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现代中医观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7-01

陈大舜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医院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代中医与传统中医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跟进时代步伐,汲取了现代科技(含现代西医学)的元素或某些内容,不断地充实自己,壮大自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代中医正处于由传统中医向现代中医转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好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使其稳步健康成长。就此,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扬长避短 继承创新

现代中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扬长避短,尽最大努力扬传统中医之长,如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复方治疗,中草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等;同时,也要尽最大努力避传统中医之短,如中药汤剂服用不便、口感太苦、中医的名词术语难以理解等等。我们既要全面继承传统中医的精华,又要不断地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元素和某些内容,并能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人文哲学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验证、表达、提高、创新传统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同时,也要把传统中医的劣势逐步加以改进。

继承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本来是各门学科普遍的规律,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体。但由于现在人们更加强调创新,以致于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继承,这对中医学来说,尤其值得注意。因中医学属传统医学的范畴,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医学理论的总结。后人应责无旁贷地搞好继承,并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搞好创新。要把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不能偏颇。否则,会给中医药事业带来损失。

守住底线 衷中参西

我国存在三种医学,即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并为此设定有三种医师考试制度及三种医师资格证书。因此,三种医学总该有所区分。中、西医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医学。但中医与中西结合医之间,好像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许是难以避免的现状,因为中西医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致。但只要叫做“中医”,就必须“以中为主”,最多只能“衷中参西”,这是中医的底线。如果超越这一底线,就不能叫中医了。主次之别,就是中医与中西结合医的区别。当然,要从总体情况进行区别,不能从个别的医疗行为去判定。

所谓“衷中”、“为主”,就是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主指导临床实践;必须以中医的思维方式,即以四诊与辨证论治为主分析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疾病;必须以中草药、针灸、按摩及部分外伤手术等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必须以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与养生之道为主预防疾病。所谓“参西”,如部分病名可以参西,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现代的仪器设备、检测手段可以参西,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情,把握疾病的预后及轻重缓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可以参西,如吸氧、吸痰、输血、输液等。某些对症治疗也可适当参西,如应急止痛、降压、降糖等。

中医只有坚持特色,以中为主,又要与时俱进,衷中参西,才不愧对中医之名,才是发展中的中医之实。

病证结合 势在必行

由于在临床上中医已经大量吸收西医病名,老百姓也已经习惯认可,如以中医内科为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等,已经部分取代了传统中医往往以患者的突出临床症状为病名的情况。这就要求医生既要对西医的病有大概的了解,更要坚持以中医药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运用四诊八纲等各种辨证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尤其是在治疗上,必须体现中医药为主。

目前在临床上(以病房为主),存在的西医基础治疗+中药的诊疗模式,值得商榷。这种方法不是绝对不允许,它可以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而绝对不能成为现代中医普遍效法的诊疗模式。现代中医应当首重在运用中医药上下工夫。西药不是绝对不可用,而是要尽量不用、少用,非用不可时才用。

总之,中医既要坚持特色,发扬传统优势;又要与时俱进,创新未来。中医不仅仅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沿着中医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前进。