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

鹅口疮大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儿,主要由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护理不当,感染秽毒,或久用抗菌素治疗所致。主要症状为口腔内膜和舌上满布点状或片状、边缘清楚的白屑,状如鹅口。白屑蔓延喉部,可影响吮乳和呼吸。

心脾积热白屑堆积,边缘红晕,面赤唇红,烦躁哭啼,口干渴,便结尿赤。治宜清热解毒。

(一)

处方:鲜薄荷15~20克,生石膏10~15克。

用法:将石膏打碎,放锅内加水200毫升,煮取50毫升,除去渣滓,候凉待用;另取薄荷叶用凉开水洗净、晾干、捣烂绞取原汁。用消毒棉签或纱布蘸薄荷汁轻轻拭抹口腔,稍候片刻,再取石膏水分1~2次灌完。每日1剂,连用3~5剂。

(二)

处方:羊胆汁2~3毫升,黄粟米20克。

用法:将黄粟米加清水适量煮浓取汁,凉后可用。用消毒棉签蘸粟米汁拭抹口腔,然后取胆汁灌服。每日2次,连用3~5天。

(三)

处方:白萝卜汁3~5毫升,生橄榄汁2~3毫升。

用法:白萝卜连皮捣榨取汁,与橄榄汁混合,放碗内置锅中蒸熟,凉后可用。分1~2次服完。每日1~2剂,连用3~5天。

(四)

处方:樱桃汁3~5毫升。

用法:将熟透樱桃去核,榨取原汁,置杯内隔水炖熟,凉后可用。分1~2次灌服。每日1~2剂,连服3~5天。

(五)

处方:鲜马齿苋汁3毫升,淡竹叶5~7克,芦根12克,蜂蜜5毫升。

用法:将淡竹叶及芦根加水100毫升。置锅内煮取20毫升,冲入马齿苋汁及蜂蜜调匀。分2~3次空腹时灌服。每日1剂,连服5~7天。

(六)

处方:鲜奶10毫升,生地10克,灯芯草1克,淡竹叶7克,生甘草2克。

用法:先将生地、灯芯草、淡竹叶、甘草共放锅内加清水200毫升,煮取20~30毫升,与鲜奶调和,凉后可用。1次饮完。每日1~2剂,连服3~5天。新生儿酌减。

(七)

处方:活鲫鱼3条。

用法:将活鲫鱼放在冷开水中养之。每隔4小时取活鲫鱼1条,将鱼尾纳入患儿口中,使鱼尾在患儿口中摆动一会

(约1分钟左右),每日早、中、晚各1次。鱼用后可再放养入水中,以便再用。通常1~2日可愈。

说明:鲫鱼以身长2~3寸黑背脊的为佳,不要过大及红鳞者。

(八)

处方:五倍子18克,枯矾12克,白砂糖2克。

用法:先将五倍子杵粗末,入锅内炒至黄脆时,再撒入白糖同炒,待糖溶化吸入五倍子内,不粘结成团时,旋取出风干,与枯矾共碾成极细粉,瓶贮备用。每取适量用麻油调如糊状,涂遍患儿口内,每日2~3次,通常于涂药后白膜即逐渐脱落而愈。

(九)

处方:陈葫芦瓢炭30克,净硼砂9克。

用法:先取陈葫芦瓢1个火烧成炭,待冷后取30克和硼砂9克共碾成极细粉,瓶贮密封备用。每取适量,用麻油调如糊状,涂于患儿口内白膜上,每日早、中、晚各1次。

(十)

处方:绿豆适量,白糖30克,茶叶2克。

用法:将绿豆打碎与白糖、茶叶用开水浸泡,代水饮喂小儿,每日3~5次。

(十一)

处方:腊梅花10克,冰片0.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瓷瓶收贮。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擦敷患处,每日1~2次。

(十二)

处方:牛黄3克,硼砂30克,黄连30克,儿茶30克,生黄柏60克,生栀子60克,生甘草60克,冰片9克。

用法:上药(除冰片)烘干后,共研极细末,再将冰片入药末内研细调匀,用瓶收贮,盖严勿受潮。温开水洗净口腔后,将药末吹入口腔内,每日3~4次。1~3个月患儿,每次0.2克;3~6个月每次0.3~0.5克;1岁以上每次1克。

(十三)

处方:青黛6克,五倍子6克,柿霜面6克,冰片2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以棉签沾香油(芝麻油)少许,再沾药面涂口腔患部,每日涂2~3次。

本方适用于各种口腔溃疡(鹅口疮、口糜、口疮等)。

虚火上浮白屑散在,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潮热盗汗,便溏舌嫩。治以滋阴潜阳,引火归原。

(一)

处方:黄柏、干姜各等分。

用法:为细末,米汤调擦口内患处,数次可愈。

(二)

处方:肉桂1克,生地6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水煎前2药3次,取汁50毫升,加入乳汁和匀,每次30~50毫升,每日3次。

(三)

处方:吴茱萸10克,附子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稀糊状,涂抹患儿涌泉穴,先以塑料布裹一层,然后再以洁净布裹一层,以不松不紧为宜。连涂2次即效。

(四)

处方:吴茱萸2.5~5克。

用法:用米醋适量调匀,每晚纱布包敷涌泉穴1次,(一)般连敷3次痊愈,若有疱者可停药。

(五)

处方:肉桂、附子各等量。

用法:研末,加面粉适量,用高粱酒调成饼状,贴两足心,每日换药1~2次。

(六)

处方:生半夏6克,川黄连3克,栀子3克。

用法:共研细末,陈醋调成糊状(1次量),睡前涂患儿两足涌泉穴,用纱布包扎,重者可连敷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