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着。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着证候之病,皆属杂病。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 伤寒 施××,女。初诊:六月十五日。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柴胡9g 白芍9g 厚朴3g 炒枳实45g 生姜9g 枣仁12g 麻仁9g(杵) 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 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1帖
二诊:6月26日。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柴胡9g 太子参12g 姜半夏9g 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 炙甘草2.4g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 生姜9g 红枣4枚。2帖
例二 发热 谢××,女。初诊:七月七日。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柴胡9g 半夏9g 当归6g 淡黄芩6g 太子参12g 象贝母9g 桔梗4.5g 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 生姜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柴胡9g 淡黄芩9g 姜半夏9g 太子参9g 淡干姜2.1g 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 六一散12g(包) 谷芽、麦芽各9g
三诊:七月二十一日。昨日热较低,然今日舌苔见三角状,为伤寒之症,其热起落不肯遂退,亦惟改寒为然,脉仍数。当从伤寒法调。川黄连1.8g 姜半夏9g 黄附子15g(先煎) 磁石45g(先煎) 柴胡9g 淡黄芩9g 太子参9g 茅术6g 炙甘草2.4g 鲜藿香、佩兰各9g 神曲9g 紫雪丹3g(吞)
二、陆氏认为仲景之三阳,皆视其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少阳病主证之一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与恶寒发热不同。恶寒发热者,恶寒之自觉证,与发热之他觉证同时俱见,往来寒热则恶寒时不知热,发热时不知寒,寒与热间代而见,疟疾其代表型也。如治唐××,三日前曾发热至39度,曾退尽,今日又热,顷测之已38.5度,年七十五,又素有咳嗽,脉大而数,舌苔白,作疟治。柴胡、淡黄芩、吉林参须、姜半夏、生首乌、煨草果、鸡骨常山、枣仁、炙甘草、生姜、红枣。另,鸦胆子10粒,去壳取仁,白亮完整者,吞,勿嚼。1帖。药后得汗,热退。但痞闷呕恶,大便不行。柴胡、淡黄芩、川黄连、姜半夏、干姜、太子参,麦芽、山楂炭、瓜蒌、杜仲、地龙、槐花、红枣。三剂。
三、陆氏认为近世温热学说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者,其病即所谓大叶性肺炎。遇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麻杏甘石、小青龙、麻黄等汤,不过三五日即愈。瘀血之病,西医所谓血栓栓塞者,于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桃核承气、抵当汤丸、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大黄(庶虫)虫等剂,取效亦速。陆氏从仲景用桔梗之诸方中,悟得仲景之所谓脓,指人体内不当有而有的半流动体,上之在气管、支气管,下之在肠......皆谓之脓。排上部之脓,桔梗与贝母杏仁等治肺药同用;排下部之脓,须与枳实橘皮等肠胃药同用,治痢疾,应和芩芍枳实同用,就能多下冻物而愈。
陆氏认为胸腔积液之病,古人统称痰饮。外有表证,里有水饮者,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水也。急性胸膜炎初起时,恶寒发热头痛,甚似太阳中风,论病理固因胸膜发炎所致,与伤寒中风之纯由外感者不同,论治者则仍当先解其表,否则表热入里,为祸更烈。无表证之悬饮,为骤得之证,攻之下嫌骤峻,若延缓则为水气喘息浮肿矣。故可用十枣汤攻之。但掣痛大减者,即须改用轻剂。
例三 悬饮 单××,初诊:十二月二十五日。昨忽觉自右背至右胁下有掣痛。此乃胸膜炎十枣汤证。脉弦,舌有苔故也。询之,果验得胸膜炎。大戟9g 甘遂2.4g 芫花6g 红枣10枚。上药用1帖,无论下利与否,掣痛若大减,即服下方:柴胡6g 赤芍6g 太子参9g 生姜3片,枳壳6g 大戟6g 淡黄芩6g 生甘草3g 桔梗6g 芫花1.5g 姜半夏9g 红枣4枚。
