纳呆湿阻气滞苔腻之症,可随症加减。
归脾汤为补益心脾方。心主血,脾统血,又有补血安神作用,对月经不调、睡眠不佳、调整月经周期都有效。
当归补血汤,方剂学中作为补血代表方,笔者认为应以宋.陈素庵的当归补血汤为准。《素庵医要.调经门》:“经水三月一来名居经……其脉微而涩,微者阳气虚,涩者阴血少,妇人得之,艰于子息,主服当归补血汤”。方用“当归(去尾)一两二钱,炙黄芪一两,生姜三片,大枣五枚”。今临床用之当归补血汤源出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治肌困劳役引起的“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方用“黄芪一两,当归二钱”,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佐以少量当归益气和营,其被用于“证似白虎”之内伤发热,为甘温除热法之一种,名为补血,实乃补气,所以作为补血代表方有误。
十全大补汤,据文献报道有提高免疫力,为四君四物加黄芪、肉桂,其中关键在肉桂,用量要少,少火生气,阳生阴长,如春天的温煦万物生长,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恢复功能,起到画龙点晴作用,但常被忽略,认为肉桂大辛大热,畏如鸩毒,而以十全大补去肉桂实为大误。
关于肾,《内经》有详细的描绘,介绍了女子一生的生长发育成长衰老的生理过程。但这并不等于治妇女病就是以肾为主。近几十年来,有关肾的报道较多,无形中形成了妇女病治肾为主,肾即内分泌性激素,有的模仿西医制订补肾为主的中药人工周期方药,其实中、西药有很大不同,例如注射黄体酮能行经,用补肾中药就不可能这样。中药的应用主要还是根据中医辨证用药。例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认为月经不调用补肾法,我发现不少这类病人形体壮实,面部痤疮,多毛,脾气急躁,根据辨证属实属热,属肝旺,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基础体温从单相转为双相获效。再则对更年期综合征治疗,翻阅文献报道,大多从肾论治,主要是根据《内经》“七七肾气衰,天癸竭”,但这是指生理现象,每一妇女都要经历。根据该病主症轰热汗出,心烦易躁,心悸失眠辨证,应属心肝火旺,属热、属阳、属病理、而肾气衰则为生理自然规律,因之用清心平肝法治疗获效,包括男性病人,同样有效。为了更能说明问题,避免一般补肾方所用药物实为肝肾同治,我专选入肝经心经药物治疗获效。
女子以肝为先天,言治妇女病应重在治肝,以有别于男子。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观点,实来自金元刘河间。刘河间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以厥阴论治。天癸既竭乃属太阴经也”。把女子的一生根据其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于临诊证治时有所侧重。其中以天癸(这里指月经而言)之有无(至、竭)作为分界线。天癸至前属童幼青春前期阶段,即生长发育的初阶段,重在治肾。天癸竭指月经终止,生育机能消失,进入老年期,以颐养天年为主,重在调理脾胃。天癸至,至天癸竭这一年龄阶段为青壮中年阶段,在生理上出现经带胎产,心理上开始成长成熟,生活上工作学习,接触社会,七情六淫所致的妇女疾病大多数发生在此阶段。这样的划分有它的科学性,对临床诊治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观《内经》以来诸家学说,对治疗妇女病重在治肝治血有别于对男子的治肾治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重在补肾,后天失调重在治脾,这是总的含义,男女一样,此言其同。男精女血,精本乎肾,血归乎肝,治精在肾,治血在肝,男女不同,此言其异。临诊所见,多数妇女病辨证属肝之为病,用治肝法获效。治肝常用的方药有:逍遥散、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四逆散、金铃子散等,起到疏肝理气止痛清泄肝火的作用。
妇科临床常用方药的运用经验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第8卷(4)234-237
摘要:妇科临床常用方药很多,现举笔者临床运用较为得心应手、体会较多的几个中医名方介绍如下。
一、龙胆泻肝汤:该方出自宋代《和剂局方》,为清泄肝胆实火的代表方剂。中医认为,肝经所过之处如乳头、少腹、外阴都与女子的月经、生育等密切相关,而女子由于生理等原因,往往易动七情而伤肝,肝气为病,多肝郁化火,因而临床本方用之较多。如笔者常用本方治疗外阴搔痒症效果显着。曾治1例39岁患者周某,工人,门诊号88531。主诉外阴搔痒已有两年,曾查到滴虫1次,经西医多种治疗无效。来我院门诊就诊时妇科检查未见异常,根据阴痒经久,心烦懊*,舌苔中部及根部黄腻,脉左尺浮大右尺细数,辨证为肝胆湿热,拟清化肝胆湿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木通各2.4克,大生地、滑石、地骨皮各12克,黄柏、车前子、泽泻、黄芩、焦山栀各9克,鲜芦根、生甘草各3克;外洗方:川椒12克,蛇床子15克,枯矾9克,地骨皮3克。上方服药7剂配合外洗,阴痒明显减轻,后改为龙胆泻肝丸收功。
