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热的冷思考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7-29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也绝对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因为信息太多,似乎给了人们太多的机会和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又让太多的人成了信息的牺牲品。随着国内中药材市场涨势风起消息的传播,山西省内的不少投资人、农户又纷纷涌入中药材种植行业,然而,这一信息的“成色”如何?这种“一哄而上”的“中药材种植热”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还是盲目从众?

散户种什么?

“跟着大户走”

山西省万荣县西村乡村民张富民,家里有不足两亩的耕地。“种什么能够让地里收入更高”是他每年都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7月5日,张富民接受采访时说,今年春天,没等他考虑好地里种什么作物,邻居间就传出消息称种中药材赚钱。“村里有些人承包了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地,种的全都是中药材。”他告诉笔者,“我的近两亩地,今年除了种柴胡,就是黄芪。”

最近几年,在种什么的问题上,“跟着大户走”是村里人的习惯。“大户的信息资源多,更了解一些市场行情,既然他们敢种那么大面积的中药材,普通村民认为自己才几亩薄田,跟着走也差不了。”张富民告诉笔者,种药材比种小麦、玉米要麻烦,种苗成本高,还需要一定技术。到了采收的时候,通常要雇人一起干,还得防小偷偷盗药材……但是,最近两年的药材收购价格太高了,高得让一般村民都无法熟视无睹,一股脑地把全部耕地都种上中药材的大有人在。

7月4日,山西双鹤药业有限公司中草药购销中心总经理赵来胜告诉笔者,从2010年5月到现在,公司采购的中药材价格一路攀升。一年多以来,有的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0倍。比如穿山甲,一年以前约1000元/千克,后来涨到4000元/千克,最近价格已飙升至6000元/千克~7000元/千克。即便是涨幅最低的中药材品种,也有30%~50%的上涨幅度。

采访中,不少中药材经营者认为,中药材价格不停上涨的信息,传播到种植源头,种植户的理解就是“种中药材效益好!”

从中药材的销售终端到批发、成品采购、加工、毛料采购,再到大户和一般药农,这条信息链足够长,如果加上媒体以及社会各方不同判断的而出现不同看法、说法,那么,最终到达农户的信息就足够繁复,没有多少判别能力的农户只好把宝押在大户身上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信息源本身就是纷繁复杂的,“大户”们真能成为农户们的救命稻草吗?

大户想什么?

“不能急于求成”

张应成是太原市尖草坪区呼延村的一位种药大户,2011年,他种植中药材的面积大约5万亩(其中,有3万亩属于野生、半野生种植)。他说,从2004年开始种植中药材,他就一直在不停地学习、实践、总结,经验告诉他“药价止涨回跌是必然的”。

种药材近8年时间里,中药材价格的起起落落,张应成都历历在目。

7月6日上午,他告诉笔者,“中药材种植不能跟风,一哄而上没什么好果子吃。此番中药材涨价的势头生猛,跌起来一定也很快。我敢肯定地说,中药材这轮涨价,最多延续到今年10月初期,等到新药材一下来,药价一定会快速下跌;就好比降落伞还没打开呢,人就掉地上了……等到明年3月份,和眼下药价比,跌一半都不止,不信你走着瞧。”

张应成说的这番话并非信口开河,他给笔者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故事:2004年,襄汾一个药材商人拿了300万元,联系到两个广州的投机客,对方拿出大约6000万~7000万元,先后从山西、河南两地全范围收购生地这一味中药,收购价从4元/千克到后来的9元/千克,最后,市场上就没有生地了。放眼全国,生地主产区就是晋、豫两地,当药材投机客垄断它之后,买家购买生地,它的价格被爆炒到什么程度——从15元/千克一路涨,最后收尾价到达27元/千克。此番推高中药材价格,游资炒作占着比较大的比例,如果分散种植中药材的农民了解不到这样的信息,仅仅通过表象跟风种植,就很容易带来一定的风险。

