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第六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虎口纹十三形

见《四诊抉微》。即十三指形。详该条。

虎戏

导引功法名。是一种模仿虎的动作的导引功法。为五禽戏之一。《云笈七签·导引按摩》:“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起,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流传功法甚多。《淮南子·精神训》中的“虎顾”,亦为类似功法。

虎须疔

病名。系指人中生有疔疮的病证。《证治准绳·外科》卷二:“虎须疔生于唇下。”证治同人中疔。

虎须毒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颏痈。详见该条。

户门

解剖名称。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家门户。《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故常将上下齿牙称为户门。

护场

证名。疔疮周围红肿局限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疔肿之周围,根据火毒之严重程度,其红肿有局限而边际清楚者,有散漫而界限不清者。前者称之为护场,或名有护场,即该疔疮有保护场之意,易治;后者正相反,名为不护场,难治。

护睛水

眼科名词。《疡医大全》卷十一:“白睛最坚属肺金,内藏护睛水,如鸡子清之稠浓。”似指今之玻璃体。参见神膏条。

护心软骨

即胸骨剑突。详胸骨条。

冱耳

病名。系指脓耳内流出腐臭浓汁的病证。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的别名。又名内耳疳臭。多由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若久不治疗,或因失治者,往往引致耳聋之证。证治参见聤耳、耳疳条。

花癫

病名。见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亦名花风、花心风。多因妇女所愿不遂或失恋等导致肝郁化火,君相火旺,肝风易动的病症。症见情绪易激动,见男子则以为情人,甚则出现夜间四肢抽搐,牙关拘紧等。治宜泻肝火,平肝风。方用丹栀逍遥散加炙香附,或用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等。

花风

病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花癫。详该条。

花柳疬

病名。性病并发瘰疬证者。《疬科全书》:“凡审其果自花柳而来,无论如何发起,均名花柳疬。”该病或先有梅毒性病而并发瘰疬,或先有瘰疬而并发梅毒性病者,均有寻花问柳之史。宜防治兼重,治用解毒之剂,可选用枯草慈菇化毒丸,或间以土茯苓膏内服。如已破溃,则应外敷拔毒生肌膏。类似梅毒病之类与瘰疬之证兼见者。

花心风

病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花癫。详该条。

花癣

病名。系指生于面部或眉间,初起(疒^咅)癗,渐成细疮,时痛时痒,搔起白屑的疾病。相当于今之脂溢性皮炎。出《外科启玄》卷七。由风热蕴积于肺,随阳气上升而生。治宜外用颠倒散凉水调涂。

花翳白陷

病名。系指黑睛生白翳,如花瓣,似鱼鳞,中央低陷,白睛红赤,常引起瞳神缩小,黄液上冲的疾病。相当于今之角膜溃疡。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多由肺肝积热,风邪外袭,风火热邪搏结于上所致,外伤亦可引起。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可服新制柴连汤等加减。

《花韵楼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顾蔓云撰。作者系女医家,擅治妇科疾病。本书以妇科及内科疾病为主。记录较详。多为连续就诊的病案,故从中可以看出顾氏辨证用药的思路与技巧,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①鲜美。《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王冰注:“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

②光华、光采。《素问·解精微论》:“华色者,其荣也。”

③同“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本草纲目》卷五茺蔚条:“方茎白华,华生节间。”

④脉象如花,轻浮柔弱。《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

华池

养生术语。部位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为口。《黄庭内景经·肺之章》务成子注:“口为玉池,亦曰华池。”一说在舌下。《黄庭内景经·中池章》务成子注:“舌下为华池。”一说为丹田异名。《金丹大成·金丹问答》引紫清:“华池正在气海内。”又指气功内丹术中的药物铅,即肾间动气。《龙虎还丹诀颂》谷神子注:“华池者,铅。”

华盖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另说在璇玑穴下2寸(《十四经发挥》);或1.6寸(《针灸大成》)。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满痛,咽喉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华色