本方也可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病例,该病不少患者除了闭经、不孕外,常伴心烦、易激动、多毛、面部痤疮、形体壮实等肝旺实证,从中医来看卵巢所处部位也正是肝经所过之处,故对此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常可获满意疗效。如曾治1例患者,翟××,24岁,未婚,工人,闭经专科号40。两年前从楼上跌下开始月经失调,3+个月1次,伴乳头、少腹胀痛、右胁下痛。妇科检查乳头旁有毛,FSH<6.6muu/24h尿,阴道涂片示低雌激素影响。气腹造影:子宫4.5×5×6立方cm,左卵巢3×4平方m,右卵巢3×4.5平方m,均大于子宫的1/4,提示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初诊时,根据闭经用补肾滋阴加活血调经法,治疗5个月产后效果不显,月经2~3天/1~3个月,量少,基础体温单相,阴道脱落细胞以中层为主。以后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辨证改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共治10个月,经行6次,量中,基础体温出现双相4次,阴道涂片出现周期性变化。后结婚怀孕。
龙胆泻肝汤方性味苦寒,久用应防败胃,但如肝火未清用之无妨。主要还应根据辨证及患者用药后应而定,如患者用药后觉胃中不适而肝火又未清,可加用理中汤同服。
二、当归补血汤:我习用的当归补血汤为南宋太医陈素庵所撰方,治经少3月一行,脉微而涩,阳气虚阴血少,妇人得之艰于子息者。方用当归36克,炙黄芪30克,生姜、大枣各少许,该方气血双补,药味少而药量大,药力专,加姜枣使补而不碍胃。我院为了方便病家服用,把原方剂型改为颗粒,取名“归芪冲剂”,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及病后、术后体虚等证(阴虚有热者不用)。据临床使用观察,虽然对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恢复较慢,但对其精神体力恢复较快,深受病家欢迎。此外,在本方基础上我们加补养肝肾的仙灵脾、菟丝子各15克,定名为“归芪调经汤”,临床用之于一般虚性闭经,月经后期量少,效果亦佳,曾用本方治疗虚性闭经31例,26例有效,有效率83.9%,有的月经恢复正常,有的月经增多出现排卵而有子。
三、十全大补汤:本方为补气养血的八珍汤加黄芪、肉桂而成。黄芪益气,现代药理证实有提高机体免疫抗病能力的作用。妙在肉桂一味,温肾阳,暧命门之火,能促发和提高机体内生的生发之机,与补气血之八珍汤配合相得益彰。《内经》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肉桂总属大辛大热之品,用量宜小不宜大,量大则适得其反。本方用于治疗久病体虚,月经过多,崩漏日久,气虚血少阳衰之症,效果甚好。肉桂用量3克,入煎后下。如曾治1例患者,顾××,35岁,工人,未婚。末次月经1986年11月11日,5天净,量中。当年12月20日开始阴道出血淋漓下止,至1987年2月6日开始量多如冲,块多,腹不痛,于2月9日来我院初诊。肛查子宫正常大小。据当时辨证中药用益气凉血固经法,药后2月16日二诊,出血依然量多,改用益气凉血、祛瘀固经法。以上两次就诊,除用中药外,均加用西药催产素和对羧基苄胺静脉注射,效果不著。2月19日三诊,见患者面色虚浮无华,头晕乏力,脉细数,舌淡胖,红细胞276万,血红蛋白8.4克,血小板10万。辨证属气虚不摄,改用益气温经摄血法,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15克,肉桂、炮姜各3克,党参、白术、白芍、阿胶、黄芩各9克。3日后复诊得知药后出血已少,原方加熟附片9克,两日后血止。此后仍以十全大补汤调理善后而愈。
天花粉蛋白终止妊娠的因素分析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期第8卷第8期461页
摘要:本文根据581例中期妊娠天花粉蛋白引产的资料,对影响引产时间和副反应等有关因素,采用逐步回归法借助于微电脑作了变量分析。结果:引产时间与年龄、孕月呈正相关,与出血量、血红蛋白、给药途径呈负相关,与剂量、胎次、副反应无相关;出血量与胎次、孕月用药剂量、血红蛋白呈正相关,与引产时间呈负相关。用药后最高体温与用药后心率、皮疹呈正相关,与红细胞数、给药途经呈负相关。对皮疹、血压、心率也作了相关分析。对它们的相互关系结合临床作了初步探讨。
清心平肝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出处:《中医杂志》1989年第1期30-32页
摘要:更年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性腺功能衰退引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有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口干、失眠、心悸心慌等。对此,我们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法则,运用清心平肝进行治疗,取得了显着疗效。并进行了性激素、尿儿茶酚胺及植物神经功能等测定,以探讨药物作用的机制,现总结如下。
