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阶段,中药材期货还是新鲜事物。去年11月15日中药材金银花的远期交易正式在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上线,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的中药材品种,标志着我国中药材市场交易迈入了期货时代。
从理论上来说,中药材期货可以在平抑中药材价格过快上涨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是业内的这一期望,显然有些过于一厢情愿——因为其助涨助跌的双重性,意味着在没有其他制度与措施有力保障的当下,中药材期货难担稳定价格之大任。
当前的中药材价格与中药材市场无疑是不正常的。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在重点监控的537个药材品种中,5月份涨价的药材品种共有371个,占总量约69%;而2010年这537种中药材中已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有专家说,继1988年、1992年和2003年之后,中药材正进入最猛的第四轮涨价潮。整个行业,上至种植业户与企业,下至中药企业、经营药店甚至消费者,无不抱怨难以承受中药材价格上涨之重。
更让业内人士揪心的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中药材价格今年还将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且近期无明显的降价趋势。这种认识一旦在市场上达成共识,现货价格上涨的预期将加重期货价格的上涨趋势,到期后无论是续涨或者逆而转跌,中药材期货所积聚的风险都将对中医药的发展酿成无法想象的灾难——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药材期货的“风险双重性”,而事实上,对上涨趋势的判断已经在行业内达成共识。
在很大程度上,是疯狂泛滥的流动性导致了中药材价格一路上涨的现状与危局,对此大家心知肚明。这些泛滥过度的游资,曾经在股市、楼市、煤市以及农产品的大蒜、生姜等领域兴风作浪,对上述实物商品、实体经济及其市场形象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行业至今仍在低谷徘徊。如果任由游资进入更容易操控的中药材市场,小试身手已然不堪,如果深度介入,其破坏力难以想象。
对具有成熟产品、成熟产业、成熟机制的成熟市场来说,有着价值发现、价格参照功能的商品期货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在严格有效的科学监管下能较好地发挥价格稳定效应,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作用。而对于三七、丹参、生地、山药等大宗中药材品种,即使较适合于期货交易方式,但由于其仍然是尚属短缺、非成熟的初级产品,因此,寄望于中药材期货稳定价格是不现实的。
我们需要中药材期货,但不是现在;未来中药材期货将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但应是在探索优化、完善规则与机制之后。目前中药材产业的这滩“浅水”,尚容纳不了中药材期货的“狂龙”,全行业的中药材期货全面上线并发挥作用,还需要等一等看一看,毕竟,命运多舛的中药材业伤不起。(逄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