二诊:1月4日。胸膜炎大势定后,咳不全除,时唾粘白痰,胁膈部不适,食思亦少,舌白,脉滑,涕出。葶苈6g 米仁15g 桔梗4.5g 陈皮9g 活芦根30g 冬瓜子9g 枳壳4.5g 煅牡蛎24g 桃仁9g 柴胡6g 辛夷1.5g。
例四 悬饮 王××,初诊:4月21日。去腊感冒后,迄不甚健,时恶寒,胁下刺痛,有咳而痰多,食尚可,大便通,脉甚弦细,舌有白苔。柴胡6g 淡黄芩6g 桔梗6g 炙甘草3g 桂枝1.5g 北沙参6g 瓜蒌9g 生姜3片,赤芍6g 枳实6g 黑附子3g 红枣4枚。2帖。
二诊:4月23日。药2帖后,自觉爽适,咳亦瘥,胁中痛轻减而未尽,头微眩,脉甚细弱。可加养荣汤。柴胡9g 瓜蒌9g 太子参12g 炙甘草3g 枳壳6g 当归9g 黑附子6g 杭菊花9g 桔梗1.5g 白芍9g 干姜2.4g 红枣4枚。2帖。
三诊:四月二十五日。胁痛几全止,咳嗽转爽而痰出,此向愈之象,脉仍弦,舌色正,感目干。柴胡6g 白芍9g 紫菀9g 杭菊花9g 当归9g 小生地4.5g 桔梗4.5g 生大黄3g 太子参9g 花粉6g 枳壳6g。
四、陆氏指出肠痈为杂病之一,亦有显明之证候。有小腹肿痞者,肿胀痞鞭亦在右腹角。然初起时,望之多无异症,按之则右腹直肌挛急,重按则痛。又有肿而不鞭痞者,肿痞非必具之证也。肠痈始起未成脓之候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近于急性;脓已成不可下,米仁附子败酱散所主,近于慢性。西医治盲肠阑尾诸炎,惟于宿便闭塞者,用蓖麻子油或灌汤法,此外绝外禁用下剂,惧其穿孔也。然陆氏治肠病,审是阳明实证后,颇有以小承气汤获愈者,未遇穿孔之弊。往年治肠痈,以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获愈者,预后皆佳。盖西医之法,乃理所当然,而事实亦有不尽然者,其后得马齿苋、红藤,红肠痈特效药。即用二物加米仁败酱等治之,不常用大黄牡丹汤矣。
例五 肠痈 龚××。初诊:11月6日。本感胸脘痛,往医院求治,车上颠震,脘痛自解而痛移至右腹角,医触压之,断为急性阑尾炎,须开刀。因不愿开刀,故服药。丹皮9g 黑附子6g 马齿苋15g 炙甘草3g 冬瓜子12g 红藤30g 桃仁6g 生大黄3g(后下)。2帖。
二诊:11月8日。服药2帖,回盲部已不自痛,惟按之仍有微痛,既利便多次,即无须再下。米仁15g 黑附快6g 红藤21g 冬瓜子12g 败酱草12g 马齿苋15g 丹皮6g 生甘草3g。2帖。
三诊:十一月十日。阑尾炎已愈,调补以善后。生黄芪12g 黄附子15g(先煎),红藤15g 巴戟12g 炙甘草2.4g 生姜9g 潞党参9g 磁石30g 红藤15g 马齿苋12g 仙灵牌9g 云茯苓12g。3帖。
五、陆氏认为人体赖热量以生存,进食即所以增入热量,而时下病人与医家,均习惯喜用清凉药,即使已感受风寒,亦不敢与、不敢服温表药。不知人身阳气,时常被损,不易发觉,乃至阳气不足以维持生命时,虽欲温复之,已不能为力。反之,若热药稍过,人体立即发觉,稍用清凉药,即可平复。为矫时弊,除随时说服病家外,苟无必要,不轻用凉药,又素重视脾胃,谓脾胃确为后天之本,应随时注意调理和健补脾胃,帮助其吸收能力,不喜用苦寒伐胃药。其常用健补脾胃药,有太子参、白术等。故前上海国医学院同学,尝有“陆太子”之称。如治宁××,老人,胃肠消化不良,轻度痛,不腹胀,大便不畅,口苦减食,不易入寐,有恶寒感,舌苔白,脉软弱。太子参、生白术、仙灵牌、干姜、黑附子、焦枳实、煨草果、云苓、柴胡、姜半夏、炙甘草、枣仁、肉桂。研末作小丸吞。从不饮温药,今服药甚适,各症俱减,惟常有头痛,春秋剧,夏冬差,此必须适量柴胡,一则柔肝,二则转枢。柴胡、姜半夏、太子参、白术、焦枳实、黑附子、干姜、枣仁、云茯苓、仙灵脾、炙甘草、肉桂,为末作小丸吞。
六、陆氏认为中医之方,乃对症而施,非对病而治。一病之经过中,可以用寒热攻补相反之方,一方之应用,亦可有数种性质不同之病。陆氏又认为古医书中部分说理,暗合现代医学,故从中医书治疗方剂中,可以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兼治其他名称绝不相同之病,以及中西医各不同名之病。不素善用积聚方中医祛瘀药、活血药、软坚攻坚药等,治愈慢性肝炎病及肿瘤等病。呈主用攻破,但重视虚实兼顾,分清轻重缓急,并时时注意脾胃之吸收功能。如治应××,先胸上部痛,继吐血数次,胸部遂感麻木,时复彻于背。西医透视诊为纵隔肿瘤。此在中医,素不知有此种病,今参合西医诊断而选方用药,脉舌却俱如常。米仁30g 三棱、莪术各6g 干漆6克(炒令烟尽),硇砂4.5g以及当归、赤芍、柴胡、炙甘草。3帖。服祛瘀药颇见效,麻痛悉除,食欲好,二便调,舌苔正,脉今日细弱,当兼用补药。西黄芪、潞党参、白术、当归、苏木、硇砂、桃仁、米仁、桔梗、赤芍、柴胡、炙甘草。3帖后麻痛感不作,窒闷感亦减,脉苔饮起居俱好。硇砂、干漆、桃仁、赤芍、当归、生黄芪、白术、米仁、桔梗、柴胡、百合、炙甘草。3帖。服药以来,不复有麻痛感,可以斟酌服丸。当归90g 赤芍60g 丹皮60g 三棱、莪术各45g 干漆45克(炒令烟尽),硇砂36g 茅术、白术各45g 米仁150g 柴胡120g 百合90g 生黄芪120g 生甘草30g。上药研细末,荞麦面煮稀糊,泛丸如绿豆大,阴干,每服3g 渐加至6g为度,早晚食后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