治疗方法
1.清心平肝汤基本药物组成:黄连3克,麦冬9克,白芍9克,白薇9克,丹参9克,龙骨15克,枣仁9克。
2.分组:分三组进行观察。汤药组:72例,服用清心平肝汤(本组病人就诊时,上方尚未做成片剂,故用汤药);药片组:71例,服一号片(为清心平肝汤组成的片剂);对照组71例,服二号片(为淀粉片)。后两组采用随机分组、双盲对照,即其中单数者为药片组,双数者为对照组。
3.服药方法与疗程:汤药每日一剂,煎服2次:药片(一号片和二号片)每日三次,每次6片吞服。连续服药一个月为一疗程。本文患者服药疗程从1周到4个月不等,平均1.5月。
临床疗效统计
本组214例,随访到160例,其中有16例服药不到一个疗程,不列入统计范围。对144例的随访结果表明,汤药组疗效最佳,药片组次之(其药物含量以一日量计算为汤药的1/2),对照组较差。汤药组及药片组分别与对照组疗效相比,经统计学检验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汤药组与药片组的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各组随访疗效:
汤药组共46例,显效20例,有效18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3%;药片组共61例,显效20例,有效19例,好转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3%;对照组共37例,显效7例,有效5例,好转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48.6%。
讨论
更年期综合征属心身医学范畴,其发病不但有生理因素,而且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许多病人常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症状就会频繁发作,而且有部分病人在其开始发病时常有家庭、生活或工作等因素引起情志不快紧张等诱因。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明,肝主情志,心肝两脏在调节精神情志中起着主要作用。心属火,肝属木,火木之性皆易升发,汗为心液,心火内灼、迫液外泄,肝火上炎,故烘热汗出,且以上半身为主。心悸心慌、心烦易怒、失眠均为心肝火旺,扰乱神明所致。因此,导致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心悸心慌、失眠的病因病理是心肝火旺。针对这一病机及根据中医辨证,我们从心肝论治,以清心平肝为法,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
从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年龄看,处于肾气虚衰的阶段,故其发病与肾虚有关。且心肝肾三脏互相关联,关系密切。心肾水火既济,肝肾乙癸同源。因此心肝火旺与肾虚有关系,我们不治肾而从心肝论治,并非舍本逐末。因为肾虚虽是本,但这是生理现象,自然规律不可逆转,只能推迟;心肝火旺虽为标,但为病理现象。因此,病本虽在肾虚,但治疗并不一定在肾,而应重在心肝,调整机体阴阳,使其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平衡。清心平肝法旨意亦在此。
36名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SH、LH、E2、T含量测定结果发现,随着临床症状的消失或好转,血清FSH、LH及E2水平均无明显改变,唯有T在治疗后较前明显降低。这提示,血清FSH、LH升高、E2降低是卵巢功能衰退的一个标志,但与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及症状的出现、消失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这并不否定它是引起发病的生理基础。
睾酮(T)的变化给了我们一个有意义的提示:作为雌性激素,精神科医生用它来治疗忧郁症,这说明其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睾酮升高是否引起中枢兴奋过度,而使大脑功能紊乱,引起烘热、汗出、烦燥等一系列的症状,清心平肝法的作用机理之一是否是降低了T水平,这些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24小时尿儿茶酚胺的含量反映了外周肾上腺能神经原的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时,其外周儿茶酚胺深度增加。一般认为,更年期综合征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本文说明,以烘热、汗出为主症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共24小时尿儿茶酚胺含量与更年期健康人比有增高的倾向。6例患者经治疗后,随着临床证状的改善。其中4例尿中儿茶酚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提示清心平肝能改善外周交感神经功能活动。10例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治疗恢复正常也支持了这一点。
