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彬
专家论证,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脊椎和骨关节病、肝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肿瘤、抑郁症、艾滋病10类疾病严重威胁北京市民健康。为发挥中医药作用,研究开发安全、有效、价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去年起,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牵头、联合12个政府部门,共同启动了“十病十药”项目。
经过一年的运作,“十病十药”项目征集病种、范围等都在逐步增大,不仅使“十病十药”项目平台的服务面扩大至全国范围,也致力于打造优势品牌效应,为北京的中药产业开辟了新局面。
打造中药研发创新模式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处长厉将斌介绍,“十病十药”项目意在打造政府主导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中药研发创新模式。这个研发模式的创新点在哪里?北京市“十病十药”项目征集办公室主任、北京中药研究所科研项目部主任战嘉怡解释:“以前都是企业自己去寻找可以作为新药的好方子,单打独斗,势单力薄;而医院和专家拿着好方子、好项目,却寻不到买家。如能建立平台,连接医院、专家和中药生产企业,辅以权威科研部门的指导、监督,吸引企业早期介入中药新药研发,投入资金,将对临床经验起源的中药新药研发具有极好的推动作用。”
借鉴中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科技攻关中形成的“政府推动、专家领衔、团队支撑、科学研发”的工作机制和企业早期介入的成功经验,围绕十大疾病进行项目征集,并在一定的筛选标准下,从品种的适应症、临床疗效、成药性、市场需求、产业化前景等方面进行评估论证,实现科研、产业、医院的对接。同时,为这些项目提供一系列优惠支持,如加快临床审批、协调发改委定价和优先纳入医保等。北京市科委和市经信委也将每年各投入2000万元,用于鼓励参与“十病十药”项目的企业。
成效背后仍存在问题
2010年8月“十病十药”项目正式启动后,第一批入选的15个项目中,8个获得市科委和市经信委的研发和产业化经费支持,共计2650万元。4个项目落户北京中医药企业,交易总额达700万元。日前推介的第二批16个项目中,目前已达成了36项初步意向。
厉将斌说,目前企业都在寻找合适的研发项目,由于研发过程长、研发风险大,多数企业都是在研发项目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才介入,导致企业决策过程复杂、时间长。而通过“十病十药”的公益性平台,一是政策公开、透明,市场各方可以获得良好的交易和合作环境;二是所有项目经过专家团队筛选具有较高质量,项目风险相对较低;三是各项激励政策降低了项目风险,有利于企业在项目开发前期就参与进来;四是有利于增加中医药研发的原创动力,激发更多优质项目的参与;五是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起到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在成果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发现,很多医院制剂和名老专家经验方,虽然临床效果不错,但缺乏成药性。”战嘉怡说,“有的处方药方过大,常常使得剂型选择受影响;有的用药量大,超出了药典规定范围;有的方子中含有名贵药、濒危药、有毒药物;还有的项目在疗效、特色等方面优势不明显,或者市场上同类的药物已经较多,生产前景不乐观,这些很难成为药企的首选。这些问题,我们要最终反馈给医院、专家和科研机构,引导他们增进对市场的了解,转变思路。”
不断调整 探索前进
去年以来,根据“十病十药”入围项目的情况,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对项目征集标准也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调整。
战嘉怡介绍,在之前的征集过程中发现,涉及十大疾病范围外的一些疾病,也有许多好方子、好项目,所以在此次调整中,征集的范围也兼顾到一些中药治疗有特色优势的疾病。此外,征集项目分类更清晰,具有良好临床前景和市场前景的中药新药,有效的、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以及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药经验方(包括专家临床经验方、科研成果方、名老中医验方及民间秘方等)均可称为征集对象。项目征集的要求和标准经调整后,更强调项目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的要求。
厉将斌表示,“十病十药”征集范围可能扩大至全国,如果实现,将有利于整个平台形成优势品牌效应。如能吸引外地的企业将分公司落户北京,企业在享受北京市政府政策的扶持的同时,也扩大了市场,同时也为北京的中药产业开辟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