生理学名词。面部色泽明润光华。面有华色,是心气充足,精神内守的表现。《素问·解精微论》:“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王冰注:“华色,其神明之外饰。”

华食

鲜美厚味的饮食。参华条。

《华氏按摩术》

按摩著作。一册。杨华亭编,黄竹斋校。本书将小儿推拿的一些手法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并附图解。其中记载的一些方法不见于其他同类著作中。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文献价值。可供研究推拿按摩的参考。现存稿本。

华佗

后汉医学家(?141-203年?)。字符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原为士人,但无心功名,以致当沛相及太尉举荐时,皆不就。他学问渊博,游学于各地,对医学尤有精深的钻研和成就。其医术极精,治病辄效,方药仅寥寥数种,针刺穴位也仅数穴,即可奏效。《三国志·华佗传》载其验案数则,均效如桴鼓。他擅长外科,对躯体内部之疾患,如为手术适应症,则给“麻沸散”以酒冲服,使之无所觉而进行手术,可以去除腹内之污秽,切去有病之肠段及积聚,然后傅以药膏,数日内即可平复如旧。华佗还善于养生,主张人体需适当劳动,但不使过度劳累。他创用“五禽之戏”,仿效虎、鹿、猿、熊、鸟的各种动作,活动肢体,使血脉流通,以求难老。其弟子吴普依法锻炼,年九十而耳聪目明。他针刺技术高明,且提出针刺背脊双侧穴位治病之夹脊穴,至今犹为临床上常用有效穴位。史载,华佗因不服曹操之命为其专职保健,后竟遭杀害。其记载之医著有《枕中灸刺经》、《内事》、《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方》等,均未见传世,据载均于华氏临刑前烧毁。后世流传之《中藏经》,署华氏所著,实为伪托之作。

《华佗方》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十卷。魏·吴普撰。已佚。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

诊断学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一卷。旧题东汉·华佗撰。已佚。王叔和《脉经》曾引华佗“察声色要诀”,其内容或系此书的组成部分。

华佗夹脊

经外穴名。即夹脊穴。见该条。

《华佗内事》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五卷。已佚。

《华佗神医秘传》

综合性医书。二十二卷。托名汉·华佗撰,唐·孙思邈集。本书不见于历代书目和前人引录,当属伪托无疑。卷首有孙思邈、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临床秘传、神方秘传及内、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伤科、结毒、急救、奇症、兽医、制炼、服饵等;并有华佗《注仓公传》一文。虽非华氏原著,但有一些不见于其他方书而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方药。此书于1902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现存1922年等多种铅印本,1982年彭氏点校本。

《华佗外科》

书名。见明·殷仲春《医藏书目》。卷数不详,已佚。

华岫云

(?-1753年)清代医家。字南田,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于医学,平时极为仰慕叶桂之医道医术,留心搜集其医案,日久积万余例,遂加以分门别类编纂,成《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刊刻行世。另有《续选临证指南医案》及《种福堂公选良方》。尚编有《古今医学汇通》行世。

《华洋脏象约纂》

脏象著作。三卷,附录一卷。清·朱沛文编撰于1892年。本书系汇集中西医有关人体结构、解剖图谱,参述己见编着而成。卷上为五脏六腑形态、部位、功能;卷中为眼、耳、鼻、及骨骼结构、功能;卷下为十二经脉,气血营卫等生理作用及西医脏腑解剖图谱。所引资料先中后西,中医自《内经》迄清代诸家论述均有摘录,内容较为丰富、系统,并指出前人对脏腑记载上的一些错误。附录为有关诊病、读书等杂论。现存光绪刻本。

华元化

明代医家。字之风,武进(今属江苏)人。尝任太医院医官,医术精湛,后返邑悬壶,颇有医名。着《外科宗要》,未见行世。

①脉象名。应指滑利,如盘中走珠。《素问·五脏生成篇》:“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