崩漏辨证
出处:《中西医研究》1990年第6期2-3页
摘要:崩漏虽为病名,实指症状而言,即泛指一切不正常的子宫出血。“崩”指经来量多势急如之崩;“漏”指经来淋漓不断、绵延日久、量少势缓如屋檐漏水。
崩与漏二者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都为血不守经,不过是程度上有轻重缓急之异。然二者又常互为因果,能互相转化,往往代表着同一个病的不同阶段。血崩不止,肾气不固,气血损耗,久而成漏。漏下不止,病势日进,又可忽视大下成崩。所以说崩者漏之甚,漏者崩之渐,这种情况临床上常可见到。《济生方》中提到:“崩漏之疾,本乎一症,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把二者联系起来看,实际上有的漏下甚于崩中。因为崩中易引起患者及医生的注意,故多及时处理;而漏下易为人之所忽视,待日久病重,治已晚矣。总之崩与漏都是属于不正常的胞宫出血,应引起重视和积极治疗。
崩漏的临床辨证主要有气虚、血热、血瘀三大类。分气虚不摄、气虚下陷、气滞血瘀、气郁化火、阴虚阳亢、肝不藏血、脾不统血等型。究其因则七情内伤、劳累过度、产育过多以致劳伤气血、脏腑虚损、冲任亏虚、气不摄血、火逼血行、瘀阻血不归经而致崩漏。
治法上对于崩症宜摄。血脱者益气,补气以摄血,当重用参芪30~60克,必要时1日服2贴。但切忌在一方中用量过大,因不能全溶于水中,造成药物浪费而与治病无益。若见气血两虚、阳衰之症,宜温补气血、回阳固脱,用参附龙牡、附桂八味、十全大补之类常能收效。对于漏症,若出现热象则用清法。我习用奇效四物汤而血止。该方为胶艾四物汤加黄芩,妙在黄芩一味清其血中之热。此外,魏玉璜治六旬老妇经行或壮年淋漓下止,投归脾汤而无效者之方可用。大熟地30克、熟地炭30克、枸杞子15克、炒白芍15克、炒枣仁15克、酒炒黄连0.9克。此方对顽固性久治不愈之经漏常获较好效果,方中黄连苦寒坚阴,合白芍而戊已,两调肝脾,药量虽小但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经调见瘀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以达到止血目的;若见虚症,则用补固之法,十全大补汤出入。即久漏宜通、宜清、宜固,根据辨证采用不同治法。此外在治疗崩漏时常需加用一些调气药治其血,如香附为妇科要药,有理气解郁之功,对有气滞、气郁症者是一良药。但气药性动,总属行血之品。量重则行血破血之力胜,我常用醋炒香附或香附炭4.5~6克,醋炒或炒成炭能缓香附行血之力而取其调肝之功。
崩漏症治本上目前一般都着重在肾,但切忌一切归之于肾。总之治疗上还得辨证用药,虚则补之,实者行之,寒者湿之,热者凉之,不要固执一方一药善终始。
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及实验研究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年第11卷第9期524页
摘要:用化瘀通腑的内异Ⅰ号丸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76例,总有效率为80.26%。治疗前后分别作实验室检验,结果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低切比)、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血浆比粘度有显着改变(p<0.05),血清lgA、lgG、lgM、C3均有显着下降(p<0.001),OKT8升高,OKT4/OKT8下降(p<0.001),经期血浆PGF9②下降(p<0.001)。提示化瘀通腑法和它的代表方内异1号丸具有改变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降低经期血浆前列腺素浓度的作用,从而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
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出处:《中医杂志》1992年第33卷第11期33-35页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地影响妇女的健康。祖国医学中无此病名,根据内异症的症状和体征应属中医的痛经、症瘕、不孕范畴。内异症的本质属中医的血瘀症,且其病变所处部位主要在盆腔范围,属中医的下焦。因之立化瘀通腑法进行治疗,并作治疗前后观察对比,现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内异Ⅱ号丸(生大黄、鳖甲、桃仁霜等组成)口服,每日7克,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服丸药同时结合辨证加用扶正祛邪方药。例如对体质偏虚者平时加服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素庵医要方)之类。有热加服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等;痛甚加用五灵脂、乳香、没药、延胡索、川楝子;经期加服桃红四物汤加肉桂、吴茱萸或少腹逐瘀汤出入等。
