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络
①脉学名词。分布于胞宫上的络脉。《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
②胞,同包。指心包络。《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医门棒喝二集》卷一:“胞络居于膻中,……盖心脏如人,包络如人穿之衣,膻中如人居之屋,三焦经脉分布屋中而散络于衣上也。”
③推拿部位名。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胞脉
脉学名词。又名胞络。指分布在胞宫上的脉络,包括冲脉和任脉。《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张景岳注:“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惟女子于此受孕,因名胞。然冲、任、督脉,皆起于此,所谓一原而三歧也。”《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胞门
①指子宫口。又称子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之病……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②经外穴名。《千金翼方·针灸》:“若堕胎腹痛漏胞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关元左旁二寸是也。右旁名子户。”
胞气
生理学名词。胞,同脬,即膀胱。指膀胱气化功能。《素问·通评虚实论》:“暴痛筋緛,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胞肉胶凝
病证名。《银海精微》卷上:“胞肉胶凝与两睑粘睛颇同,两睑粘睛,睑之病,此症胞之病。睑热则眵粘,病之浅;胞热则胶粘,病之深,故分作两症治之。脾胃壅热,肝膈风充,睑胞内蠹肉壅起,烂湿眵粘胶凝,气血壅滞不能疏散,积之年久,黑睛生翳,蒙昧不明,羞明怕日”。治宜祛风泻热化痰,方选通脾泻胃汤加减。
胞肉生疮
病证名。《银海精微》卷上:“胞肉生疮者,此脾胃热毒,胞内肐(月答),或风粟变而为疮,血热化脓,腐烂腥臊,流汁流脓,浸渍黑睛生翳,眼如朱砂之色,此症虽少,不可不知。”其治宜泻火解毒,内服清胃散或三黄汤等加减。
胞生肉沙
病证名。系指胞皮内生红粒,状如碎沙粒,藏在胞皮之内、色红、日久不除,必致连累睛珠,多致昏瞆的病证。多为风热之邪侵袭太阳致使气血凝结所致。治宜疏风热,行瘀滞,方选桑菊饮加香附、当归、生地、丹参等。参见鱼子石榴证条。
胞系
①指脐带。《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胞系连儿脐,胞不出则不得以时断脐浴洗,冷气伤儿,则成病也。”
②指膀胱。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胞系了戾(lì力)
病证名。胞系,通指泌尿系统。了戾,反转不顺。指膀胱气化功能反常,导致脐下急痛,小便淋沥不通的病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参转胞条。
胞虚如球
病证名。即睥虚如球。指眼睑浮肿似球状。多因外感风邪内挟水湿,致使脾运失健,水湿停滞而成。治宜健脾化湿、疏风利水。方选五皮饮、防己黄芪汤等加减。
胞阳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审视瑶函》谓:“心与小肠相为脏腑,为诸阳受盛之胞,故曰胞阳廓。”
胞衣
即胎盘。又称人胞、胎衣、胞、混沌衣、混元母、佛袈裟、仙人衣等。入药常用名为紫河车。胎盘有脐带相连,胎儿由此摄取营养及排泄废物。药用功能为补血填精益气。
胞衣不出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即胞衣不出。详该条。
胞衣不下
病证名。出《经效产宝》卷上。又名胞衣不出、息胞、息胎、胎衣不出、胎衣不下、儿衣不出、胞胀不下。指胎儿娩出后半小时,胎盘尚未排出者。多因妇人素体虚弱,或产程过长,用力过度,以致气虚而宫体收缩不良,胞衣不出;或因胎儿娩出,有瘀血阻滞胞脉;或临产和产时感受寒邪,气血凝滞而致胞衣不下。气虚者胞衣不下,少腹微胀,下腹有块,按之不痛、不坚,阴道血量多而色淡,头晕心悸,气短神疲,治宜补气养血,方用人参养营汤;若血瘀胞衣不下,症见小腹剧痛,坚硬有块,出血量少色黯,治宜养血逐瘀,方用生化汤合益母膏;寒凝胞衣不下者,小腹冷痛拒按,有硬块,阴道流血量少,色黯红,面色苍白,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黑神散加牛膝、川芎、益母草、黄酒治之。同时可结合针灸合谷、三阴交等穴或手术处理。
胞衣先破难产