②尺肤诊的征象,滑泽光润。《灵枢·邪客》:“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灵枢·论疾诊尺》:“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灵枢·官能》:“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

③行动滑溜、流利。《灵枢·逆顺肥瘦》:“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滑剂

方剂学名词。十剂之一。用润滑药物组成,具有除去留着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又引刘完素曰:“涩则气着,必滑剂以利之。滑能养窍,故润利也。”

滑精

病证名。又名精滑。属遗精常见之一种。《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因梦而精自出者,谓之滑精。又有一种因见色相、或阅黄色书报等而精液自出者,名曰漏精。病多由于耽于色欲、肾元虚亏,精关失固所致。当温补肾元、固涩精亏,方用右归丸、七味都气丸、参苓菟丝丸等方,肾阳大虚者,用鹿茸大补汤、参茸卫生丸等方。因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者,用秘精丸、大分清饮、小分清饮等方加减,因于肝郁者,又当从肝论治。”参见遗精条。

滑可去着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即用润滑通利的药物治疗体内病邪留滞的方法。《汤液本草》卷上:“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如石淋,尿中夹砂石,排尿困难,或尿时疼痛,或腰痛难忍,尿色黄赤而浑浊或带血,苔黄白腻,脉数,用葵子散(《证治准绳》:“冬葵子、石楠、榆白皮、石韦、木通)加滑石、金钱草、海金砂等以利水通淋。

滑利

病名。见《局方发挥》。指痢疾患者痢下滑脱不禁,甚则可致脱肛。当分气虚、血虚,施治有所不同。《医学入门》卷五:“滑痢,……血分,四物汤加参、术、地榆、樗白皮;气分,真人养脏汤、大断下丸、灵砂苍榆汤。”参见痢疾、虚痢、虚滑痢等条。

滑脉

脉象名。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指下有一种圆滑感。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健康人亦可见。

滑肉门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癫狂等。直刺0.8-1.2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滑寿

元代医学家。字伯仁,晚号樱宁生。祖籍襄城(今属河南),其祖父时迁居仪真(今属江苏)。初习儒,工诗文。京口名医王居中客居仪真时,滑寿师从之习医,精读《素问》、《难经》等古医书,深有领会,然亦发现《素问》多错简,因按脏腑、经络、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十二项,类聚经文,集为《读素问钞》三卷。又撰《难经本义》二卷,订误、疏义。后又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尽得其术。曾采《素问》、《灵枢》之经穴专论,将督、任二经与十二经并论,着成《十四经发挥》三卷,释名训义。其内科诊治则多仿李东垣。精于诊而审于方,治愈沉疴痼疾甚从。尝谓“医莫先于脉”,乃撰《诊家枢要》一卷,类列29脉,颇有发挥。其治疗验案数十则,收入朱右《樱宁生传》。另有《伤寒例钞》(一作《伤寒论钞》)三卷、《本草发挥》一卷、《脉诀》一卷、《医韵》、《痔痿篇》等,均佚。后世有《明堂图》四幅,题为滑寿撰。明洪武(1368-1398年)间卒。时年七十余。