治疗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48例,经治疗3个月,对痛经、性交痛、肛门坠痛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结节等有效率均很高,不孕患者妊娠率亦达26.67%。
治疗后患者经期血浆PGF2a、PGE2水平显著下降,6-酮-PGF1a显著升高,B-EP、HYP水平显著升高。
讨论
内异症属中医血瘀证范畴。异位的子宫内膜受性激素影响,出现周期性的出血,中医称之为离经之血(即瘀血)。由于反复出血刺激引起局部组织的充血、水肿、炎症、粘连、结缔组织增生以及结节和包块的形成,影响局部气血运行和腑气的通畅。临床上则出现痛经、盆腔痛、性交痛、肛门胀痛、大便不畅、腰酸腹痛等症。根据辨证,本病属里属实属瘀,且病变部位在下焦,故立化瘀通腑法。
内异Ⅱ号丸由生大黄、桃仁霜、鳖甲等组成,主药为大黄。大黄生用有化瘀通腑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谓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桃仁亦为化瘀常用药物,常与大黄同用。鳖甲乃厥阴肝经血分之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鳖甲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提高血浆蛋白、消肿块的作用。诸药相配共奏化瘀软
坚消症通腑之功,瘀去腑通,气血流畅,病症亦消。做成丸便于服用,治疗效果亦较满意,以内异症的主症痛经为例,有效率达89.36%。本丸服后除大便多行以及个别感冒中不适以外,无其他副作用。对胃不适可加服香砂六君子丸。
内异症的临床主症为痛经,中医辨证本病的本质属血瘀,瘀阻不通则痛。西医认为痛经与前列腺素水平异常有关,因此,在应用内异Ⅱ号丸治疗同时我们检测了患者经期血浆中的前列腺素,并作了治疗前后以及与正常妇女的对比。通过对比示内异症患者经期血浆中PGF2a与PGE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妇女,治疗后PGF2a与PGE2均显著下降,且与临床痛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相符合,说明痛经与PGF2a、PGE2升高有关,内异Ⅱ号丸有降低PGF2a与PGE2的作用。
内异症患者经期血浆TXB2、6-酮-PGF1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妇女,6-酮-PGF1a/TXB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妇女。TXB2与6-酮-PGF1a为TXA2与PGL2的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内异症患者由于TXA2、PGL2水平升高,比例失调而致子宫及血管舒缩平衡失调,子宫强烈收缩引起子宫缺血、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瘀加重而引起痛经。治疗后6-酮-PGF1a水平显著升高,6-酮-PGF1a/TXB2比值升高,临床上痛经症状减轻,说明内异Ⅱ号丸能提高6-酮-PGF1a水平,改善6-酮-PGF1a与TXB2的比例关系,使子宫及血管的舒缩功能趋于协调,痛经得到缓解消失。
关于β-内腓肽与内异症关系,根据1987~1991年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尚无这方面报道。β-内腓肽为鸦片肽类神经递质,与痛觉密切相关。本文通过经期血浆β-内腓肽测定示,内异症患者β-内腓肽含量低于正常妇女,中重度痛经者B-内腓肽含量低于轻度痛经者但无统计意义。治疗后β-内腓肽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提示β-内腓肽与镇痛有密切关系。内异Ⅱ号丸能改善痛经,除了与部分前列腺素有关外,β-内腓肽也参加了这一作用。
内异症中常见盆腔组织粘连,纤维组织增生,结节形成。内异Ⅱ号丸中含有桃仁霜,根据王玉润教授报道[6],桃仁霜能够促进胶原蛋白的代谢,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羟脯氨酸(HYP)为胶原蛋白的代谢产物,因而测定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可反映胶原蛋白的代谢情况。通过检测非经期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发现内异症患者血浆中羟脯氨酸水平高于正常妇女,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羟脯氨酸水平显著升高,说明内异Ⅱ号丸可能有促进胶原蛋白代谢,抗纤维化的作用,有利于内异症患者盆腔粘连的松解消除、结节的缩小、体征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