病证名。指胞衣早破引起的胎涩难产。《临产须知》:“胞衣先破,其故有二:一因母弱气血虚,胞衣薄,儿身转动,随触而破。一因儿身未转,坐草早,用力狠,以致胞破久,血水干,产路涩,儿难下。急用加味芎归汤加熟蜜一两,助气而兼润滑,自当顺下,甚者用加味八珍汤(八珍汤加丹参、益母草)。”
胞移热于膀胱
病因病理学术语。癃闭与溺血的病因之一。膀胱为藏津液之府,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热移膀胱,灼伤津液则小便不通;热甚伤络,则见溺血。《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胞脏
生理名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即子宫。详该条。
胞胀不下
病证名。黄兴德《胎产集要》:“胞胀不下,因败血流入胞中,即胀大。”治参胞衣不下条。
胞蒸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胞蒸,小便黄赤。”详二十三蒸条。
胞肿
证名。见《异授眼科》,俗称眼皮肿。引起眼睑浮肿的原因复杂,既有眼疾所致,又有全身性疾病所致。一般实证多为眼疾所致。症见:眼睑肿硬拒按,红赤焮痛、或瘀血青紫糜烂胶粘等,如“胞肿如桃。”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方选普济消毒饮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虚证多为全身疾病所致。症见眼睑浮肿,软而喜按、无红赤疼痛,皮肤色白,皮色光亮,形如球状。治宜健脾化湿,疏风行水,方选防己黄芪汤、五皮饮等加减。
胞肿如桃
病证名。《银海精微》卷下:“问曰:人之患眼胞睑壅肿如桃者,何也?答曰:此乃脾肺之壅热,邪客腠理,致上下胞睑如桃,痛涩泪出不绝之注桃目。治之用桃叶烘热,熨其肿处。宜服清凉散、羌活除风汤、蝉花散主之。”外用方选一绿散敷之。
胞转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即妊娠小便不通。详该条。
胞阻
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即妊娠腹痛。详该条。
保安大夫
宋、金、元时期医官名。宋、金、元时期曾设置许多医散官,保安大夫为其中之一。宋代保安大夫是大夫职称中最低级别者,为正七品。金代保安大夫为正五品。元代保安大夫为正四品。保安大夫在宋代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以旧时之西陵锦使改任。金、元都沿用此官职,但隶属于太医院。
保安郎
宋代医官名。保安郎是宋代翰林医官院中的医散官,官阶为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保赤存真》
儿科著作。又名《医林枕秘保赤存真》、《幼科心法保赤存真》。十卷。清·余含棻撰于1834年。本书就儿科疾病的证治理论与方药作了较全面的介绍。特别对于儿科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小儿体质的属性及治法,惊风病的名称以及麻痘病的治法等,均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
《保赤汇编》
医学丛书。清·朱之榛辑。刊于1879年。包括《锡麟宝训》、《达生篇》、《产宝》、《福幼编》、《保婴易知录》、《小儿药证直诀》、《童蒙训》七种。现有初刻本。
《保赤全书》
儿科著作。二卷。明·官橓撰,李时中增补。刊于1585年。卷上为痘病诊治,凡92论;卷下为女人出痘、麻疹证治及痘疹治疗方剂。全书有论有方,简明扼要。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明刻本等。
《保赤新书》
儿科著作。
①清·任赞撰。二卷。刊于1789年。上卷论儿科诸病诊法及证治;下卷治疗方剂,系作者选辑前人儿科论着并附个人心得写成。
②恽铁樵撰。八卷。本书主要介绍种痘和痧疹、惊风二病的病因和治法。皆系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现有1936年《药盦医学丛书》本。
《保赤要言》
儿科著作。八卷。清·王德森辑。刊于1910年。本书系摘录数种清代儿科著作中的重点内容编辑而成。其中卷一急惊、卷二麻症,系摘自夏鼎《幼科铁镜》;卷三慢惊、卷四痘症,系摘自庄一夔《福幼编》;卷五脐风,摘自廖积性《广生编》;卷六琐语;卷七-八小儿便方,均为马炳森所续补。现存清刻本等。
保冲大夫
金元时期医官名。宋、金、元时期除在官廷供职的医生外,还设有许多医散官。医散官都有一定的名称和官阶。保冲大夫是金、元时期医散官之一,金代保冲大夫官阶为正六品;元代为正五品。
保和大夫
宋、金、元时期医官职称之一。保和大夫是宋、金、元时期设置的医散官,宋代保和大夫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其官阶为正七品。金元时期保和大夫均隶属于太医院,金时保和大夫为正五品,元时为正四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保和郎