滑胎

出《经效产宝》卷上。

①病名。指连续发生三次以上的自然流产者。即现称之习惯性流产。亦名数堕胎。多因气虚、肾虚、血热、外伤等原因导致屡孕屡堕。治疗参气虚滑胎、肾虚滑胎等各条。

②指治法。即用润胎益气药,使子易生。《经效产宝》用诃子丸(诃子、槟榔、川芎、吴茱萸),自妊娠七八个月服至分娩前;或用束胎丸(白术、枳壳)从妊娠八个月服至临产。

滑痰

证名。指一咳即能出痰。多属脾湿之病理。《症因脉治》卷二:“一咳而痰便出者,名滑痰。属脾湿。宜南星与半夏之类燥之;滋润之味,所当忌也。”参见痰证条。

滑泄

病名。见《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俗名滑泻。多为久泻久虚下脱,以致泄泻不能自制。《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泻久不止,大孔(肛门)如竹筒,日夜无度。”兼见食减,形寒肢冷,肿胀,短气,消瘦,神乏等症。宜固涩止脱,扶正祛邪。滑泄又有寒、热之分,脾肾虚寒为寒滑,轻证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炮姜、肉桂等药;重者用八柱散、扶脾丸、肉豆蔻饮等方。热邪稽留,中气下陷则为热滑,宜用固肠丸、诃子散等方加减。参见久泄条。

滑泻

病名。即滑泄。见《万病回春·泄泻》。参见滑泄条。

滑翳

病名。系指翳障如水银珠子不疼痛,无泪的病证。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也即滑翳内障,详见该条。

滑翳内障

病名。系指瞳人内有翳如水银珠子,不辨人物的病证。又名滑翳。治宜用金针拨之。属圆翳内障范畴。详见该条。

化斑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用清热、凉血、解毒的药物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皮肤瘀斑及出血的方法,可防热毒继续深陷。用化斑汤。

化风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风证的现象。如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强直,乃至昏卒然昏仆等。根据病情,分别治疗。如温热病热伤下焦肝肾,化风而致痉、厥、瘛疭等,用大、小定风珠治疗。

化火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出现各种机能亢进的表现,可分实火与虚火两类。实火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痰食阻滞所郁化;虚火则由阴液亏损所致。参见实火和虚火条。

化脓灸

灸法的一种。又称瘢痕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灼伤皮肤后,使之起疱、化脓,最后留有瘢痕。施灸时,每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易炷再灸,直至灸满规定壮数。可在灸前先以甘油或葱、蒜汁涂抹灸处;亦可在灸后用灸疮膏药(淡膏药)封贴,每日换药一次,约经4-7天。多用于哮喘、肺结核、瘰疬和慢性肠胃病等。

化气

①运气术语。指土之化气。《素问·气交变大论》:“化气不政,生气独治。”《类经》:“化气,土气也。”

②生理学名词。指化生机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③治疗学术语。指行散气滞的治法,如用理气药消除腹胀。

化热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外感表邪传里而致热性病理变化。一般表邪初犯人体,恶寒发热并见,如表邪传入气分,则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发热、尿赤、便臭、舌红苔黄、脉数等,此为病邪化热入里。

化湿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用芳香祛湿的药物宣化上焦湿邪的方法。如湿邪在表,用疏表化湿法;湿温时疫,喉痛胸闷,用清热化湿法。

化痰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消痰祛涎的方法。根据病因其化痰法有宣肺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燥湿化痰、祛寒化痰、治风化痰等六种。详各条。

化痰开窍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又称豁痰醒脑。治疗痰证神昏的方法。分热痰、寒痰两种。热痰。症见痰盛气粗、神昏谵语、身热烦躁、舌红苔黄,用牛黄丸、至宝丹;寒痰,症见痰涎壅盛、神昏不省、面色青白、手足冷、脉沉,用苏合香丸。

化饮解表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治疗表有风寒、内有水饮的方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化源

生理学名词,生化之源。

①五脏为生化之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

②指脾胃为生化之源。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临证指南医案·(饣曹)》:“脾属阴,主乎血;胃属阳,主乎气。……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而为后天生化之源也。”通常生化之源指脾胃。

化燥

病因病理学名词。又称津伤化燥。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内热过盛等,致使病邪化燥,出现燥证,如口干口渴、唇焦咽燥、便秘尿少、干咳、咯血或衄血等。参见内燥条。

皱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

怀躯

产科学名词。出《脉经》卷九。即妊娠。详该条。

《怀少集》

儿科著作。十三卷。清·王世隆撰。刊于1758年。作者重点引录整理前代儿科学成就,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写成此书。卷一为诊治总论;卷二-十分述200余种儿科病证的证治;卷十一-十二为痘科;卷十三为麻科。现存光绪刻本、培元堂刻本。