“中药材涨价,其背后是什么景象?为什么涨?种植者不了解这些信息是行不通的。”张应成说,“2004年,雇人采收药材,每人每天支付8~10元,如今的人工费却是每天50~80元,涨了八九倍。各种种苗、肥料的费用也在逐年涨,如果忽略这些背景信息,一头扎进地里就种中药材,期待卖个好价钱,好似做黄粱美梦。”

张应成说,傅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按“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行,当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定是比合同价要高来收购农户种植的药材,但是当行情低的时候,却得依照合同价来给农户结算。关键时刻,让利给合作的药农,这才能取得对方持久的信任。市场总会变化,但是让农户信任的基调不能改变。每当行情走低的时候,合作社要承担更大的资金风险,在2005年、2006年两年时间里,合作社亏损了大约40万元左右,至今还有6万元银行贷款没还清。

种植中药材8年以来,张应成的账目是这样的:盈亏大体持平。张应成说,他种植中药材最大一点体会就是绝不能急于求成。

张应成的结论,不幸被和顺县的中药材种植户印证了。2003年“非典”期间,板蓝根等中药材价格暴涨,次年,当地大量种植了板蓝根,结果暴涨以后接踵而至的暴跌让药农猝不及防,那一次惨痛的教训太深刻了。

7月5日,笔者从和顺县农业部门了解到,该县今年中药材种植面积有一定程度扩大。一位苏姓负责人表示,中药材种植面积虽有扩大,但是对规避市场风险做了能想到的一切准备。

种植户学什么?

“因地因时制宜”

官方及相关专家发出的规避中药材种植的风险警示及重要信息,在山西并非始于和顺县。

7月6日,山西省果业工作总站工作人员李晓霞介绍说,近年来,山西省对中药材产业高度重视,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亮点产业来抓,制定了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优惠政策。

2003年,山西省颁布《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成立了山西中药现代化领导小组。2008年,省农业厅制定了《2008年-2015年山西省中药材优势区域建设布局规划》。2009年,由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等十多个相关部门参与,出台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建设规划(2009-2015)》,为加快山西省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步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晓霞说,山西省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有道地、名优、大宗、常用并具一定竞争优势和种植规模的中药材约20余种。其中党参、黄芪、连翘、黄芩等11种药材量大质优,被中药界认定为山西省的道地药材。截至目前,山西省中药材种植面积逾100万亩。山西中草药种植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党参、黄芪、连翘、柴胡、黄芩和知母等基地,并在全国市场需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她说,“十二五”期间,山西省中药材种植进一步发展,种植面积随之会稳步推进。但是这种推进不能一哄而上,中药材种植的特点是因地制宜,有些品种适合山西北部种,有些品种适合山西南部种,还有些药材只适合北方种,有些药材只适合南方种,如果不尊重这种药材生长种植的客观规律,市场定然会投否定票。

“近期山西中药材种植热,基本表现为分散种植行为,这其中蕴含一定风险。”7月8日,山西中医学院科技产业处副处长宋强表示,和股市相像,中药材价格一定也有周期波动,冒然跟进并不理智。首先,中药材不能“随种随生”,药材种植周期少则一年,多则五六年,每一轮行情的高低很难判定;其次,中药材种植地域不同,药用价值差别很大,“北芪南翘”是常识,黄芪种到晋南那边,药用价值势必会打折扣。

宋强认为,发展山西中药材种植产业,靠走粗放、分散模式的种植老路已经行不通了。依靠科技信息力量推动中药材种植,走规模化、产学研“三位一体”联动的路子,才是更科学的方向。中药材种植者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会因地因时制宜,以便从中谋求发展机遇!

7月8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郭九林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北芪南翘”的种植要有大举措,山西北部将建100万亩黄芪基地,南部要建100万亩连翘基地,今后山西省要依托科技、规范化种植,做大、做深中药材种植的产业文章。

但愿中药材种植户们在收集各方信息的时候,切莫忽视官方的警示或其他信息。(弓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