宋代医官名。保和郎是宋代设置的医散官之一,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为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保健按摩
按摩的一类。又称保健推拿。用作强身保健的按摩方法。《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常用的有浴面、摩腹、擦腰等法。
保健操
一类肢体运动与自我推拿相结合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即保健功。参见该条。
保健功
养生名词。在传统导引功法基础上编制的一种防治疾病、健身益寿的锻炼方法。又称保健操。有疏通经脉、调和营卫、畅通气血、舒利关节、健筋壮骨等作用。
保健灸
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为目的的灸法。保健灸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膏肓俞等。《千金要方》:“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即用连续的化脓灸来预防疾病。《医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资生经》:“若要安,丹田、三里莫要干”,均指保健灸。
保健推拿
按摩的一类。即保健按摩。参见该条。
保康大夫
金、元时期医官名。保康大夫是金、元时期官阶较高的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金代保康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上曰保宜,中曰保康,下曰保平)。元代保康大夫的官阶为从三品,其职位仅在保宜大夫之下。
保生铭
养生专篇。相传为唐·孙思邈述。全文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睡不若高枕,唾涕不远顾。寅丑日剪甲,理发需百度。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行坐莫当风,居处无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蒙蒙。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法脚卧,饱食终无益。忍辱为上乘,谗言断亲戚。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每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平明欲起时,下床先左脚,一日免灾咎,去邪兼辟恶。但能七星步,令人长寿乐。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独卧是守真,慎静最为贵。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强知是大患,少欲终无累。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书于壁户间,将用传君子。”收入《道藏》第五百七十一册。
保寿粹和馆
宋代医疗机构名。唐时曾在太医署中设“患坊”,为宫廷中的当差人员治病。宋代又专设为宫人治病的医院——保寿粹和馆。此机构始置于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馆内配备有若干良医。
保顺大夫
金、元时期医官名。保顺大夫是金、元时期设置的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金代保顺大夫的官阶为从五品;元代保顺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
保学医
我国古代医生的职称。保学医始设于南北朝时期南齐太常寺内。其主要职责是传授医学知识。
保宜大夫
金、元时期医官名。保宜大夫是金、元时期最高品佚的医散官。金时,保宜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上),元时提升到从三品。金、元时期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
《保婴撮要》
儿科著作。二十卷。明·薛铠撰。薛己增补。刊于1555年。前十卷论述婴儿初生护养儿、儿科疾病诊法、小儿变蒸、五脏生病,以及幼儿内科杂病的证治;这十卷除临床医案部分为薛己补入外,均系薛铠原作。后十卷论述有关幼外科、皮科及痘疹等病证治及其医案,均为薛己所撰。书中不仅介绍了较丰富的治法,并收载了大量儿科医案,为本书的特色之一。现有多种明刻本及《薛氏医案》本。