怀身

产科学名词。即妊娠。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详妊娠条。

怀娠

产科学名词。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即妊娠。详该条。

怀胎

产科学名词。出《脉经》卷九。即妊娠。详该条。

怀子

产科学名词。指妇女妊娠。出《素问·腹中论》。

①脚腕两旁凸起的部分,外侧者称外踝,内侧者称内踝。《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

②手掌后高骨,即桡骨茎突。《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

踝骨

骨骼部位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处的骨性隆起。内侧的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外侧的称外踝,是腓骨的下端。又古代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尺骨茎突和桡骨茎突)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曰内外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踝骨脱

病名。指踝关节脱臼者。见《陈氏秘传》。详脚盘出臼条。

踝尖

经外穴足两踝之一。见《类经图翼》。即内踝尖。详足两踝条。

踝厥

病证名。由外邪侵犯足太阳膀胱经而致气上冲而产生。《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①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②败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③毁坏。《素问·生气通天论》:“溃溃乎若坏都。”

坏病

病名。伤寒病因误治而致病情恶化,证候变乱,难以称其名者。《伤寒论》:“太阳病三日,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伤寒论条辨》卷一:“坏,言历遍诸治而犹不愈,则反复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名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辨坏病脉证并治篇》:“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晕振惕,魄汁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惊狂,甚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谵语,循衣摸床之类是也。”《伤寒辨证·伤寒坏病》:“大抵伤寒至于坏病,当作危证断之,不可卤莽造次,或温补,或和解,或攻下,宜详虚实轻重。”参见坏伤寒条。

坏都

毁坏的堤坝。形容病势汹涌迅猛,如堤坝崩决。《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坏府

病证名。指脏腑严重损坏,功能失常。《素问·宝命全角论》:“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

坏疽漏

病名。肛门周围之特异性感染引致多处漏管者。见《临床实用痔漏学》,又名恶漏。证见肛门周围及臀部两侧皮肤肥厚,肌肉黑硬,有结块形如鸡蛋大小,痛痒,常有多数漏管,或不互通,或各相串连。甚者可致该部位之软组织腐烂坏死。多由肛漏并发特异性感染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活血之剂。以择期进行手术治疗为首要。亦可选配枯痔锭、脱管锭治疗。

坏伤寒

病证名。即伤寒坏病。见《诸病源候论·伤寒诸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坏伤寒者,以医者不辨阴阳,错谬下汗,置病不解,坏证乱经。又伤寒过经,热留脏腑,病候数变,久而不差,阴阳无复纪律,皆名坏病。”参见坏病条。

还丹

气功学术语。指炼制外丹方法中的循环变化及所成之仙丹(参见九还、九转等条)。《周易参同契》:“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内丹术中用指炼功中精气神的交互影响变化过程,及丹成而致返朴归真。《修真太极混之指玄图·秘传还丹诀》:“出而复还本处,而曰还丹,非漱津咽唾。”

还精补脑

养生学术语。

①内丹术指肾间动气(元精)发动后,引过下鹊桥,沿督脉上达于上丹田。《黄庭外景经·上》梁丘子注:“还精补脑,不老之道。”

②房中术中男性房事补益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房中术认为男性房事补益的要点之一在于保精,保精即可补脑。不少房中著作载有房事活动中配合气功的还精补脑的具体方法。《抱朴子内篇·释滞》:“房中之法十余家,……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

还食风

病名。系指喉内未见肿起,然其初觉饮食有障,继之则汤水有碍,甚则纳食而复出的病证。见《喉科心法》卷上。本病类今之食道新生物、食道憩室等。

①圆环。《灵枢·动输》:“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

②循环。《素问·天元纪大论》:“故六朞而环会。”王冰注:“故六年而环会,所谓周而复始也。”