《保婴金镜录》
儿科著作。一卷。不注撰人。成于明代,薛己注。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首载儿科面部色诊并治验30余则,次述小儿指纹诊法并治验10余则,末附儿科常用方剂60余首。本书对于小儿望诊论述较详。后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现有明刻本及《薛氏医案》本。
《保婴易知录》
儿科著作。二卷,补编一卷。清·吴宁澜撰。刊于1812年。上卷鞠养类,论述新生儿护理营养事项,如拭口、洗儿、断脐、灸脐等方;下卷及补编为胎疾、杂症及疮疡类,分别对婴幼儿各种病症的诊治作了简要介绍。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十余种。
葆光道人
明代眼科医家。一说北宋人。撰有《眼科龙木论》十卷(亦作《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论》1575年),以提问形式将眼科证治分成72问阐述,并提出辨证施治三法及方药应用、钩割针镰之法及施术禁忌注意事项,在眼科领域有较大影响。
《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
眼科著作。一卷。原题葆光道人撰。书中除总论眼科外,将眼科常见病证72种以问答方式编为七十二问,记述各病症状和治疗方药。但内容民《龙木论》中的眼科七十二证不同。1949年后出版《秘传眼科龙木论》时,附录了本书的全文。
《报标》
出《麻科活人书》。即报点。详该条。
报刺
刺法名。十二刺之一。指治疗游走性疼痛一类病证的针刺方法。其法直刺痛处,并予留针,再按到痛处后拔前针再刺。报作复,刺而复刺,故名报刺。《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报点
病状名。又称报标。皮疹出现隐约露出的疹点。如麻疹初透,于发际头面部隐约可见红疹数点,一二天后麻疹才陆续出现。
报灸
灸法术语。指分次重复施灸的方法。《千金要方》:“凡阴阳濡风口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
报气
运气术语。即报复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
报息
生理学名词。重复连续呼吸。指正常呼吸规律。《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不能报息指气短而不能连续呼吸,多见于虚喘病证。
抱儿痨
病证名。见清·唐宗海《血证论》。指妇人怀孕后,复得咳嗽,发热骨蒸,或咳血,或盗汗,或梦交,名为抱儿痨。多因孕妇平素阴虚,孕后聚血养胎,更耗气血,气阴亏损,出现倦怠乏力,咳嗽盗汗,五心烦热,胎动不安。久则成痨嗽。治宜养阴益气,润肺止嗽,方用清燥救肺汤或紫菀散主之。若咳逆不休,痰多稠厚,可用豁痰丸;或咳嗽不得卧,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抱轮红
证名。系指黑白睛之间赤环如带的病证。又名赤带抱轮、乌轮赤白睛抱红。见《原机启微》。相当于今之睫状体充血。本病多由肝肺实热或阴虚火炎所致,常见于瞳神、黑睛以及白睛深层的疾病。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
《抱朴子》
①书名。晋·葛洪撰。分内、外二篇。内篇谈“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为著名道书。对道教学说、养生学及化学、制药等都有重要阐发,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外篇论述“人间得失”,把道教神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
②人名。葛洪的自号。参见“葛洪”条。
抱膝
医疗器械名。髌骨骨折整复固定之用。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又名行箝。多用竹或铁丝编制,或以橡皮条制成。其形为较大于髌骨之圆卷状,在圆卷四周各有一小足连接,圆卷与小足均以纱布缠裹。髌骨折复位后固定时,以圆卷套于髌骨之四围,以四小足插于膝关节之两侧,然后所缚于腘部置软垫之木板上,用以限制膝关节特别是髌骨之活动,使之不再移位而愈合。
抱阳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据相应脏腑的功能予以命名。见《眼科龙木论》。抱阳廓有三种学说:
①即《医宗金鉴·眼科心主要诀》认为:“抱阳廓即火廓,火廓属心,心与小肠为表里,依附于阳”,故名。
②《张氏医通》卷八认为:“命门之府为火廓,又名抱阳廓。”
③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注要》认为震雷廓又名抱阳廓。
豹文刺
刺法名。五刺之一。《灵枢·官针》:“豺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指于患部前后左右的血脉针刺出血的刺法。以其针时出血,痕若豹纹,故名豹文刺。因心主血脉,故本法应心而用于治疗与心有关的血脉瘀阻等疾患。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十二刺中的赞刺,都是指刺络出血法。参见各条。
鲍姑
晋代女针灸家。东海郡(今属山东)人。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葛洪之妻。平时擅长灸法。葛洪之著作中有甚多灸法急救术,与鲍姑之高明灸术有关。
鲍相璈
清代医家。字云韶,湖南善化人。鲍氏尝于广西武宜任官职。因念当地治病多无良方,而持方者亦多自秘其方,遂广搜各种单方秘方之用之有验者,集为《验方新编》十六卷,分门别类,甚有便于民众采用,广为流传,大行于世。
鲍竺生
清代医生。江苏苏州人。自幼聪颖,尝为诸生,后精于医,以医名噪一时。
暴崩
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指非经期而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多因暴怒伤肝,血失所藏;或气虚下陷,失于统摄;或跌仆损伤冲任,以致经血失于约制所致。治宜止血为主,以防失血过多,晕厥虚脱。方用十灰散,兼服独参汤。待血逐渐减少或血止后,再审因论治。因暴怒伤肝者,可用逍遥散加香附炭、青皮;气虚下陷者,用举元煎升提;跌仆损伤者,以八珍汤加三七末,或用云南白药。参见血崩条。
暴痹
病名。指突然发生的痹症。《灵枢·九针论》:“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参见三痹条。
暴病
急而重的病证。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指急性病、新发病。
暴赤生翳
病证名。系指暴赤生翳,痒痛难当,时流热泪羞明的病证。本病之病因,《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心肝二经风热,上壅攻目所致。”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或芦根饮子。继服镇肝丸。也有用劆洗法治疗者。
暴赤眼后急生翳外障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与赤眼后生翳同。详见该条。
暴赤肿痛眼
病证名。系指眼目暴赤肿痛的病证。本病之病因,《审视瑶函》认为:“此症乃时气所作。”属天行赤眼。详见该条。
暴喘
出《中藏经》。即马脾风。详该条。
暴风客热
病名。系指眼部暴发赤热肿痛,沙涩羞明,热泪如汤,甚至胞肿难开,白睛浮肿高于黑睛的病证。见《银海精微》。俗称伤寒眼。本病的原因系由风热之邪突然外袭所致。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可选羌活胜风汤加减。也可外滴10%千里光眼液。
暴感咳嗽
病名。指由猝感风寒而引起的咳嗽。《不居集·暴感咳嗽》:“暴感风寒,不恶寒发热,止是咳嗽,鼻塞声重。此感之轻者,宁嗽化痰汤。”参见风寒咳嗽、咳嗽条。
暴刚
指性情刚暴。《灵枢·五变》:“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暴惊
病证名。小儿突然发惊、啼哭,形气欲脱。多由小儿气怯,猝见生人,异物,或闻巨声,以致精神闷乱,气逆痰聚而发。治宜镇惊安神,用秘旨安神丸。
暴厥
病名。厥证之一。症见卒然昏厥,不省人事。又名暴蹷。《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景岳全书·杂证谟》:“脉至如喘者,谓脉之急促如喘,此血气败乱之候,故致暴厥不言,即今人所谓中风不语之属也。”参见厥证、中风、暴蹷条。
暴厥耳聋
病名。系指卒然发生厥证而耳聋的病证。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通评虚实论》:“厥气上逆,上窍不通也,偏寒闭结,厥气下逆,下窍不通也。此内气暴薄,而为外窍之不通也。”治疗时应结合全身情况处方用药。
暴蹶
病证名。即暴厥。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积蓄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参见暴厥、厥证条。
暴淋
病名。指淋症突然发作且病情较重者。《医学入门·淋》:“热淋、暴淋痛甚,八正散或五苓散合败毒散,加味石膏汤。”
暴聋