③围绕。《灵枢·经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④指一昼夜。参见环死条。

环岗

经外穴别名。见《针灸集成》。即团岗。详该条。

环谷

脐中。《灵枢·四时气》:“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杨上善注:“环谷,当是脐中也。脐下三寸,关元之穴也。”

环口黧(lí离)黑

诊断学名词。黧黑,黑而不润泽。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病人口唇周围出现黧黑,为脾气衰败,胃阴已竭之候,预后不良。《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环逆

气血循环逆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春刺肌肉,气血环逆,使人上气。”

环死

经气在人体环周十二时辰则死。《素问·诊要经终论》:“中心者环死。”张志聪注:“环者,一周时也。”

环跳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镮跳。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太阳之会。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及臀下动、静脉。主治腰腿痹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脚气,及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疾患等。直刺2-3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环跳骨脱出

病名。即髋关节脱臼。清·赵廷海《救伤秘旨》:“夫两腿环跳骨脱出,……足短者易治,足长者难治。”《伤科补要》卷二:“胯骨,即髋骨也,……即环跳穴处也,俗呼臀骱。若出之则难上,因其傍大肉厚,手捏不住故也。必得力大者三四人,使患侧卧,一手抱住其身,一人捏膝上拔下,一手(钦^手)其骱头迭进,一手将大膀曲转,使膝近其腹,再令舒直,其骱有响声者已上。再将所翻之筋向前归之。”可服生血补髓汤,或加味健步虎潜丸。或证治参见胯骨出条。

环跳针

针具之一。出《医宗金鉴》。即长针。参见该条。

环握法

医疗技术名。诊断骨关节损伤手法之一。凡人体肩、肘、髋、膝关节之脱位,或软组织损伤,医家进行诊断检查时,一手环握关节部位之半周,另一手作柔和被动之运动,此时仔细体察环握关节之手下感觉,用以判断伤情,或脱位之性质,或探明整复后之关节是否正确复位。

《环溪草堂医案》

医案著作。三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

环项发

病名。痈疽之环绕颈项而发者。出《外科启玄》卷四,又名落头痈。因发于颈项之围,故名。初起多因所发部位不同而有小异。发于哑门穴下者,多发寒热,拘倦闷乱,食纳减少。如颈项俱肿者,则多属险证,相当于蜂窝组织炎。证治参见有头疽条。

环中

经外穴名。见《中国针灸学》。在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主治坐骨神经痛。直刺1-1.5寸。艾炷灸5-15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

环珠形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其点差大,主脾虚停食,胸膈胀满,烦渴发热。

合二气

小儿推拿方法名。见《陶朱公致富全书·卫生至要》。即和阴阳。参见该条。

合谷

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中地部,以候胸中之气。

②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疹,丹毒,疔疮,臂痛,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直刺0.5-1寸。艾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孕妇不宜针灸。

合谷刺

刺法名。五刺之一。又称合刺。《灵枢·官针》:“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是指在患部肌肉针刺,斜刺进针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左右斜刺,形如鸡爪分叉。该法是一种加强刺激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与脾有关的肌肉痹症等疾患。此外,历代也有人解释为三针或四针同用。

合骨

骨名。足内踝的俗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内者为内踝,俗名合骨。”

合剂

方剂学名词。指中药复方的水煎浓缩液,或中药提取物以水为溶媒配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合剂在汤剂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进,保持了汤剂用药特点,服用量较汤剂小,可以成批生产,省去临时配方和煎煮的麻烦。

合架风

病名。为邪龈病之不能张口者。多由阳明火毒炽盛所致。《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在上下牙床两根头勾合之处。起一红核肿痛,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先用角药调噙,次用破皮刀切红肿处。吹冰硼散……可用消芦散熏之。”内治,也可服用清胃散等。参见角架风条。

合颅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脑户。见该条。

合微

诊察各种合于事理的微细特征及变化。《素问·方盛衰论》:“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