病名。出《灵枢·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指突然丧失听觉。亦称卒聋或卒耳聋。多因风热之邪壅闭清窍,少阳经气遏阻,或情志怫郁,气机逆乱所致。《诸病源候论·耳耵聍候》:“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风热乘之,则结(革卯)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世医得效方》卷十:“小柴胡治发热耳暴聋,……由少阳之气厥,而热留其经也。”《医林绳墨·耳》:“又有气逆壅盛而暴聋者,宜以清痰降火理气为先。”《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有肾气虚,风邪传经络,因入于耳,邪与正相搏而卒无闻者,谓之卒聋,亦曰暴聋。宜芎芷散、清神散。或由厥逆之气,如经云,少阳之厥,暴聋者,皆卒聋也,须用塞耳法。宜蒲黄膏、龙脑膏。”参见耳聋条。
暴露赤眼生翳
病名。系指由于眼睑闭合不全、白睛暴露于外,红赤肿痛,黑睛生翳的病证。类今之暴露性角膜炎。《银海精微》:“(黑睛)暴露者痛而生翳。”
暴露赤眼证
病名。系指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白睛遭受外邪侵袭以致干涩少津,红赤肿痛,甚至黑睛生翳,危害视力的病证。相当于今之兔眼症。见《张氏医通》卷八。
暴盲
病证名。系指眼外观正常而视力骤降的病证。类今之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眼底出血等。本病多由肝气上逆,气滞血瘀,元气亏损所致。因肝气上逆所致者,宜疏肝理气解郁,有丹栀消遥散加减。因气滞血瘀者,宜活血化瘀,用生蒲黄汤加减。因元气亏损所致者,宜大补元气,用生脉散或独参汤。
暴疟
病名。疟疾之一。指疟邪入侵人体,病发于三阳经者。《保命集·诸疟诸论》:“在太阳经者,谓之风疟,治多汗之;在阳明经者,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者,谓风热疟,治多和之。此三阳受病,皆谓之暴疟。”详见各条。
暴仆
突然昏倒。《灵枢·癫狂》:“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
暴气
①急性病。《灵枢·九针论》:“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牦,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②暴躁愤怒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暴热
病证。指突发的高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医林指月·发热》:“暴热者,热之燔灼,阳气亢害也 。”《证治准绳·杂病》:“暴热者病在心肺。”《张氏医通·寒热门》:“凡暴热不止,脉滑数或洪盛,皆为实热,宜随表里孰轻孰重而清理之。或脉虽沉而按之坚实者,为里实,必用苦寒下夺之。”
暴室
古代宫中医疗机构名。系指皇宫中专为后妃以外的妇人治病的场所。后妃有罪时,也在此就医。见《资治通鉴》卷五五:“暴室,在掖庭内,丞一人,主宫中妇人疾病者,其皇后、贵人有罪者,亦就此室。”
暴嗽
病名。指卒然发作的咳嗽。出《肘后备急方·治卒上气咳嗽方》。暴嗽多因外感风寒所致,《类证治裁·咳嗽》:“感风暴嗽,鼻流清涕,桂枝汤加葱豉;感寒暴嗽,肩背怯冷,华盖散;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暴嗽亦有因肾虚者,《证治要诀·诸嗽门》:“有暴嗽服药不效者,……此乃肾虚所致。”治疗宜用生料鹿茸丸,大菟丝子丸等方。参见咳嗽、风寒咳嗽、肾咳各条。
暴痫
病证名。骤然发作的痫证。《千金要方》卷五:“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腹中雷鸣,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
暴泄
病名。亦称暴泻。指泄泻之急骤猛烈者。有因寒者,也有因热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暴泄,太阳传太阴,大肠不能固禁,卒然而下,大便如水,其中有小结粪硬物,欲起又下,欲了不了,小便多清,或身冷自汗,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此寒也,急以重药温之,宜浆水散。”《金匮翼》卷七:“热泻者,夏水热气乍乘太阴,与湿相合,一时倾泻如水之注,亦名暴泄。《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其证腹痛,自汗,烦渴,面垢,脉洪数或虚,肛门热痛,粪出如汤。或兼呕吐,心腹绞痛者,即霍乱之候也。”详见热泻、寒泄、紧病、霍乱各条。
暴泻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称暴泄。详该条。
暴哑
病证名。系指突然声哑的病证。《医门补要》附载:“暴哑声音者,风痰伏火,或暴怒叫喊。”也即暴瘖,详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